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国家主义思潮:回顾与反思

2016-11-19 20:24刘少博陶伟伟
资治文摘 2016年4期
关键词:回顾反思

刘少博 陶伟伟

【摘要】20世纪30年代,以蒋廷黻为代表的国家主义者以国家建构为宗旨,崇尚国家秩序至上,主张以武力和中央集权克服分崩离析的内乱,实现国家统一,建设强大政府。国家主义作为现代中国的一种政治思潮,不仅影响了中国思想界,也塑造了现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历程。

【关键词】蒋廷黻;国家主义;回顾;反思

晚清以来,中国对外做不到独立自主,对内保障不了民权民生。为此,政学两界皆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无论是洋务派、维新派还是革命派,其主张与口号看似相悖,但是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都契合一条主线,那就是中国必须实现现代化。在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历史情境中,发端于欧美的自由主义和肇始于德国的国家主义思潮相继传入中国。中国知识分子,或以英美为效仿对象,或为后起之秀苏德的极权主义所诱惑,在中国如何实现独立富强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自由主义与国家主义的争论也成为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的一条主线。

一、中国国家主义代表人物及主张

国家主义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蒋廷黻为代表的新专制派最为典型。1933年5月,蒋廷黻在《知识阶级与政治》一文中指出,英国的自由主义和代议制民主已经过时,其政治制度和思想可以当作学术研究,而不可当作实际政治主张。因此,中国应当以德意为师,而不是效仿英美。蒋廷黻认为,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实现国家的统一,国家秩序高于一切。知识分子应无条件地拥护中央政府,促进国家建设。只要中国不能统一,内乱永远不能避免,军队不能裁撤,建设永远无以进行。中国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即使这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不能令人满意,但是它终归要好于各自为政。

在蒋廷黻《革命与专制》一文中,他认为,英国如果经过都铎王朝一百年的专制,就不可能有十七世纪的革命。法国如果不经过波旁王朝两百年的专制,也不会有十八世纪的大革命。俄国如果不经过罗曼诺夫王朝三百年的专制,也就不会有十月革命的伟业。总之,由专制而带来的统一的民族国家是革命的历史前提。中国虽然经历几千年的专制,但仍是一个朝代国家而非统一的民族国家,而且中国专制君主的统治并没有为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奠定基础,只留下一个烂摊子。各国的政治发展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现代国家的建构,第二阶段才是为民众来谋幸福,当时中国的第一要务是建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二、中国国家主义者的迷失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为何会有一批接受过英美高等教育的知识倒向极权主义的怀抱?在胡适看来,中国民主宪政的无望和德国苏联极权主义的榜样,是思想界中新式独裁思想兴起的主要原因。

国家主义是一种以民族国家为本位的意识形态。在国家主义中,国家代替了朝廷,其与王权主义一脉相承的对权威的崇拜披上了一层独立富强的现代外衣,因而可以满足落后国家民众的多重心理需求,是对中国问题的多重回应。而且,国家主义作为一种后发展政治理论,因有德国和苏联的大国崛起作为现实模板,而独具强大的吸引力。为了国家的统一富强,这些曾经饱受英美文化熏陶的自由派知识分子,不惜抛弃自由民主,转而膜拜专制独裁的极权国家。他们对自由民主的理解更多是工具性的,因而缺乏对其内在价值的信仰。对这些信奉国家利益至上的知识分子来说,民主与独裁都是手段,国家富强才是终极目的。极权主义的诱惑最容易俘获落后国家知识分子渴求富强的民族主义激情。

三、结论与反思

国家主义作为现代中国的一种政治思潮,不仅影响了中国思想界,也塑造了现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历程。事实上,现代中国正是按照国家主义的逻辑向前发展。近代以来的中国面临着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却处于割据纷争的状态。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举步维艰,国家富强更是无从谈起。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首先要完成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在外忧内患的情况下,中国迫切需要一个强人来消灭割据,建立统一国家,整合国家政治经济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对外抵御日寇侵略,对内进行快速工业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蒋介石无疑是做这个“强人”的最佳人选。事实上,蒋介石也推崇法西斯主义,试图实现个人独裁,无奈的是,国际和国内的复杂局势使他有独裁之心而无独裁之力,至多是“弱势独裁”。因此,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仍然完不成历史和时代的吁求。需要注意的是,国家主义只是非常态政治下非常之手段,决不能被建构为常态政治,决不能以此来固化执政者的权力,成為破坏民主和法治的理由。

【参考文献】

[1]智效民,民主还是独裁:70年前一场关于现代化的论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2]高志勇,试析胡适与蒋廷黻关于“民主与独裁”的论争,载《历史教学》,2005年第2期

[3]任骏,抗战前蒋廷黻的内政外交主张简述,载《民国档案》,2004年第4期

[4]任骏,胡适与蒋廷黻的政治主张之比较,载《史学月刊》,2006年第4期

[5]许纪霖,磁器店中的猛牛,载《读书》,2000年第08期

作者简介:刘少博(1989-),男,河南周口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政治与中国政治。陶伟伟(1991-),男,安徽芜湖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

猜你喜欢
回顾反思
大学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材的回顾与展望
城市可持续交通行为研究述评
贴近实践贴近学生创新方法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