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长征史 重走长征路——全国新闻单位夜班编辑四川行感怀

2016-11-21 01:56
传媒 2016年15期
关键词:夜班长征路长征

重温长征史 重走长征路——全国新闻单位夜班编辑四川行感怀

编者按: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7月21日至7月30日,中国记协组织了全国新闻单位夜班编辑“重温长征史,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交流活动。活动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收获很大,现将参加活动后部分编辑的感言整理发表。

一次时空对话 一生初心不忘

刘浩新华社

我有幸参加中国记协组织的“重温长征史,重走长征路”全国新闻单位夜班编辑四川行活动,感到收获很大。硝烟虽已远去,但长征精神丰富深刻的内涵,需要我们学习、继承和弘扬,尤其在新的历史时期,长征精神对我们当下的实践工作有很大指导意义。

坚定信仰、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实事求是、讲究实效等思想方法,不仅使当年红军摆脱了困境走向胜利,更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力量源泉。新媒体条件下,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方式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需要我们从传播实践中思考创新升级,需要思考延伸产业链、价值链,需要跟踪新媒体发展趋势中的分众化、个性化传播,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当前,我们报道中的一般性会议新闻少了,而像这次“走转改”四川行中,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好故事多了。我们的新闻信息自然会在受众那里入眼、入脑、入心。比如,新华社播发《(长征胜利80周年)“四渡赤水”地的红色印记》电视通稿后,再加工成短片在手机新华社客户端播发,5小时内的点击量就突破7万。可以说,我们新闻业务的探索实践也是在路上。面临各种新困难新挑战,我们如何应对呢?习近平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重走长征路 基层抓活鱼

李亚新农民日报社

这是一次重温长征史、传承长征精神的精神洗礼。这次的四川行,我们先后参观了汉源县的苏维埃红色政府旧址、石棉县安顺场的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叙永县石厢子会议旧址、古蔺县太平镇四渡赤水渡口及长征纪念馆等红色遗址、遗迹。在这些地方,通过参观大量的文物、史料和照片、复原场景等,使我重温了中国工农红军在80年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所面临的困境和在敌我悬殊的情况下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这是一次夜班编辑之间难得的业务培训与交流探讨。7月23日,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崔士鑫和新华社国内部总编室副总编辑胡清海,分别以“新媒体环境下如何防止报道差错”“编辑要把好政治关和导向关”为主题给我们做了讲座。因为他们两位本身都有多年的夜班工作经历,所讲的都是各自在多年工作中总结的经验之谈,讲座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非常强,他们总结的很多经验,都可以直接借鉴到我们本单位的工作中。这10天来,我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70余家新闻媒体的夜班编辑,不管是在采访的途中,还是在饭桌上,大家经常会进行业务探讨,交流各单位的夜班出版流程、人员配备、白班与夜班的衔接及轮换、减少差错的长效机制等,从这些交流探讨中,我深受启发,吸取了不少有用的经验。

这是一次践行“走转改”深入基层“抓活鱼”的采访。做了多年的夜班编辑之后,感觉自己的采写能力有些停滞甚至退化。10天的四川之行,我们先后深入雅安、泸州、内江3市的7个区县,发现和调研基层群众生动鲜活的实践,逐渐激发了我的新闻敏感和采访兴趣,发现了很多值得报道的新闻素材,如雅安市把灾后重建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4·20芦山地震震中龙门乡的涅槃重生、石棉县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汉源县的农旅融合、内江市中区的观光农业等等, 都具备一定的典型示范意义,很值得深入挖掘并总结其经验,并通过自己所在的媒体,向全国推广。

一次滋润心田的精神之旅

贾宝元法制日报社

本活动发扬“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优良传统,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前往雅安、泸州、内江等地寻访红军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壮烈史实,追忆革命先烈们的光辉事迹,深入采访当地在“5·12”和“4·20”强烈地震灾后重建,以及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新成就。活动期间,夜班编辑们认真学习深入交流了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探讨在积极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努力做好夜班编辑工作,为党和人民做一名合格的新闻把关人。

