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下的公共图书馆跨界服务思考

2016-11-22 02:21高明磊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跨界图书馆思维

高明磊

(吉林省图书馆,吉林长春 130000)



互联网思维下的公共图书馆跨界服务思考

高明磊

(吉林省图书馆,吉林长春 130000)

公共图书馆;跨界合作;互联网

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面临着数字阅读的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图书馆如何利用跨界思维进行转型,成为最具探讨价值的问题之一。文章从跨界思维的概念出发,探讨了公共图书馆需要进行跨界的原因,进而论述了“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如何进行横向跨界和纵向跨界以达到转型目的。

互联网医疗、P2P借贷、智能穿戴、在线教育,它们的兴起与繁荣,表明互联网已经无孔不入地贯穿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有学者把目前这个信息时代,称之为“第四次科技革命”时代。在该时代中,传统行业与互联网之间已经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一种新关系——高度依存。伴随着依存关系而来的,便是行业间的融合和整合,各行业、各产业、各企业间运用跨界思维进行合作,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性行为。

毋庸置疑,在移动互联网成为风口浪尖的同时,公共图书馆正在不断失去读者。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运用跨界思维求变并积极转型极具思考价值,只有以创新为切入点,用一种更广阔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厘清读者的心态与需要,才能对自身进行合理的整合与重塑。

1 跨界思维的概念

何为“跨界思维”?学界对此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①跨界就是把所有的领域连通起来,用一个领域的技术助力另一个领域达到更高的发展境界。②跨界是新的想法与创意在各行业、各地域、各学科的交叉运用,通过对不同领域、不同境界的事物进行融合,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③跨界代表一种新锐的生活态度与审美方式的融合。

综合来说,跨界思维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维方式,旨在表明一种交流、融合的趋势,一种冲破壁垒、打破藩篱的趋势,它着重于以新颖的思考方式和多角度的解构分析方式,使相关性不大的各类资源得到重新配置,创造新的动力和价值。时下最为流行的“互联网思维”,则可以看作是跨界思维方式在互联网领域中的一种应用。

打破原有的固定框架,用已知的所有知识与力量去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价值,便是“跨界”的本质。如:京东商城与北汽集团的跨界合作,阿里巴巴发起的电影众筹,招商银行与Caffebene(韩国最大的咖啡连锁企业)的合作,既是合作双方资源的共享,也为合作双方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事实证明,无论是在资源整合上,还是在技术融合上,跨界思维可通过融合吸引眼球,进而创造新的事物或产品,提供新的服务方式,最终达到实现更大价值的目的。

2 公共图书馆需要跨界

很多人认为,公共图书馆只要做好本职的服务工作便已足够,跨界合作意义不大。事实上,正是这种观点的存在,致使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读者人数逐年缩减。

目前,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大部分是在省、市、县、乡等地域划分的基础上由政府投资建立的,公共图书馆的总体状况是数量多、规模大小不均。文化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3,076个。其按照等级可以分为国家图书馆、省级图书馆、市级图书馆、县级图书馆等;按照专业性可以分为教会图书馆、音乐图书馆、医院图书馆、监狱图书馆、工具书图书馆、军队图书馆等。图书馆的数量虽多,但是各馆每年接待读者的数量却存在极大差距。发达地区的图书馆接待读者人数比较可观,但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接待读者人数并不乐观。如:截至2015年1月,湘潭市图书馆办理借阅证共计8,257个,而湘潭市的人口总数是300万,也就是说,到该图书馆享受阅读服务的人数不足当地人口总数的0.3%。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由于近年来互联网的强势崛起。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互联网没有普及之前,读者读书的主要场所是图书馆,而在互联网兴起,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主导人类生活方式的今天,读者只需点击鼠标或是用手指触摸一下手机屏幕,就可以进行书籍和文章的阅读。

公共图书馆是现代社会公共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需要与时代的发展共同进步。公共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公共性,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文化领域服务才是其存在的最重要原因。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公共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瓶颈,公共图书馆对于社会文化领域的建设作用逐渐式微。因此,公共图书馆转型,不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必然需求。只有运用跨界思维,公共图书馆在互联网时代所遭遇的发展瓶颈才能得以突破。

3 公共图书馆与“互联网+”

