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片区特色优势产业自我发展的机理、路径与展望

2016-11-18 01:35龙海军李峰冷志明
关键词:优势产业武陵山张家界

龙海军,李峰,冷志明



武陵山片区特色优势产业自我发展的机理、路径与展望

龙海军1, 2,李峰2,冷志明2

(1. 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2. 吉首大学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湖南吉首,416000)

优势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强市场竞争优势、获取附加值能力强、资本积累能力强、对本地区经济具有较强影响力且可以持续发展的产业,重点布局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欠发达地区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武陵山片区产业经济系统变迁的基础上,对武陵山片区优势产业的确立及发展现状进行了考察,并以武陵山片区的张家界市为例,运用系统动力模型对优势产业自我发展的机理和路径进行了模拟和仿真,最后对武陵山片区优势产业的发展给出了政策性建议。

优势产业;武陵山片区;系统动力学;自我发展

优势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强市场竞争优势、获取附加值能力强、资本积累能力强、对本地区经济具有较强影响力且可以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地区优势产业是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规律,武陵山片区的经济发展无论是从产业的结构水平还是经济总量来看都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为尽快减少差距,迫切需要武陵山片区加快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优势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这不仅有利于武陵山片区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武陵山连片贫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本文在对武陵山片区优势产业的确立及发展现状考察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武陵山片区张家界市旅游业自我发展进行模拟与仿真,为武陵山片区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理论上的指引。

一、文献综述

区域优势产业的重要性一直都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其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杨宗岳通过考察资源优势对陕西省的优势产业进行了分析[1];魏益华认为区域优势产业属于资源配置范畴,应该立足于区域资源,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创新的思路[2];宋德勇和熊思敏以山西的煤炭业为例讨论了中部地区优势产业的培育[3];陈永忠等认为优势产业是在一个地区或行业的经济中有较大比重的产业,并具有相对的资源优势和一定的生产规模,是经济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一种或几种产业(行业)的组合,并对如何培育地方优势产业进行了讨论[4];赵君和蔡翔构建了一个优势产业的评价模型,对广西制造业的优势产业进行了选择和评价,认为广西制造业的优势产业需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方面的优势,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5];刘颖琦等针对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自然资源丰富、民族众多的特点构筑了优势产业发展的测评体系[6];刘玫等认为,发展基于区域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的优势产业,能够更加充分发挥地区独特的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区域内和区域间的产业结构趋同,更好地促进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讨论了中部地区工业行业中的优势产业[7]。

基于竞争优势理论,王缉慈认为地方竞争优势除了来自于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外,还来自于基于“规模效益递增”的产业集聚,并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了在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集群时应注意的问题[8];盖文启和朱华晨从柔性集聚体(flexible production agglomeration)理论出发,分析了产业柔性集聚与区域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认为产业在空间范围内的柔性集聚可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外部经济获得、创新功能增强等三种主要的途径,提升集聚区域的竞争力[9];刘恒江和陈继祥则从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出发,分析了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内源动力和外源动力,并提出了有利于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模式[10]。范剑勇利用制造业数据,实证分析中国地区专业化和产业集中率的变化情况,发现自改革以来中国地区间的专业化水平和市场一体化水平已有提高,产业布局发生了根本改变,但仍处于“产业高集聚、地区低专业化”的状况[11]。

也有很多学者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并非对立或相互替代的关系,它们只是着眼点、侧重点和涉及范围的不同而已。蔡宁和吴结兵将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与“结构—行为—绩效”(SCP)分析框架相结合来解释集群所带来的竞争优势,认为集群作为一种中间组织形式构成了新的竞争单位,其竞争优势来源于资源禀赋及集群对于资源的整合能力[12];林毅夫和李永军认为竞争优势的建立离不开比较优势,只有充分依靠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才能够建立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13]。

这些文献对优势产业及其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仅从理论上探讨了优势产业的选择和培养,也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优势产业的发展。然而,在诸多的文献中,针对武陵山连片特困区优势产业的选择和发展的研究几乎为空白。本文将在考察武陵山片区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对武陵山片区的优势产业的确立及发展进行探讨,并以武陵山片区的张家界市为例,运用系统动力模型对优势产业自我发展的机理和路径进行模拟和仿真,进而对武陵山片区优势产业的发展给出政策性建议,为武陵山片区优势产业的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上提供指导。

