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垃圾分类小区试点现状及管理模式探讨

2016-11-15 05:20冒翠娥
环境卫生工程 2016年1期
关键词:厨余垃圾处理资源化

张  旸,冒翠娥

(1.首都航天机械公司,北京 100076;2.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北京 100032)

北京市垃圾分类小区试点现状及管理模式探讨

张旸1,冒翠娥2

(1.首都航天机械公司,北京100076;2.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北京100032)

分析了北京市已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的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全过程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着重从管理体制改革、基础设施保障和宣传教育普及3个角度提出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对策。

生活垃圾;垃圾分类;管理模式

1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概况

北京市是我国最早提出“垃圾分类”概念的城市之一。然而,由于居民缺乏生活垃圾分类常识,且相关配套设置不足,非强制性分类政策等原因,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效果一直不佳,居民仍未养成生活垃圾分类习惯,生活垃圾大部分仍然处于混合收集的状态。其中,仅有少量具有回收价值的废品通过资源回收渠道实现了资源化。鉴于严峻的生活垃圾形势,北京市遵循“大类粗分”的原则将生活垃圾划分成3类: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经过考察,北京市的垃圾物质流如图1所示。

图1  北京市垃圾“大类粗分”收集物质流

以居民小区为例,最理想的垃圾处理状态是:社区的厨余垃圾由专门的厨余垃圾车收集,并且运往堆肥厂或专门的餐厨垃圾处理厂进行处理;可回收垃圾由专项回收业者回收,再转卖给专门的二次资源回收处理厂;其他垃圾通过社区垃圾楼和转运站等收集方式送往填埋场和焚烧厂。

但是目前北京市生活垃圾物质流最典型的走向是:第1步,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混合收集;第2步,混合垃圾从小区运输到垃圾楼部分社区经过二次分拣后运往垃圾楼;第3步,垃圾楼的混合垃圾清运到转运站,在转运站经过筛分,分为3种途径处理的垃圾;第4步,筛分后中间部分有机物含量最多,送往堆肥厂;筛上物可燃成分高,送往焚烧厂;筛下物多为灰土,送往填埋场。

北京市“十二五”生活垃圾处理规划中明确规定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的设施主要以堆肥和焚烧为主,其中存在的问题是:①含有厨余垃圾的混合垃圾含有大量水分,进入焚烧炉后不仅会降低焚烧温度,还会对焚烧设备的使用年限产生影响,当焚烧温度低于800℃时,会有包括二恶英在内的致癌物质大量产生[1-2];②厨余垃圾不能有效分类直接导致北京市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发展缓慢,朝阳区高安屯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有5条生产线,由于收不到足够的餐厨垃圾,目前仅开通了2条线。基于这2点,前端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必须周密高效才能为后端分类处理提供条件。

2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2.1收集方式

北京市推行垃圾分类最主要目标之一是把厨余垃圾单独分类收集、运输、处理,调查显示,“二次分拣”是现在厨余垃圾分类的重要措施。由于有了“二次分拣”,社区的垃圾分类收集现状基本可以分为3种:一是小区居民家庭厨余垃圾分类做得很好,因此小区垃圾治理者基本不需要进行二次分拣;二是家庭厨余垃圾分类做得不好,但小区垃圾治理者采取了二次分拣,利用额外的人力把厨余垃圾从已经混合的垃圾中分出来;三是家庭厨余分类做得不好,而且小区垃圾治理者也未采取二次分拣。

第2种情况较为普遍,而且有较大一部分二次分拣员是由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的“绿袖标”指导员构成的。北京市在2010年发布的《关于在全市600个试点小区建立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表示,每一个试点小区都要建立一支分类指导员队伍。“绿袖标”垃圾分类指导员的工作方式是早晚垃圾投放的高峰期在小区内巡查,对扔垃圾的居民进行提醒和引导,如果居民投放错误,会进行一些分拣的工作。但是目前“绿袖标”垃圾分类指导员的工作职能已经大大简化,指导、服务和监督的责任已经不再凸显,仅作为二次分拣员的情况普遍。

2.2收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公众参与度不高。社区内垃圾分类的宣传活动形式单一,互动和深入的活动较少,政府对社区开展垃圾分类持续性宣传和公众动员的重视程度不够,且缺乏有效的方式,尤其是

2010年开始主推的“绿袖标”垃圾分类指导工作,带来的垃圾分类教育收效甚微。这与国外随处可见的垃圾分类宣传相比,北京市垃圾分类方面的宣传力度还欠缺很多。

2)过分依赖“二次分拣”。“绿袖标”垃圾分类指导员指导作用基本不存在,渐渐地转变为二次分拣员,且大部分由保洁员和环卫工人担任。长期过度依赖二次分拣将带来很大的弊端,比如:增加政府的财力负担,不利于居民树立责任意识,抑制居民垃圾分类的主动性等。笔者认为:二次分拣只是居民在家分类不完全时的一种补充,试图以二次分拣代替居民分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也是北京市多年来垃圾分类工作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

