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动力学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初探

2016-11-14 02:56刘瑞瑜杨玉宇
价值工程 2016年29期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课堂教学

刘瑞瑜+杨玉宇

摘要: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课堂存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课时少与要求多的矛盾。引入团体动力学理论,应用到价值观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转换教师领导者和学生成员之间的关系,结合“翻转课堂”、价值观辩论等教学组织形式,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活跃、有生机,更能促进大学生将价值观教育的课堂教学成果内化为自身心理认同和外化为行为指导,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学习提出了指导意见。

Abstract: Values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re are contradictions in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classroom, such as a single 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organization, content boring, less time and more requirements. Applied group dynamics theory in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values education, chang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 combined with "flipped classroom", the values debate and other organizational form of teaching, makes classroom teaching atmosphere become active and lively, more can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chievement internalization for their own psychological identity and behavior guidance, to put forward guiding opinions for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

关键词:团体动力学;课堂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

Key words: group dynamics;classroom teaching;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sense of worth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9-0234-03

1 研究背景

当前,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防等领域都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一些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及其与其他价值取向的联系和区别等问题认识模糊,对于当下人们应该遵循什么样的价值观指导等认知不清。大学生在价值观的评价上呈现出个性化,同时也有包容性,面对社会中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个体在价值选择上经常处在不知如何评价、不知如何判断,不知如何选择的困惑与烦恼之中。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1]这一论述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与概括,包含了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价值准则,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来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着人民群众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要求和愿望,起着武装思想、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我国目前正面临国家崛起、社会转型、执政能力提升等诸多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1]。然而,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自我中心”的倾斜,呈现“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索与创新研究,切实可行地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势在必行。

2 价值观教育课程课堂教学现状

2.1 传统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形式单一

在传统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课程课堂教学中,课堂讲授是主要采取的教学手段,即是把价值观教育课程理论直接教授给学生,而没有真正将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理想信念和行动与选择的指导。随着我国经济实现迅速发展,各类国别、阶层、群体的思潮蜂拥而至,信息爆炸和信息获得的方便性使大学生价值观从传统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型。社会进步拓展了大学生的价值视野,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为大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使其价值观处于以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形下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使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脱节,一是课堂上对当前出现的新问题、社会焦点热点没有直接的回应和解答,导致学生对价值观教育理论难于理解和消化;二是课堂上由教师一人讲授,学生很难将价值观教育理论与自身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导致学生的内在需求不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欠缺;三是价值观教育的行为规范要求较为抽象,在具体的实践行为上无法定性地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评价,仅仅靠听课来达到学习目的十分困难。因此,传统的只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对学生处理日常生活中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问题指导的教学形式很难达成教学的效果。

2.2 传统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课程教育内容单一

传统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容比较单一,主要重视主导价值观教育,而忽略了大学生个体的价值观特点。在人的价值观形成中会因为家庭背景不同、成长经历不同、思想发展的状况不同等不可能完全相同,存在着多样性的特点。传统价值观将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简单粗暴地划分成社会制度的本质对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经济的不断繁荣,很多因素都在影响着意识形态的方向,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出朝个人倾斜的发展趋势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他们不大愿意接受共同的价值标准,在评价标准的选择上,更倾向于个性化的选择,而反感或本能地抗拒社会本位的价值预设。因此,当前再简单地只用社会主导价值观来教导大学生已经不符合当前时期的情况,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必须关注其他多种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尊重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在认同主导价值观的同时,关注价值观多样性的存在[3]。

2.3 传统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教学课时有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修养教育的人文精神教育培养课,有别于其它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教育的课程,技术和技能教育可以通过一定时间的专门学习和训练获得,而人的精神境界、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行的培养却需要长期、甚至是终生的时间。而在目前高校所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由于每门课程的周期一般为一个学期,这与教育要求的长期性和目标的持续性产生了矛盾。而其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机构,如学生处、校团委等,虽然也有理想信念的培育和思想价值观的引领,但主要是泛泛的和浅表性的,没有深入的探究,日常事务也主要集中在应付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的处理上。因此,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细致的价值教育活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学时中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4]。

