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教学步骤简述

2016-11-17 10:07洪全开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5期
关键词:生字古诗孩子

洪全开

【摘 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古典诗词的学习培养,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开始注重古诗教学的方式方法,以求构建一个高效的古诗学习课堂,通过读、解、背、联系这四个方面加强对古诗的学习。

【关键词】 读、解、背、联系、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1

引言:

寥寥数字,意义却深,或借景抒情,或借物喻理,这就是古诗的魅力所在。古诗与艺术本不可分割,和学生一起学习古诗,如同合奏一场盛大的音乐会。奏响古诗教学的“四步曲”,展现中华文学艺术的博大精深。

学习古诗,是汉语言文化不变的传统,自古至今,古诗教学皆以熟读成诵为标杆。在古诗的世界里,忽而气势磅礴,雄浑激荡,忽而萧瑟苍凉,孤独寂寞。这样的魅力,引得无数教师侃侃而谈,口若悬河,把诗人的情感和自身的情感阐述得淋漓尽致。但就目前而言,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学的现状不甚理想。探究其原因有二点:其一是学生对学古诗普遍缺乏兴趣,其二是教师对教古诗普遍缺乏系统总结。为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关于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总结古诗教学的经验,进一步探求古诗教学的方式方法,笔者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0课《古诗两首》其二《小儿垂钓》为例,将浅叙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步骤。

一、“读”

《小儿垂钓》,作者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全诗正文共28字,其中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的生字有两个即“稚”、“侧”。由于古诗为单课时教学内容,所以看似简单的四行话,在一节课40分钟内应包含第一课时的识字写字教学和第二课时的阅读教学的所有内容。

1、读准生字。

教师在做好充分的备课后,以“稚”字教学导入新课。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交谈现代人对孩子的称呼有哪些?古时候怎样称呼孩子呢?从而激发学生在课的伊始就敢于说话,敢于思考,教师相机出示“稚”字,告诉学生古代人可以称呼孩子为“稚子”,学生饶有兴趣地读“稚”。教师再对“稚”的字源做分析——象形字,禾木旁,原指幼苗,我们小孩子不就像正在成长的幼苗吗?再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形声字,引出“侧”,读准生字字音。孩子通过对第一个字的学习,找出第二个生字,并能思考出“侧”单立人,人斜着身子坐,无形中不正是体现出了教学中要求的自主,探究吗?

2、读通诗句。

闯过了生字关,可以读诗句了。初读诗句有规则,一行一行读通顺。要求学生们一行一行地读诗,每一行都可以选择不同的学生,多读几遍。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争取把句子读通顺,在倾听其他学生读的时候,能拓展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教师在学生读之后,可以相机重复,起到范读的效果。当然,在读诗教学的教学方法上,也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读诗的兴趣。

这样,一轮古诗读下来之后,学生对古诗朗读有了一定的准确性并且对诗的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增强其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也为接下来的教学作铺垫。

二、“解”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都会有这样的发现,许多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学生,听故事却听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唯恐自己少听一句。这也足见故事对孩子的影响力之大,感染力之强。把古诗的诗意当成故事和学生们一起来“听”,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创设古诗中的意境,创设一个身临其境的情境,以达到理解诗意的效果。

1、欣赏意境。

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所以,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意境要符合小学生年龄段的特点,不能太抽象。

教师可用语言提出一系列描绘情景的问题,使学生进入情境。“小儿在干嘛?小儿是什么样子的呢?他钓鱼的地点在哪?姿态如何?钓鱼的时候发生什么事了?小儿怎样拒绝别人问路的?为什么拒绝呢?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个孩子呢?如果你是作者,你看到这一幕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教师也可紧扣诗句的语言欣赏进入意境。欣赏“蓬头稚子”的图片,图文并茂,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提高了对古诗探究的兴趣,感受这个孩子的可爱;“侧坐”、“草映身”都表现了孩子怎样的心理?从哪个词看到孩子是拒绝回答路人的话的?从这句“怕得鱼惊不应人”中,你读懂了什么?作者这样写想表达什么?不用“遥”,可以换别的词吗?这样紧扣诗句语言,反复推敲字词,可以培养小学生诸多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美之所在。

2、创设情境。

学生在对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可再对这样的理解进行深化。既然古诗可以看做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那我们何不把自己就当成故事中的人物,用自己的理解,将这个故事的画面“还原”?“爱演”是孩子的天性,在课外,“过家家”是孩子们喜欢的一项游戏,在古诗的课堂,可以让这样的游戏“走进来”,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放出去”。在几次公开课中,这样的环节都是课堂中最放松,最愉悦的时光。寓教于乐,大概就是这样吧。

三、“背”

古诗具有独特的音韵美,通过朗读才能彰显这种音韵美,使之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在演绎完古诗的全部故事内容之后,背诵,似乎就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在教学中,似乎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古诗如何背,谁先来背,似乎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需要教师做好示范,并进行科学的引导。

1、教师示范。

我们读的是诗,更是诗中的画面,是诗中的情。在热闹的“演绎课堂”恢复平静之后,一段轻柔的配乐,加上教师深情并茂地背诵,有着“润物细无声”之效。当然,适当的讲解还是有必要的,“草长得茂盛,人身子矮一些,第二行营造一个安静的钓鱼环境,声音应该怎样(轻一些)?有人来问路,孩子生怕吓跑了自己的鱼,忙着招手别过来,别把我的鱼吓跑了,应该读出怎样的心情(着急)?”学生既听了示范,又得到了很好的指导,心中自有一番感悟。

2、科学引导。

如果此时,教师直接点名来背诵,学生可能会背诵出来,但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科学的安排背诵层次,是很有必要的。屏幕上面有一幅课文中的插图,“如果你已经可以背诵了,就侧着身子背诵,如果还不太熟悉,可以正着身子看着课文中的插图来背诵。”在一个集体行为中,学生就会表现得很放松,以最佳的状态来背诵古诗。当然,在第一次成功尝试后,学生的自信心就树立起来了,小手一个个举起来,一个个跃跃欲试的样子,在竞争中,把古诗一遍遍背熟,一遍遍背好。

四、“联”

古诗的表达往往是言近而旨远,景近而情深。无论是写人、叙事、写景或状物的诗,也无论是抒情或叙事的诗,无一不是高度集中的概括,是诗文思想感情升华的结局。那么,即使每首诗在用字上大有不同,但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也一定能找到一些同类型的,有联系的诗文。变通,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有力的引导,能促使学生变通起来。在理解背诵的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能否找出同样也是写“稚子可爱”的古诗呢?此时,学生们禁锢在这一首诗上的思维变会打开,很多学生会举出一些学过的例子,找到它们之间联系的桥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努力让孩子们心里诗的琴弦响起来。”这就启示我们,单纯地依靠孩子的知识储存量还远远不够,教师还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好时机,为学生们创造更多的知识储备。当学生说出一些曾经学过的古诗后,教师还可以出示一首孩子们没有接触过的古诗,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孩子们一行一行地读诗,并思考其具体内容。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我们作为学生生命奠基的教师,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更应该重视教学规律,对教学进行不断地总结和反思,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愿“四步”成诗,能奏响古诗教学的新篇章,将古诗教学做到高效完成。

参考文献:

[1]劳凯声《教育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

[2]郑金洲《教育社会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生字古诗孩子
读儿歌识生字
生字辨识大闯关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