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营销的价值思考

2016-11-17 12:46梁欣萌
国际公关 2016年5期
关键词:公关主播内容

梁欣萌

曹志新:真知灼见,一期一见!

欢迎各位嘉宾来到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参加由外交部主管、《国际公关》主办的第71期品质沙龙,本期沙龙我们讨论的主题是“直播营销的价值思考”。

直播营销在当下可谓如火如荼,势头正猛。在里约奥运会上,其中有两个最为典型的引爆直播的案例,相信大家也是耳熟能详、记忆犹新。一个是傅园慧的表情包,在被电视台采访之后,映客拿到了傅园慧的网络直播权,开播半小时粉丝量就达到了800万,直播结束时,围观人数、粉丝数突破了1066万。二是中国女排在小组赛艰难出线后,过五关斩六将,逆袭世界多支强队,最终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在里约奥运会上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仅以新浪体育直播数据为例,女排决赛图文直播室同时在线最高峰值突破2626万人,互动量高达115万余条,女排战报发出后仅半小时留言量就超过12万。可以说当天女排夺冠彻底引爆话题,掀起了舆论的高潮。另据NBC数据显示,本届里约奥运会开幕式的电视收看人数较上届减少了35%,而在网络平台和直播平台的收视数字却提升了48%。这些数字充分显现了直播平台的魅力之大和影响之深。

现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组织和机构运用直播这种形式达到宣传的目的,或进行针对性销售。我们身边也涌现出很多普通人开通直播,达到被人关注、粉丝增加、收益倍增的目的。首先我们请杂志的老朋友徐总跟大家聊聊对直播营销的理解。直播营销现阶段为何突然受热捧?它与其他的营销方式(文字、图片、视频等)相比,突出的优势是什么?

徐茂利:说到直播,其实十几年前我就做过网络直播,是邀请一些嘉宾谈论一些话题,在网站上直播。现在的直播如此火爆,与那个时候的直播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呢?我想有几方面原因。第一,随着移动互联时代平台环境的成熟,资费、流量、终端都越来越平民化,门槛越来越低,培养了良好的受众土壤,这一基础很重要。第二,90后、00后新人类异军突起,他们需要属于自己的社群平台,需要找到自己的社交归属,直播这一传播样式,契合了他们的需求。第三,随着数字营销全面的发展,无论是营销机构还是广告主,都在寻找新的突破平台。可以说这三方原因的集合,促成了移动直播营销的大发展,而与传统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的营销方式相比,直播最本质、最有影响、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受众可以参与到内容的生产和构造中,并且能够获得较强的参与感,这与传统的电视直播、早期的网络直播就有了本质的不同,同时这种互动能够促成新内容的产生,并在更多的社交平台中得到更大的传播。这也是直播营销的优势所在。

李晓虎:说到直播营销,我想先抛开营销,从传播模型上去解读直播这件事。从这个角度出发,最简单的传播从数学模型开始,就是没有反馈,后来在传播上加入了反馈,反馈再逐层地增加在传播中的比重。此前,传统媒体的反馈不是及时的,但反馈在逐步地及时起来,到了直播以后,直接成了及时的反馈,而且参与到内容生产当中,这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也就是说,在传播的角度上,直播这种手段是把反馈向前推进了一步,达成了更进一步的及时反馈,满足了受众的反馈欲。我们的观察是受众越缺乏表达权,反馈欲越强。我们来比较一下传统电视直播和网络直播,就能看出差别。电视直播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转播车之类的,但是并没有井喷式的火爆起来,就是因为反馈环节出了问题。那么接下来我们思考,直播是不是一种革命性的传播手段?从公关的理解来看,格鲁尼格很早就指出公共关系学的四种模式,其中第四个模式是双向对称模式,国内将其称为双向沟通模式,格鲁尼格认为这是公共关系的最佳模式、理想模式,而直播比其他传播手段更好地执行了双向传播的职能。我想讨论直播营销,基于公关的出发点,先从宏观上思考和理解,会更加透彻,这是我的一个观点。

