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陈毅交往三事

2016-11-18 13:07苏振兰
铁军 2016年10期
关键词:前委红四军电报

苏振兰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上,陈毅元帅与人民领袖毛泽东相交、相知数十年,始终在毛泽东旗帜下战斗,并多次得到毛泽东的赞扬。

敦请毛泽东出山,“陈毅同志已到,中央的意思已完全达到”

1929年6月22日,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在福建龙岩一所中学内召开。由于在建军方针、根据地建设问题上存在重大争论,最后改选红四军前委,陈毅接替毛泽东当选前委书记。会后,毛泽东前往闽西特委所在地上杭县皎洋作调查研究。

其实,奉行“调和主义”的陈毅自己也认为,大会通过的只是一个折中的决议案,就是已经写到决议上的一切,都还有待于中共中央的指示和批准。所以,他在1929年9月1日写给党中央的报告中称:“静待中央派人去主持,所谓前委,只是一个‘过渡内阁。”

8月间,前委决定陈毅去上海向中央汇报红四军情况,由朱德代理前委书记。8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题听取陈毅汇报。鉴于红四军的经验和问题极为重要,政治局决定以李立三、周恩来、陈毅三人深入讨论审议,提出决议上政治局讨论。

多年以后,陈毅曾几次对跟随自己工作的同志说,到上海党中央两个月,等于上了两个月的训练班。

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九月来信”是在周恩来主持下,三人集体讨论,委托陈毅执笔起草的。通过一个月的讨论、思索、总结,陈毅确实感到了毛泽东在政治路线方面的坚定正确。于是,在“九月来信”中,他十分严肃地指出了红四军“七大”及前委扩大会处置的缺点及其危害——实际是对自己的解剖,并毫无抵触地参与确定并亲笔写下了毛“仍为前委书记”,这就从路线的高度肯定了毛泽东的领导。

中央政治局于9月28日讨论通过这份《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特在后面加上一段:“凡此各项,概指其大要,详细解释及具体办法已向陈毅同志面谈,当由其口达前委及全军同志。”

1929年10月中旬,陈毅辗转回到红四军中,即派专人把党中央“九月来信”送去蛟洋给毛泽东,并两次致信毛泽东,恳请他回前委工作。

11月26日,毛泽东从蛟洋到达红军占领的汀州,他向朱德、陈毅等前委委员表示诚恳地接受党中央的批评(“九月来信”中对朱、毛个人的工作方式等也有批评),表示愿意遵照中央指示回前委工作。陈毅也诚恳地向毛泽东作了检讨,详细介绍了上海之行,并转达了李立三对毛泽东的问候。

陈毅这次上海之行,使他认识到毛泽东的雄才大略;他反复敦请毛泽东出山,并协助毛泽东召开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著名的“古田会议”。

毛泽东在红四军“七大”上黯然去职,小部分原因是陈毅,但他复任红四军前委书记却大部分归功于陈毅。晚年,陈毅翻阅党中央文件,看到毛泽东所写“陈毅同志已到,中央的意思已完全达到”时,禁不住潸然泪下。

多受毛泽东教诲,陈毅“思想一通百通,无挂无碍,从此到处是坦途了”

1944年3月7日,遭到华中局代书记、新四军代政委饶漱石政治打击(所谓“黄花塘事件”)的陈毅,神情落寞地抵达延安。

陈毅到达延安,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热情欢迎。自1934年10月在中央根据地分别之后,他已经快10年没有见到毛泽东了。见到毛泽东,他除要系统汇报华中抗战形势,还有满腹委屈急需倾诉,那当然是“黄花塘事件”。

毛泽东却给陈毅浇了冷水:“至于与小饶的问题,我看还是不要提,一句话也不要提。关于这件事,华中曾经有个电报发到中央来。这电报在,如果你要看,我可以给你看,但是我看还是暂时不要看为好。”

陈毅只好说:“那我就不看,华中的事也就不谈。”

3月15日那天,毛泽东对陈毅说:“经过一个多礼拜的考虑,我以为你的基本态度是好的。你现在可以给华中发一个电报,向他们作一个自我批评。我也同时发一个电报去讲一讲,这个问题就打一个结,你看如何?”