3  生活垃圾分类运输

3.1运输方式

垃圾的运输是指有资质的专业环卫作业队伍将垃圾收集点和收集站以及其他贮存设施中的垃圾,运至垃圾转运站或垃圾处理场的作业过程。清运系统的基础设施是垃圾中转站,其配套设施设备包括垃圾运输车、转运站内配套分类、压缩等设施设备等。这一过程主要包括清运、转运2部分,如图2所示。

图2  北京市生活垃圾运输流程示意

目前,北京的垃圾运输分为2个阶段:小区、大厦、写字楼、商业区等由物业管理部门或者街道办事处的环卫工人收集至密闭式垃圾转运站;市、区级环卫部门负责各区范围内的垃圾压缩与清运,最后统一运至各区指定的垃圾处理处置场。2012年

3月1日开始施行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提到,要将生活垃圾分类运输至集中收集设施或者符合规定的转运、处理设施,不得混装混运,不得随意倾倒、丢弃、遗撒、堆放;市政市容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全过程监管,实行联单制度。

在日本,每家每户墙上都贴着垃圾清运时间表,每周7 d清运垃圾的种类各不相同。生活垃圾先分为可燃、不可燃、大型垃圾、其他类垃圾和电子类垃圾等类型。大类下面再分小类,如可燃垃圾再分为厨房垃圾、纸张类、木材类等。垃圾在被运输到垃圾处理站后,会经过严格分类后再被运到终端处理厂。很多西方国家固废管理所花费总体费用的50%~60%,甚至80%的费用都用于收集、运输活动中。北京市近年来也在调整治理思路,逐步改善垃圾分类运输过程,但其中还存在些许问题。

3.2运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垃圾运输工具参差不齐。由物业管理的小区、大厦、写字楼等的垃圾收集清运由人力三轮车来完成的现象依旧存在,清运设备十分简单,密闭性不符合要求,加之垃圾车外观肮脏,破损严重,居民对其退避三舍,与发达国家垃圾分类的专业设备相比差距甚大,非常不利于垃圾全过程管理。

2)可回收垃圾的流通不通畅。可回收垃圾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也有其独有的流通渠道,通过垃圾清运人员和机构进行回收,其归宿是对它们进行循环利用的企业。但是可回收垃圾被混入厨余垃圾或其他垃圾进行运输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就会造成可回收垃圾污染,无法达到资源化利用的目的;另一方面北京市废品回收行业缺乏规划支持,没有形成正规的产业流通链条,拾荒者、非正规回收业者普遍存在,限制了可回收垃圾的正常流通。

3)基层作业的安全化和信息化程度不高。垃圾的运输多在户外进行,而且劳动者多在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工作,因此,环卫工人要有安全的作业环境和适当的劳动保护措施。另外,信息化水平不高,已成为阻碍垃圾科学管理的重要因素。

4  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建设

北京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填埋、堆肥和焚烧。目前,虽然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整体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全市垃圾产生量和处理能力存在缺口的警报还未完全解除,生活垃圾焚烧、生化和填埋处理的比例为1∶1∶8,仍以填埋为主,处理结构调整缓慢。日本早在2006年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比例就提高到78.49%;德国由于大多数垃圾被回收利用,垃圾填埋量非常少,其余垃圾直接用于焚烧发电。借鉴国外城市及我国东部城市垃圾处理的经验,北京市垃圾处理也在逐步向焚烧和堆肥处理技术转移。

北京市“十二五”期间是垃圾处理由以填埋为主转向以堆肥和焚烧为主的历史性里程碑阶段,新建垃圾资源化处理厂如表1所示。从新建的设施可以看到,焚烧和生化处理是主要建设重点,这为垃圾的资源化处理提供了有效保障。然而新建焚烧和生化处理设施选址落地难,属地责任尚未落实,周边居民强烈反对,影响到项目建设进度。

表1  “十二五”时期新建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

5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对策

5.1实行管理体制改革,为生活垃圾分类综合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5.1.1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

垃圾综合管理体系必须有一套具备一致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作支撑[3]。2011年通过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是北京市乃至全国首部规范垃圾处理的地方性法规,条例明确了政府、单位、家庭和个人在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中的责任。但是仅仅这一个法规并不足以规范垃圾分类管理全过程中不同主体的权力和义务(如政府、企业、公众等),尤其是前端垃圾分类方面的权力和义务。这就需要在垃圾处理的各个环节相继出台细化的配套性规章和标准,加强条例的执行力,达到预防垃圾产生、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等优先目标,同时满足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其他重要治理目标。

