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圭元的探索之路与里程丰碑

2016-11-22 21:45贾京生
上海工艺美术 2016年3期
关键词:图案教材设计

贾京生

为“纪念雷圭元诞辰110周年”我担当了《雷圭元艺术文献集》、《雷圭元作品集》的主编,并参与组织筹办《雷圭元作品展》、《雷圭元学术研讨会》与《雷圭元纪念馆》等工作。

当我们在整理翻阅雷圭元那一本本、一件件遗物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先生一生呕心沥血写成的论著手稿、论文手稿、研究手稿,精心绘制的设计手稿、精心制作的设计作品、精美绝伦的绘画作品,还有大量的有关教学大纲建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讲义手稿等。这一切,似乎一次又一次地让我聆听雷先生在讲课、零距离地接受雷先生谆谆教导、遨游在雷先生所建构学术思想殿堂之中……。睹物而生情、情为事感动,雷圭元一生的学术贡献铸就了一座永恒的历史丰碑,让我们为之永远敬仰和不断学习。丰碑上记载了雷圭元在中国图案理论体系研究中的成就、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中的贡献、中国现代设计实践中的建树。

一、中国图案理论体系研究中的成就

雷圭元在中国图案学理论体系研究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包括前瞻性的设计思想理念、系统性的图案学理论体系、兼融性的治学理念与方法等。

雷圭元建立的图案学理论体系,其设计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前瞻性。其表现一是尊重自然与人化自然的设计思想;二是以人为本与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在《新图案学》论述中,可以充分体会到他所提出的尊重、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前瞻性设计思想,同时又极力主张“人化自然”。“艺术家生产艺术,自然生产艺术家——图案(设计)之源。”“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一切美的源泉,却都存乎自然,自然存乎‘数这一环中。本与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他的《新图案学》论述道:“新图案的使命,是使人类所独有的美的沉思与自然界的形和色,万象的比例和律动相呼应调和,而以思维来集中,佐以美学上的诸法则,针对人类生理、心理上的条件,在空间构成便利与使用;在时间方面,能给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之间,保持平衡的冲进,无止境地、永恒地,走向生存创造的大道。”他认为设计中“工艺科学无论表现力或技术如何优越,假使是没有能够将人性两字顾到,依然不能将功赎罪的。要知道,人的目光太注视于商业的‘利润上,无形之中教育成了拜金的市侩气。这市侩气的俗气,慢慢地弥漫了全世界,于是上虽有‘高明,下虽有‘博厚,而中间晕晕然不见‘人”。“现在要问的是,从事图案教育者将如何找回这个‘人性?”

雷圭元所建立图案学理论体系,具有着超越时代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设计的理论探索。在他的《新图案学》的论述中,始终强调“设计的适度性不是过度化”与“尊重自然、融和自然的生态设计思想。”“人类先是惊怕自然,后来赞美自然,再后来扮演自然,再后来发掘自然,再后来到利用自然,再后来征服自然。现在还留在征服自然一阶段,然而尚没有走到尊重自然、融合自然的地步。因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如果但知征服自然,不知尊重自然,就要发生现代病的恶征象,就产生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两个极端。征服者把被征服者看成奴隶,这群奴隶包含了植物、动物、矿物,还外加‘人”。

雷圭元所建立系统性的图案学理论体系,可以说至今还未有人能够超越他的研究高度。其体系内容有:一是中国传统图案设计思想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理论;二是中国传统图案设计造型的基本规律与“板、刻、结”理论;三是中国传统图案构图基本方式与“三体式”理论;四是解读出中、外传统图案形式“格式”与美学特征;五是提出了中国现代图案设计“先流后源”与“源流并重”的方法论。雷圭元终其一生都在探索图案美的规律,研究图案形式美法则,重视写生中“变”和“美”的艺术法则,并且规范了“图案写生变化”学科,创建了中国图案学与图案教学体系框架,使图案学构建了从艺术思维、构想、创意到具体表现形式的一条艺术想象的思路。