张贤民:刚刚大家也都谈到了传统的媒体互动少,或者互动的频次比较低。直播为何能“脱颖而出”,值得我们真正地去分析一下。像徐总很早就直播过了,那个时候为什么直播没有火,其中核心的问题到底在哪儿,难道是因为有了手机我们才认识到这样一个窗口吗,才让那么多人都关注它吗?我认为不是的。

首先,核心的问题就是利益问题。我们知道国外也有直播平台,但是互动性不强,而且最重要的是没有打赏的机制,而国内所有的直播平台都有自己的打赏机制,所以从核心意义上说存在成长必然的基础。第二,我们之前所有的传播都是非常正能量的,而直播让我们看到了灰暗的一面,发掘了个人内心的欲望。一些直播平台上的主播,既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但就直播睡觉,都能吸引好几万的人围观,这无疑是内心好奇欲的促使。另外,直播的兴起还与资本市场的繁荣有很大关系。前两年,互联网创业业态繁荣,资本大热,造成大量的资本涌入到创业投资上,投资者更乐于将资金投入到新兴的、朝阳的产业上。

沈健:我非常同意刚才几位嘉宾的观点,徐总谈到的互动性,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张总提到的观点,我也特别同意,同时再提炼一下。回归到人的本性,人是有窥私欲的,尤其是近场景的窥秘欲——我看到表面的你,更想看到你背后的样子——这就是人性,而且任何人都有窥私欲。直播就满足了这个欲望。再说打赏机制。现在很多超过一百万观看的主播都是普通人,观看者参与到直播中,就可以拉近与主播间的距离,还可以通过弹幕增强互动,如果给予主播打赏,就可以直接和主播对话互动,这就是近场景的互动。比如明星姚晨直播,你不仅能看见她本人,还有可能直接看到她的家是什么样子的。这导致观看直播人数的大量增加,也促使主播的人数骤增,加之资金的大量涌入,技术上4G、WiFi、智能手机的普及,最终导致直播突然井喷式的迸发。而最初,直播并不是出于营销的目的来做的,观众看直播不是为了看营销,是出于人性的角度,看的人多了以后,营销机构觉得这是可利用的渠道,所以营销才加进了直播。

唐风:要说我对直播的理解,没有发言权,但也有发言权。没有发言权是因为在实际操作中还没有真正执行过。现在客户对于直播营销有强烈的需求,抱有很大的热情,也想跟着热潮火一把,但要做方案的时候,又十分谨慎,担心呈现效果俗套,达不到预期效果等等。说到有发言权是因为我身边有一位老看直播的人,所以我对直播也有一定的了解。

那么,直播是一种短暂的现象还是会成为长期的重要传播手段,这很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以前电视直播的时候现场交互感不强,为什么现在直播这么火爆?我认为要从三个层面来分析。第一是技术优势的变革。技术变革是驱动一切变革的根本,是核心动力,没有技术的变革一切都免谈。第二是在技术变革后,消费人群和时间的聚集。一个好的品牌在直播平台上进行营销,要有大量的人群关注才行,这与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有很大关系。当中国人口系数不断下降,人们不再为衣食而发愁时,就有大把的闲暇时间去消费,我把它定义为“轻一代的消费”,他们的决策更加感性,没有生存的压力,变成了“轻飘飘”的一代人。而互联网的变革使得时间愈加碎片化,人们可以利用任何一个间隙的时间参与到直播中。第三最最重要的一个核心是来自于社会心理学的原因,那就是个体的窥探欲,是内心一种释放的需求。这种需求极大化地强化了互动,任何人在直播中都能寻求到满足。

曹志新:刚才各位嘉宾都阐述了对直播和直播营销的看法,那么当直播营销服务企业时,主要展现的模式有哪些?我们认为当下较为主流的两种方式是,“品牌+明星+直播”和“品牌+发布会+直播”,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模式吗?

