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艺术修养的动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2016-11-20 04:40唐肇鸿
艺术科技 2016年7期
关键词:艺术修养艺术教育课程内容

唐肇鸿

摘 要:动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源于动画专业的发展危机与困境,本文旨在依据近年来高校课程改革的成果,提出加强学科艺术教育的改革观点。本次改革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能够融合学科教育与艺术人文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艺术修养;动画专业课程体系;艺术教育;课程内容

动画专业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与能力?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一成不变,而不同的答案反映的是动画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同时也是推动高校动画专业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改革的主因。

21世纪初,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动画产业由加工型向原创型转变。为应对庞大的人才需求,地方高校动画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至2010年,全国有超过500所院校开设了动画专业,每年输送数十万人才。[1]然而高校动画专业并未探索出与之相匹配的成熟的发展模式,而是为了填补人才的缺口而激进兴建的,在培养模式上强调应用技术的重要性,这种培养模式带来诸多问题,即因过分注重操作技能的课程体系导致学生在分析能力、创作能力、思考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

据相关调查表明,动画专业毕业生真正处于行业核心环节的人才不足五万人,多数人处于以软件操作为基础的制作环节,预计市场对高素质动画人才的需求在百万以上。面对市场的反馈,留给高校的问题是,怎样的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具备優秀的艺术素养与专业应用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各地方高校开始启动新一轮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国内动画专业课程体系的沿革与困境

我国动画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动画老艺术家钱家骏、范敬祥等人,在上海等地设立动画专科,开启了中国动画职业教育的先河。[2]这一时期,学习动画的青年学生在进入培训前要具备扎实的美术功底,课程体系内没有开设绘画类的基础造型课程,课程教育注重动画的艺术创作。该阶段,我国动画人才的培养体系与西方国家相近。

20世纪70年代后期,北京电影学院恢复动画专业,在课程体系上借鉴欧美的培养模式,强调开发创作能力。这一时期,开始淡化对动画专业学生美术功底的要求,动画专业课程体系内开始加设造型训练课程,并增加了大量的视听课程。至学科培养方式稳定后,北影率先开始了对艺术性动画的探索,聘请国外动画专家来学院授课,[2]并增添艺术赏析课程帮助学生分析艺术创作原理。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末,北京电影学院是国内唯一的动画专业高等教育院校,对动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并将动画专业定位为电影艺术。

2000年以后,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以及市场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报考和学习动画专业的学生数量急剧增长,各地承办动画专业的教学机构不断涌现。为应对市场的需求,各高校在课程体系上突出了对动画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掌握制作TVP、MAYA、AE、AU、PRO等动画软件,忽视动画艺术当中对于美学、文学、思辨力的培养。这种轻创意重技术的现象,不知不觉使动画专业培养沦为“上岗培训”。

动画专业课程体系的困境首先来源于高校对动画人才培养目标的盲从。国内高校普遍存在对其考察目标培养方式照搬照抄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在未能探索出真正适合自身动画专业发展模式、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就开展动画专业的建设;其次,动画专业各方向课程设置无侧重。动画专业应用方向广,为适应社会对动画专业应用类型的需求,高校尝试在动画专业开设动画艺术、电脑动画、动画设计、动画影视等方向,但其开设的课程体系仍以操作类课程为主;第三,高校开设动画专业的条件及师资力量薄弱。各地方高校拥有动画专业的专职教师甚少,为弥补师资空缺,便把其他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教师调配过来,或采用外聘的形式,这种方式可暂时解决一定的授课难题,但师资方面对于专业理论素养的匮乏,导致高校动画人才培养难以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对动画专业毕业生进行的调研表明,不少学生反映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只能在动画公司从事基础环节,如果还想进一步提升要去专业的软件培训公司再学习,或者如果想要走向高层次的职位,如原画师、分镜师、导演,则需要补充大量的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艺术涵养。下面引用几例动画专业学生的就业反馈:

