故事导入法在会计主体及分录中的应用

2016-11-10 04:14王慧华
财会学习 2016年19期

王慧华

摘要:所谓会计分录,它是一个专业术语,是指对企业发生的某项经济业务使用既定的格式和语言,运用会计账户记录借贷方向及其金额。会计分录是企业反映经济业务的表现形式,最终以会计报表的方式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会计主体是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也就是会计工作所处的立场。本文通过讲述趣味故事,妙用会计分录解决生活小问题,加深会计初学者对会计分录及会计主体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会计主体;会计分录;借贷记账法;法律主体

一、会计主体及分录的概念

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管理经济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从最初的附带转为专职的一种管理活动。这种管理活动跟一般意义上的经济管理不同,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劳动量和实物量为辅助计量单位,运用一定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才这个概念里我们可以看到,会计活动是围绕会计主体进行的。

(一)会计主体

何为会计主体呢?通俗地说,就是会计工作所站的立场或角度,专业地说会计主体就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也是会计人员工作时所采取的立场以及会计工作在空间范围上的限制。会计主体的范围很广,既可以是营利性的企业,也可以是非营利性的组织。一个企业,或是若干个企业组织起来的集团公司可以形成会计主体,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实体同样可以形成会计主体。所以,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上界定的法人。

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理论中非常重要,会计讲究四大假设,然而首当其冲的便是会计主体假设。根据这排在第一的假设理论:会计主体界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我国著名会计主体的会计学家葛家澍认为:“会计信息系统所处理的数据、所提供的信息,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要严格限定在每一个经营上或经济上具有独立性或相对独立地位的单位或主体之内,会计信息系统所接受和所处理的数据以及所输出的信息,都不应该超出这些单位的界限。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只能反映该信息系统的某个特定会计主体的经济状况和经营成果,既不应同其他主体相混淆,也必须同会计主体的所有者的资产、负债或其他经济问题划清界限。”按照葛家澍教授的理论:唯有如此才能正确反映会计对象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才能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有用性或者说相关性。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假设,会计主体的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需求者才可能通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得到有用的信息,从而帮助他们的决策。

会计主体假设界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有了会计主体假设才会有持续经营假设;有了持续经营才会有会计分期假设。四大假设之间是环环相扣的,可见会计主体的重要性。

(二)会计分录

所谓会计分录是指为保证正确记账并便于检查,在经济业务发生时,记入账户前按一定格式确定账户的对应关系、记账方向和金额的一种记录形式。一个会计分录要具备三要素:科目、方向和金额。我国采取复式记账方法中的借贷记账法,分录的记账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会计分录在实际工作中,是通过填制记账凭证来实现的,它是保证会计记录正确可靠的重要环节。会计核算中,不论发生什么样的经济业务,都需要在登记账户以前,按照记账规则,通过填制记账凭证来确定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以便正确地进行账户记录和事后检查。通过会计分录的记载,我们可以进行试算平衡,检查记录的正确性,复式记账的借贷记账也可以反映账户间的对应关系。会计分录不同于记账凭证:记账凭证要求要素齐全,并有严格的审核与编制程序,而会计分录则只是表明记账凭证中应借应贷的科目与金额,是记账凭证的最简化形式。会计分录通常只是为了讲解方便而出现在书本之中,在会计实务中是很少出现会计分录的。会计分录有简单分录和复合分录两种。

二、会计分录、会计主体的趣用

在江苏卫视制作的一档大型生活服务类热门节目——《非诚勿扰》中,曾有位女嘉宾向海归男博士提问,她说自己数学学的不好,想请问高学历的男嘉宾:向爸爸借了500元,向妈妈借了500元,买了双皮鞋970元,还剩30元。还爸爸10元,还妈妈10元,自己留10元,还欠爸爸490元,欠妈妈490.490+490=980,加上自己的10元始990元。还有10快钱哪里去了?男嘉宾当时被问的哑口无言,可能是由于节目现场的紧张气氛,也有可能他确实不知如何作答。

这期节目让我想起一个类似的故事,据说这个问题很难理解,有99%的人被难住了。故事是这样的:有三个人去住店,三人间一晚的费用是三十元,于是三人各拿出十元交给老板,但是老板说当天住宿有优惠只要二十五元就够了,于是拿出五元让服务生退还给他们。谁知服务生私藏了两元,仅仅退还给没人一元。这样看着是不是与《非诚勿扰》中的故事如出一辙呢?如此,我们来算一下:起初每人掏出十元,而后又每人退回一元,即是三人每人只花费九元,似乎是3*9=27元+服务生藏的2元=29元。现在问题出来了:还有1元去了哪里呢?其实这个故事与《非诚勿扰》中的问题如出一辙。到了我们财务人员这里,则是小儿科,因为我们可以用会计原理,很轻松的就能化解。但前提是我们要选好会计主体,写对会计分录。下面我们就用会计分录来解决这个海归博士都没能解答出来的问题。

(一)如果选择三位房客作为作会计主体

那么支付房费时

借:住店费用 30

贷:库存现金 30

收到退还的房费时

借:库存现金 3

贷:住店费用 3

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则,此时合并两个简单会计分录,借方余额=住店费用27元,贷方余额=库存现金27元,借贷平衡;而这27元中已经包含了伙计私藏的2元。

