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行

2016-11-18 13:57蒋文锋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红砖淮河姑父

蒋文锋

引子 卡尔来访,金刚力功折服拳王

流火的七月,连凌晨吹来的风都是热乎乎的。

2015年7月13日,清晨,刚带学生结束晨练的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舜源禅武学校校长祁金明,汗流满面地带着几个教练员静候在校门口。他们在等一个人,确切地说,是等一个远道而来的贵客,这个人既熟悉又陌生。

不一会,一辆黑色轿车“哧”地一声停在校门口,几个年轻人拥着一位黑大个走下车来。黑大个从校门口站着迎接他们的众人中,一眼就认出了祁金明,一边张开大嘴呵呵笑着,一边快步向祁金明走去,口里操着生硬的普通话说道:“您好,祁金明先生,终于见到您了!”

“欢迎,欢迎,卡尔先生!”祁金明微笑着迎上前去。来人一身黑不溜秋的皮肤,健硕的身板,大块头,他是法国黑人拳王卡尔。两双有力的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原来,卡尔近日在中国济南参加一项赛事,比赛之余,在下榻的宾馆上网时,他从网上看到,习练金刚力功者,运功于掌,劈砖砍石,就跟削瓜切菜一般。卡尔顿时瞪大了眼睛,连声惊呼:“太神奇了!”接着又摇摇头,不太相信。他当即叫来助手,请他查询金刚力功相关资料,他决定要亲自去见识一下这种神奇的功夫。他们首先查询到了金刚力功第二十三代传人于宪华,并辗转找到其电话号码,在电话中表达了想去拜会于宪华先生的愿望。于宪华的家人以于先生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由,婉拒了他们的请求;同时又转告他们,要见识金刚力功,可去湖南临武舜源禅武学校找金刚力功第二十四代传人祁金明。于是,他们又忙不迭地把电话打到了祁金明处。祁金明弄清楚他们的来意后,满口答应。于是才有了卡尔的这次湖南临武之行。7月12日清早,卡尔带了几个朋友从山东济南出发,坐高铁八个多小时到湖南郴州,再从郴州转车,又马不停蹄地奔波近两小时,到达临武时,已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分了。一行人到临武国际大酒店住下后,迅即与祁金明电话联系,约好次日早上去舜源禅武学校拜会祁校长。

在办公室坐了一会,卡尔就用手比划着,迫不可待地想见识一下金刚力功的神奇功力。祁金明理解他的心情,早已吩咐弟子们准备好了。一行人就去训练场看金刚力功表演。

表演分三项,即分别用掌、膝、头劈开或磕断红砖、钢条、大理石条。单说掌劈这一项,即把一块或两块红砖一端置于石墩上,一端架空,表演者运金刚力功于手掌,凭借瞬间的爆发力,把架空的一端劈断,若是功夫到家,置于石墩上的一端还不会动。这项功夫难就难在置于石墩上的一端没有重物压着,一掌下去,无处借力,若非有真功夫,是很难劈开红砖的。还有单掌推断竖立的红砖、啤酒瓶嘴上掌断石条钢条、掌断悬空钢条、头断红砖钢条石条、膝断红砖钢条石条,一项比一项神奇。10多个弟子轮番上阵,一个个气定神闲,仿佛他们手底下放置的不是坚硬的红砖、钢条、石条,而是一根黄瓜或是一块玉米饼,所有项目表演无一失手。卡尔惊叹不已,边看边摇头:“噢!这是真的,太神奇了!太不可思议了!”

等弟子们表演完毕,卡尔走上前去,拿起一块红砖掂了掂,又用手掰了掰,这种机制砖不是很重,却异常坚硬。祁金明明白卡尔的意思,当即问道:“卡尔先生也想试试?”

“ok!ok!”卡尔高兴地叫道。

祁金明帮他把红砖在石墩上放置好,并比划着提醒他,要往架空的一端劈,以免伤到手掌。

卡尔默了一下神,暗想:我若照他们的方法劈,我手掌上没有金刚力功,又无处借力,如果劈不开,还不被他们笑话?我干脆就朝靠近石墩处劈,凭我的力气,就算是块钢板,也要砸出一个坑来。只见卡尔“嗨”地一声,右掌像一块玄铁带风带雷地劈下。这一掌少说也有两、三百斤力气,奇怪的是红砖居然没断裂,还飞了起来,飞了足有两米高,掉下来,还是没开。卡尔一下傻了眼。紧接着,就见卡尔左手抱右手,龇牙咧嘴地哼哼叫着,在原地打转。祁金明一看就知道,他这一掌用力过猛,又没有打正位置,手掌受伤了。他扶着卡尔的右手掌一看,手掌已有些红肿了。他赶忙拿出自制的金创药,给卡尔敷上。

休息一会,卡尔向祁金明讨教金刚力功的修炼方法。祁金明当即把金刚力功的几个入门动作演示给卡尔看。因为没有翻译,卡尔听不懂祁金明的话,忙活了好一阵,一些精微要义还是无法领会。卡尔心想,如此精妙的功夫,岂是一时半会就能学会的?待今后有机会了,一定要来禅武学校住上一段日子,向祁金明好好地学习金刚力功。

临离开禅武学校时,卡尔向祁金明和他的弟子们竖起大拇指,由衷地赞道:“金刚力功very good(了不起)!祁金明先生very good(了不起)!”