3 团体动力学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3.1 团体动力学的含义

1939年,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首次提出了“团体动力学”的概念。“团体动力学”是指“把团体作为一种心理学的有机整体,并在这种整体的水平上来探求团体行为和团体过程或人的社会行为的潜在动力”。团体是与个体相对应的概念,它指由一大群或一小部分人,为实现特定的共同目标或利益需要而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成员系统。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基础是勒温的场论,它把人的心理和行为视为一种场的现象,是人与环境的函数,用公式表示为:

B=f(PE)。

B是行为,P是个人,E是环境。环境指心理环境,它是一个整体,其中每一部分都依存于其他各部分;对人而言,意志和需要等具有重要的动力作用[5]。勒温认为不同文化背景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具有重要的影响。

“团体动力学”理论认为,成员间互动基础上形成的“团体”能够产生促使或阻碍团体行为变化的力量。团体动力学对团体气氛进行了经典性的研究,在勒温著名的“领导风格”的实验研究中,以民主、专制、放任自流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来创造不同的团体气氛,考察不同气氛中团体成员的行为。研究表明,不同的领导方式造成不同的团体气氛,不同的团体气氛对于团体效能的发挥、团体成员以及团体的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并确认了名著型领导方式的优越性。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发生着相互影响的作用,传统价值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领导方式倾向于“专制”型,这样不利于形成积极的团体氛围,更不用说将主流价值观内化与学生的内心,成为其行为的准则。因此,团体之间形成的“动力”是促进还是阻碍团体的发展关系着教学效果的时效性。教学的成效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等因素有关,将团体动力学应用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教学的课堂中,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氛围、提升教学实效性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彭何芬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了社会学群体动力理论,提出了教学过程中的两种转换,教师身份的转换和教育对象的转换,通过转换,形成了良好的群体情境和氛围,在教学中发挥群体动力的积极作用[7]。周楚婷、李鸿通过以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探索一种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增强了教育教学的实效性[6]。于淼通过把团体动力学思想方法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把大团体划分成若干小团体或学习小组进行教学,使大班教学的学生进行了空间上的重新排列组合,为学生创造新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和形成了新的学习需要和期待,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解决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课堂教学存在的因学生过多、教师过少,而教师无法全面照顾所有同学的难题[4]。

3.2 团体动力学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堂的应用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形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课堂教学,如果把教学课堂作为独立的环境,在此系统中把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使其处于首要和核心地位,教师在此系统中作为该团队的领导者,通过自身的影响力来组织课堂教学,学生作为团队成员,没有或者很少有交流和沟通,教师主体与学生成员之间也就缺乏有效的互动和反馈,领导者就无法了解成员的需求和接受性。从团体动力学的角度看,良好的团体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在有限学时、教育条件和教师队伍资源前提下,构建课堂积极地团体学习心理环境,以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团队的领导者教师应该营造和谐、民主的团队氛围,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将课堂教学的重心和关键放在满足学生在课堂教学的需求上,即建立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个体之间互相关联的组织形式和建构方式,发挥大学生课堂学习主体之间的协作关系,通过学生的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实现教学的目的。例如吴晓义提出了在团体动力学理论下国外积极课堂气氛的形成,并主张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通过积极课堂气氛来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7]。彭和芬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团体动力学理论,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身份和教育对象的转换,形成良好的群体情境和氛围,从而在教学中发挥群体动力的积极作用[8]。

3.3 团体动力学对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的启示

价值观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观念体系和动力系统;与其他观念不同的是,价值观指向人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是人们对各种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和规范体系;价值观包含了人的行为目的与思想手段[9]。心理学研究表明,价值观是一种比较持久的信念,这种信念涉及一个人的具体行为方式和目标状态,是行动和态度的指导,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现象[10]。因此价值观教育应着重考察在心理认同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变化,从而达到价值观教育的目标,达到内心的认可和行为的规范。

价值观教育是社会主导价值观内化为个体信念的过程。价值观要成为个体的信念,必须让个体的内心有强烈的需要,教育目标必须贴近学生的需求,使学生能调动自身认知潜能去积极理解价值观的深刻含义,进而确信其正确性然后运用到日常生活、工作、问题的分析中。

