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华肉用美利奴羊新品种选育初报

2016-11-23 05:59马志华姜怀志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细毛羊肉用肉羊

马志华,姜怀志,马 龙,陈 洋

(1.吉林乾安志华种羊繁育有限公司,乾安 131404;2.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长春 130118)

乾华肉用美利奴羊新品种选育初报

马志华1,姜怀志2,马龙1,陈洋1

(1.吉林乾安志华种羊繁育有限公司,乾安 131404;2.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长春 130118)

利用南非肉用美利奴羊与东北细毛羊杂交,采用常规育种技术,组建理想型育种群,通过选种选配、横交固定和扩繁推广,培育出适宜于农牧交错区的、具有肉毛兼用特性的肉用美利奴羊新品种。该品种羊体型外貌基本一致,体躯被毛白色;公母羊均无角;体质结实、体型大,结构匀称,背腰平直,后躯丰满,四肢较高且粗壮,全身呈桶状结构。该品种公羊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的体重分别为51.21 kg±3.12 kg、80.23 kg±4.11 kg、106.24 kg±4.22 kg、125.18 kg±4.07 kg,母羊相应月龄的体重分别为45.15 kg±3.27 kg、61.22 kg±4.15 kg、63.22 kg±4.35 kg和84.26 kg±4.19 kg;母羊的平均产羔率在130.74%~151.91%之间,且呈现随着横交世代的增加而逐渐增高的趋势。6~12月龄的公、母羊日增重分别达161.12 g和117.06 g;周岁公、母羊的屠宰率分别达52.25%和52.08%;羊毛纤维直径在20.47~21.43 μm之间(品质支数在66支的范围内),净毛率在45%~48%之间;公羊剪毛后体重在94~95 kg之间,母羊剪毛后体重在77~79 kg之间。已经具备了肉毛兼用细毛羊的特征。经过10余年的选育,目前该品种育种核心群母羊达1 500只,累计推广种公羊594只,改良羊达15 000只,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肉羊美利奴羊;肉毛兼用;产毛性能;产肉性状;生长发育

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畜禽良种不仅是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畜禽产业的关键因素,而且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美国USDA(1996)研究发现,品种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占40%以上[1]。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肉羊业发展极为迅速,其产值所占畜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已经成为畜牧业中的“朝阳产业”。虽然我国肉羊产业发展速度较快,拥有42个地方绵羊品种,但突出的问题是缺乏专门化的肉羊品种,肉用种羊完全依赖于进口,并且现有的地方品种存在生长发育慢、产肉性能低、肉质不佳等缺陷。近年来,虽然我国先后选育出了昭乌达肉羊、巴美肉羊、鲁西黑头肉羊等肉用绵羊新品种,但由于其尚属选育提高阶段,未能在国内广泛推广利用,因此尚无法满足国内肉羊产业化发展对种源的需求。

吉林省是中国传统的细毛羊产区,其西部农牧交错带的11个县(市)是东北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和新吉细毛羊的育种群和主产区,拥有大量的细毛羊群体,自上个世纪肉羊热兴起后,该区域内引进大量的小尾寒羊,“倒改”细毛羊现象泛滥,因此,利用该区域群体巨大的细毛羊种群为母本,以国外南非肉用美利奴羊为父本开展杂交,充分发挥引进品种的较高产肉性能和生产同质细毛的优良特性,采用常规育种技术,通过选种选配、横交固定和扩繁,培育出适合我国中东部农牧交错区生态条件的肉毛兼用型细毛羊新品种。这不仅可以达到“保毛增肉”的目标,而且还可以丰富我国绵羊的遗传资源。

1 育种指标与技术路线

1.1育种指标

组建肉毛兼用型细毛羊育种核心群,基础母羊达1 000只,羔羊6月龄体重达35 kg以上,屠宰率48%~50%;成年公羊体重90 kg以上、母羊60 kg以上,平均产羔率150%~180%,成年公、母羊羊毛主体细度64~66支。