上篇 传奇人生,成就一位

武林大侠

如果说卡尔对祁金明的称道仅仅是敬佩他的武功,那么祁金明坎坷的成长之路和艰难的习武历程,则更像是一部传奇。走进祁金明的世界,就仿佛走进了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电视连续剧,让人感叹不已,唏嘘不已!

一、多难的童年和少年,

铸就他倔强刚毅的性格

磨难有时候真的能成为人生的一笔财富。

1967年7月12日,祁金明出生于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桂庙村。他的爷爷是河南信阳人,爷爷的爷爷是十里八乡很有名的富户;到清朝末年,家道衰落。

解放后,政府为了治理连年水害的淮河,对淮河干流进行裁弯取直,综合治理。祁金明的父亲不得不搬离故地,迁居到安徽阜阳。桂庙村是淮河岸边一个多姓杂居的移民村,是个有两万多人的大村子;村民大多以打渔为业,淮河是他们主要的谋生之所,是他们心中的圣河。

祁金明的父亲小时候念过几年私塾,解放后被政府安排做了小学教师。

祁金明出生的时候,他上面已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靠着父母亲的勤俭持家,日子虽不宽裕,也还过得下去。不料在后来的几年里,父母亲又接连给祁金明添了一个妹妹两个弟弟,大哥和幺弟相差不过十岁,那是一群困了赖在你怀里、饿了朝你“喳喳”叫、还不能起飞的雏鸟啊!六个孩子抚养的重担直压得父母亲喘不过气来。终于,在祁金明九岁的时候,父亲病倒了,这一病,父亲再也没有站起来。又过了两年,父亲最后还是没能抵挡住病魔的折磨,含泪离开了这个虽然贫困但也温馨的家庭。

当时,祁金明只是断断续续地读了两年书,父亲这一走,他哪还能读得起书呀。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第二年,十二岁的祁金明就跟着大人背着父亲遗留下来的渔网到淮河里去捕鱼了。祁金明尽管年纪小,但脾气倔得出奇。一次,他去淮河捕鱼,渔网网住一条三十八斤重的大鱼,收网的时候,大鱼奋力反抗,祁金明由于力气小,渐渐拖不住大鱼,眼看着大鱼就要拖着渔网沉入河底,祁金明急了,紧咬牙关,死死地拽住渔网,突然一个猛子扎进淮河里,在四米多深的河底又与大鱼搏斗了两分多钟,最后终于制服了大鱼。当他抱着大鱼浮出水面的时候,在附近河里捕鱼的渔民全都惊呆了。祁金明把大鱼背回家后,母亲二话没说,抓了一个扫把,对准祁金明的屁股就是一扫把,又心痛又生气地说:“你这孩子,多危险呀!为了一条鱼,你连命都不要了?”祁金明“嘻嘻”地笑着。当时,他哪管什么危险不危险,他心里只是想,把这条大鱼抓上来,卖了钱,全家人十天半月的吃喝就不愁了。

这年九月,一次去捕鱼的时候,他的渔网被人收了。他找到收渔网的人去评理,话没说完,就被那人左右两记耳光打得鼻青脸肿。这时候,祁金明的倔劲上来了,他不顾一切地冲上去厮打。那人见这孩子如此不要命,竟一脚把他踹到淮河里。这一脚,踹得祁金明气都喘不过来,幸好有其他渔民救起,否则就真的要葬身在淮河里了。

回到家里,母亲见他鼻青脸肿,全身湿漉漉的,也不问缘由,拖起扫把就打。祁金明不哭不躲也不分辩,任母亲打。母亲打累了,扫把一丢,又搂着他的头痛哭起来。这桂庙村,虽说是个移民村,人多姓杂,唯独祁姓是单独户,家里的男主人又过世了,一个寡妇带着一群孩子,难免不受一些恶人的欺负。母亲总是忍气吞声,为的就是把一群孩子顺顺利利抚养大,让孩子们以后好好做人啊!可祁金明偏偏咽不下这口气,经常跟欺负他的人打架,因他个子小,每次都被人打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每次在外面被人打了之后,回到家,不分青红皂白,总会挨母亲的打。每当这种时候,年幼的祁金明就在心里暗暗发誓,等他长大了,一定要练好功夫,把那些欺负他的恶人一个个打倒在地,给自己也给母亲出一口恶气!

