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书城 春风激荡

2016-11-18 14:02肖波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义乌市义乌藏书

肖波

不久前的一天,一位与骆斌久别的老师来看望他,刚跨进骆斌汗牛充栋般的书房,顿时充满了一种惊异的神色,然后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骆斌,你现在成书店经理了!”骆斌平淡地说:“这些是我们家人逐年积累的财产啊。”说到“财产”,骆斌自小对书有一种痴痴的感情,他在自己的散文《我的最爱》中这样写道:“书籍是我瞬间不可相离的密友。我无比地钟爱他们,他们也无比地爱我。书,使我贫瘠的心地长出参天的大树;使我愚钝的脑袋装进了智慧;在我羸弱的躯体里注入了巨大的精神能量。”他爱书、买书、读书、写书、赠书,成了与书结缘的“五部曲”。

一、书是我瞬间不可分离的密友

骆斌爱书,当然把买书当成了一件大事。不管走到哪里,他都是书店的常客。在新华书店的书架间徜徉,尽管囊中羞涩,带回家的却是一份沉甸甸的收获。有时为了买一套比较珍贵的书,高昂的价格使他十分为难。他觉得买书就是买“宝”,因此,尽管手头紧张,还是和妻子商量将看中的书买回了家。

骆斌常说,有书真富贵,无书太可悲。他家有藏书12000册,除了儿子、儿媳的4000册藏书外,他们老两口的藏书有8000余册。这些书可以分为政史类、文艺类、教辅类、科医类和名家字画类。骆斌喜欢藏书的完整性,藏书中有一大部分是精装的套装书。如10卷本的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清纪晓岚的《四库全书》精华本、20卷本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00册一套的《世界名人传记》等等,他都全套购买。骆斌尤其注重藏书资质的珍贵性。数百册的名家签名本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在漫漫的文学之路上求索的见证。这些书来之不易,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有大诗人臧克家97岁时在病床上给他题签的书;有著名学者冯亦代第六次脑溢血住院时赠给他的签名本。还有一类是上面提及的价格昂贵的极具史料价值的藏书,如《兰亭序字帖》、《清明上河图画卷》、《皇家四大名著》等等,价格都在五万、十万元一套的。

买了书总想着多读书。骆斌虽住在保联小学临街的教工宿舍里,但他已经习惯了外面喧闹的世界,每天晚上和早上都勤于读书满足自己的“书瘾”。他说,我一辈子爱书,一辈子读书,这是自己养成的习惯。一个人一辈子读书,其实,也还是不能读完那些丰富的藏书,因此,骆斌的读书方法就是有选择性地读。他的读书针对性较强,如鲁迅的书有着经典引领作用,他百读不厌;瞿秋白的书,他几乎都买了,也认真地读了。读其著作时,注意去研究鲁迅,因为瞿秋白的书中写到鲁迅的文字较多;他爱读毛泽东的书。他说,伟人的书,打开了自己的思想天窗,使自己始终没有偏离人生的重心。骆斌坦言:阅读对于一个人的生命而言,如同阳光、空气、水一样,每日都不可缺少,我虽年届八十,但读书,汲取新鲜知识的热情不减丝毫。

二、让家人尝到读书甜头

在骆斌的带动下,妻子、儿女和孙辈,都成了“读书人”,有的还成了写作高手。妻子黄小娟是小学教师,虽家务繁忙,但从不忘读书看报。骆斌给老伴买了一些女性方面的书,如《宋庆龄传》、《邓颖超传》、《何香凝传》等等。所订的七八份报刊,每期必读,尤爱看《报刊文摘》、《益寿文摘》、《人物》杂志和《老年博览》等。老伴不仅认真阅读,还搞摘抄和剪报。如今,摘抄本,剪贴本已装满了一大篓。老伴不仅爱上了看书,还成了丈夫作品的第一读者和“评点家”。骆斌编写的17本书,每出一本,老伴就认真地读一本,不但指出文字上的差错,还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指指点点”,谈出自己的看法。老伴书读多了,自然有了写作的欲望。一次,一家文化服务中心征集老年人作品,她写了一首小诗,骆斌看了觉得有点诗意,改后就寄出去了。这首《六十婆娘写诗歌》获得国务院文化部离退休人员服务中心老年人诗歌组大赛二等奖。老伴拿到获奖证书后,乐得像小孩子似的。