二、武陵山片区特色优势产业的选择及发展现状

优势产业的选择一般需要进行深入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学者们尝试了不同的方法如指标法、专家评定法、主成分分析法、DEA法、聚类分析法等等[14−20]。在此,我们依据武陵山片区的资源优势、区位特点、产业基础以及各产业增加值、总收入占地区GDP的比重,和各产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等指标,可得出武陵山片区的优势产业主要有优质矿产资源及其加工产业、旅游及民族文化产业、特色农牧产品及其加工业等。

(一) 优质矿产资源及其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武陵山片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发现的矿藏资源包括锰、钒、锑、汞、铁、铝、镍、钼、铅、锌等多种矿产,其储量居全国前列。地处黔、湘、渝边区结合部的松桃自治县、湖南省花垣县、重庆市秀山自治县境内的锰矿,储藏量达到0.9亿吨,是我国锰储藏量最为集中的地区,号称“锰三角”。另外,铜仁和湘西州境内还分布着我国特有的大型钒矿带。

武陵山片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得区域内的铜仁、湘西州以及渝东南等均将矿产业作为自己的优势产业来大力发展。以湘西州为例,目前已发现63种矿产,500多处矿产地,有18个矿种已探明资源量。其中花垣民乐锰矿、凤凰茶田汞矿探明资源量全国排行第二,居湖南省内首位。而花垣渔塘铅锌矿带是湖南省最具资源潜力的铅锌矿带之一;此外还有纵贯全州的、我国特有的大型黑色岩系钒矿带、石煤矿带、磷矿带和省内仅产于湘西州的铝土矿,以及非金属矿、饰面大理石、含钾页岩等。2011年,湘西自治州锰矿石成品矿达201.5万吨,电解锰产量59.4万吨,锌产量达23.2万吨,锰锌铝等矿产业实现增加值74.5亿元,占全州工业增加值的58.9%,已成为了湘西州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武陵山片区以“锰三角”为重点,在大力推进矿区整合的同时,加快了重点矿区的技改进度,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不断做大做强矿产业,推进片区矿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日益成熟的采选冶炼加工技术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将推动武陵山片区矿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武陵山片区富有成长性的优势产业。

(二)旅游及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异常丰富,主要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等。其中自然旅游资源拥有武隆(位于渝东南)、武陵源(位于湖南张家界)、莨山(位于湖南邵阳)等3处世界级自然遗产以及天门山、石柱黄水、梵净山、乌江画廊等40多处国家级资源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拥有凤凰古城、洪江古城、芷江和平城、龙潭古镇等多处国家级、省级资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包括怀化大湘西文化、通道侗族文化、凤凰苗族文化等多处国家或省级保护的文化资源。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得旅游业自然成为了武陵山片区的优势产业之一。表1显示了2014年武陵山片区内部分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状况。

表1 2014年武陵山片区旅游业发展状况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各地区2014年统计公报,中国统计信息网

近年来,在以张家界为旅游龙头的带动下,武陵山片区立足于本地特色旅游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概念为引领,在政府的主导下大力推进旅游产品的促销,加快构筑战略性旅游支柱产业体系,并与周边区域联动建立和完善了各景区形象标识系统,强化了旅游品牌塑造和旅游基础配套的完善,不断推动着武陵山片区旅游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地区战略性支柱产业。

(三)特色农牧产品及其加工业

武陵山片区独特的气候、土壤和丰富的农牧资源,为发展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片区内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的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和特色农牧业及其加工业的利润份额来看,武陵山片区的特色农牧业主要包括:以渝东南区、恩施、怀化、铜仁等为主的油茶种植基地;以渝东南区、湘西州、安化等为主的高山茶和富硒茶基地以及石阡苔茶、江口藤茶、正安白茶、余庆苦丁茶、安化黑茶等特色茶基地;以渝东南区、恩施、张家界、铜仁等为主的优质烤烟基地;其他还包括遍布武陵山片区的特色中药材基地、绿色生态牛羊生猪等肉类基地、绿色生态特色水果蔬菜基地等等。

