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内隐人际信任初探

2016-11-15 18:50马祎晨
科教导刊 2016年25期
关键词:城乡差异

马祎晨

摘 要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以及人际信任量表(ITS),从内隐及外显的两个维度对人际信任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存在内隐人际信任,内隐人际信任和外显人际信任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2)大学生的内隐人际信任存在城乡差异,城镇大学生的内隐人际信任水平较高。

关键词 人际信任 内隐联想测验 城乡差异

0 前言

大学阶段是个体人际信任发展、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对人与社会的认识正处在转变与适应的阶段。近年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呈下降趋势,信任危机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①②③④

有采用“信任博弈”范式的研究发现,大学生较低的人际信任水平并非源于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出于自我保护,对于首先发起信任瞻前顾后。一旦他人发出积极信息,他们会以感恩的心态回应。⑤这一结果令人思考,或许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是多维的。

有研究者提出,当人际信任作为一种感情成分存在于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中时,是比较内隐的,并不是人们日常挂在嘴边的。⑥关于人际信任的定义有两类,一类认为人际信任是对他人言语承诺的可靠性的一种主观预期或判断;⑦另一类认为人际信任是一种人性态度,⑧是个体预期一般人是否有诚意、是否相信别人,以及交往双方是否会利用对方的信念,即一种仅与个人特征有关、构成个人特质的信念。本文将第一类定义为外显人际信任;第二类则为内隐人际信任,以联结为理论基础的内隐联想测验能够应用于内隐人际信任的测量。

1 方法

1.1 人际信任的内隐联想测验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是格林沃尔德(Greenwald)等人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采用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⑨

1.1.1 选词

平衡性别与年级,随机选取50名福建某大学的学生填写选词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共得到47份数据。选词问卷共3个子问卷,为抵消顺序效应,第一个子问卷与第二个子问卷的顺序随机出现。

第一个子问卷是人性的哲学修订量表,由莱茨曼(Wrights -man)根据人际信任的定义而编制。量表分为2个倾向,分别是值得信任(T值)和愤世嫉俗(C值),各10道题,采用6点计分,从-3分到+3分分别为完全不同意、部分不同意、略微不同意、略微同意、部分同意和完全同意,不设0分的选项。

第二个子问卷是为了选取内隐联想测验中的10个属性词而设计的,词语的来源是莱茨曼编制的人性的哲学量表(Philosophies of Human Nature,PHN)。量表由6个有关人际信任分量表组成,分为正性项目和负性项目。从“值得信任”、“利他主义”、“人性的复杂性”、“人性变异性”分量表中概括出7个积极词和7个消极词,被试根据对“除了自己之外的大多数人”的评价进行5点评分,从-2分至2分表示非常不符合至非常符合。⑩

将7个积极词的分数与人性量表T值进行相关性检验,将7个消极词的分数与C值进行相关性检验,再分别将相关性最高的5个词分数相加,与C值和T值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所选的5个积极词(独当一面、坦荡、真诚、乐于助人、表里如一)与人性的哲学修订量表的T值显著相关,5个消极词(狡猾、自私自利、盲目、善变、道貌岸然)与人性的哲学修订量表的C值显著相关,这10个词能够代表该量表的概念,可以作为属性词,编写进内隐人际信任的测验程序。

第三个子问卷是为了选取内隐联想测验的5个概念词而设计的。经典IAT测量在概念词的选择上一般使用“自我类”的概念词和“他人类”的概念词,这样的概念词具有社会比较特征,可能会受到社会赞许因素的干扰,可能包含内隐自尊的成分,因此本研究对程序中的概念词作出改进。豘参照近年来关于人际信任的研究,初步选择12种大学生最信任的人编制成评价问卷,采用5点计分,1到5分表示非常不信任到非常信任,结果得出大学生最信任的5种人为军人、教师、农民、科学家和警察,选取这5个词编写进内隐联想测验,作为“自我类”的概念词,在程序中的分类为“词语”。“他人类”的概念词由字频较高、不带有明显情感色彩的、笔画数适中的字随机组合,匹配“自我类”概念词的字数,形成5个无意义词汇,分别为“够忆、驰念、态青材、夸隔、时庞”,在程序中的分类为“非词”。

1.1.2 编写程序

使用inquisit软件,按照格林沃尔德等人设计的7个标准步骤IAT标准程序编写。豙豛程序要求被试按照屏幕左、右上方的分类提示,对在屏幕中央逐个呈现的“词语”或“非词”进行归类,分别按“D”(左)和“K”(右)键进行反应。为抵消顺序效应,被试随机接受程序1或程序2的测验。