根据《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2012》,截至2012年,中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的数量超过3,000个,藏书总量超过7.8亿册。公共图书馆获得各级财政拨款的数额约为93.5亿元,全国公共图书馆的总流通人次为4.3亿。不过,中国人均拥有图书量为0.52册,人均拥有图书数量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人均拥有图书数量最高的地区为2.9册,最低的地区为0.19册。可见,虽然中国公共图书馆的数量多,馆藏数量也相当可观,但是公共图书馆的配置水平存在巨大差异。2011年年底,我国的公共图书馆迈向了一个新的时代——免费时代。至此,小到乡镇文化站,大到国家级的公共图书馆全部免费开放,读者可以免费享受图书馆所提供的基本服务。但是,实施了免费开放之后,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现象并未得到有效改善,仍然有一些图书馆存在门可罗雀的现象。

《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联合进行的“国人倾向的阅读方式”调查显示,66%的成年人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书阅读,15%的成年人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倾向手机阅读的人数比例为15.6%,倾向在电子阅读器上进行阅读的人数比例为2.4%,还有1%的成年人倾向于下载并打印后阅读。此调查结果表明,相对于数字化阅读来说,中国的成年人更倾向于阅读纸质书籍。表面上看,人们向往阅读纸质图书会使公共图书馆的阅读人次激增,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与公共图书馆的免费相比,中国网民数字化阅读率的暴涨,是“互联网+”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因为数字化网络时代的免费移动阅读更为便捷。根据《2014年移动阅读报告》,我国公民2014年电子书总阅读量已经超过14亿册,换成纸质书,首尾相接相当于绕赤道8圈。66%的成年人愿意读纸质书,代表了大多数人心中对于读书的向往——“惬意、恬静地读一本书”的情怀。而依托于“互联网+”的数字化阅读,则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全民阅读习惯。情怀与习惯之间的融合,则是“互联网+”环境下建造便捷阅读的新方向,也是公共图书馆运用跨界思维进行转型的新方向。

4 公共图书馆的跨界合作思考

《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公共图书馆是地方的信息中心,备有各种知识及信息供读者使用,公共图书馆的任务与信息、识字、教育及文化有关,应该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核心。”传统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职能主要包括:普通服务、信息服务以及宣传推广服务等。普通服务就是图书馆内藏书的阅读与出借服务;信息服务主要是为党政事业机关提供的决策服务、舆情服务,为各行业、企业提供的信息查询、咨询等信息服务;宣传推广服务则主要是在公共图书馆内举办展览、培训、讲座等社会文化交流活动。

在互联网没有兴起之前,公共图书馆的这些传统服务模式可以适应其社会文化建设的需要。而当大数据时代来临之后,以传统信息服务为主的公共图书馆,如同其他的传统行业一样,受到了互联网时代新兴行业的冲击。面对来自PC端和移动端的互联网阅读的冲击,部分公共图书馆也正在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来实现跨界。在我国公共图书馆践行跨界思维的转变实践中,最为成功的是国家图书馆。作为我国最大的实体公共图书馆,其跨界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其不但与互联网进行跨界,建立了数字图书馆,还与京港地铁进行跨界合作,为乘坐地铁的人们提供一种新的阅读场所——地铁图书馆。乘坐地铁的乘客,只要用手机扫描列车内广告位的推介图书二维码,就可以免费对该书进行全文在线阅读。

无疑,在跨界合作上,国家图书馆为各地方图书馆树立了良好的标杆。目前公共图书馆的跨界合作,主要有两个发展方向:即图书馆的横向跨界和纵向跨界。

4.1公共图书馆的横向跨界

图书馆的横向跨界,可以理解为图书馆之间的跨界合作。自2012年我国公共图书馆全面实行免费借阅之后,国内很多图书馆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基于图书馆之间的跨界合作。公共图书馆的横向跨界可根据属地原则,归纳为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同一属地之间图书馆的跨界合作;第二种形式是不同属地下同一类型图书馆的跨界合作。

第一种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①建立“图书馆+组织”分馆。这些分馆的创建,打破了原有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金字塔”式构造,将各类社会组织机构融入图书馆的工作中来,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应该说,“图书馆+组织”分馆的建立,在国有企业、机关单位、私营企业、学校等“分馆”与公共图书馆这个“总馆”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流通服务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图书馆+组织”分馆的建立,还间接拓宽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围。②建立“图书馆+行业”联盟。这种联盟将不同类型的图书馆通过信息资源共享联系起来。每个不同类型的图书馆都将本馆的文献信息上传至同一个平台,最后所形成的联盟平台文献信息数量更多,涉及的领域也更为全面。

