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泰斗张效房

2016-11-19 00:27林迪
时代报告 2016年4期
关键词:文稿眼科病人

林迪

“我没有什么长寿秘诀,平常就是只想一个问题,思想很简单,就想把病人的眼睛治好,改进治疗方法、手术方法,给病人带来更好的疗效,病人好了,病人高兴了,我也就高兴了,其他小事情不放在心上。”

张效房教授给病人看病

2016年3月14日晚,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支持、中央电视台主办的2015“寻找最美医生”颁奖晚会上,河南省96岁眼科泰斗、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教授张效房获得组委会授予的“最美医生”称号。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博士对张效房做出了充分肯定。他说,中国为全球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科学家发现了沙眼的病因,这一发现让全球数百万人避免了失明。而这离不开张效房的贡献。

在颁奖现场,张效房压轴出场。

他大步流星、意气风发地走上台。

主持人问:“您身体这么硬朗,有什么长寿秘诀?”

张效房回答:“我没有什么长寿秘诀,平常就是只想一个问题,思想很简单,就想把病人的眼睛治好,改进治疗方法、手术方法,给病人带来更好的疗效,病人好了,病人高兴了,我也就高兴了,其他小事情不放在心上。”

主持人接着问:“那您认为什么样的医生才是好医生,标准是什么?”

张效房回答:“患者说好的医生,才是好医生。”

朴素的回答,获得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

学到老,实践到老

1939年,张效房考入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回首往事,这6年大学生涯既充满了艰辛,又充满了乐趣。那6年,由于经济困难,他曾为学校写讲义、画挂图,在假期当家庭教师,也曾在小学、师范、中学及护校兼课。但这6年,也是他扎进医学知识海洋里勤学苦练的6年。

“上学时,我很羡慕外科医生,都说外科医生好啊,手术刀一挥立竿见影,要多神气有多神气。”张效房说,“可为什么又选择了眼科并为之奋斗终生呢,因为有两个领路人和一段难忘的经历。”

张效房所说的两个人,一个叫上官悟尘,曾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了同盟会,时任河南省立医院院长,思想进步,古道热肠;另一个是1948年参加革命的眼科教授孙恺元。他们对张效房的严谨细心、勤于致学十分欣赏,特别安排张效房到眼科工作,关爱有加。

1949年,解放战争的炮声隆隆传来,空气中开始弥漫着花的芬芳。张效房说:“那时,我就坚信,医学事业的春天来临了。”

与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张效房开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医学事业中。“中学期间,我每年都能拿到15块银元的奖学金,又靠‘勤工俭学读完了大学。在学校期间,勤奋努力,打下了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但走上临床后才发现,还有许多东西弄不明白。”张效房说,“那时,每天总感到时间不够用,吃在医院,睡在医院,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了医院。”

建国初期,由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眼病非常严重,特别是沙眼及其并发症,危害最大,占致盲原因首位。张效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主动向医院领导请战,利用星期天,下乡为群众义诊。

“那时,每到星期天,我和几个年轻人就骑着自行车,带着干粮,深入到农村、学校、工厂,为群众义务治疗眼病。”张效房说,“有时候,白天农民下地了,上门找不到,我们就晚上登门,一旦发现病人,能够现场治疗的,就及时治疗;不能现场治疗的,就带回医院。”

那年寒假,张效房记忆犹新。他们到达开封县万隆乡时,发现了许多需要手术的病人。在请示了医院并经同意后,几个年轻人一商量,把一间小学教室布置成手术室,用两张课桌拼成手术台。一连7天,他们免费为群众手术。张效房回忆说:“当我们打开病人眼上的纱布,许多失明多年的患者一睁眼,重见光明,惊喜交加,竟呜呜地大哭起来,一个劲儿地感谢共产党派来的医生。”

已经60多岁的张金嵩,1968年毕业于河南医学院,1978年成为张效房的首届硕士研究生以后,被大家称为张效房的“大弟子”。从1995年接任该院眼科主任至今,张金嵩对老师的印象真是感慨至深,“学到老、实践到老,这就是张老师的一生。”

几十年来,张效房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晚上要学习到次日凌晨一两点钟,早上6点多钟就又起了床。在大家的印象里,他几乎没有任何爱好,除了工作就是学习。无论是等火车、等飞机,还是在火车上、在飞机上,张效房都要拿出书本来看,或者拿出文稿批改。他说:“一可以多学点知识,二可以缓解等候的无聊,真可谓一举两得!”