发展特色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举措。近年来,武陵山片区的各级政府立足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农业,形成了推动本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以湘西州为例,近年来湘西州围绕着猕猴桃、茶叶、烟叶、蔬菜、百合、畜牧养殖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到2014年已形成特色农产业基地达240万亩,产值近60亿元,州级以上农业经营龙头企业127家,不断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力度,16个农产品获国家绿色产品认证,68个品种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4个农产品品牌获中国驰名商标,31个农产品品牌获湖南省著名商标,8个为湖南省名牌产品,在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特色农牧业已经成为湘西州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三、基于系统动力模型的优势产业自我发展——以张家界旅游产业为例

优势产业是区域经济系统中的一部分,一方面,优势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和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有利于区域产业经济系统优化与升级,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优势产业的自我发展亦离不开地区产业经济系统的支撑,其自我发展属于本地经济系统演变的一部分,其发展会受到本地产业经济系统的制约。因此,分析武陵山片区优势产业的自我发展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全面考虑系统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机理,系统动力学方法无疑是分析这类问题最适宜方法之一[3−6]。

(一) 模型的建立

1. 模型的假设条件

假设1:整个张家界地区产业经济系统的发展不受区域外其他因素的影响。模型主要分析张家界地区自身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优势资源对张家界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地区产业经济系统的影响。虽然旅游业是外向性很强的产业,受外界经济环境影响很大,但其自身发展所依赖的资本与劳动力的投入主要还是依靠本地来提供,因此模型中忽略外来资本以及劳动力流入等因素对张家界市产业经济系统的影响。

假设2:张家界旅游业的自我发展立足于本地区特有的优势旅游资源,并假设其产出遵循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形式。其生产函数的形式为:Y=,其中t代表时刻的广义技术进步率;代表资本投入;代表劳动力的投入;则代表所利用的优势旅游资源;,,分别代表资本、劳动力以及优势旅游资源的产出弹性。其他各产业的产出亦遵循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形式,由于其他产业没有特有的资源优势,因此,生产函数的形式为:,其中A代表时刻的广义技术进步率,,分别代表资本弹性和劳动力弹性。

另外,由于固定资产投入是产业自我发展的基础,固定资产的产业投资结构对地区产业经济系统的自我发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在模型中仅研究固定资产投资对各产业发展的影响,忽略流动资产对经济的影响。

2. 模型主要变量及流图

在设计模型时,我们将张家界地区的产业经济系统视为一个整体,系统中的各个产业作为子系统。根据研究的需要,我们选择了整个产业经济系统中的农业、工业和旅游业等三个产业作为模拟和仿真的研究对象。①在对整个系统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选取了如下一些变量,其含义及数据选用如表2所示,代表张家界旅游业发展及产业经济系统的流图则如图1所示,其中虚线框内代表张家界旅游业,两边分别为农业及工业。

3. 所用主要方程

借鉴现有文献的做法[7],我们由各产业的生产函数导出了增长方程,其中:

旅游产业:

ΔGDP,t=−R∙(α∙Δk,t+∙ΔL,t)∙Δ

其他产业:

ΔGDP,t=−R∙(∙Δk,t+∙ΔL,t)

劳动力增长方程:ΔL,t=−R∙ΔLabor,表明各产业就业人口的增量等于各产业的就业比重与总就业人口增量的乘积。

资本增长方程:ΔK,t=−RGDP,表明各产业的资本增量等于各产业的投资率与总产出的乘积。

污染损耗方程:=∙,表明污染与总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

优势旅游资源增长方程:

Δresource=−R∙−∙,表明优势旅游资源的增量与优势旅游资源的开发及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

