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旅行,说不定更好哟

2016-11-21 20:39肖文杰
第一财经 2016年44期
关键词:旅伴旅行旅游

肖文杰

“十一”已经过去,自然就要休息休息准备元旦和春节的出游了。和出游的快乐相比,准备旅行似乎就是个痛苦的过程了。呐,老实说,谁在出游前没经历过被“目的地选择困难症”和“不想做攻略拖延症”支配的恐怖?好吧,就算靠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了这两个问题,关于旅行的准备工作中还有另一个大问题(甚至它就是旅行的全部)且等着你,那就是“找合适的旅伴怎么那么难焦躁 症”。

不明白躁从何来?就拿列行程来说吧。一群朋友,都是好面子的人,你迁就一下我迁就一下,行程只能取最大公约数,人越多,能去的地方越少。想起那种十几个人约饭局的恐惧了吗?

本栏目经典名作《情比金坚?旅个游试试……》中曾列举了旅行这件事能从多少个角度拆散一对情侣,并且介绍了如何在共同旅行中不对同伴“起杀心”。话说回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完美办法难道不就是不要共同旅行而是一个人上路么?听上去是在逃避问题,但正如10月当红日剧的名字,“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旅游的初衷大概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一群亲友想着假期里做些啥。这时候“一起”是先决条件,至于是吃饭、旅游还是打麻将,选哪个都不影响大局,其乐融融即可。而另一种,是真的想要去某个地方玩。这时候,有必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需要旅伴?这类旅游的本质,大概就是“体验不同”,逃开习惯的环境喘口气。如果和一群人同去,那还怎么逃?

当然,较为经济的折中办法也是有的,就是找一个同吃同住但不同玩的旅伴。可问题是,同玩都不行了,共寝一室真的OK?很多时候,即使人数精简到两人,你们之间自动形成的熟人圈子保护罩也会把你和外面那个陌生的环境分离开,使你忽略了异国他乡的善与美。虽然感受很微妙,但这细小的体验差别对外出旅行来说却很重要。有些作,值得尊重。

一个人旅行能获得的最大好处,可能就是给自己独处的机会了。说实话,如今你还有多少时间能独处?尤其是不少人还从小学开始就习惯了上厕所也有人陪的做事方式。据说在我们的邻国韩国,人们无法忍受落单的情况更为严重,于是便有了不少韩国留学生觉得在中国很自由的现象,因为可以一个人去饭店吃饭而不被认为是有问题。这么看,独处也算是现代人一种快被遗忘的刚需了。

说到人类对孤独的执着就不由想起《Lonely Planet》这本书。其实这本书书名的出处是一首叫《Space Captain》的歌,原句是“lovely planet”,但创始人Tony Wheeler硬是空耳成了lonely,因为他觉得孤独比爱更好。另外你看,微信的开屏其实也是在说孤独。

独自旅行大概会上瘾的。可爱的爱因斯坦教授就很喜欢一个人去旅行,还总是去东亚那些很远的地方。他错过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礼,就是因为正在日本坐火车。当然啦,他老人家即使是独自旅行,所到之处也会有粉丝热情招待。至于我们这样的凡人,一个人旅行还是要认真对待呢。

好多冒出“一个人来真好”的时刻啊

赖床/早起的时候

旅游中最不可调和的矛盾大概就是集合时间了。爱睡懒觉的朋友和一个攻略控出去玩,前者会收到一份满满的行程,严丝合缝,刺激。旅行头天晚上,两人的对话必然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每天几点要起床?”“放心,自然醒。”“那就好……顺便问下你一般几点醒?”“晚的时候7点。”“……”

自顾自多好。一个可以安安心心睡到中午去一家小店吃brunch,一个可以一上午去3个好玩的地方。放别人自由,也是放自己自由哦。在此奉送一句牌类竞技要诀:“记牌要仔细,配牌要活络。”类比到旅游行程的安排上也是没错的。

演技爆发

很多人一旦出去玩,就会变得很爱演。比如路小姐到了某岛国看樱花,辨认了很久路人之后,终于鼓起勇气让一对看上去是中国人的夫妇帮忙拍照,结果人家是美籍华裔。“小姑娘你是自由行的吗?”“交换留学。”“从中国?”“sh……不是,从美国。”“那你中文说得好好哦,我们的儿子就不太会。”“还好,父母一直有要求啦。”路小姐家住北京市朝阳区。

如果再多操练几次,路小姐大概就能像《深夜食堂》里的客串演员一样,点一杯生啤,对酒吧老板讲述自己的人生经验了。对于朝九晚五的公司人来说,这种潜力,只有一个人面对陌生人时才会激发出来吧?即使身边是同(bu)类(yao)型(lian)的旅伴,剧情和角色设定也会很受限哦,而且太考验默契。更何况就像前文所说,大多数时候,只要身边有认识的人,不知不觉你的小冲动就被扼杀了。世界上就此少了一个即兴戏剧的天才。