(二)如果选择老板和伙计作为作会计主体

那么收到房费时

借:库存现金 30

贷:开房收入 30

退还房费时

借:开房收入 3=(5-2)

贷:库存现金 3

同样根据会计分录的记录原则可以得到:借方余额=库存现金27元,贷方余额=租房收入27元,借贷同样相等,符合借贷记账法规则。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27元的现金应该分成两部分,即老板的25元和伙计的2元。但是为什么会造成29元和30元的差异呢?原因在于:当选择住客三人作为会计主体时,伙计私藏的2元代替三人的现金3元计入了三人的借方;而事实上这2元应该计入贷方之中(现金25元+2元+3元)。30元的构成应该是:三人的3元+老板25元+伙计2元。

如此我们不难看出:出题人故意混淆了会计主体的概念来迷惑大家,如果我们坚定的站在三位房客的立场来想,伙计的2元就无法“混淆视听”,就是因为我们把“伙计”放在了中间地带,一会儿摆在借方,一会儿又摆在贷方,这种摇摆不定恰恰让2元钻了空子,才会导致回答的困扰。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来解决下《非诚勿扰》女嘉宾的问题吧。首先如果选择父母放款方作为会计主体的话,分录处理如下:

借:应收款项 1000

贷:库存现金 1000

借:库存现金 20

贷:应收款项 20

从以上分录可以看出,应收债权是980=(1000-20)。

然后我们再以女嘉宾借款人作为会计主体,分录处理如下:

借:库存现金 1000

贷:应付款项 1000

借:应付款项 20

贷:库存现金 20

女嘉宾自留了10元,所欠债务为980=(鞋子970元+自留10元)。这样算来,刚刚好父母应收980元,女嘉宾应付980元,又何来10元的差额呢?之所以出现困扰,就是因为会计主体混乱,时而把女嘉宾放在借方,时而又记入贷方。如果我们选定好会计主体,遵循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则,此题思路就很清晰了。

三、如何选定会计主体

既然会计主体的选择如此重要,那我们在实务中应该如何来界定它呢?根据会计主体假设的要求:作为会计工作的载体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应该也只能反映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信息,即特定会计主体在该信息系统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它必须同会计主体的所有者的资产、负债及其他经济问题划清界限,不能同其他任何主体相混淆。在选定一个单位或组织能不能作为会计主体时,我们要考虑三个条件:①该单位或组织要具有一定数量的经济资源,这个条件要求一个会计主体要拥有或控制一定的资源;②想成为会计主体就要能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它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也不一定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但是必须能够独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这一点一定要跟法律主体区别开来;③作为会计主体,要能够实行独立核算,并提供反映该会计主体经济情况的会计报表,这一点要求企业或组织要能独立核算,但不一定要求要有专职的财务人员,可以是兼职人员帮助提供。因此,经济上独立或相对独立的企事业单位等一般来说肯定是会计主体。但在实务中,会计主体的范围相当广泛,往往任何一个组织都可以成为一个会计主体,在这些主体中,经营性企业则是典型。值得注意的是:会计主体不同于经济上的法人。我们可以这样说:法人一定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也就是说会计主体可以是法人,也可以不是,如独资及合伙企业。我们界定好了会计主体,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有用性,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从而帮助其做出正确的决策。也正是因为界定了会计主体,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所有其他信息使用者才能从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中得到有用的信息。

四、如何编制会计分录

会计分录通常只是为了讲解方便而出现在书本之中,在会计实务中很少编制会计分录。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把分录当成目标,不能为了分录去编分录,而应该用它来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理清事务的来龙去脉,帮助自己冷静分析问题。这才是我们专业学习的活学活用,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

要编制一个正确的会计分录,首先要明确会计主体,也就是为谁做账,立场一定要站对。作为初学者而言,想要编制一个正确的会计分录,可以遵循以下几步:第一步:要分析经济业务的类别,从而明确所涉及的账户及账户所属的性质,即分析账户是资产还是负债等;第二步:分析账户涉及的资金数额及增减情况。简单的说就是发生了多少钱,哪个增加了哪个减少了;第三步:要铭记每类账户的借贷性质,哪方表示增加哪方表示减少,从而确定每个账户应借应贷的方向;

第四步:按照规定的格式写出分录,具体规定如下:

(1)先写借方科目,后写贷方科目;

(2)贷方的文字和数字都要比借方后退两格书写;

(3)在一借多贷或一贷多借和多借多贷的情况下,借方或贷方的文字要对齐,金额也要对齐;最后一步:进行试算平衡。

由此可见,会计主体的选定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会计分录的妙处所在,有借有贷,能清晰反映收款和付款的对应关系。这就是分录的魅力,企业用分录作为语言表达载体,用这种特殊的语言表达不同企业千变万化的市场信息。如同我们用普通话做日常交流一般,企业就是用分录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让信息使用者读懂自己。

会计无处不在,分录无处不在。作为会计的初学者,在刚刚接触到会计时,对会计主体、会计原则以及会计分录等可能都只是机械的记忆,没有办法明白其中的意义和要领。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就会慢慢发现:分录不但可以记录企业经济业务,还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在会计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引入生活中的趣味故事,一方面可以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反过来,利用所学的会计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也能增加会计的吸引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讲故事,学会计。在故事中领悟知识要领,用知识解决故事问题,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应证理论,岂不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