在内江市的范长江故居(纪念馆),夜班编辑们瞻仰了范长江同志的遗物,学习了当年他发表的宣传红军长征的作品。“手无寸铁兵百万 力举千钧纸一张”是范长江的著名诗句,也是他坚持真理、坚持新闻理想的真实写照。随着时代的变迁,新闻传播手段不断变化,新媒体不断融合,新时期的媒体人,要时刻铭记新闻记者的使命,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要做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不断学习,紧贴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新闻事业不断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八十多年前红军的初心是解放全中国,建立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现在我们要接过革命前辈的接力棒,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全体中国人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继续前进。

体味长征精神

王钰深解放日报社

这一次重走长征路,可以说是跨越81年,行程约两千公里的时空对话。在这过程中,有很多故事打动了我,而这些故事也为长征精神做了更详尽的注解。例如强渡大渡河之前,当地百姓不了解红军,受了土豪劣绅的蒙骗,吓得躲进山里,回来一看发现红军宿营不进民房,吃东西哪怕喝碗水都要给钱。这样的实际行动比任何口号标语更有说服力。再如,“鸡鸣三省”3个铜板的故事。农民担心地主恶霸把铜板抢走,就把红军领导人给的铜板,钉到了柱子里。在当时,红军长征所到之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种铁一般的组织和纪律赢得的是民心和口碑。所以才有老百姓纷纷送自己的亲人当红军、拆了门板搭浮桥、牺牲生命保护红军伤员的场景。

2.1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医患纠纷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仅发生1起医患纠纷,占2%;对照组发生7起医患纠纷占14%,后者发生率明显高于前者,P<0.05。

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突破了围追堵截,一方面战胜了敌人,另一方面也是战胜了自己。从采访参观中的“鸡鸣三省会议”到红军长征领导权力的改变,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拥有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从错误中成长,从逆境中奋起。这些故事也鼓舞了我们的组员。

怎样才能更好地传承报道长征精神,让更多读者切身感受到这种力量?其实,这些天,我们已经看到长征精神的生命力。在参观的这些市县镇村当中,有不少传承推广长征精神的做法,有的推广红色旅游,重温长征故事,以此带动地方经济;有的通过加强新农村建设,农民通过电商方式将当地物产转化为可以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的商品;而芦山县灾后重建的过程,更是长征精神的集中体现。媒体人能做的,就是将这些生动的故事传播出去。

长征路上的“新长征”

行海洋人民公安报社

此次“重温长征史,重走长征路”活动让我惊喜的是这些欠发达、群山环绕的县城、乡村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方面的新思路、新做法。

红色精神:在革命老区焕发新生。在上里古镇,我看到了当年红军驻扎于此留下的石刻标语,这些标语用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在红军离开后,当地群众将石刻标语覆盖保护起来,解放后,又将覆盖物去掉,使这批革命文物得以恢复原貌。这“一盖一去”,是群众对红军、对党的拥护,也为我们“珍藏”了看得见的长征精神。

在古蔺县太平镇,跟随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展览馆内的历史轨迹,彼时的战斗激起我内心的波澜。尤其是,当我看到沿街斑驳的房屋,想到当地群众从害怕红军到拆下自家的门板帮助红军渡河,心中会有一股暖流涌上。

如今,这种红色精神依旧,而且被更好地传承。在这些当年红军长征经过、驻扎过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旧址、遗迹都被妥善保护起来;展览馆更是被不断地完善,以更好的面貌展现给大家,成为学习、传承红色精神的平台。

灾后重建:理念转变最为关键。芦山县龙门乡是“4·20”地震的震中地区,也是我们此次活动的首站。我们来到了白伙新村和龙门古镇,重建后的村庄不再是传统的村居加土地的居住和耕种模式,所呈现的样态是完整的现代生态产业园区。古镇旅游景区+农业科技园区+生活居住区,清晰的区域界定,将不同的功能整合。