“这段工作经历让我发现这么多年的书都白读了,课堂上学的与实际相差太远……”“……在公司里进行的半年左右的入职培训都比学校里学的更实用……”[3]

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动画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后强烈感受到了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知识难以支撑行业的应用要求,动画专业到了不改革就将举步维艰的境地。

2 动画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理念

“注重艺术修养”是本次改革的改革理念。该理念重视艺术修养对实践创作的重要性,这一理念的推行也有助于奠定动画专业为艺术教育的本质。为实现本改革的理念,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2.1 调整艺术类课程比例,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为创造出有风格、有思想的艺术作品,可以通过增加艺术类课程门类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如动画艺术作品赏析、艺术风格分析、动画表演等课程。艺术类课程模块的增添旨在能通过对动画创作艺术能力的训练以及剖析艺术作品的创作原理与规律,帮助学生在动画创作过程中把握作品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传达出艺术创作的世界观、文化气质和艺术风格,这也有利于学生在创作方面继续深入。而对掌握软件操作的技术类课程可以通过简化或合并的方式,来打破动画专业教育的唯技术论观念,如将实现动画创作的应用软件PS、Flash、PRO、AE、Nuendo等课程整合为动画设计电脑基础课程(包含PS、TVP、Flash等动画设计基础类运用软件)和动画创作计算机辅助课程(包含AE、PRO、Nuendo等动声音制作、数字合成等模块类软件)。高校动画专业要求学习掌握各种动画类制作软件,这种全而广的要求耗费了学生大量的精力。事实上,学生掌握动画制作软件的基本操作足矣,如有进一步需求可以单独研究。这种同类型软件整合的授课方式将加快学生学习软件的速度与自学软件的能力,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自由的学习空间与抉择权利。

2.2 改革课程内容,促进艺术与技术兼容并包

仅具有艺术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艺术创作,同样,顽固扎根技术操作,最后会跟艺术失之交臂。艺术与实践之间没有衔接容易造成两者的脱节。在数字合成、三维造型制作、影片剪辑、动画声音制作等软件课程或包含软件应用的课程里加入艺术与技术兼具的教学要求,是一种促进艺术与技术融合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艺术的理解能力以及软件操作的应用能力,也使教学成果更加突出。例如,影片剪辑是一门教授影视镜头组接的艺术技巧与原理的课程。高校在开设此课程时多以讲授剪辑理论为主,侧重分析影片的剪辑原理,学生上手实践能力弱。而在此类型课程里加入实践应用则有利于学生对影片素材的选择、取舍和组接,最终形成完整作品的理解。这种课程改革的方式使学生不仅接触了理论知识,并加强了对软件的操作能力。

2.3 优化专业选修课,强化艺术认知力

为保证关于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理念得到进一步深化,还可以通过对高年级的专业选修课里开设中外电影史、戏剧作品研究、中外文学名著赏析、社会与文化等课程来延续动画创作里艺术的认知。此类课程的开设能帮助动画专业学生从电影、戏剧、文学、人文等方向挖掘养分,补充专业知识体系的主干,获得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

3 动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策略

3.1 明确改革目标

本课程体系将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操作能力、造型能力等素质,并根据学生学习的方式与能力,遵循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对动画设计课程体系、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将动画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深厚的动画专业功底,拥有比较广泛的艺术、人文类学科知识,具备出色的学习、创造、思考、合作能力并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新的培养目标在要求具备动画创作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了进行艺术教育的要求。这一目标的确立依据的是动画专业是艺术教育的本质,通过调整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方法,激发动画创作里所包含的文学、个性、风格、世界观、社会、精神来进行艺术交流,摒弃动画创作技术论观点,这既符合动画专业的专业定位,也符合大学教育是博雅教育的观点。

