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名篇《江之歌》的再解读

2016-11-16 17:22李守鑫
新一代 2016年15期
关键词:毛姆解读文本

李守鑫

摘 要:在教学英国作家毛姆的随笔《江之歌》时,笔者细细揣摩文本,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再解读。

关键词:毛姆;文本;解读

在教学英国作家毛姆的随笔《江之歌》时,绝大多数教师基本都是按照这样一个文本解读和解析模式:“这篇散文是诗,又是画;形象逼真的劳动画面,悲壮动人的劳动号子,第一幅画面是纤夫拉纤的情景,作品中的第二幅画面,是码头工人劳动的情景。”①既然如此,那么本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纤夫们劳动的艰辛。第二部分写苦力们的歌声。所以,“江之歌”就是纤夫和苦力的歌……

我不反对以上的解读,但是细细揣摩文本,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理解太过于简单化。

一、全文虽然只有短短两个自然段,但却写了三种人三类歌乃至三种唱法

这三种人在文中分别是船夫、纤夫和苦力。我们无法证明这三种人的行业壁垒到底是否存在,也无法证明三种人会不会在三个行业之间自由从业,但读者都明白的是他们都是出于社会底层的体力劳动者,即“卖苦力的”。他们从事着艰辛的劳动,生活困苦——“在筋疲力尽的一天结束时”“吃上一顿饱饭”,有时甚至“痛苦的呻吟”、“失望的叹息”。但他们却没有倒下去,却一再地在与命运、与生活的抗争中求生存。

这三种人处于不同的劳动阶段或场所,都在卖力气,只不过相对于纤夫和苦力而言,“顺流而下”的船夫相对比较轻松,但他们轻松的背后却暗藏着在激流里行船的危险。正因为如此,他们各自唱出的歌声也不一样:船夫在上行的痛苦结束后,换来下行的相对轻松,所以其歌声是“响亮而有力”的;纤夫因为拉着装满货物的大船在激流中逆流而上,大家一起用力,他们的歌声则是“比较急促的号子”、“激昂而热切”;而苦力的劳动比较累,多为个体,为给同伴和自己打气,他们的歌声是“有节奏的喊声”。

而这三种歌声正好与他们各自的劳动强度和劳动的真实情况相对应,而这也对应了他们“唱法”的不同:第一、船夫从上游回船顺流而下,轻松愉快的心情当然要“唱”出来,“唱”表明了他们暂时的满足、他们战胜逆流的某种酣畅,甚至有对上行者同行的睥睨,这是人性的本能,是人类最本质的特点之一,无可厚非。第二、纤夫在拉纤时需要协同统一,需要一起用力,所以他们更加用力,这种团体的合力正如今天的赛龙舟,需要每一个参与者的拼命,“否则就要前功尽弃”。由于要拼尽力气,所以这歌声必然是“吼”出来的。况且,这些纤夫的身后还有“领头的”,“见到有人没有全力以赴,竹板就打在光着的背上”。大艰苦的劳动不会完全压抑人性中乐观向上的一面,而川江号子本身也有鼓劲加油的作用,所以纤夫发歌声自然也是“激昂而热切”的。第三,苦力的劳动有协作,更多则是个体的肩扛背背,所以为了给自己也给同伴加油鼓劲,他们也要努力“喊”出几声歌来,这个“喊声”的背后,就是他们的血汗和苦累,甚至对生活的呐喊、抗争,“是痛苦的呻吟,失望的叹息”,更是“灵魂的无尽悲戚中的呼喊”。

二、作者的意图不光是描写和表现纤夫和苦力的生活,还有船夫

虽然写船夫的只有文章开始时短短的两句,但是客观上船夫也是社会底层的劳动者,自然船夫的歌也是长江里不可或缺的歌声之一,只不过他们顺流而下时,更多表现了人力战胜自然之力后的满足与自豪,兴奋与轻松愉悦。但这正好补充了后面纤夫、苦力歌声的过于压抑以及色调的沉重,显出一抹亮色。同时,也还原了人类面对这条大江时的真实生存状态:有悲苦、压抑的劳作与拼命,甚至“像田里的牲口”,也有“悲戚中的呼喊”、“最后绝望的抗议”,但这不是全部,还应该有“响亮而有力”的歌唱。船夫的歌实际上是对纤夫、苦力歌声的衬托对比,当然它不是主色调,主色调仍然是压抑与沉重的灰色。但所有这些内容的集中凸显,才共同表现出“江之歌”是一曲交响乐,更是一曲底层劳动者的劳动号子,这曲劳动号子既有人性中光辉的积极的昂扬的一面,也有消极的悲戚的黯然的一面。

三、在作为西方人的毛姆笔下给人印象更深的是苦难

首先,这种体力劳动太沉重、太原始了,劳动者太艰苦了。其次,这样的劳动,有非人的色彩,有被奴役的性质。作者写道:“像田里的牲口”,“简直不像人的声音”。再次,他不仅看到了苦难,而且看到了“人类克服自然力的顽强精神”,并为其必胜发出了由衷地赞叹。这些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他们的生活是艰难的、残酷的。他们的歌是痛苦的呻吟、失望的叹息,听来令人心碎。作者领悟到了其中蕴涵的拼搏的力量、人类克服无情自然力的无穷精神。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和赞美之情。

至此,我们明白,毛姆描写这些社会底层劳动者的艰苦劳动,自然寄予了他的同情,但这种同情不是简单的、廉价的、“居高临下”②的,而是平等的,感同身受的。除此而外,他不仅仅“看到了苦难,而且看到了‘人类克服自然力的顽强精神”③,他表达了对这种精神的由衷赞叹。而“顽强精神”不仅体现在劳动本身,也体现在劳动后的欢畅乃至欢畅后的重复上。

毛姆通过船夫、纤夫的号子和码头工人之歌,描绘了纤夫和码头工人艰辛的劳动,苦难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不幸处境的深切同情。另一方面又是对劳动人民顽强精神的赞美,显示出比一般人道主义者更为深沉的本色。

有评论家撰文指出:……读毛姆的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便感慨万分,便常常想起毛泽东说白求恩的那些话。我以为引申过来说毛姆也是合适的: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对中国的文化深表关注或仰慕,对中国人民寄予无限的关切与同情,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这是人道主义的精神……

猜你喜欢
毛姆解读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丑角的原型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我的毛姆叔叔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毛姆长篇小说的乌托邦情结
生命的尽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