你说这么做的乐趣在哪里?哈哈,不知道。

朝圣

如果在你心里被封神的人、事、物只是一片遗址、一家饭店或是某个建筑物,那还好,结伴旅行时也可以堂堂正正地去参观、瞻仰。但如果你喜欢的是一个碰巧成为某部文艺片名场景的破酒吧,或是某个地下偶像组合,那恐怕就不太方便和旅伴解释今晚不一起吃饭的原因了。这年头谁没些小怪癖?有时候甚至这些“见不得人”的朝圣才是本次旅行的核心吧?所以,最佳的旅行朝圣人数只能是一个人。只有在一个人的时候,才能心无旁骛地追逐自己心心念念的场景或人,只有在一个人的时候,才能在当它们真实出现在面前时,毫无顾忌地大喊“真是太好了”。

意外小遭遇

有朋友在意大利的海滩看到一堆帅哥然后和其中一个谈恋爱。大概和爱演是一回事,单独在外内心戏总是很足,于是也更容易留意到那些无足轻重的小发现,比如棒球比赛时的啤酒妹都好可爱、这家咖啡馆晚上会变成另一家店。很棒,但不太适合或者没必要和人分享。

重复去一个地方

有些风景简直想天天看,有些饭馆吃一次怎么够,有些喜欢的地方总是常来常新。但如果是和别人一起玩的话,“再去一次”恐怕就不太好说出口了。某些秘密基地只有自己抽了空去一遍遍认认真真地过瘾,才足够。

难免也会有“一个人旅行”的烦恼时刻

太贵了!

尤指住宿,特指人们爱去的国外大都市。花高档酒店的钱,住着真·单人间,难免还是会心理不平衡。有一位朋友,去某温泉胜地,好死不死一定要住和式房间,结果打遍店家电话,都只接受两人以上的预订。那一个人付两个人的钱可以吗?不行,必须两个人哦。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愿意通融的、深山里的、普通的温泉旅馆,花掉了平日4天的房价。

怎么点菜啊

那些“逛吃派”的朋友们大概可以理解这种还有好多想吃的但真的点不了的痛苦。如果放在平时,下次再去就是了,但人在旅途谁知道还有没有下次,有时候真是恨不得变出个第二个胃暂时顶个班,让我先把这些菜点了。这时候人多确实有好处,不管怎么样可以share一下,顺带人均消费也能降下来一些。

所有人都找你拍照

有位多金的朋友,某次失恋,找了个免签的海岛去缝合心灵的伤口,结果那地方是个蜜月圣地,整片海滩就他一个落单,还都来找他帮忙拍照,“狗粮”吃得饱饱的。这心外手术也算是彻底失败了。即使没有这么狗血,平时在普通的旅游目的地,单独行动的人头上也仿佛会永远飘着个“请来麻烦我”的增强现实指示牌。拜托,一个人也是要拍风景的好么。

真碰到事故了怎么办

一旦碰到那些要动用保险的情况,身边没个人还真是有些麻烦,尤其是遇到意外时。当然这指的是真的遇到一个人动弹不得之类的情况。至于火车误点、手机没电、迷路,这些事情未必多个人就多个帮手,说不定是多个吵嘴的。

自驾游

这大概是靠一个人比较难完成的旅游方式了。尤其是什么北美“coast to coast”大巡礼,一个人真是不够。汽车节目《Top Gear》有一期的策划就是在美国西部的公路边露营,晚饭自己找路边被撞死的动物吃,比如一头牛。不说这种极端情况,就算是双休日去周边小镇或是几百公里外的草原,也不是一个人扛得下来的。那些敢于独自挑战某某自驾路线的勇士,其旅行基本已经可以划入探险的范畴了,对他们唯有两个字:祝好。

日本

日本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好处简直都是为独行者准备的:交通、治安、服务态度。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不添堵。虽然你知道假笑的背后可能正在吐槽这个外国人真麻烦,但有什么关系?反正只是浅尝辄止地玩,心情愉悦即可,和谐。另外,对国人来说还有语言bonus,因为设施实在太便利,即使日语英语都不行也可以障碍不大地玩下来。

实际上,已经不单是旅行了,在竭尽全力给独身人士创造便利这件事上,日本已经各种极致了,不只有单人烤肉、单人KTV包厢,甚至城市里的每个人都在努力“离你远点”。日本人本身好像对这件事还挺反思的,也有人写《无缘社会》这种书批判一番。但话说回来,就像一位豆瓣红人说的:无缘死的另一面是可以体面地一个人活下去。挺可贵的不是么。

越南

据说这是最适合女性单独出行的东南亚旅游目的地。那里很安全,对游客也够友好。说起来安全的确是个要紧事。不少人独自出行,最享受的可能就是夜生活。但如果去了个官方警告你晚上别出门的地方,那也不是闹着玩的。但“十一”期间是不是出了个出境纠纷的新闻?所以好像安全也不都是绝对的。

爱尔兰

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找到地方喝一杯,这大概是最主要的理由了。如果对爱尔兰人民的这种天赋还不够了解的话,可以去看下今年欧洲杯期间对爱尔兰球迷的报道,总之就是一个输球也开心搞个大party的氛围,就算是不通外语喜欢安静的人,可能也会被感染。

大城市

大多数有些规模的城市都有类似的特质。交通还算发达,基础设施足够。可以有热闹的人流聚集地,也一定有没人的街道。一个人逛不会觉得无聊,不管怎么样都可以找到个博物馆什么的。就算不知道去哪儿,也可以找到地方消磨一天。

猜你喜欢
旅伴旅行旅游
漫画
我们是地球旅伴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