程序1的步骤如表1所示(程序2与程序1大致相同,只是相容任务在前,即步骤“234”与“567”互换)。

1.2 外显人际信任量表

参照前人研究外显态度的方法,使用自陈量表法测量被试的外显人际信任。人际信任量表(ITS)由罗特尔编制,共25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法,l分表示完全同意、5分表示完全不同意,被试得分越高表示信任程度越高。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9,通过国内外大量研究的应用,该量表被证实有较好的信、效度。豜

1.3 被试

随机选取68名广东与福建高校的学生(均熟练操作电脑、未参与过内隐联想测验,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进行人际信任的内隐联想测验的个别施测,控制环境噪音、光线,调整显示屏,使得被试的双眼与显示屏的距离保持在50cm。进行内隐人际信任测验后,被试填写人际信任量表,量表当场收回。剔除4份存在缺失的数据后,得到64份被试数据。

1.4 数据统计

IAT数据采用格林沃尔德等人的处理方法:(1)反应时低于300ms的按300ms计,高于3000ms的按3000ms计;(2)反应不正确的数据不纳入分析,删去联合测试1和2中的前两次试验数据;(3)剔除错误率超过20%的被试数据;(4)将第4步和第7步两个联合测试(不相容组与相容组)的自然对数之差作为内隐人际信任的指标,差越大表示内隐人际信任越低。使用spssl9.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的配对样本t检验

表2 IAT相容任务与不相容任务的配对样本t检验

由表2可知,相容任务的反应时与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的差异显著(t = -15.719,P =.000<.001),IAT效应显著,内隐人际信任存在。

2.2 内隐人际信任与外显人际信任的配对样本t检验

表3 内隐人际信任与外显人际信任的配对样本t检验

由表3可知,内隐人际信任与外显人际信任的差异显著(t =-60.276,P =.000<.001),表明内隐人际信任与外显人际信任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评价系统。

2.3 内隐、外显人际信任的生源地差异

表4 城乡大学生的内隐、外显人际信任的t检验

由表4可知,内隐人际信任的生源地差异显著(t = 2.636,P =.011<.05)。内隐人际信任指标越低,表示内隐人际信任程度越高。因此,生源地为城镇的大学生的内隐人际信任水平较高。另外,大学生的外显人际信任不存在城乡差异。

3 讨论

3.1 大学生存在内隐人际信任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存在内隐人际信任,内隐、外显人际信任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这一结果从实证上说明,中国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是多维的,人际信任作为一种比较内隐的感情成分时与外在的表达有所不同,内隐认知的研究方法适合于研究人际信任这个隐含了心理、文化、社会、制度等多个层面含义的复杂心理现象。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探究中国文化背景下其他群体的内隐人际信任特点。

3.2 大学生的内隐人际信任存在城乡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内隐人际信任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而外显人际信任不存在城乡差异,生源地为城镇的大学生的内隐人际信任水平较高。国内有针对孤儿内隐人际信任的研究没有发现人口学差异,由于生源地一致,人口学差异方面的结果与本研究一致。豝

这样的生源地差异可能是因为,人际信任的形成受到社会文化环境、早年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城镇大学生的教育条件较佳,从学龄前阶段便普遍能够在学校创设的单纯环境中成长,感受到更多的是安全、公正;而生源地为农村的大学生相较之下生活条件较差,在城镇求学的过程中,较易产生自卑感,产生难以融入集体的感受,倾向于以消极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而这种态度在中国背景下是比较内隐的。这一结果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农村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行为,他们努力融入,但内在的安全感和人际信任不足,应对方式往往较为消极。

注释

① 辛自强,周正.大学生人际信任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3):344-353.

② 乐国安,韩振华.信任的心理学研究与展望[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2):1-5.

③ 龚文进,陆绮君,黄时华.青少年人际信任的构成及其发展特点[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0):1496-1499.

④ 许兴,陈永强.“90 后”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及原因分析[J].心理研究,2009.2(6):78-83.

⑤ 韦慧民,龙立荣.组织中人际初始信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2):328-334.

⑥ 杨中芳,彭泗清.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J].社会学研究,1999.2:1-21.

⑦⑨Rotter J B. A new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nal trust 1[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67, 35(4):651-65.

⑧ Wrightsman, L. S. (1974). Assumptions about human nature: A social-psychological analysis. Monterey, CA: Brooks/cole.cognitio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 74:1464-1480.

⑩豜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出版社,1999:82-83,168-182.

杜建政,李明.内隐动机测量的新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3):458-463.

Greenwald, A.G.,McGhee, D. E., & Schwarz,J.L.K.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蔡华俭.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39-344.

贺爱彦.孤儿人际信任的内隐特性及干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城乡差异
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轮岗交流政策的理论价值与现实困境
城乡居民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分析
基于公平视角的城乡学前教育差异分析
基于教育公平的音乐教育城乡差异调查
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分析
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分析
搞好基本公共服务,树立良好政府形象的思考
对申奥地区体育文化发展城乡差异现状调查及分析
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料现状及影响因素
人口年龄结构的城乡差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