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旅游业升级版

2016-11-16 09:52刘昌林
商业文化 2016年5期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发展

刘昌林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的关键时期,旅游业作为服务业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不仅对相关产业具有较强的带动性,而且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深化旅游业改革,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加速发展、扩大就业、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及推进国内外交流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前不久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树立科学旅游观、增强旅游发展动力、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完善旅游发展政策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为进一步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应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的重大意义,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旅游业发展活力,把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作为当前旅游工作的首要任务。

旅游业改革发展势在必行

旅游业产业链长,带动作用大,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的重大意义,是创新发展理念、深化旅游改革的前提。

满足群众精神需求和实现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旅游不仅具有愉悦心灵、调节身心的作用,而且可以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创新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提高,休闲时间增多,旅游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业发展中,各地的传统文化精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以展示、传播,从而焕发生机活力。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现代旅游业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可循环、可持续发展等特点,是典型的低碳经济,是世界公认的绿色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许多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致力于坚持生态红线,积极发挥民间生态补偿和民间转移支付作用,释放生态红利,取得较好成效。老百姓纷纷参与乡村旅游发展,自觉成为良好生态环境的守护者。

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和资金、知识密集型相统一的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国居民旅游消费需求和支付能力明显上升,旅游消费群体进一步扩大,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2013年,国内旅游收入达到2.6万亿元人民币,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到517亿美元。同时,旅游业发展还能广泛吸纳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就业,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国家外交的重要补充。当前,旅游日益成为双边和多边合作的重要领域、国家外交的重要议题,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渠道。出境游作为一种民间外交活动,与塑造国家形象密切相关。发展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能够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民间友好往来,密切经济文化交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使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也使中国更好融入世界。

旅游业发展方向是加快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认识不足、国际竞争力不强、整体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方向是加快转型升级,打造旅游产业升级版。

促进旅游资源由分散开发向整体开放开发转型。着眼于更广范围的竞争和合作格局,强调开放开发的整体性、协同性和系统性,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科学规划跨省际旅游经济协作区、精品线路和旅游产品,合理把控产业要素布局以及开发强度、开发时序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资源整合,吸引社会和民间资本投资旅游,打造一批有国际影响的旅游目的地,深度参与国际旅游竞争与合作。

促进旅游产品由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型。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更加丰富多样和国家法定节假日、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单纯以观光为目的和内容的旅游消费形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休闲度假与康复养生成为现代旅游时尚和消费热点。适应这种形势,需要积极培育休闲度假旅游新业态,打造符合休闲养生条件的旅游度假区,延长旅游时间,扩大旅游消费,培育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促进旅游收入由门票为主向综合收入转型。当前,我国旅游收入主要集中在行、游、住、食等环节,购和娱是短板,门票仍是景区收入主要来源。在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取消或减少门票是撬动旅游综合收入增加的有力杠杆。这就要求旅游经营管理部门树立“经营资源”的理念,不局限于单个景区的“小账”,而着眼于产业发展、经济增长的“大账”,改变依靠“门票经济”的传统发展路子,加快旅游与文化、金融、交通、商务、医疗、体育、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探索多方协同共赢的盈利模式。

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旅游业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期,蕴含着巨大发展潜力。把旅游业发展潜力发挥出来,需要以深化改革为核心综合施策。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旅游业改革应是综合性改革。应通过综合改革,破除制约旅游业发展的资源要素瓶颈和体制机制障碍,更好发挥政府的导向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形成发展合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省市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探索旅游管理新模式。创新旅游业投融资体制,设立国家旅游产业基金,有效撬动社会投资,拓宽旅游产业融资渠道,合理引导社会和民间资本流向。构建旅游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统一旅游资源生态补偿标准,规范操作程序,开展生态税征收试点工作,协调平衡生态旅游开发中相关各方利益。建立部门协作联动机制,落实金融、土地、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完善旅游业用地政策,适当增加旅游业用地规模。

品牌是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充分挖掘利用各种旅游资源,努力解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与相对滞后的旅游供给之间的矛盾,培育一批享誉世界的旅游精品。打造一批成熟景区,推进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现4A级以上山岳型景区“一路(景区公路)三道(栈道、索道、游步道)一平台(观景平台)”配套建设。加强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旅游产业园区,支持和引导旅游企业集聚发展和旅游资源集约利用,培育品牌旅游企业。构建以星级饭店为龙头,精品特色酒店、经济型酒店、汽车旅馆、星级农家宾馆为主体的旅游住宿体系。拓展形式多样的新型旅游业态,构建特色化、精品化、高端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形成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成一批高标准游客咨询中心、旅游停车场、导览设施等,加快特色旅游商业街区建设。扶持在线旅游代理商发展,加快打造覆盖国家、省、市、县、景区和旅游企业的智慧旅游体系。

旅游企业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市场主体。应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社会和民间资本依法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各类旅游资源,形成多元经营格局。支持旅游企业优化资产组合,通过兼并重组、品牌输出、连锁经营、股票上市等方式做大做强,培育一批跨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骨干旅游集团。引进国际一流的大型旅游管理公司、旅行社从事旅游开发和产业整合。支持服务外包,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通过公开招标委托旅行社代理交通、住宿、餐饮、会展以及出境服务。扶持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型度假酒店集群等重大旅游项目,支持组建专业化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企业,鼓励兴办旅行社,积极培育旅游中介服务组织。