沈健:现在常见的直播营销方式有几种。一种是明星直播营销,像Angelababy这种是比较典型的,还有一种就是发布会直播营销。当然,一些新形式的直播营销也在逐渐出现。比如,购车直播营销,把直接去4S店购车的过程全程直播;在汽车行业最近发生的拆车直播,也吸引了大量人围观,这是一种分解式的直播。还有特别强调互动的,比如澳大利亚旅游局曾在两个普通游客的头上安装摄像头,每到一个新的城市,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就自然的进行了现场直播,网友可以通过Youtube告诉他们某些著名的景点、有趣的餐厅,让他们代替网友去体验和感受,这种强互动式直播现在也比较流行。再有素人直播,比如美的曾经做过一个关于电饭煲的推广,事先征集100个素人,也就是会做饭的普通人,这100个人同时用新的电饭煲做一个菜,这个过程全程直播。另外就是找当地的网红在实体店直播,聚集人气,让更多的人认识这家店,推动实际的销售。可以说,直播营销的形式是越来越丰富,大家都在进行诸多的尝试。

张贤民:刚才沈总讲了很多直播形式上的变化,除了这类,还有一类是除了内容的合作,将直播和营销与平台合作。比如电影《愤怒的小鸟》上映后,与多个直播平台合作,将直播打赏机制中的送游艇、送汽车等改成了刷小鸟。所以我想说直播营销的模式一个是活动内容的优化,另一个是与平台的合作,不单纯做内容优化,且开发一些不同的产品。

徐茂利:从观看直播的受众来分类,直播还可以分为“2C”和“2B”两种模式。“2C”直接链接每一个个体普通观众,可以实现直接的销售转化。“2B”则以企业传播为主,产品发布会、商务路演等等。直播还可以分为所谓的秀场模式,即主播局限在某一个场景内展示才艺或其他活动,如睡觉等等,主播是内容的唯一生成渠道;另一种是场景模式,以主播的视角来主导直播,看到的内容就是输出的内容,比如抢救被洪水围困的猪等等。所有模式都取决于直播者的判断——对谁,说什么,展现什么,如何吸引受众……但这些模式都还没有成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事实上,直播这一模式才刚刚爆发,如果说是从2015年开始,那2016年才算是直播元年,远没有到成型时期,更没有说已经掌握了一套成熟规律可以完全套用。

李晓虎:我来说说我的理解。对于直播,我把它看成一种新的调料,因为它很流行,所以加入到菜品中,至于怎么把它做得好吃,我们还在研究中。或者说,试验的时间太短了,我们还不能判定它到底是不是好吃的。

曹志新:好。下面我们请张总分享一下,直播营销怎样更好地变现,才能避免精心准备的直播活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张贤民:作为公关从业者,我做过一些直播营销的实际案例,作为投资人,我也投资过一些直播相关的公司,所以从实践和思考出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点。现在很多客户都想玩转直播,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我们作为内容生产商及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如果只按照主播的粉丝数量为客户报价,这种方案是十分欠妥的。直播营销如何更好地变现,第一步就是选择,这包括对平台和主播的选择。我们会根据客户的格调筛选直播平台,但不建议客户只在一个平台上做直播营销,因为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定位和调性,吸引的是不同的受众,比如映客讲究的是全民直播,商业化效果弱一些。这里还可以形成“组合拳”,可能为客户筛选的平台第一阶段是高大上的,产品进入到市场后,就会选择更为普遍的平台去推广。对于主播的选择,一定要深入地研究是否适合产品,绝不是只看粉丝数量就可以了,一定要符合品牌调性,否则不当的直播就是对品牌的损害。第二步是重组的问题,平台和主播,各自负责的内容是什么,只有恰当的组合才能将直播的内容实现极大丰富化,才能实现预期的营销目标。