(二)模型的检验

为检验模型的仿真效果,我们按照所选用的三个产业对张家界市1989—2014年经济系统进行了模拟仿真考察,我们假定农业的规模效应不变,工业和旅游业两个产业具有规模递增效应。劳动力数量在农业、工业及旅游业的分布基本保持为65%:10%:25%;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GDP总量20%,在三个产业中的分配大致为2%:10%:8%;优势资源的开发速度根据森林覆盖率的变动量选为2.5%。将上述变量带入模型,对1989—2009年张家界三个产业所组成的经济系统的演进情况进行仿真,与实际结果比较如图2所示。

表2 模型中所用到的变量

图1 张家界优势旅游产业发展及产业经济系统流图

图2 仿真结果与实际比较

其中,图2(a)为1989—2014年张家界市农业、工业和旅游业三个产业产值的真实变化情况,(b)则为利用模型对三个产业自我发展状况的仿真。从两图的比较来看,张家界市三个产业自我发展状况的仿真与真实趋势基本一致。20世纪90年代以来,张家界市由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为整个地区产业经济系统发展的龙头,旅游业的总收入持续上升,并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出现快速上扬的态势;农业和工业的发展较为平缓,其中工业产值直到新世纪以后才首次超过农业产值。由此可以看出,张家界产业经济系统的发展与其他地区以及我国产业经济系统的演变有着不一样的特征,张家界产业结构的升级完全是由旅游业的带动来完成的,而其他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却是通过工业化的带动来完成的。可以说,张家界产业经济系统的演变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从图中还可以看出,旅游业的真实产值在图中波动较大,而模拟值却相对比较平滑,这主要是由于旅游业是外向性很强的产业,受外界经济环境因素干扰比较大,而我们在建模时忽略了外界的影响因素,因此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图2(c)显示了模型所模拟的张家界市农业、工业和旅游业三个产业的总产值与实际的总产值(来自统计年鉴的数据)之间的比较。从图中可以看到两者之间的差异较小,其中1989—2003年间的趋势变化几乎重叠在一起,2004—2013年间两曲线间的吻合度稍有下降,主要反映在2004—2013年模拟值偏低,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张家界市经济系统的外部因素对这三个产业的影响所造成的。但总体差异较小,两者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模型的仿真效果很好,模型所模拟的结果还是可信的,达到了模型建立的预期目标,模型较为真实地模拟了张家界市农业、工业和旅游业所构成的产业经济系统的自我发展状况,模型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三)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1. 各参数的作用及影响

我们分别通过改变模型中污染对优势旅游资源的损耗率、优势资源的开发速度以及代表旅游创新能力的技术水平,对张家界旅游业及其产业经济系统进行了模拟仿真,结果表明:

第一,环境污染损耗率的增加会导致优势旅游业收入增速的大幅减少。从仿真结果来看,在增加环境污染的损耗率之后,张家界市的农业、工业及旅游业依然呈现出上升的态势,但随着环境污染对优势旅游资源损耗的加剧,旅游业总收入的增长幅度会大幅减少。污染损耗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旅游收入年平均增速会下降2.14%~5.68%。农业和工业的增长幅度也相应下降,但幅度和旅游业相比不是很大。这表明,环境污染对优势资源的损耗将大幅影响优势产业自身的发展,进而降低整个地区产业的自我发展及结构优化的进程。

第二,旅游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会导致旅游业收入增速的相应增加。从仿真的结果来看,提高旅游行业的技术进步率,会导致张家界旅游业收入的进一步提高。技术进步率每增加一个等级,旅游收入的年平均增速会增加3.84%~5.31%,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和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科学技术的提高,尤其是借助信息时代的网络技术,将旅游业和互联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互联网+”技术,不仅会给旅游信息的发布、网络营销技术的应用带来全新模式,而且也会给旅游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带来深刻变化。这不仅会大幅降低旅游资源的推介费用,也会促进旅游产业自身的创新,提升其竞争力。

第三,优势资源开发速度的提高对张家界旅游业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从仿真的结果来看,提高优势资源的开发速度,会导致张家界旅游业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同样也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加快地区产业经济结构的转变。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优势旅游资源的开发并不是无止境的,优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一定的上限,因此,为高效利用优势旅游资源,我们应注意将优势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将独特的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历史民族文化结合起来,拓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民族文化旅游、探险旅游等,将优势旅游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2. 张家界旅游业发展的路径仿真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张家界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旅游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到2010年张家界旅游总收入达到了地区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结合前面建立的张家界旅游业及产业经济系统演进的仿真模型,我们对张家界2010—2020年旅游业的发展及产业经济系统的演进进行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2010—2020年张家界旅游产业及产业经济系统的仿真预测