为体现动画教育的本质,保证艺术教育在专业学习中得到明确的渗透,笔者依据课程的性质将专业理论课程分为专业类、艺术类、技术类这几个类型。专业类课程是动画的专业基础,包括运动规律、动画造型设计等课程。艺术类课程包括动画大师研究、艺术表演、中外文学名著赏析、艺术作品分析等课程。艺术类课程的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并将其更好地应用于专业实践及毕业创作中;技术类课程包括动画设计电脑基础、动画创作计算机辅助等课程。技术类课程的学习是学生进行动画创作的技术支持。此项改革里的课程设置在遵循动画专业应有的课程模块外,突出了学生艺术表达、研究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培养中注重艺术素养教育。从表1可以看出,三大模块课程的构建,将实现学生创作能力、表达能力、艺术表达、研究能力、创作效率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

3.2 重构课程体系

我国地方高校动画专业的课程体系将课程类别划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与专业选修课,即:一、二学年学习专业基础课;三、四学年进行专业核心课;四个学年内根据专业需要开设专业选修课。这种课程体系模式,体现了对专业基础美术技能的重视,并将艺术设计学科的课程门类进行普适。在第一学年开设有:设计色彩、色彩构成、现代设计史、中外美术史等课程;第二学年学习的课程有:动画概论、视听语言、动画角色设计等课程;第三年,进入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设置课程主要有:动画运动规律、动画分镜绘制等课程以及大量的软件类課程;第四学年主要是动画短片创作等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和应用型软件课程的学习。这种课程体系模式涵盖面广,但是也体现出培养的杂乱性。

本课程体系的构建根据学生学习动画的学科规律,以递进式的培养方式进行课程设置,并在现有课程体系的课程类别基础上依据动画专业的特性以及本次改革的理念将课程类别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能力课、综合能力课以及专业选修课4个部分。专业基础课是动画专业基础性领域学习的开端,开设时间为第一学年。此类课程的开始主要是为培养学生造型能力、色彩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并且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从动画理论到创作基础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设课程有动画概论、动画技法、造型基础等;专业能力课是学生进入动画专业学习动画专业技能的课程模块,本模块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开始掌握动画制作的各单项知识,从剧本创作到运动规律,主要训练学生的专业素质,该模块建立在对专业基础课程中对于造型能力的把握,色彩的运用,镜头语言的掌控之上。此阶段课程开设时间为第二学年到第三学年,开设课程有动画造型设计、动画表演、动作设计等;开设综合能力课是为了帮助学生们掌握把控影片整体基调的音乐、对白、镜头、构图、光影、色调、表演等高级动画应用艺术,通过动画声音制作、动画分镜绘制、动画短片制作等课程来检验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本模块开设时间为第三学期到第四学年;开设专业选修课程的目的是为拓展动画专业学生专业及相关专业的认知能力,该模块开设的时间为第一学年至第四学年,主要课程有定格动画、戏剧作品研究、社会与文化等。

改革后的课程设置表(表2)显示,艺术类课程达到11门,包括动画理论类、艺术分析类、文学类、人文类等。此外,非选修课类的技术类课程为2门,通过教学内容改革,将应用技术运用到专业课程内,弱化技术类课程的比重,通过此种方式实现能力培养与技能训练的结合。

本课程体系的改革旨在建立一个能培养动画专业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的有效课程构架,这一改革的定位来源于动画专业早期艺术人才培养的方式,反映了21世纪的动画产业对于艺术人才的需求,这符合动画专业师生的发展需求,也体现出对艺术的追求是创作的根本的道理。

参考文献:

[1]杨瑛.中外动画教育的现状与启示[J].赤峰学院学报,2011(11).

[2]葛宗男.中国动画教育研究[D].吉林:吉林艺术学院,2007.

[3]动漫就业前景:一边毕业生就业难一边专业人员[DB/OL] . www.sina.com.cn,2016-05-10.

[4]王波.浅析我国动画教育的模式与弊端[J].中国科技信息,2007(23).

猜你喜欢
艺术修养艺术教育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女校教育下艺术概论课堂教学的思考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浅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艺术修养
学词心语之二 提艺术修养 塑音乐形象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