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食辣

2016-11-16 21:14于斐
食品与生活 2016年11期
关键词:川味红油冷面

于斐

那年,因着一个短途商务之旅去了成都。落地成都,第一顿午饭的第一道菜“夫妻肺片”就彻底麻木了我的味蕾。在那之前,我从未大规模吃过辣。心下暗暗叫苦,这之后的一周时间里该如何解决就餐问题?正在饭桌前担心忧虑,服务员小妹随即端上来一盘川味凉粉,青灰白的凉粉条颀长透明有韧性,白芝麻、花生碎、香菜末、麻腐酱、花椒粒和红油辣子堆得仿似塔尖,这种强烈的对比色着实讨我欢喜,瞬间在心头卸下对辣的胆怯,人生百味,辣是其一,何不畅快的尝试呢?

钟水饺、担担面、红油抄手、汤圆排骨肥肠粉……我只记得当时那些小碗小碟琳琅满目地摆满一桌,滚烫、麻辣、鲜咸、酸爽、椒香,这些滋味交汇集中在唇齿间,当第一顿吃辣的仪式感被完全释放在每一次咀嚼吞食中,心中溢出了成就感。

在都江堰看现场,与随行技术人员初步完成了项目,在一家绿植满园的餐馆里吃到了有史以来最好吃的冷面,菜单上写着朴素的名字——都江堰冷面,第一盆上来就一扫而光。也许是饭点时间饥肠辘辘,也许是辣味更加增进食欲,总之那冷面又被追加两份。最后一次端上来时,服务员附加说明了一句:“没想到你们这桌客人居然这么喜欢吃冷面,已经卖完了哦!”冷面呈灰绿色(不知是荞麦还是木薯粉),与北方的扁宽面、苏式的幼细面不同,面条圆润溜滑弹力足,黄瓜切细丝,花生仁、牛肉片妥帖点缀,再配以鲜爽的麻辣调料,那滋味至今难忘。

爬完黄龙的那天,累得倒头就睡。隔天去九寨沟倒是对体力考验不大,晚上由当地人带着去吃夜宵。在黑灯瞎火的小巷子里,仿佛对接头暗号一样,转到一间宽敞小屋前,撩起门帘进了包厢,品尝到当地的特色——冷锅鱼。香菜叶子是油油的绿,芝麻粒是细密的白,香蒜碎和红油汤是孪生的红白配;汤锅是冷的,丰腴的鱼块却是温热的,鱼肉肥美而鲜嫩,肥而不腻,辣得丰润,并不会在喉头产生干辣辣的刺痛感;那种滑爽的辣意,驱赶了山中的寒气,在额头沁出一层汗。每人面前摆放着香油碟和醋,杯中是乐山啤酒,酸甜苦辣鲜,一锅美食萃。

返程的航班是傍晚时分,起了个大早,再次去了锦里。清晨的锦里古巷人烟稀少,开门营业的店家烟雾缭绕。一路走着看着闲逛着,路过烧饼铺、锅盔店,被一家店里浓郁的豆香气吸引,坐下喝了一碗热乎乎的豆花;在赫赫有名的“张飞牛肉铺”里称了1 000克五香牛肉(这架势总让我想起《水浒》里的场景),抽真空塑封装好。最完美的早餐是有甜有咸、荤素各半,挑了一家品种齐全的饮食店,赖汤圆和龙抄手,担担面和糟酒酿,末了再来一份川味凉粉。带着满满的辣味,觅到一家店堂宽敞、装修古朴的老茶馆,持一杯满眼碧绿的竹叶青,静下心悠哉哉体会成都的慢时光。

秋意渐浓,W小姐出差返沪后约我大快朵颐。打浦桥附近有一条美食街,在街上撞进一家菜馆,特色就是冒菜。点单时绝不会嫌多,椒麻牛肉辣出眼泪,老妈蹄花汤浓味鲜,冒鸭血太受欢迎,琅琊土豆和家乡醪糟只是偶尔跑龙套的小品,一大盆串串儿才是压轴主戏,还有店家自制的酸梅汤,解辣又开胃。

外来菜品落户上海,难免会有些味觉上的差异。这一餐饭从视觉到味觉,更像是赋予了回忆的情怀,让我再次回想起成都之行,那山,那水,那食辣的启蒙,激活了对美味的眷恋。秋思送爽,冒菜慰人。

猜你喜欢
川味红油冷面
采用安全层法对红油爆炸事故进行定级的探讨
CHI LE MA
红油色泽稳定性研究
我家的“冷面杀手”
高原往事
科技加码 数字郫都打造“川味”产业城
延吉冷面
红油抄手
陆游诗中的“川味”
川味调料特征、生产工艺及市场发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