现任省报主任记者的儿子骆逸群,从小就受到父亲读书的熏陶,也爱上了阅读与写作。骆逸群是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学写诗歌的。一次自修课,班主任不在,几位同学将书本扔向骆逸群,骆逸群被那些“飞弹”“闪击”得晕头转向,便写了首小诗:吴王出兵打弱国,炮火阵阵脸边来。弱国战败抱头蹿,吴王哈哈笑得欢。诗中的“吴王”指姓吴和姓王的同学,逸群把自己比成了越国,此诗让他获得了“小诗人”的称号。读初中不久,骆斌收到一本词刊。词刊里有一首逸群写的歌词,词句虽不多,但词意清新优美。骆斌当时还以为是哪里抄来的,就没有将它当回事。学期快结束时,逸群的老师拿来了一份《金华日报》,说他在报上发表了一首诗,写得很有诗意,编辑也极力称赞。老师又加了一句:“骆老师,你培养了一名小诗人了。”骆斌既惊讶,又有几分不安,他担心儿子爱好文学而误了学业。

逸群读初二时,几位年轻人来找骆斌,说是《枣林》的编辑和作者,并告诉骆老师,逸群投给《枣林》的稿子,写得很不错。他们问骆斌:“你是怎样培养儿子写诗写散文的?”又是一个“培养”。事后,骆斌了解到,义乌市文协负责人看了骆逸群寄去的诗文,甚是称赞,认为是投稿者中最优秀、最年轻的作者(当时逸群才14岁)。县文协不仅发展骆逸群为义乌县文学协会会员,还任命他为诗歌创作组副组长。骆斌想,县文协负责人都这么重视自己的儿子,作为语文教师的父亲,更应该给儿子的发展搭建一个平台。此后,骆斌就着意培养他写日记、做摘记、收“剪报”、写读后感等习惯。初中阶段,他在县里、省里的作文竞赛连连获奖。高中时,逸群的散文《筷子杂谈》获得华东六省一市作文竞赛一等奖。1988年,逸群参加全国高考,写的《小桥啊小桥》一文,在全国高考作文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中学时代,逸群出版了诗集和散文集,在全国的青少年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诗集获得了奖项,散文集参加书展后又再版了。2008年12月4日,南昌市的《江南都市报》刊载了记者的一篇文章,大标题是《李宇春遇“抄袭门”》,副标题是“高中作文被揭抄袭,原作者骆逸群称可原谅”。

三、为社会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骆斌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深知,阅读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思考与写作使他的内心得到充实。退休后他忙于写书编书。他是《义乌名人丛书》的常务编辑,是《义乌文化名人》丛书的主要编辑,他还竭力为老干部、老教师编写多册传记、回忆录。他应邀为义中、二中等学校编写校志、校友回忆录。他认为,要推动义乌文学事业的发展,就是要给学校多做些文化方面的事。他是义乌三中北斗文学社的首位顾问,他也是上溪镇中春晗文学社的顾问。为了校园文学事业的发展,他走进学校举办讲座,向学校文学社赠书,挖掘义乌市的文化资源,牵线搭桥让义乌的名家走进校园,义乌三中北斗文学社多次评为全国示范校园文学社团,成为全国较有影响力的文学社,其中也有骆斌的一份功劳。据初步统计,近年来,骆斌先生先后10余次向义乌市中小学校(如义乌中学、义乌三中、义乌二中、溪华小学等),向义乌市农家书屋和自己曾任教的毕业生同学会(如杭二中63届学生、义中75届学生、二中79届学生等),以及义乌市志愿者图书漂流活动等赠书,达两千多册。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多年来,他不仅向集体赠书,还用自己的工资默默地资助义乌、杭州等地的10余名贫困学生,此举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敬仰和赞扬。骆斌家庭先后三次被评为义乌市藏书之家、义乌市藏书家和首届义乌市书香家庭,2014年又被评为全国首届书香家庭。骆斌不遗余力地为义乌做了大量的文化工作,他不仅让书香溢满了家庭,而且,极力让书香飘洒在义乌的各个角落。笔者有感于此,凑了一首小诗:

八十老翁爱神交,书香搭成连心桥。

任尔风狂与雨骤,咬定青山不动摇。

猜你喜欢
义乌市义乌藏书
义乌市大陈镇东塘小学鹅卵石作品选登
中国航空公司新开义乌直飞符拉迪沃斯托克航线
小毛驴藏书
义乌市教师优秀作品选登
为巾帼藏书发先声
义乌市美术教师新作选
印度鼓动本国商人远离义乌
藏书与读书
我国人均藏书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