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机制的探索

2016-11-11 09:30浙江省杭州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310000王洁夏玉柱方剑敏
新农村(浙江) 2016年10期
关键词:杭州市电子商务主体

浙江省杭州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310000)王洁 夏玉柱 方剑敏

杭州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机制的探索

浙江省杭州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310000)王洁夏玉柱方剑敏

浙江省杭州市坚持“创新、协调、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农民增收、百姓受益”为目标,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创新建立了农村电商发展机制,实现农民、网商、服务商协调共享,破解“农民持续增收难、财政资金激励难、政府引导市场难”的“三难”问题,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据统计,2015年杭州市实现农村电子商务总额60亿元,同比增长20%,全市共建县级电商公共服务平台10个,完成56个乡镇的电商化建设工作,创建电子商务村34个,新建农村青年电商创业点60个,建成1 806个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取得如此成效,固然有杭州农村电商基础好、氛围浓的因素,但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机制也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近年来,杭州市不断探索政策引导、项目激励、服务完善、人才培养、示范引导等机制,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引导市场力量激发万众电商创新,使电子商务成为转变杭州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新型业态,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建立起全面推进农村电商发展的新格局。

1.政策引导机制

自2009年开始,杭州市就出台农村电子商务项目扶持政策,对农业电商企业进行扶持,根据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形势变化,不断扩充扶持项目。到2015年,不仅扶持对象扩大到12个方面,出台了新的《杭州市农村电子商务扶持项目财政资金分配实施方案》,而且对2015年开始的三年提出明确的发展政策,出台了《杭州市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100%和区县(市)、乡镇(街道)、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实现“三级全覆盖”的发展目标,明确了“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应用三级全覆盖,加强物流快递业对接建设,培育发展农村电商企业,发展农村经济新业态,鼓励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创业,积极探索生鲜农产品网上直销,积极开展农产品电商推广活动,规划建设电商产业园,加快培训农村电商人才,发挥农村电商协会优势”等十个方面的工作举措,形成较为完善的引导性政策。杭州市对农村电子商务的政策引导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现“四级布局”,即通过2~3年的引导培育,每个区县市都建成一个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每个乡镇(街道)都有一个电子商务服务商,建成一批集聚功能较强的电子商务村,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电子商务服务点;二是培育“四类主体”,即培育一批农业电商企业、一批民宿电商点、一批直供居民的生鲜电商主体、一批农村青年电商创业点;三是引导“四项服务”,即通过建设一批电商产业园为集聚电商提供各项代理服务,通过人才培训为农村电商主体提供人力资源服务,通过农村物流基础建设为电商主体提供高效便利的物流服务,通过引导农业信用担保机构为农村电商主体提供信用担保服务。

2.项目激励机制

通过资金项目激励发展,引导各区县市依据市级确定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发展内容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进程。2015年,出台《杭州市农村电子商务扶持项目财政资金分配实施方案》,明确了市级财政资金的扶持项目主要集中在“市县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电商进乡镇(街道)、电商进农村(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电子商务村建设、农村青年创业点建设、农业企业电商化建设、电商产业园建设、农村电商人才培训、现代民宿电商建设、农村物流快递业建设、生鲜农产品电商、电商融资担保”等12个方面。在资金分配上对区县市实行竞争性分配,坚持“目标导向、绩效导向、创新导向”原则,确保项目资金更好地用在任务目标完成上、绩效提高上和创新引导上,对应地将项目资金按照各区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任务目标完成情况、绩效情况和创新情况三个部分进行竞争性分配,从而实现资金项目的引导作用。

3.服务引导机制

一是加大区域内的电商服务引导工作。积极引导各区县市吸引电商服务商开展县级电商平台建设和电商产业园建设,为集聚的电商主体提供技术服务、物流代理、营运代理、人才代训等全方位服务,提升农村电商的竞争力。2015年全市共建县级电商公共服务平台10个,服务农村电商主体1 003家,实现县级平台网上销售额2.01亿元,建设电商产业园6个,集聚企业127家,实现网上销售额7亿元。二是引导市场力量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服务。为了充分引导市场力量参与建设,杭州市农办出台《关于做好农村电子商务乡村服务站(点)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了乡村服务站点代购、代销、充值缴费与票务代理等便民服务以及电商创业咨询服务等4项基本职能。通过近一年时间的引导建设,第三方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全市完成1 271个点的建设。通过标准化建设,这些服务站点使广大农村居民能够享受“五不出村”的便利,即购物不出村、销售不出村、生活不出村、金融不出村、创业不出村,真正让农村百姓体验到电子商务服务带来的实惠与便利。三是加强与第三市场主体的对接服务。2014年,和淘宝网进行合作举办为期一周的“中国杭州·临安山核桃淘时节活动”,活动点击量680万次,网上成交84 943件、总销售额997.5万元,销售区域辐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台湾地区。2015年举办京东商城电商对接大会,190家企业参加,50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帮助农业企业对接第三方电商平台,加速农业企业电商化进程。和中国邮政合作,依托其邮乐网和遍布城乡的物流体系,开展10余次生鲜农产品的网上销售活动,引导农业主体走上电商之路。

4.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农村地区天然存在着招人难、留人更难的困境。为此,杭州市建立“市县合作,以县为主”的人才培训引导机制,2015年全市合计培训电商人才9 245人。一方面,通过培训,对政策内容进行讲解,使电商人才了解政府发展农村电商的目标、方向和重点,同时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形势与趋势进行培训,引导电商人才不断探索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对电商发展的新模式进行引导性的培训,自2014年以来,把重点转移到移动互联网的培训上来,使不少电商主体抢占先机,快速发展。如淳安县的“坚果哥”郑骏参加了以移动电商系列课程为主题的三天培训,立即调整思路,着手运营“野花香”微信公众号,2015年1月中旬,“野花香”品牌店在微信分销平台121系统上正式开设。在春节前短短的一个月内,该微信分销店发展分销商2 000多个,销售额近100万元,成为该销售平台上发展最快的一家品牌店。

5.示范引导机制

一是开展电子商务示范村建设。自2012年起,通过引导电商主体较多的村有意识地走集聚发展之路,各村将电商与本地特色产业进行紧密结合,实现快速发展。到2014年,全市共创建年销售额1千万元以上的电子商务村14个,年销售额达7.4亿元,集聚近300家农村网商。2015年全市又新建20个电子商务村,集聚网商385家,实现销售3.37亿元,带动本地就业人数1 000人以上。预计全部建成的34个电子商务村的销售额将超过10亿元。电子商务示范村已经成为杭州地区广大行政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样板。二是鼓励农村青年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创业。从2013—2015年三年共建农村青年电商创业点108个,电商销售近1.1亿元,每个点平均100万元,使其成为农村青年最新的创业示范。三是开展电商主体的电视宣传活动,通过典型宣传,示范引导农村电商主体加速发展。2012年以来,每年和杭州电视台合作推出“寻找绿色农产品网商”活动,选取30家典型农村网商,制作并播出5分钟的电视宣传片。四是是开展认定表彰工作,对突出的电商企业、电子商务村、农村青年电商创业点、乡村电商服务站点进行表彰,并对业绩良好的服务站点进行挂牌,发挥其示范作用。

猜你喜欢
杭州市电子商务主体
2025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8万亿元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电子商务法》如何助力直销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风景如画的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杭州市行道树修剪技术规范》编制的必要性探讨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跨境电子商务中的跨文化思考
杭州市城乡协调发展的薄弱环节与深化举措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