从仿真图中可以看出,张家界的旅游产业在2010—2020年间依然保持着强劲的上升势头,旅游产业的总收入到2020年将接近500亿元,同时带动了工业的直线上升,工业增加值将在2020年达到250亿元左右,农业增加值也会小幅增长,到2020年将达到近80亿元的水平。

同时,在不考虑其他产业的条件下,以农业、工业、旅游业所构成的产业经济系统的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2013—2020年张家界产业经济系统演进路径如表3所示。

从表3仿真的结果来看,在现有经济运行的条件下,未来几年张家界市产业经济系统整体变动幅度不大,其中农业所占比重将有所下降,由最初的12.6%下降到9%左右;工业比重有所上升,其比重将达到31%;旅游业的比重则基本维持在60%左右,产业结构将更趋于合理。

四、地区优势产业自我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武陵山片区优势产业的自我发展不仅能有效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亦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更有利于增加地区农户收入,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但地区优势产业的自我发展有着自身内在规律,必须根据地区自身的特点,在资源比较优势的作用下,形成区域的优势产业进而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发展模式的转变。从对张家界优势旅游业发展模拟仿真来看,武陵山片区在发展优势产业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特色优势产业的自我发展必须依托地区比较优势

优势产业及特色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优势理论基础之上的。武陵山片区虽然产业基础薄弱,资金、人才和技术比较缺乏,但资源十分丰富。因此,以本地区的特色资源为依托,是武陵山片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内在需求。张家界旅游业的发展为此提供了很好的示范,通过紧抓具有优势资源的旅游业,逐步开发具有独特优势的旅游资源,在不断提高旅游业竞争优势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了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二)特色优势产业的自我发展必须注重科技 创新

近年来,武陵山片区逐步明确了以优质矿产资源及其加工业、特色农牧产品及其加工以及旅游及民族文化业作为地区的优势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及壮大都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这是支撑和引领这些优势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从张家界旅游业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仿真来看,无论对农业、工业还是优势旅游业而言,科技发展及技术进步均能促进各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可持续增长。

(三)特色优势产业的自我发展必须加以科学 规划

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自我发展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指导。对其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及各个方面都需进行周全长远的规划,包括产业扶持与发展政策制定、专业化市场建设、生产要素配置等诸多方面,都应结合地区经济发展进行综合性与整体性考虑。从张家界旅游业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仿真来看,优势旅游资源开发速度的提高虽然能促使张家界旅游业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但优势旅游资源的开发并不是无止境的,必须加以科学规划和利用,将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结合,并对地方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实施保护性开发,才能实现张家界旅游产业的提质与可持续的自我发展。

(四)特色优势产业的自我发展必须注重对生态环境保护

特色优势产业自我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地方生态环境的保护,无论是与优质矿产资源、优势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关的地区优势产业发展,还是与特色农产品种植及深加工相关的地区优势产业发展,都必须走生态化发展道路。环境的污染及破坏不仅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会给优势产业的自我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妨碍地区优势产业的可持续自我发展。从以上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仿真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表3 2013—2020年张家界产业结构演化预测③ 单位:%

注释:

① 相关统计年鉴中旅游业并未作为单独产业列出,在此旅游产业是由《张家界市统计年鉴》中旅游收入构成中的相关产业合并得到,这些相关产业主要包括住宿、餐饮、交通、购物、娱乐、游览等。

② 将各产业技术进步率设定为表函数,其不同阶段的取值利用钱纳里的“标准工业化结构转换模式”计算得来,每个等级对应不同的技术进步率。

③ 由于模型仅考虑农业、工业和旅游业三个产业,在此仅列出该三个产业组成的经济系统的产业结构演化的预测。

参考文献:

[1] 杨宗岳. 关于区域产业优势的动态评估——兼论陕西优势产业的选择[J]. 当代经济科学, 1995(2): 34−37.