让游客放松和愉悦身心,不仅需要优质的旅游产品,而且需要优质的旅游服务。应把游客是否满意作为旅游工作的最高评价标准,把“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核心理念落小、落细、落实,让每位游客都觉得不虚此行。促进旅游从业人员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宣传好先进典型,发挥其教育带动作用。加强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建立并落实好游客满意度调查制度,调查结果通过媒体及时向社会公布,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游客满意度。

增强我国旅游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在各方面加快与国际接轨。应积极引进和转化与旅游相关的国际标准、先进经验、服务模式,提高我国旅游管理服务的国际化水平。积极利用国内和重点客源国的主流媒体、网络宣传推广“美丽中国”旅游形象,编印适合客源地民众阅读习惯的旅游书籍和宣传资料,不断提高中国旅游的国际传播力。在长城游、丝绸之路游、奇山异水游等旅游产品基础上,规划建设中国世界遗产游、长江沿线游、宗教文化游、陶瓷文化游、古都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开拓国际旅游市场。配合外交需要,与重要客源国互办旅游年活动,向客源国展示中国功夫、中华美食、中国艺术、中国民俗等,激发当地民众到中国旅游的热情。

旅游竞争最终要靠人才,而我国目前的旅游人才尚不能满足需要。应深入实施“人才强旅”战略,加强旅游管理人员的旅游法律素养、政策知识和业务能力培训。推动大学生村官计划有侧重地向旅游重点地区输送旅游类人才。把旅游优秀人才纳入当地优秀人才队伍管理,支持引进一批高素质的导游、讲解员以及景区规划、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重点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旅游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队伍。整合大专院校教育资源,实行订单式培养,突出培养特色,校企对接、差异发展,支持办好金牌导游、旅游酒店高级管家、旅游景区管理等旅游特色专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全员岗位培训计划,多渠道争取资金开展旅游项目培训。建立和完善旅游职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规范和落实导游薪酬和社会保险制度。

实现旅游业持续性发展

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融合。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要着重将简单粗放的发展模式向规模化、效益化进行转变,不仅要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还要优化服务和提高环境质量,实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间的融合发展。一方面,在景点建设开发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当地居民生活可能造成的影响。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适度、科学地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另一方面,应加速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合理利用农村的特色旅游资源,依托当地生态环境,积极发展草原旅游、湖泊旅游、山川旅游等,同时借助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一大批特色古镇、古村,完善乡村旅游设施和旅游产品,增加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加强对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的创新设计,鼓励旅游用品的研发,推动旅游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充分借助文化、体育、信息、交通等行业优势,实现不同行业间的交叉互补,推动旅游产品和行业的发展。

构建多样化旅游产品,实现结构创新。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当前旅游产品仍然比较单一,为满足群众的需求,需要加大对旅游产品多样化的开发。旅游产品开发要从市场需求出发,通过对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吸引更多的游客参观游览。其一,要抓住人们对于休闲旅游的内在需求,开发休闲旅游产品,建设公共休闲设施,营造积极健康的休闲文化。其二,大胆创新方式方法,不断升级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例如,要遵循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加强规划工作,在编制旅游规划时本着高标准、高要求的原则,做到专业、个性、创意和特色;要加快发展国际旅游,坚持入境游和出境游并重的思路,转变旅游市场结构,实现国内游和国际游均衡发展;要实施精品战略计划,加快重点景区建设步伐,将景区打造成集观光、度假、休闲、商务等多维一体的综合景区。

进行旅游业管理创新,深化市场机制。旅游管理机制创新是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升级旅游产业结构,规范旅游市场秩序,革新人才培养的方案,创造出适合旅游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政府也要加快职能转变,引导企业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企业要实行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改革企业发展的模式,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通过社会融资和政府的支持,提高规模效益和服务质量,加强市场的竞争力。通过整合中小型旅行社,建成一批集旅游、购物、住宿、娱乐为一体的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旅游企业,使旅行社从“小、散、弱”向龙头式的集团化方向转变,成为推动旅游业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的中坚力量。大力发展旅游行业协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监督,规范企业行为,遵循市场秩序,并不断鼓励民营、私营企业的参加。

建设旅游业保障体系,加强旅游安全。建立旅游业的安全保障体系,首先要完善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和安全救援体系等旅游管理的服务能力,实现对广大游客生命财产的负责。其次要建立健全旅游保险制度,完善旅行社责任险、旅游意外险等旅游险种,增强旅游保险的理赔效能,提高规避和化解风险的能力。最后,要不断完善旅游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认真听取和处理游客的投诉意见,切实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具体而言,各地旅游景区应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及紧急救援机制;强化对游船、大型观光旅游设施、索道等的安全管理;加强景区内餐饮住宿卫生管理;大力宣传安全防范知识,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强化应急能力,切实保障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猜你喜欢
旅游业旅游发展
缅甸预计将于2020年第三季度重启国内旅游业
旅游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