在信仰的旗帜下

罗清锐海南日报社

参加此次活动后,对如何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本人有如下几点思考。

弘扬长征精神,以“知”为先。长征胜利80周年了,对很多人来说这只是一段颇为久远的事件,可是,这却是一段永远不可遗忘的英雄岁月,是气势恢宏的史诗一般的荣耀,是我们获取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铭记历史,方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弘扬长征精神,首先需要的正是了解这段历史、学习这段历史。

弘扬长征精神,以“行”为重。在“4·20”芦山强烈地震中心龙门乡,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扶下,村民们在废墟上重新建起了家园。如今我们看到的是崭新的联排别墅和富民产业,感受到的是朝气蓬勃的重建精神。例如,汉源县申沟村,这个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带动下,如今瓜果飘香、村美民富,成为“中国美丽乡村”……在老区的干部群众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伟大长征精神的生动实践,他们创造了奇迹,也告诉我们弘扬长征精神,要以“行”为重。

弘扬长征精神,需“行知合一”。我们回顾长征历史,是为了不忘初心;弘扬长征精神,是为了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开始新的伟大长征。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才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才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缅怀先烈、不忘初心,正在走新的长征路。而撼人心魄、发人深思、催人奋进的长征精神,已经成为一面信仰的旗帜。如今,这面信仰的旗帜,正照耀着我们前行的路。

情动蜀地 大爱川乡

陈晶晶湖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

参加此次活动报到后的第二天笔者看到行程:成都→雅安→泸州→内江,才发现组织方的良苦用心。既有经典的长征线路(强渡大渡河、四渡赤水纪念地),又有地震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芦山、汉源、石棉三个地震受灾县),还有向新闻工作先驱范长江的缅怀。

首站抵达芦山,作为“4·20”地震的震中地区,芦山用3年的时间治愈伤口。走在宽阔整洁的水泥村路上,听着当地县委书记讲解的远大规划和特色发展,看着眼前精致的美丽新村,跟闲坐在饭店的居民聊起当下的生活,心底的敬佩油然而生。到底是什么筑造起这一切?那句“红军精神不灭、老区人民不倒”可能就是这种强大精神驱动力的最好诠释。

雅安的石棉县是有着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石棉县的安顺场就以“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蜚声中外。在展览馆听过十七勇士的故事,看见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战争是残酷的,人类的精神信仰却拥有不可估量的强大力量,指引我们向着目标奋勇前行。

泸州市下辖的叙永和古蔺两个革命老区县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站在古蔺的太平渡口,想起小时候爸爸唱过的那首四渡赤水出奇兵的歌谣,我突然明白了一代人的红色情结,不仅仅是传奇,更多的是对身在传奇中的人物精气神的深深致意和怀念。

等我的孩子长大,我也会给他讲长征故事,告诉他中华儿女骨子里的坚持和信仰。有机会,我希望和他一起再次踏上这趟难忘的旅程!

长征精神与兵团精神

边芳兵团日报社

此次“全国夜班编辑四川行”活动追寻红军在四川的长征足迹,重温长征历史,传承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长征精神在革命老区的传承和兵团精神在兵团的弘扬是相同的。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是从井冈山、南泥湾,从炮火硝烟中走来的兵团人开发建设边疆和戍守边防的真实写照。如今,一片片绿洲点缀着戈壁荒漠,一座座军垦新城在绿洲崛起,军垦之犁开出了惊天伟业,由此凝结而成的兵团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征结束80年了,但新的长征还在路上。走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需要从长征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发砥砺奋进的不懈精神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时指出的:有了这样的精神,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对于我们新闻工作者来说,承继长征精神,履行肩负的使命,要牢记总书记“二一九”讲话提出的48字要求: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创新方法手段、聚集正能量、传播主旋律,讲好中国故事,发挥好推进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粘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作用。

今天,我们缅怀红军先烈,不忘初心,就要进一步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贴近群众、凝心聚力,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奋发图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中继续前进。

猜你喜欢
夜班长征路长征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上夜班 升血压
回望长征路
追忆长征路
追寻长征路
夜班女生怎么保养皮肤
走好新的长征路
夜班交心的好闺密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