价值观教育是将社会主导价值观付诸于行为的过程。首先个体应具备价值观选择的自由,在经过仔细考虑与衡量各种选择途径及其后果后所作出决定后,乐于接受和重视这个选择,并愿意为实现这个选择付出代价,在行动中将这个选择作为行动的规范和标准[6],即不只是抱有坚定的信念,更要体现在日常生活、工作、问题解决等行为的方方面面,成为个体行为和选择的指导方向。

价值观教育是个体形成社会评价依据的过程,是价值观成为个体评判是非曲直依据的过程。只有个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评价的依据,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参与社会评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弘扬,才能发挥其导向、激励和约束功能[11]。

团体动力学视域下的价值观课堂教学改变以往灌输方式的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建课堂学习群体或学习小组,形成探究式的协作型课堂学习氛围,让每个置身课堂教学的人都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教师根据这些小组成员之间的不同思想政治素质、学习需要特点和心理品质,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难点教育教学和辅导,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各个小组的学生之间互相分享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然后再由教师进行答疑解惑。例如可结合时下流行的“翻转课堂”[12],改变以往课堂上教授知识,课后通过习题巩固知识的模式,转变为学生通过网络上共享的公开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等进行学习,带着问题到课堂上,由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学习并在小组内、小组件共享成果,教师给予评价、指导和疑难解答。这样使每位学生都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角色主要为引导,即引领学生入门,指导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作为团队的领导者,应积极关注班级内的每一位同学,激发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成果报告;在团体气氛尚未形成的时候,教师领导者还应以一个成员的身份参与到各个学习小组的讨论中,为小组的其他学生成员做出榜样,并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注意话题的中心和方向,适时给予引导。另外,学习小组的成员在一定时间后,可以而且应该重新进行分组,使团队成员充满新鲜感,激发参与的兴趣。总之,在团体动力学视野下的价值教育课堂中,教学形式由漠视学生感受和需求的权威式教学,转变成尊重、关怀和互助的具有良好团体氛围的民主式教学。

在学习小组的讨论形式上,可以通过价值观辩论活动来促进学生对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通过价值观辩论来促进学生对道德的判断和伦理的思考。在这样的活动中,作为团队的领导者要注意了解学生对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程度,使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下表述白己对价值观念的理解和感受,在交流中对社会主导的价值观表示赞赏,同时对其他价值观也要给予合理的引导和扶助,使其学会进行正确的行为抉择。另外也可以通过案例或情境模拟,将学生置于复杂环境中进行价值抉择,不仅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更能提升其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能力,有助于其良好行为方式的养成和心理坚持度的提升[5]。

4 结论与启示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以保证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健康,合理,有效的发展,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借助教育的活动、手段和方式促进大学生正确认知,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外化为自觉的行为,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超越[10]。价值观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模式,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氛围。可以通过团体动力学理论,转换教师领导者和学生成员之间的关系,结合“翻转课堂”、价值辩论等教学组织形式,改善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大学生将主导价值观内化为心理认同和外化为行为指导。

参考文献:

[1]张文敏.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2):21-24.

[2]郭志新,马兴亚.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解析与教育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121-123.

[3]李养民.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学术探索,2012(10):17-19.

[4]于淼.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内在机制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138-139.

[5]樊富珉,何瑾.团体心理辅导[M].2010:89-100.

[6]周楚婷,李鸿.团体动力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5).

[7]吴晓义.国外积极课堂气氛形成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9):31-35.

[8]彭何芬.群体动力论在大学德育教学中的应用[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2(5):82-87.

[9]谭咏梅,王山.多学科视角下的价值观概念和内涵[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6-10.

[10]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2010.

[11]马晓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的心理学探讨[J].理论导刊,2008(9):71-72.

[12]朱宏洁,朱赟.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8):78-83.

[13]彭海霞,李金和.运用积极心理学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高教论坛,2011(8):31-33.

猜你喜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课堂教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沟通问题探析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