沈健:正如张总所说,实际应用中我们就是这么做的。在主播的选择上,我举个例子。我们刚刚做了首个4S店的购车直播,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做的不好很容易像广告,商业化气息太重,吸引不了观众,所以在主播的选择上,一定是有故事性的人物。比如找到直播平台上的十大人气主播之一,是个富二代要买车的故事;再找一位懂车的专业主播,在与观众互动时,他等同于参谋指导的角色,车况的优劣都可以讲得清楚;最后再找美女,负责整个购车过程的人气聚集以及试驾过程的展示等等。可以看出不同的主播是有不同的分工的,当时在线观看的真实数据是52万人。直播也是要有设计的。也有比较失败的直播营销案例,比如某新车发布,请了100多个网红美女,但并没有将车的话题很好地和美女结合,最终大家记住的只有美女,车和品牌完全没印象。这也从侧面说明,在整个直播过程中,最难的是融入产品点,直播过程既要让人觉得有趣,又要包含产品信息。

李晓虎:直播可以是品牌告知,也可以是品牌忠诚度,或者在直播中产生购买行为。从我们的实验来看,转化率并不是很高,但客户对直播的理解是直接带来转化率。同时我们也在思考,低单值的产品转化率是否高一些,而一些高单值的产品,购买决策时间较长,直播手段如何实现良好的转化。

沈健:我认为转化变现这件事是要分品牌而论的。比如汽车产品,是不可能通过几个小时的直播就卖出去几百辆,它的目的是在于获得受众更多的关注和好感。但是对电商而言,是比较看重转化率的,且电商转化的都是“轻产品”,比如几十元的口红几小时内就可以卖出百万件,当中还要配合有特别的促销手段,像“限量款”等。因此,转化率对各行业而言现在还处于摸索阶段,不能一概而论。

徐茂利:关于直播营销转化问题,我们也在做实验,运用直播平台推广生鲜水果,效果还在探索中。直播营销真正的生命力是什么?它是根据受众的需要定制内容,尽管可以引导和激发受众的需求,但是不能像电视直播,强加给受众你设置的议程,套用固定的模式。产生互动,是直播的灵魂。现在任何行业的客户都想通过直播营销收获良好的转化率,但这种渴望不能违背直播的规律,任何违背规律去做的事情绝对是会失败的。事实上,数字营销需要创新,重复必死;直播营销已经获得成功的案例,不能简单地模仿和重复。在运用时,不仅要做好与客户的沟通和预期管理,更要注重创新。

曹志新:无论是想达到告知、集客,还是追求转化率的目的,对品牌而言,直播具有附加特殊价值的功能。像AngelaBaby在天猫直播上预告美宝莲新品发布会,2小时的直播带来了500万人次的观看,并卖出了1万支新产品唇蜜,达成142万元的实际销售转化额;再比如美拍等直播平台通过口播引导到淘宝店购买,转化率比传统视频高很多等等。那么,从公关行业的角度来看,直播这种形式为传播和营销行业带来了哪些影响和改变呢?请李总来发表一下观点。

李晓虎:可以说直播兴起后,客户对我们的要求更加多元化了,需要我们掌握更多的技能和工具,更深入地研究某一个媒体以及媒体的组合。虽然一直在研究,但是从收益来看并不理想。当然,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一些有意思的问题。以前的内容生产全部是偏精英化的,而现在是“轻内容”的生产,是相较于传统内容而言,轻在言之无物,低营养值,且话题不密集,还经常混入很多的随机事件,并形成了一种我们所谓的后现代的传播。以前我们讲后现代传播是去中心化,其实现在才是众声喧哗的时代,以前我们生产内容,现在策划完成,搬运就行了,这是对公关行业一个革命性的转变。

徐茂利:李总说的这点我深有感触。说起来这是一个精英在凋零、屌丝在狂欢的一个时代,好像是一个贬义的评价,但其实不是。我们经历了博客时代,如果说自由撰稿人从媒体的平台上夺回了话语权,你还要有文字的能力才能写博客,所以出现了老徐(徐静蕾)这样的精英。微博时代能写字就行了,微信时代能说话就行了,整个传播的话语权是不断向下延展的。而直播的意义在于,哪怕是普通人只要投身进去,就能获得传播的平台和空间。这种形式拥有最广泛的受众基础,无论是网红、直播者,还是围观者,他们在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去更新内容,这种分众的、去精英化的传播产品,真正让传播回归到大众的话语体系中,对时代的冲击将十分巨大。