1.2技术路线

选择南非肉用美利奴羊为父本,东北细毛羊为母本,开展级进杂交,通过杂交对比试验,筛选出优秀杂交组合,进行生产性能测定后,组建育种群,运用闭锁与开发相结合的群体继代选育法,以增重速度、产羔率、产肉性状和羊毛纤维细度等性状为重点,实施强度选择,同时采用不同程度的亲缘交配,结合非繁殖季节同期发情技术、母羔当年配种技术,提高育种效率、缩短世代间隔,迅速固定选育性状,进而选育出适宜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农牧交错区的、集高产肉性能与同质细毛为一体的肉毛兼用型细毛羊新品种。

2 选育区的生态条件与基本情况

肉毛兼用型细毛羊新品种的选育核心区在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属于科尔沁草原与松嫩平原的农牧交错区。草地植被以禾本科为主,主要牧草种类为羊草、贝加尔针茅、西伯利亚蒿、山葱、百合等。土壤属于典型的黑钙土、栗钙土及盐碱土。该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4.6℃,日照时间2 866.6 h,无霜期平均145 d,年均降水量420.6 mm,盛产玉米、高粱、杂豆等作物。该区域是传统的细毛羊产区,也是农业部规划的“中东部农牧交错带肉羊优势区域”中的32个县(市)之一。

3 研究成果与进展

3.1杂交阶段(2003—2010年)

3.1.1不同杂交代数6~8月龄间的增重速度由表1可见,采用全舍饲相同饲养条件下,6~8月龄间的平均日增重,南东F1为292 g、F2为281 g、F3为262 g,分别比东北细毛羊提高30.94%、26.09%和17.39%。3个杂交代次间,南东F1与南东F2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两者均显著高于南东F3(P<0.05)。说明杂交代次越高,增重速度越慢。但与鲁西黑头肉羊多胎系各相应杂交阶段的日增重变化趋势一致[1]。

表1 南非肉用美利奴羊与东北细毛羊不同杂交代数6~8月龄日增重

3.1.2不同杂交代数对产羔率的影响由表2可见,南×东F1母羊平均产羔数1.21只,显著高于南×东F2和南×东F3(P<0.05),而南×东F2又显著高于南×东F3(P<0.05)。表明利用南非肉用美利奴羊杂交改良东北细毛羊,其产羔率(或多胎性)以F1表现最好,其次是F2,以F3最差,说明杂交后代的繁殖性能,随级进杂交代数的增加而降低。

表2 南非肉用美利奴羊与东北细毛羊不同杂交代数母羊产羔数

3.1.3不同杂交代数周岁母羊的产毛性能 由表3可见,随着杂交代数的增加,羊毛纤维长度呈下降趋势,纤维直径也逐代降低,体重则逐代增加,与母本相比均表现出良好的杂种优势。

表3 南非肉用美利奴羊与东北细毛羊不同杂交代数周岁母羊产毛性能

3.1.4不同杂交代数周岁母羊的体尺由表4可见,随着级进杂交代数的增加,杂种羊的体尺指标均逐渐增高,且均显著高于母本。

表4 南非肉用美利奴羊与东北细毛羊不同杂交代数周岁母羊的体尺

3.1.5不同杂交代数的屠宰性能由表5可见,随着级进杂交代数的增加,屠宰性能的各项主要指标均呈增加趋势,并且均极显著高于母本。

表5 不同杂交代8月龄羊屠宰性能

3.2横交固定阶段(2011—2014年)

自2010年起,在选育工作进行到F3时,根据对F3综合生产性能的鉴定结果,采用常规选育技术进行横交固定。

3.2.1横交固定的数量规模由表6可见,自2011年开始进入横交固定阶段后,母羊的产羔率分别为130.74%、142.14%、149.73%、151.91%。说明母羊繁殖力在130%~150%之间,其逐年上升则与定向选育多胎性状有关。