熟悉张效房的人可能注意到,每次出差,他都要随身携带一个手提包,里面装满了书籍和文稿。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个手提包的形状是竖形的,不是常见的横形的。张效房说:“这个包正好能将A4纸大小的书籍和文稿装进去,一有空,我就能随手把书籍和文稿抽出来,非常方便。”

“张老师不仅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同时对他的学生和身边的同事提出了期望。”张金嵩说,“我在中学时学的是俄语,考研究生时用的也是俄语,因此英语底子很薄,但因科研需要,张老师就一直鼓励我钻研学习。”

读研究生时,每次张金嵩回老家,张效房都要反复叮嘱:“金嵩,行李中带英语课本没有?等车时读一段,坐到车上背两段,不会的查查字典,千万不能马虎。”张金嵩说:“直到今天,张老师还坚持每周四来查房,解决疑难问题,要求研究生用英文汇报病历,听听语法对不对,用词准不准,该用哪个词才恰当,并一一予以纠正。这样的认真劲儿,让我们深为叹服。”

与克林顿合影

在张效房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张他和克林顿的合影,1980年拍于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州长办公室。这张照片,见证着张效房作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尖医生的成就。

张效房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眼内异物和白内障简化手术,此外还有沙眼、角膜移植、钩端螺旋体病眼并发症等。

1945年他刚上班时,开封沙眼的发病率,成年人几乎是100%,是致盲首因。他和同事组成医疗队,得空就到乡下为老百姓看病。

1955年,新中国工业生产蓬勃发展,但工人眼外伤非常普遍。张效房和同事开始系统地进行眼内异物的定位和摘出的研究。他所设计的薄骨定位法、垂直位校正法、方格定位法、电子计算机定位校正法等,被眼科学界称为“张效房法”。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做长篇报告。会上表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果。眼科方面的全国只有两项—一是北京医学院汤非凡教授和同仁医院张晓楼教授联合完成的沙眼病原体的研究;另一项就是我们河南的“眼内异物定位和摘出”。

“这被认为是我国眼科学对世界眼科学的两大贡献。”郑大一附院党委书记张水军说。

1979年,年近花甲的张效房,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0年,张效房因为这些成就而被世界眼科基金会邀请赴美参加美国眼科学会年会。学术活动结束后,世界眼科基金会主席罗伊陪同他去参加克林顿的接见。

1982年,他带着《三千例眼内异物摘出的体会》再赴美国,参加第24届国际眼科学术会议。他讲英文,还有四种语言同步翻译他的报告,引起轰动。张老刚走下讲台,就有两所大学现场邀请他去做学术报告。当地报纸还以《来自中国的经验》为题进行报道。之后,他在8所美国大学、2所日本大学做了学术报告。

在很多人看来,张效房已经达到事业巅峰,但他向上攀登的步伐却并未停止。

在发现白内障成为致盲首因后,已经古稀之年的张效房,经过反复试验,引进和改进了“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并被“视觉第一中国行动”推广应用,造福数百万白内障病人。

正是因为张效房等一大批医学人士这种近乎痴狂跟学问较真的劲头,才有了河南眼科医学的发展。

“河南的眼科水平在全国来看,还是比较靠前的,眼科界都知道河南省眼科发展比较均衡,省、市、县三级都有不少的眼科医院或眼科研究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杨培增教授说。

“不工作,会要了我的命”

说起老先生,有很多人都曾问到同一个问题:“如此高龄为何仍要投身工作?”张效房的回答总是面带微笑但斩钉截铁:“不让我工作,岂不是要了我的命!”每周一、三、五上午,在郑大一附院门诊楼18层《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辑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一台电脑、一个办公桌,一个装满书的大书架和堆满在地上的文稿,那就是张效房沉浸的世界。对于杂志拟用的稿件,他会在每一页用绿笔、红笔、铅笔密密麻麻地标注出问题,以中英文两种语言做出批注,对稿件中需要核实的信息,他会主动联系作者。

2000年1月,张效房前列腺增生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第一天,他就让护士把病床摇起来,开始批改文稿。护士不答应,他就商量着说:“姑娘,手术后痛得很厉害。但只要我拿起文稿,注意力集中,就忘记疼痛了。”这位年轻护士扭过头,眼泪卟嗒卟嗒就往下掉。

“投身事业、关爱病人、关爱学生就是老师最大的精神寄托,他已经将事业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中。”吕勇说,除了改论文、坐诊查房,直到今天,张效房还坚持给本科生和留学生授课。“只要一进实验室,一到病人床前,一到学生中间,他就沉醉其中,物我两忘。”

2015年11月18日,张效房95岁华诞。此前,他的学生、部分同行,省市及医院有关领导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问候,并打算为老先生庆祝一番,可结果,都被老先生一一婉拒。他说:“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医生,普普通通的大学教师,干自己应该干的事,干自己能够干的事,干自己没有干完的事。”

96岁高龄的张效房,他的一生都在与时间赛跑,这是他穷尽一生的追求。他常说:“人生嘛,最后都有归宿。不过早一点晚一点就是了。一个人活在世上,就应该有所贡献,尽自己的能力做出最大的贡献。我觉得这是对社会的责任。我没有老想着我多大年龄怎么样怎么样,我只是想着尽量地活下去,尽量地学习,尽我所能去工作。”

猜你喜欢
文稿眼科病人
提升眼科机械清洗合格率的护理方法及成效探究
谁是病人
刚做完眼科手术别坐飞机
病人膏育
还能活多久
文稿打字的小方法
妙用PowerPoint 2003刻录多媒体光盘
高血压病人应具有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