陈毅诚恳地说:“这样好,我照办。”

于是,陈毅向饶漱石和华中局各负责同志发了个电报,内容以自我批评为主。毛泽东阅后,也起草了一份电稿,一同发往华中。毛泽东的电报,对饶漱石扣给陈毅的“大帽子”进行了表态:“……关于内战时期在闽西区域的争论(注:前述红四军“七大”上取代毛泽东担任前委书记一事),属于若干个别问题的性质,并非总路线的争论,而且早已正确地解决了。关于抗战时期皖南、苏南的工作,陈毅同志是执行中央路线的,不能与项英同志一概而论。”

饶漱石收到电报后,第二天上午就以他个人的名义给毛泽东回电,基本态度是“顶”,不满意毛泽东对陈毅的维护。饶漱石对毛泽东尚且如此,对陈毅的复电就可想而知了。

陈毅看到复电怒火中烧,提起笔来就给毛泽东写了封信。毛泽东4月9日给陈毅回信,给予开导:“……凡事忍耐,多想自己缺点,增益其所不能。照顾大局,只要不妨大的原则,多多原谅人家。忍耐最难,但作一个政治家,必须锻炼忍耐。这点意见,请你考虑。”4月10日,毛泽东又找陈毅面谈,耐心劝导:你现在在延安,又不能回去,横直搞不清楚。将来你回去是可以解决的,主要是人家对你有误会,你有什么办法?越解释,误会越大。

5月中旬,中共中央在杨家岭召开六届七中全会第一次会议,陈毅被选定为中共“七大”军事报告的起草人。陈毅领受了这项任务之后,经常往返于住处杨家岭和军委总部所在地王家坪之间。陈毅与毛泽东的接触越来越多了,在频繁接触中,陈毅收获很大,思想上也产生了新的飞跃。

这年11月,八路军第三五九旅进军华南,毛泽东前去送行并发表讲话,陈毅听了启发很大。12月1日,他在给毛泽东的一封信中说:“在几年整风弄清路线原则之分歧后,作大度的自我批评,讲团结对外,这足以教育一切人,主张印发全党(指毛的讲话记录)。华中的团结亦只有走此道路。……近来与许多人谈话,广泛阅读文件,似乎更感觉以前所见不免皮相,才知道处理许多问题,疏虞之处甚多。别人的批评反对,其中事出有因,查实无据者有之,而自己过与不及两种毛病则所在多有……”

这可算是陈毅经过整风运动之后的一纸自我鉴定。毛泽东越看越高兴,看完便回信,鼓励与赞赏溢于言表:“陈毅同志:你的思想一通百通,无挂无碍,从此到处是坦途了。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又随时准备修正错误,没有什么行不通的。每一个根据地及他处,只要有几十个领导骨干打通了这个关节,一切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整个党在政治上现在是日渐成熟了,看各地电报就可以明了。”

国共两党博弈,毛泽东致信陈毅:“至于基本方针,如你所说那样,除此再无二道”

1944年11月上旬,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少将访问延安,与毛泽东达成了《中国国民政府、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协定》。众所周知,蒋介石是顽固坚持共产党及其他方面的代表“参加”国民政府的;而在《协定》里,赫尔利竟同意将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改组为联合政府和联合军事委员会,他是把“中共参加政府”和“成立联合政府”混为一谈了。周恩来估计,蒋介石必定会对《协定》提出修改。

果然不出周所料,当赫、周同蒋介石会见时,蒋拒绝在《协定》上签字,而提出了一个《抗战建国政策》即“对策”(对案)三条,其内容当然是旧调重弹。为便于党中央多方面考虑,周恩来试拟了一个“复案”,并附《备忘录》三条,报请党中央审示。