唐风:我觉得应该把直播和VR、AR技术结合在一起来看。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它们可能是未来媒介一系列变化当中的一部分,同时由于传播形式的多元化,品牌可以通过内容和碎片式的形式传播到不同类型的客户中去,改变客户的感知方式,让客户无意识地体验产品。时代的变革如果不能用碎片的方式梳理品牌,硬性强推一定会走入误区。

沈健:我特别同意唐总的观点。过去我们使用强推的方法做营销,但是现在大众话语权越来越凸显,可以直接跟品牌进行沟通,从而对品牌有更深的认识,这在业界里称为“右勾拳”。还有一种“左直拳”,就是在营销前先让受众对品牌有印象,再植入到内心,慢慢建立感情,等到真正做出购买决策时再结合“右勾拳”。

唐风:我再补充沈总的观点,有几个关键词值得去强调。一是虚拟化的近距离。真实的人在很远了,但虚拟信息可能让这辈子见不到的人完全黏在一起,所以品牌也要虚拟近距离化。二是浸泡式公关。不去强推产品,而是把产品融入客户的生活中,让客户自己产生好奇,去发现和挖掘,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三是去中心化。一定要有去中心化的决心,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品牌一定要从神坛上走下来,面对年轻的一代,就要用轻娱乐的方式敢于去搞笑,敢于去戏虐和玩闹。

张贤民:我认为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谈这个问题。第一从消费者的维度看,可信周期变得很短,但品牌忠诚度相反会变得很低。第二从销售渠道看,一定要下放到最低端。第三对品牌的解读,以前公关公司的解读,有时候大众不理解,现在要对品牌自身有解读,还要进行社会化的解读,愿意说出公关人的使命。这个对于公关公司来讲还有一个再次收集社会解读的使命和任务,怎么样把反馈的内容再转化成社会品牌,是接下来面对的问题。最后,公关公司要尊重不同生态圈存在的理由和意义,不去破坏且有效利用,核心是达到共生。

曹志新:通过今天的讨论,我们不仅为读者呈现了精彩的专家观点,也会引发公关人自身的深刻思考。当然,利用直播做营销并不意味着“一试百灵”,此前也有不当的直播营销案例,如三小时直播造成恶俗影响的杜蕾斯,甚至遭到政府部门颁布禁令,相关视频内容全被下架。那么公关公司在运用直播开展公关活动、品牌包装时,应考量哪些因素呢?

沈健:首先,事件适不适合以直播的方式展现,直播的价值大不大,这是需要考虑的。比如事件往往稀缺性越大,直播价值越大。其次是主播的选择,知名度较高的网红和明星,更容易产生直播价值,还有专业性较强的主播,也容易赢得受众的青睐。选定主播后,一定要与主播进行深入地沟通,包括具体的产品点、产品故事是什么,再将这些内容无缝地揉到直播当中,要有专门的培训、沟通,专业的台本,这是很关键的。

张贤民:除了沈总说的,我想还有几点。一是明确直播的需求,二是对平台和主播的选择,三是直播后配套销售渠道的连接,四是把控好直播的整体节奏。

李晓虎:在我们自己的实践上,我们总结为“直播前,直播后”,也就是说直播前传播要预热、聚集人气,直播后传播要放大话题效果。

唐风:我把直播看成整合营销传播中的一个部分,它不可能把一个单纯的事件当成企业,还是要围绕产品自身的定位去整体考量。因此直播内容怎么做,可以借鉴直播外围的整体传播,还是要一起来做,这样也不会背离品牌建设的规律。

曹志新:借沈总的观点,对直播主播的选择,除了挖掘与产品的契合点之外,对主播是否也要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制度进行约束,以避免其个人的不良言辞对产品或者品牌造成损害?

