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的目的在于预防

2016-11-16 21:35杨秉辉
食品与生活 2016年11期
关键词:心脑血管病心脑血管胆固醇

杨秉辉

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副会长。

有些疾病或病理状态可导致严重的后果,却没有明显的症状,以致被病人忽视而不进行治疗或不认真治疗,典型的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传统的说法高血压的症状是头昏、头晕,实际上高血压病人绝大多数并无症状,或无明显的症状,以致我国高血压病的有效控制率不足10%。

高血脂症更无明确症状,虽有体乏、苔腻之说,其实并不相关。我国高血脂症的控制率尚无准确统计,估计不会好于高血压。

高血糖更无症状了,即使确诊为糖尿病,由于如今大量的是2型糖尿病,多亦无明显症状。而且受1型糖尿病“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少)”症状的影响,许多病人更觉得“既不多亦不少”,因此治疗亦不认真。

没有症状算不算病?要不要治疗?最典型的是对高血压治疗必要性的质疑,有人认为高血压的标准是人为订立的,若将诊断标准提高,许多人将免于诊断为高血压,也避免了治疗高血压。

血压的高低、血脂和血糖的数值,确实原本只是一些生理的指标,但大量的医疗实践发现,这些指标过高、过低都会出现疾病的表现,有的甚至是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疾病。血压过高、动脉血管受损,导致心脑血管病;血脂(尤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更是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直接原因;血糖升高是因身体不能利用之故,只会徒然损害血管、神经。这些因素之一已能导致严重后果,如若同时存在危害更甚。

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塞、脑溢血等心脑血管疾病如今已是我国民众头号致死的病因。其实,心脑血管疾病还不止表现在心、脑,肾动脉硬化、肾衰竭亦与之有关,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可使病人丧失行走能力,肠动脉硬化血栓栓塞可导致肠坏死……这一系列的问题皆源于血压、血脂、血糖等“生理指标”的异常,异常的“生理指标”便是“病理指标”。

“生理指标”与“病理指标”的划界的确是人为的,但却是依据大量的临床医疗实践而确定的。近20年来医学界盛行的“循证医学”便是这划界的“证据”,比如20年前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收缩压>(病人的)年龄加90、舒张压>90(毫米汞柱),但大量的医疗实践发现:出血性中风病人无论年龄多大,发病时的血压几乎都在140/90以上,于是便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定为>140/90毫米汞柱。又如血胆固醇的增高与心血病发病正相关:血胆固醇愈高、心血管病发作愈多,于是便将胆固醇的标准定为不超过5.9(毫摩尔/升),胆固醇在5.9以下的人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果然低。但是进一步研究发现:有糖尿病的、高血压的、肥胖的、吸烟的、有早发心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将胆固醇控制在不超过5.9,还是有不少的心脑血管病发作,于是对于这些情况的人便有了更进一步降低胆固醇的要求。可见,这些标准确实是人为订立的,其依据是临床实践,或者说是源于成千上万病人丧失健康、丧失生命的教训,订立的目的是指导治疗,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心脑血管疾病固然可治,但风险极大,关键在防。治疗高血压、控制胆固醇、控制血糖便是为了预防这些可能致死、致残的病。

猜你喜欢
心脑血管病心脑血管胆固醇
谈谈胆固醇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上)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下)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络病理论在心脑血管病治未病中的应用初探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沉默的杀手——心脑血管病,5秒要人命,该如何预防?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注意五大误区
胆固醇稍高可以不吃药吗等7题…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