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沈氏:修身为本 耕读传家

2016-11-21 05:59韦元山郑飞
陕西画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传家氏族家训

本刊记者/韦元山 郑飞

汉阴沈氏:修身为本 耕读传家

本刊记者/韦元山 郑飞

家道正,则天下定。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训”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良好的家风家训,是人的灵魂和精神的凝聚,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从古至今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家训。《陕西画报》从这期起开设【发现陕西 中华家训】栏目,旨在带领读者走近那些古老而又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传统家规,汲取精华、去除糟粕,延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国”文化;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涵养新时代的良好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沈氏始祖沈寿官铜像

在安康市汉阴县, 北枕苍莽秦岭,南依逶迤巴山,中横秀丽凤凰山,在碧波荡漾蜿蜒流淌的汉江和月河的川道间,居住着家风纯朴、人文厚重,生生不息、守望相助的沈氏大家族,历经5个多世纪,21代更替,已扩展为今天近3万余人。世代相传的《沈氏家训》,修身为本、耕读传家,是沈氏族人的传家宝,成为我国传统家规的典范。

追溯在明朝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沈氏始祖沈株山兄弟3人分别时,将家里的一口铜锅浇铸成3尊铜牛,各持一尊留作纪念。至今汉阴沈氏族人每年到祠堂祭祖时,都要把铜牛供奉在祠堂里。铜牛不仅是沈氏家族认亲的信物,也是沈氏家族的图腾,更是沈氏家族精神的象征。沈氏先祖以牛的精神制定了《沈氏家训》。“后裔若相会,必用铜牛对”。世代相传的《沈氏家训》,是沈氏族人勤俭持家、耕读传家的见证,是联系亲情的纽带。在沈氏族人心目中,耕读有着很重的分量。无论沈氏后人走到哪里、在干什么,心中都会珍藏着这只铜牛,追忆故土的味道,记住那一抹乡愁。

穿越历久弥新的时光隧道,透过日夜欢歌的月河流水,人们看到的,是一幅汉阴沈氏家族以月河川道为卷轴、辛勤劳作为笔墨的旖旎画卷。沈氏家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世代严家训、正家风,如今八代同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睦相处、家和业兴。沈氏族人在与当地居民和外来移民相互交流借鉴中,《家训》不断修订最终得以完善。最近一次修订是在清乾隆五十四年,共20条的《家训》,对祭祖孝亲、教子择配、持家睦邻、志节行操、出仕交游等,都有着非常明确的规范。作为沈氏族人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引领着这个家族在历史长河中前行。

沈氏家训二十条

沈氏宗祠

田间收种忙,案头文墨香;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这是对汉阴沈氏家族的真实写照。《沈氏家训》讲修身、重耕读、讲礼仪、严教子的规范,不仅影响着一代代族人,也影响着当地的民风。家风虽无法触摸,但它却无处不在,家风虽柔若细丝,但它却能春风化雨,这就是家风的力量。汉阴《沈氏家训》强调“身者不可不修也”,待人接物要合乎礼义,言行举止要恭敬谨慎,喜怒哀乐要有所节制,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认为只有这样,自身品德修养才能得到提高。“志节贵乎坚贞”、“出仕不可不清”、“志行不可刻薄”,就是要求人们身为民众,理应秉持一身正气、平和待人处事;做了官员,必须清清正正履职、尽职尽责干事。为国效力、为民造福,是读书人的本分。

沈氏传家信物铜牛

三沈兄弟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

三沈纪念馆

沈氏旧居

翻看汉阴沈氏宗谱家族人物录,发现沈氏先贤清正廉洁、乐善好施的故事层出不穷。明朝嘉靖年间,二世祖沈从儒,富而不吝,乐善好施。汉阴连遭灾荒,他连续3年发粮救灾,出银为百姓纳税。因赈灾有功奖励职衔,授任四川巴川同知,卸任返乡后又出资为百姓建桥3座。清朝乾隆年间,八世祖沈祖括,先后开辟大河堰渠4条,时任知府题赠“泮水钟灵”4字匾额,以表彰他的卓越功绩。清朝康熙年间,沈氏族人沈天祥任洵阳知县15年,期间还兼任兴安州知府、汉阴知县,任内勤政爱民,为百姓减免田赋,甚至变卖夫人首饰向朝廷完粮,最后积劳成疾病死任上,家眷竟无钱安葬,实为那个时代清廉为官、高风亮节的榜样。抗战期间,十四代孙沈启贤,在陕南举起抗日旗帜,参与创建了“陕南抗日第一军”,因军功卓越,被授予新中国开国将军。

沈氏家训展览馆

三沈雕像

沈氏族人在宗祠举行祭祀活动

山水风光

诗意田园

诗意耕读(行向辉 摄)

诵读沈氏家训

秦巴汉水秀,一门三人杰。与汉阴沈氏同宗的浙江吴兴竹墩沈氏,清朝后期族人随宦迁居汉阴数10年后,走出了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3个大学者。他们是同胞兄弟,世称“三沈”。“三沈”不仅以学术造诣领标时代,更以高洁的人品成为学界的楷模。沈士远先生在参加“五四”运动后,又带领师生开展索薪运动,被军警打伤仍坚持抗争。沈尹默先生在北京大学任教时,向校长蔡元培力荐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并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同仁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传播进步思想。后来因不满国民政府打内战和贪腐之风,愤然辞去北平大学校长和监察院监察委员,并坚决拒领薪水,哪怕“字同生菜论斤卖”。沈兼士先生忠实践行“我饿死也不给日本人干事”的誓言,抗战胜利后,负责接收平津文化教育机构,别的接收大员大发国难财,他却不贪不占,以致中年丧子时家中一贫如洗。文化部原副部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说:“在汉阴山区这块相对偏僻的地方,能走出3位大师,真是了不起。这不仅是他们自己的努力,主要是因为他们有很好的家训、家规和家庭文化氛围。”

汉阴《沈氏家训》不仅有厚重的家国情怀,而且注重从日常生活的小节培养子弟勤勉、忠恕、正直、清廉的品格。

弘扬《沈氏家训》文化,就是要学习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清正廉洁的浩然正气,耕读传家的良好风尚,促进人文发展和社会进步。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汉阴沈氏家族是中华民族传统大家庭的缩影,《沈氏家训》已自然融入当地民众的文化传承。

编辑/韦元山

猜你喜欢
传家氏族家训
中年三守:守礼、守业、守心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河洛康家富贵传家的奥秘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浅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及启示
浅谈图腾崇拜
贵州彝文文献《土鲁窦吉》中“哎哺”浅析
纪录片《传家2》将播 新锐导演筹划四季风流
家训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