[2] 魏益华. 西部地区有效核心优势培育与区域优势产业成长[J]. 经济学动态, 2000(9): 24−27。

[3] 宋德勇, 熊思敏. 中部地区优势产业培育的案例研究——山西省煤炭产业为例[J]. 科技创业月刊, 2006(5): 5−9.

[4] 陈永忠, 等. 西部地区发展优势产业研究[J]. 经济体制改革, 2010(2): 123−127.

[5] 赵君, 蔡翔. 基于比较优势的区域优势产业选择研究——以广西区制造业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18): 5626− 5628.

[6] 刘颖琦, 李学伟. 基于和谐发展机理的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优势产业测评[J]. 中国软科学, 2007(12): 98−105.

[7] 刘玫, 高睿, 黄蕙萍.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部地区优势产业的评价与选择[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0(07): 192−196.

[8] 王缉慈, 童昕.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产业群——地方竞争优势的源泉[J]. 战略与管理, 2001(12): 28−36.

[9] 盖文启, 朱华晟. 产业的柔性集聚及其区域竞争力[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1(11): 25−30.

[10] 刘恒江, 陈继祥. 基于动力机制的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 经济地理, 2005(9): 607−611.

[11] 范剑勇. 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J]. 中国社会科学, 2004(6): 39−51.

[12] 蔡宁, 吴结兵. 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资源的结构性整合[J]. 中国工业经济, 2002(7): 45−50.

[13] 林毅夫, 李永军.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J]. 管理世界, 2003(7): 21−28.

[14] 石庆焱. 区域比较优势产业科技资源配置研究——以东北地区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 2005(10): 22−25.

[15] 孙畅, 吴立力. “区位商”分析法在地方优势产业选择中的运用[J]. 经济论坛, 2006(21): 12−13.

[16] 杨浩. 长江三角洲地区优势产业界定及关联分析[J]. 财贸研究, 2006(6): 7−12.

[17] 刘国亮, 薛欣欣.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以山东省制造业为例[J]. 产业经济研究, 2004(3): 35−41.

[18] 韩庆鹏.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新疆优势产业的选择与发展[J].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07(4): 23−26.

[19] 石子刚, 潘大春, 谭清锰. 镇江市优势产业的发展分析[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2): 190−191.

[20] 何跃, 卢鹏. 关于优势产业选择的可行性方法和实证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6(33): 222−225.

[编辑: 苏慧]

The self-development mechanism, path and prospects of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LONG Haijun1, 2, LI Feng2, LENG Zhiming2

(1. School of Business, Central South Un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2.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416000, China)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refer to those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re competive market advantage, more capability to obtain added value and to accumulate capital, and stronger influence on regional economy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Focusing on the layout and developing regional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become important ways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underdeveloped areas. The present essay, on the basis of the vicissitude of its industrial economic system, investigates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and by taking Wuling Area of Zhang Jiajie as example, employs SD model to simulate the self-development mechanism, path and prospects of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And finally, we put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Wuling Mountain Area; system dynamics; self-development

F062.9

A

1672-3104(2016)05−0069−08

2015−12−22;

2016−07−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精准扶贫多主体协同治理与网络支持平台构建研究——以武陵山片区为例”(71663019);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 项目“基于新区域主义的我国集中连片贫困区自我发展能力构建”(11YJA790070);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空间视域下的武陵山片区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研究”(14YBX051)

龙海军(1979−),男,湖南会同人,中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吉首大学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企业成长;李峰(1973−),男,湖南郴州人,博士,吉首大学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冷志明(1968−), 男,湖南益阳人,博士,吉首大学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技术经济与管理

猜你喜欢
优势产业武陵山张家界
甘肃金塔县特色优势产业树品牌
张家界的幺妹儿哟,张家界的酒儿……
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诗二首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转方式、调结构”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澄海:产业“智造”引领转型升级
张家界看山(外四首)
毕业一起去旅行之张家界
人间奇景张家界
区域优势产业判别及发展对策研究——以陕西省为个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