张贤民:其实现在的直播平台对主播和播报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要求和约束,而且还在逐渐形成。主播不良的言辞实际上是可控的,就像沈总说的那样,直播前的沟通和演练是必不可少的,公关公司、主播、品牌之间要相互尊重。

沈健:主播的规范问题其实是两个层面,在品牌方面会提出一些要求,当然,这个无法统一设定,只能根据每一次直播的内容来要求;另一方面,要有底线,不要触及国家的底线。公安部就明确有规定只要涉及黄色、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一律关停。此前Facebook出现警察打死黑人的直播,就给Facebook带来很大的困扰和声誉损害。

曹志新:最后,我们大家来聊聊直播营销的发展趋势。8月9日,浙江广电中国蓝TV上线一周年之际公布视频APP直播平台“蓝魅”上线,并发布2016年下半年战略为:开启蓝魅直播,发力原创内容。与此同时,中国蓝TV携手浙江广电20位优秀主持人正式入驻“蓝魅”直播平台。再比如,央视女主持金小鱼5月份空降虎牙直播,首播几首自弹自唱歌曲,与线上网友聊天,疯狂获赞337万。这些现象显现出直播势不可挡的劲头,专业主持与草根网红共存给直播生态更是平添生机。各位嘉宾认为直播营销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什么?直播营销是否会给营销市场、媒体形态、公关领域等带来新的格局?

唐风:我觉得直播营销会一直存在,但革命性有多强未必谈得上。它依然不会背离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有料的,会长期发展下去;空洞乏味的,只能是一时兴起。所以直播营销的发展要有充实的内容,同时我们对价值的理解观念也需要更新,不能只以利益点为核心,而是要更多的分享内容,体现内容,趋向于单个个体的心理价值释放,这可能是直播营销未来发展的前景。

徐茂利:这是一个很宏大的问题,我从其中一个切入点来说。在直播这个链条上,主播是内容生产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周鸿祎曾说未来的趋势是,将有大量的电视人转到直播平台上。我倒不这么认为,因为目前直播平台上最稀缺的不是内容的表达多么熟练,而是对受众心理需要有深刻洞察和把握的人,这类人将是直播平台的希望所在,我们要找到这样的人,包装这样的人。

李晓虎:对直播营销的未来,我从两点来说。第一,假设未来直播的终极判断是有几家平台存活下来,那么对公关业来说采购成本会急剧升高。如果如此,我们是否要提前布局,这值得我们去思考。第二,当少数直播平台存活后,要深入挖掘后台的大数据,并进行精准地用户匹配,这才是直播与营销的有机结合和巨大发展。

张贤民:我认为所有的行业都是一个生态圈,未来的趋势是所有的东西会越来越垂直和细分,而后可能会被一些巨头吞并,也可以看成是回归。从产业链的角度看,直播垂直细分的不单纯是平台,还有内容提供商。产业链的完整丰富对公关公司而言是一种挑战,因为已经有解读平台和主播的专业公司出现了,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担负了公关行业新媒介的一些使命,后期可能会有很多这样的公司出现。

沈健:对直播营销未来的发展,我总结为一个确定,一个不确定,还有一个乐观。确定的是直播在中国的发展是一定的,而且还会再发展,直播营销亦是如此。因为它符合了人性对传播的追求。此外,会有对政治、暴力、色情的底线监管存在。不确定的是以后到底哪个平台是直播的主阵地,现在已经有200多个,微博微信也要开始进军直播,但国际上没有这个现象,主要以Facebook为主。另外,现在的网红主播有超过100万以上,他们的积极性很高,但往往直播的内容是缺乏的,因此这给直播营销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如何策划更好的故事和机会,实现好的变现收益,增强影响力,我对各方的合作充满期待,而且,网红战略很有可能成为公关公司的新业务,总体来说我认为前景是比较乐观的。

曹志新:掌声献给各位嘉宾!再次感谢各位嘉宾精彩观点的分享,感谢大家对品质沙龙的积极支持,本次沙龙活动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猜你喜欢
公关主播内容
专题报道[公关“她”力量]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第一次做小主播
向“黑公关”说NO
我是小主播
农资届公关指南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主要内容
当代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公关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