雷圭元所建立系统性的图案学理论体系,与他所构建的兼融性治学理念与方法密切相关。即兼收并蓄与溯流探源的治学思想,厚积薄发与通入专出的治学方法。雷圭元之所以能在图案学理论、设计实践与设计教育研究中取得丰厚成就,与他的科学治学思想有着密切关系。首先,雷圭元治学思想上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和兼收并蓄的广泛融合理念。有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胸怀,必然会有有容乃大、有容乃宽、有容乃厚、有容乃久、有容乃精的治学过程和学术成就。雷圭元不仅能兼融中西,更能涉猎古今,从早年留学法国,学习、吸收并带回的是西洋设计与图案教学体系,后来又介绍日本的图案理论和技法。20世纪60年代始,潜心研究中国传统的设计理论并推出“学习图案从临摹入手”,即从中国传统入手、从“流”入手的观点获得丰硕成果。他的研究所涉及学科非常广泛,有历史、哲学、设计、美学、理论、实践等。具体研究范围涉及到埃及壁饰、希腊瓶画、波斯地毯、印度建筑、印尼木雕、非洲纹饰、美洲石刻等。对中国工艺美术史、出土文物、美学、诗词涉猎极为广泛。雷圭元在治学与研究上,古今中外兼收,实践理论并蓄,宏观微观兼融。雷圭元在设计领域中的治学思想、目的和方法,不仅是溯流求源、溯流求真、溯流求美,而且还强调源流兼容、源流并重。雷圭元探索和研究设计思想领域中的“源”,它既包括设计思想的来源,也包括设计的本原、本质,更包含着设计的真理、规律、原理。而雷圭元在探索和研究设计思想领域中的“流”时,这里的“流”,既包含着设计中的一种现象、表象,也包含着设计中的历史积淀,更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创造。尤其在雷圭元晚年,特别主张研究“流”,“学图案要从传统入手。”要求先学传统,把学习传统图案作为学习图案入门的第一把钥匙。雷圭元在设计领域的学术研究思路上,既注重厚积薄发,又注重通入专出。对于中国工艺设计史学的研究基础,是史料积累、提炼的过程,也是分析、比较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专业上的突破。不管是文献资料、实物资料或图注资料,雷圭元都予以高度的重视和尽可能广采博收,认真整理和分析比较,其目的并非出自嗜奇好古,而是用于深入研究、用于触类旁通。正是因为他习惯于在大量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与研究,所以才更善于吸收提炼,弃粗取精,力辟众惑,使很多疑难问题涣然冰释,发前人之所未发,使历史认识从局部扩大到整体,从静态跃进到动态,从现实深化到本质。

二、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中的贡献

雷圭元在中国设计教育体系的建立、设计人才的培养、设计课程的改革、设计教材的建设上,做出了重大贡献。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后,雷圭元出任副院长并致力于教学工作,直到他退休,他一直亲临教学管理第一线(教学副院长);课程改革第一线(两个图案班);教材编写第一线(大量教材);课堂教学第一线(始终上图案课)。可以说,雷圭元对开拓中国设计教育事业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设计教育体系的建立方面,雷圭元是中国第一所设计院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创建人之一,先生自1956年始就担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学副院长,主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学。对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计教育中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学教材的编撰等等做了全面探索与系统建设,他的许多学术思想都是围绕着设计教育体系、设计课程建构而产生的,许多著作也是作为设计教育内容、设计教材而编写的。这些不仅仅是对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学体系的开创,实际上更是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艺术院校设计教育体系建立、走向产生了直接而深远影响。雷圭元不仅是终其一生从未离开设计教学岗位的第一人,还是终生研究设计教育的第一人,更是建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的第一人。

在设计人才培养方面,雷圭元做出了有效的探索与卓越的成就。最为典型是两个“图案班”(1962年、1979年)的成功尝试,培养出一批中国顶级的设计教育家、管理家、实践家、理论家。1962年,在雷圭元主持下创编设置了一个培养通才性质的“图案班”,被称之为现代工业美术设计专业班。“图案班”培养目标与教育任务,是培养日用工业品设计、教学和科研人才。要求毕业生系统掌握从事设计所必需的图案基础知识,对工艺美术的民族遗产以及国内外现代优秀的日用工业品的装饰特点具有深刻的理解。课程设置中的专业课以基础图案和日用工业品设计为主。这个特殊5年制的“图案班”,只招收了有着相当美术基础的23名学生,入学免学常规三年基础课,跨专业的直接学习五个系课程:染织、装潢、陶瓷、印刷。前三年,雷圭元以撰写的《图案基础》为基础课程,教传统理论基础,使学生有了扎实传统功底。后两年转入了学习现代工业美术设计,从塑造造型、翻模开始,安排理工科的机诫制图课,从对较复杂的汽车零件化油器的实测开始,使用绘图工具进行平、立、剖面图的绘制。学习印刷工艺、制板技术,郑可等人主教现代工业设计。“图案班”通才教育模式培养出很多杰出人才:教育界有校长、院长、教授、博导等;出版界有编审、主任编辑、主编等;设计界有纺织、服装、建筑、工业、平面顶级设计师;绘画界有国内外知名画家等;管理界有各种学术协会的会长、主席、委员、理事长、专家等。1979年的“图案班”,是粉碎“四人帮”后雷圭元再次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学副院长时倡导下,向全国各大院校招收20名教师的“教师图案班”。当时雷圭元虽然已经73岁,仍然在主持培养全国各大院校设计教育师资力量方面呕心沥血,为中国各大院校设计教育培养了大批的优秀教育人才。