5.1.2选择合理的垃圾分类目标

垃圾分类要制定短期和长期目标[4]。短期的任务是逐步摆脱“二次分拣”,培养居民将可回收物分出来,厨余垃圾分出来,再由环卫工人或者物资回收人员进行大类的细分。分类工作从现行的由居民、小区或者物业环卫工人、市 (区) 级处理设施环卫工人共同完成,过渡和发展到以居民为主,小区或者物业环卫工人、市 (区) 级处理设施环卫工人为辅。随着市民分类习惯的养成和配套设施的建设,逐渐向细化的垃圾分类转变,这是倡导垃圾分类的最终目标。

5.1.3构建垃圾回收产业链

正如正规的垃圾楼、转运站、末端处理设施一样,城市规划中应有废品回收社区站点、大型回收中心的位置,并出台相关政策对擅自占用废品回收用地的行为予以处罚。现阶段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政府要加大对再生资源企业的支持,逐步实现经营企业的多元化投资,扶持经营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的方式进行管理,使经营企业能跨区域回收,实现废品资源的有效回收、有序流动和充分利用[1]。大力培植龙头回收企业,建立规范的废品分拣场,在“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公众参与”的原则下,促进可回收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5.2增加垃圾收运环节的投入和配备分类运输设施

5.2.1改进分类基础设施

政府部门可通过财政税收、国家补贴、企业融资等方式加大资金投入,用于分类收集的基础建设,包括分类标准统一化研究,方便易行的分类容器设计、清晰可辨的分类标识等。比如为了让居民更好地做到生活垃圾的准确分类,建议普及脚踏式垃圾桶,并保障脚踏式垃圾桶的使用寿命,这样就解决了居民不愿亲手掀起垃圾桶盖子的问题,并让相关人员定期对垃圾桶进行清洁,保证垃圾桶的整齐干净,为市民做到正确分类提供保障。

5.2.2调整垃圾收运方式

在运输的第1个环节,应当采取环卫专业队伍“桶换桶”、“垃圾不着地”的传递式垃圾运输方式,这样不仅扩大了环卫专业作业的范围,而且做到了垃圾从投放到处理全封闭不落地,消除了暴露垃圾,减少了渗沥液遗洒对环境污染的同时也改善了环卫工人的作业环境,减少了对周边居民的影响。除了这种方式外,还可以将垃圾收运车按照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来分开收集运输,每天有专门的车收运厨余垃圾,也有专门的车收运可回收垃圾及其他垃圾,保证垃圾分类运输到垃圾楼。

在运输的第2个环节,密闭式垃圾楼里可以多放置一个垃圾储存箱,分类方式与垃圾桶相同,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及其他垃圾,在进行压缩和运往处理处置场时便能继续保持垃圾分类运输。

5.3加强信息公开,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一方面要积极转变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方式。“从娃娃抓起”,把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作为学生科技实践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的一项内容,组织社区的中小学生开展活动,将更有利于在社区推广垃圾分类。与中小学校相比,高校同学的行动意愿和能力更强。组织大学生到实地参观,在学校和周边社区开展相关活动,也是推动高校学生从自身做到垃圾分类的有效手段。

另一方面垃圾分类全过程应该接受市民与社会团体的监督、建议,只有通过信息公开的方式,才能提升对垃圾问题认识深刻的普遍社会意识和公众参与的自觉自主性[1]。比如利用各种传播渠道,公开垃圾治理流程中各个阶段的量化数据及监测统计标准;有组织、有秩序地组织末端处理设施参观,科普其技术原理和环境影响等。信息公开的过程不仅体现了政府解决问题的诚意和决心,也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有助于形成社会合力,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促进垃圾分类事业发展。

[1] 赵林.北京市生活垃圾前端治理现状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2] 杨宏毅,卢英方.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与处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3] 王维平,张红樱,樊淑娟.北京市生活垃圾综合管理机制的构建研究[J].经济师,2013(6):9-10.

[4] 张燕.北京市现行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J].环境卫生工程,2011,19(6):40-42.

Current Situation and Management Mode of Waste Sorting Pilot System in Beijing

Zhang Yang1,Mao Cuie2
(1.Capital Aerospace Machinery Company,Beijing100076;2.Beijing Municipal Commission of City Administration and Environment,Beijing100032)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key issues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management system including garbage delivery,collection,transportation and treatment in waste sorting pilot district in Beijing,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and innovate in three perspectiveswhich were the reform of management system,the security of infrastructure system and the popularity ofpublicity and education.

domestic garbage;waste sorting;management mode

X32

B

1005-8206(2016)01-0085-04

张旸(1987—),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技术及管理工作。

E-mail:cuie1008@163.com。

2015-10-10

猜你喜欢
厨余垃圾处理资源化
磷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任重道远
人造石行业固废资源化处理及综合利用概述
厨余垃圾干式厌氧工程接种过程研究
厨余垃圾水热炭化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厨余垃圾变废为宝 有机肥市场方兴未艾
NO TIME TO WASTE
垃圾处理要多少钱?
污泥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不同厨余垃圾发酵效果比较
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