毛泽东收到“复案”后,即批转党中央领导人及陈毅等有关负责人研究,提出具体意见。

陈毅看了“复案”,又一次查阅了此次毛、赫谈判记录,他认为中共的策略不外两个:

第一个前途,是争取蒋介石在美国参与的《协定》上签字。但即使这样做了,仅有共产党的一两个阁员也不能挽救西南大局,更无补于全民族抗战全局。

第二个前途,是照蒋现在提出的“对策”办。这个办法只会更促进其腐烂,加速日军的进攻。

陈毅从宏观上把握国共关系大局,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如蒋介石签字,反而于我不利;如蒋介石不签字,我们就拖下去,反而于我有利。从蒋介石的阶级立场分析,陈毅断定他不会走第一条路,他现时要走的是第二条路。在这种情势下,如果中共能够“就汤下面”,定能掌握时局中心。

经过反复深入的思考,陈毅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他先从中国的历史故事说起:明朝末年,满清摄政王多尔衮致书南明大臣史可法,为满清入主中原辩解:“本朝天下取之于闯献(注:李闯王、张献忠),非取之于明朝”。同时,他又替吊死在煤山的明崇祯帝发丧。这一着十分厉害,瓦解了当时的反满阵线。满清以200余万人口、40万军队征服了中原,其重要原因之一在此。联系当前时局,他侃侃而谈:我党抗战以来,亦是本着取之于敌寇的办法,使国民党“哑子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非常对。过去,蒋介石利用“剿共”去“就汤下面”,搞掉各省军阀,也非常成功。因此,目前为照顾美国以及英国,照顾中间层,照顾国民党大多数党员及其军队,仍不宜吃急酒,抛开他们搞我们的“民族解放委员会”。“这样拖下去,等待蒋帮的变化,等候德国坍台后苏联的出征远东,而我争取一、二年的大发展,水到渠成,把我党推上全国大舞台,实有如水就下,沛然莫御之妙用。”

陈毅在十行笺上书写,一连写了13张,装进用旧报纸糊制的信封里,立即派人送给毛泽东。毛泽东聚精会神地一连看了七页,看到信上提出的目前需要的行动时,习惯地拿起毛笔,边看边圈点起来:“……因此目前要周、董回车”(圈)。“同时我不入阁”(圈)。“忍耐等待”(点),“直到他断气送终”(圈)。“最好能打通交通”(点),“送一批人去两广、湘、赣”(点),“则较之入阁其利十倍”(圈)。……毛泽东悬笔凝神,细读着陈毅总结性的话:“以上我的意见:肯定蒋无望,蒋不愿自救,美救亦无望。我们照顾各方以逐渐去取得全国,吃急酒不好,拖好。我们以大力急求解决的姿态,达到拖死蒋,招美依我,而我取得全局的中心地位。”

毛泽东句断了最后一个圈,再在信封下写了一个“存”字,重重地在“存”字的左下角打了一个弯钩以示重要,便交秘书处存档。

很快,陈毅收到毛泽东的回信,盛赞陈毅深谋远虑:“来示读悉,启示极多,十分感谢!今日已电渝(注:重庆)不交复案,周、董均回,拖一时期,再议下着。至于基本方针,如你所说那样,除此再无二道。”

在国共两党博弈中,陈毅献上战略大计,毛泽东大为折服,国民党未战败局已定!

(责任编辑 李赞庭)

猜你喜欢
前委红四军电报
历史上的三支“红四军”
陈毅、毛泽东与古田会议
瑶岗:见证指挥渡江战役的那些日子
汤姆的电报
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
电报
传“电报”
南昌起义军事领导指挥机构初探
“分兵”与“集中”:中央与前委关于红四军早期斗争方式的思考
石正是最早传达贯彻“群众路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