表6 不同年度的横交固定及世代数量规模

3.2.2横交固定羊的体尺、体重发育状况表7结果表明,横交后的周岁体尺和体重均与级进杂交三代相同,但仍随着年龄增长而持续发育,说明横交后代不仅生长发育速度快,而且在1.5岁后仍可继续生长发育。并且其胸围和尻宽均较高,说明具有了良好的肉用体型。另外从体重看,3~6月龄的公、母羊日增重分别达190.11 g和167.00g;6~12月龄的公、母羊日增重分别达161.12 g和117.06 g;12~18月龄的公、母羊日增重分别达144.50 g和100.39 g;18~24月龄的的公、母羊日增重分别达105.22 g和99.83 g。

表7 肉毛兼用型羊横交固定后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体尺、体重

3.2.3横交固定后的产毛性能由表8可见,横交固定后的羊毛纤维直径集中在20.47~21.43 μm间,其品质支数在66支以内,净毛率45%~48%;公羊剪毛后体重94~95 kg、母羊剪毛后体重77~79 kg。

表8 横交固定后的1.5岁羊产毛性能

3.2.4横交固定后周岁羊的产肉性能比较表5和表9结果可知,横交固定后的产肉性能均优于杂交改良阶段,且与鲁西黑头肉羊等培育品种的产肉性能相接近,但其屠宰率低于鲁西黑头肉羊。主要是由于乾华肉用美利奴羊是肉毛兼用型品种,其皮重高于其他品种,因而降低了其屠宰率。

表9 横交固定后周岁羊的产肉性能

4 今后的选育方向

自2015年起,该品种的横交固定工作已经完成,开始进入选育提高与种群扩繁阶段,2015年4月开始实施二年三产的高频繁殖工作,2015年4月份采用诱发发情412只,5月份诱发发情316只,均已妊娠,预计在9—10月产羔。

(1)制定品种标准:根据历年选育结果和今后选育方向制定适合于该品种进一步选育的品种标准。

(2)扩大群体规模:采用二年三产等高效繁殖技术,迅速扩大群体数量,尤其是采取社会化联合育种方式,扩增种群数量。

(3)对产肉性能和肉质性状进行系统性研究。

(4)对相关产肉性状、肉质性状、毛用性状进行遗传稳定性评估。

(5)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突出性状进行机理性研究与验证。

[1] 王金文,崔绪奎,王德芹,等.鲁西黑头肉羊多胎品系培育[J].中国草食动物,2011,31(1):13-17.

[2] 高爱琴,李虎山,王志新,等.巴美肉羊肉用性能和肉质特性[J].畜牧与兽医,2008,40(2):45-49.

[3] 熊朝瑞,范景胜,俄木曲者,等.蜀丰肉羊新品种选育进展[C]//2014年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兰州:中国草食动物科学编辑部,2014:361-363.

[4] 范景胜,熊朝瑞,俄木曲者,等.简州大耳羊繁殖性能选育研究及遗传进展分析[J].畜牧与兽医,2014,46(12):37-39.

[5] 范景胜,熊朝瑞,俄木曲者,等.简州大耳羊体尺体重世代选育进展及生长发育发育规律研究[J].中国草食动物科学,2013,33(5):14-16.

[6] 赵晓亮,姜勋平,刘桂琼.肉羊遗传评估方法及其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4(14):251-256.

[7] 刘喜生,李步高,岳文斌.肉羊遗传育种与繁殖技术发展趋势[J].中国草食动物科学,2014,34(3):61-63.

S826.2

A

2095-3887(2016)01-0012-04

10.3969/j.issn.2095-3887.2016.01.004

2015-11-03

吉林省畜禽良种育种专项资金(吉财字2015062);吉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基金(201541);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10237);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吉教科合字【2015】第186号)

马志华(1968-),男,高级畜牧师。

姜怀志(1968-),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绵山羊遗传育种与种质资源创新的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细毛羊肉用肉羊
肉用犊牛的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措施
妊娠后期云南半细毛羊维持蛋白质需要量研究
提高肉羊繁殖率的综合性技术措施
肉用犊牛和育成牛的饲养管理技术
肉羊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肉羊体尺测量 用上“智慧眼”
国内外驴品种的肉用指数评价与聚类分析研究
肉羊快速育肥综合技术
肉用仔鸡的饲养管理要点探讨
凉山半细毛羊肺炎支原体病的病原分离及生化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