在设计课程创新与改革方面,雷圭元做出了终生探索与巨大成就。早期,雷圭元从法国带回西洋的“写生变化”图案教学方法(1929—1931年),给中国图案设计教育带来了新的变化。上世纪60年代初,他分别在《人民日报》、《文汇报》、《装饰》、《美术》等刊物发表文章,提出工艺美术绘画基础教学和图案基础教学的改革意见。具体提出改革二者教学雷同的理念,提出改革图案的“写生变化”教学法。尤其是1961年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漫谈图案造型规律——对图案教学的改进意见》,在设计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写生变化法”一直都被中国图案学界奉为金科玉律而走入误区之际,雷圭元从中国传统图案深入研究中,找到一种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即从中国传统图案中的造型规律汲取营养,总结出了“板、刻、结”的图案设计基本规律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设计方法,打破以“自然是图案设计唯一源泉”的、教条的、单一的创作方式,力行并倡导图案设计的教学改革。主张“学图案基础入门必须走图案的门路”,不要与绘画入门一样。认为应“多排临摹中国图案造型课,少排写生课。因古人为我们准备了许多教材,什么叫‘神似,什么叫‘几何形的造型,什么叫‘形式美,什么叫‘图案构成,这些都在几千年留下来的图案资料中很好地说明了。”雷圭元先生创编设置两个“图案班”的课程内容,更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设计课程改革的一个成功案例。

在教材编写方面,雷圭元硕果累累、贡献巨大。雷圭元撰写的设计教材,既是最适用于教学的教材书,也是适用于设计实践的教科书,更是提炼性强、概括性准确、有真知灼见的理论研究性学术著作。《工艺美术技法讲话》(1936年),是他1929年—1931年法国半工半读留学后思考与实践总结:系统阐述了蜡染技法,天然漆与人工漆装饰技法,嵌玻璃窗饰装饰技法,这些都是他将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紧密融合、亲自实践的经验总结。20万字的《新图案学》(1947年),是唯一列入教育部指定“大学丛书”的图案教材。这是他留法期间学习工艺美术的心得和在国内从事十余年图案教学工作及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吸取西欧近现代设计思想和总结自身从事图案教学实践经验的融合体,并集中地反映出他对当时及日后的中国图案设计及其教学所做的深入思考。正是如此,《新图案学》在我国早期设计教育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和学术地位,成为当时众多学校实施图案教学的教材。《新图案的理论和作法》(1950年),在中外图案设计从理论到实践、从设计制作到使用方式都做了深入系统研究与论述。《中国图案作法初探》(1969年),以中国传统经典图案为核心,系统分析、深入研究了中国图案造型方法与语言特征、中国图案组织结构与经营位置、中国图案美学意境与生活应用。尤其是1961年雷圭元担任了文化部全国工艺美术教材选编组的领导工作后出版的《图案基础》(1963年),是作为设计教材撰写的有巨大影响力的设计教材,成为当时全国工艺美术院校必学的课程教材。《图案基础》在图案理论和技法上进行了系统论述,其中,有关图案学的教学和理论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开拓我国工艺美术教育事业起了重要作用。《中外图案装饰风格》(1985年)一书,是雷圭元最后一本经典的教材性著作,此书以中外图案比较为中心、以图案风格为切入点、以图案审美为线索,全面、系统总结出中国传统美的法则、美的造型、美的格式、美的构图、美的风格与外国不同时期图案的美的风格。

三、中国现代设计实践中的建树

雷圭元不仅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图案理论家,同时还是一位勤于设计、善于实践的杰出设计家。概而言之,一是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二是理论与教育紧密结合;三是设计实践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

雷圭元不仅在艺术理论方面造诣精深,而且还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教学中曾亲自进行艺术实践,制作了许多精美实用的瓷器、蜡染,创作了不少的漆画、漆盘,还设计一些地毯、壁挂,在艺术上和技法上毫无保留地细致地教导学生们去创作、去实践。同时,还进行了大量的绘画创作与绘画写生。在这次整理雷圭元艺术实践遗作方面,初步统计结果是:瓷器设计稿62件套;蜡染设计作品19幅;漆器设计作品16件;手饰设计稿8件;染织设计稿20余幅;地毯与壁挂设计作品2件;国画书法作品约200余幅;素描速写约70余幅;水彩水粉色彩画约80余幅;刻制印章27枚等,可见雷圭元先生勤于艺术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丰硕艺术成果。

在理论与教育紧密结合方面,雷圭元采取学习古人的同时,强调学习要与社会相结合。他的一句名言:走向大世界。在雷圭元编创设置的图案班,二年级学生就开始“走向大世界”,参加社会设计实践。如国庆指挥部的队形设计、彩车设计,天安门广场及北京大型街道路灯设计、汽车设计、半导体国家礼品机设计、《东方红》大型音乐舞蹈史诗舞美设计……等等。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知行结合而学以致用。

雷圭元在设计实践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上,做出最有影响力、最大贡献的典范则是他所亲自主持的“首都十大建筑”装饰设计工作。1958年由雷圭元副院长挂帅、近百名师生参加的“十大建筑”设计工作队,经过10个多月日夜奋战,完成人大会堂、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钓鱼台国宾馆、美术馆、农展馆、民族饭店、北京饭店及人大会堂中接见厅室内装饰、陈设、窗帘、地毯、工艺品设计工作。

(本文为《永远的怀念永远的丰碑》缩写,原载《雷圭元艺术文献集》,上海文化出版社)

猜你喜欢
图案教材设计
教材精读
BUBA台灯设计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有种设计叫而专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