这年的腊月二十七日,临近年关,气温已降到零下十多度,为了给除夕的餐桌上添一道新鲜的鱼菜,祁金明冒着严寒,瞒着母亲到淮河里捕鱼。渔船刚到河心,就被迎面驶来的一艘游轮撞翻。他被救上来的时候,几乎全身都冻僵了,好不容易才捡回一条命。

大年初一,吃过晚饭,别人家的孩子还忙着玩鞭炮、放烟花,沉浸在新年的喜庆之中,母亲把他们兄弟姐妹六个叫到一起开了个家庭会议。母亲绷着一张苦瓜脸,很无奈地说:“我养不活你们兄弟姐妹六个了……”一句话没说完,就哽咽得说不下去了。母亲的眼光在他们的脸上扫来扫去,最后停在了祁金明的脸上。母亲的眼光在祁金明的脸上停了足足五分钟,才把那句在心中憋了很久的话说出来:“小三呀,过了年你就快十三岁了,你去找你的姑姑、姑父,求他们收养你吧……”母亲说着,掏出十二块钱来硬塞进祁金明的手里,随后告诉他,姑姑、姑父在河南省委党校工作,姑姑人长得很高大,啥模样记不清了。很明显,母亲这是在“赶”自己走啊!祁金明木然接过母亲塞过来的十二块钱,顿时,心中有如打翻了五味瓶,难过极了。他定定地看着母亲,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其实他心里明白,十六岁的大哥和十四岁的姐姐,母亲舍不得“赶”他们走,他们可以帮母亲做更多的事了;十岁的妹妹和两个八岁、六岁的弟弟,母亲不忍心“赶”他们走,他们还没有讨生活的能力;只有他自己,大不大,小不小,做不了什么事,又能吃,还常常给家里惹麻烦,母亲把自己“赶”出去,也在情理之中。

二、机缘巧遇,拜高人为师

习练少林武功

祁金明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姑姑的家,那是河南省委大院里的一个小院落。他站在姑姑家门口,面对一个高大的陌生女人怯怯地叫了声:“姑姑。”

女人没答应,细细打量他,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小金明告诉她,自己是从桂庙村来的,父亲叫什么名字,母亲叫什么名字,姑姑叫什么名字,姑父是河南省委党校的教授于宪华……

女人终于点点头,拉着祁金明的手说:“进来吧,孩子。”那时候,祁金明确定自己找到亲姑姑了,心中温暖得想流泪。

姑姑问他是不是家里出什么事了,为何春节没过完,就叫他独自赶来郑州。祁金明就把母亲说的话一五一十地转述给了姑姑、姑父。

姑姑一听犯难了。当时姑姑家有四个子女,都在上学,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不过百把块,一家人的生活也不宽裕,现在突然要添这么个半大小子,怎么应付得过来?倒是姑父豁达,哈哈一笑说:“大老远的赶来不容易,来了就住下,有我们一口吃的,还能饿着你不成?过了元宵,我给你找个学校去读书。”

“我不读书。”祁金明摇摇头说,自己辍学几年了,再读也读不好了。“我可以做事,我能养活自己。”小金明告诉姑父,他上山可以砍柴,下河可以捕鱼……姑父笑着说,这是郑州,不是桂庙村。但姑父心中还是被这孩子的话打动了,一下子便喜欢上了祁金明。

过了一会,姑父跟姑姑商量说,他有个熟人叫王西乾,是登封县文化局的干部,前几年,他在少林寺开设了嵩山少林武术馆,办得很红火,不如要祁金明去他那里找份事做。恰好王西乾的女儿王亚平正在于宪华处偷偷地习练金刚力功。于教授当即写了封信,托王亚平将祁金明带到武馆。

王西乾看了信也很为难。祁金明年纪小,个子也小,真不知他能做什么,只是碍于于教授的面子,便把他安排到武术馆的食堂里去烧火挑水。

烧火挑水也不是件轻便事。随着电影《少林寺》的播出,全国各地掀起一股习练少林武功的热潮,每天来少林寺学习武功的人络绎不绝,当时常在武术馆吃饭的就有500多人,两口大锅蒸饭,每天要用上百担水。寺内没有井水,更没有自来水,挑水要到少林寺外面的宗河里去挑。祁金明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挑水到早上八点,至少要挑满两大缸水,平均不到五分钟就要挑一担水,来回都得跑步走;烧火对于祁金明来说则更难,仅那根烧火棍就48斤重,用起来非常吃力,有时候抡不动了,就只好用肩头顶,一年之内就打坏了三口铁锅。烧火挑水的差事,他一干就是三年。

猜你喜欢
红砖淮河姑父
淮河
红砖楼
砖雕说到底是一种以红砖为媒介的创作, 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性格特质。
怀念姑父
险渡淮河
陪姑父吃的最后一顿饭
红砖色
母狼的护犊绝唱
投鞭断流
饭桌上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