第二种合作形式虽然在已知的图书馆合作中很少出现,但也是跨界合作的可尝试形式。进行不同属地的同类型图书馆跨界合作,重点在于同类型图书馆各自发挥优势,将相似的文献信息与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如:吉林省图书馆内有很多关于抗日战争的史实资料与文献,黑龙江省图书馆和辽宁省图书馆也有当地抗战时期的文献,这三个图书馆可以举办跨界合作。

4.2公共图书馆的纵向跨界

情怀与习惯的融合,是图书馆开展纵向跨界的重要出发点。公共图书馆的纵向跨界合作,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索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4.2.1图书馆与社区。将同一社区内的人通过某些共同的爱好、兴趣等因素组织在一起,便可以形成时下流行的“社群”。在社区社群的建立过程中,公共图书馆可以组织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如:社区“老年合唱团”“小读者舞蹈队”“诗朗诵研习会”等文化团体的发起主体都可以由公共图书馆来担任。这种跨界方式,既能够推动当地文化工作的进步,也使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职能得到进一步扩展。

4.2.2图书馆与“互联网+”。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与“互联网+”融合的重要表现形式。然而,数字图书馆只是探索“互联网+”时代新阅读方式的基础,随着未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以公共图书馆为依托的数字图书馆,可以考虑将声音、动画等听觉和视觉元素渗透到电子图书中。此外,“互联网+”所不能忽视的大数据信息,也是图书馆跨界合作的重要发展方向。利用大数据的信息,数字图书馆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后,用户的阅读习惯一目了然,数字图书馆就可以自动为扫码的用户推送其感兴趣的书籍和相关信息。

4.2.3图书馆与休闲娱乐。图书馆是为人们提供服务的公共场所,可以通过自身的场地和影响力优势,与文艺表演和电影放映进行有机结合。在这方面,国内图书馆可以向国外的一些艺术图书馆学习。此外,图书馆内还可以开设咖啡厅和餐厅,为民众提供更舒适的环境,延长人们的在馆时间。

5 结语

如果将跨界合作的境界划分为低级跨界、中级跨界和高级跨界,那么公共图书馆之间的横向跨界只能被归入低级跨界的行列中,因为公共图书馆间的横向跨界,只是对各自资源的重新整融,而没有加入任何新的元素。与之相反,公共图书馆的纵向跨界,更能体现“跨界思维”的实质和精髓,是真正具有时代意义的颠覆与重塑,是中级跨界和高级跨界。

“互联网+”时代,公众更需要的是打破传统、迎合习惯和情怀的新型公共图书馆。文中所提到的几种跨界模式,虽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对于中国数量庞大的各级图书馆来说,跨界转型具有更大的探讨和思考空间。公共图书馆的跨界合作,需要全体图书馆人、读者的共同思考和努力。唯有如此,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才能更好地拥抱互联网,才能与这个变化的时代一起进步。

[1]刘爱华.试论当前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现实基础、问题与对策[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10):114-117.

[2]苏全有,邹宝刚.论未来图书馆的特征[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1-3.

[3]吴建中.2040年中国图书馆展望[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3):26-29.

[4]王含晖,黄珍娟.图书馆的未来与职能[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3):37-41.

[5]杨华.My Library: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新趋势[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8):133-137.

[6]刘细文,熊瑞.图书馆跨界服务的内涵、模式和实践[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6):32-37.

[7]刘宏军,覃雪,陈陶.跨界合作:科技查新与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有机结合[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8):30-33.

[8]文汇报.用“互联网+”和“图书馆+”成就全民阅读[EB/OL].[2015-04-24].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5-04/24/c_134179854.htm.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EB/OL].[2014-11-13].http://baike.baidu.com/view/1085353.htm?fraladdin.

(编校:周雪芹)

2016-09-08

高明磊(1981— ),吉林省图书馆馆员。

G252

A

1003-1588(2016)10-0008-03

猜你喜欢
跨界图书馆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图书馆
跨界设计
跨界通平台
跨界之道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