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音乐人

2016-11-23 18:55向姝慧
人间 2016年24期
关键词:复调巴赫

摘要:巴赫一生平淡,但是他在音乐上的贡献确实无人能代替的。他把音乐从宗教附属品的位置上解放出来,音乐不仅歌颂上帝也歌颂平凡的生命。他把复调发展成主调音乐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他确立了键盘乐器十二平均律的原则。并且除了声乐作品外巴赫奠定了现代夕阳音乐几乎所有作品的样式的体例基础。是任何人都无可替代的“西方音乐之父”。

关键词:巴赫;复调;十二平均律;西方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256-02

其实对于音乐的神奇力量,尤其是对于音乐的宗教功能,自古以来就有无数的人给以肯定和描述。音乐之所以能够净化灵魂,是因为音乐可以满足灵魂的和谐之需。圣奥古斯丁的《论音乐》一书,特别论述了音乐的宗教意义。“我赞同在教堂里唱歌,因为听觉的欢愉可以鼓舞脆弱的心灵进入虔诚的状态。歌声像雨露一样可以滋润人的灵魂,就如同风对船一样”。宗教的这种歌唱性质,在基督教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基督教是一种歌唱的宗教。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闻名于世的德国古典音乐大师,也是教会音乐领域最伟大的领军人,是音乐发展的里程碑,更是西方音乐之父。他获得了无数至高无尚的评价获得了人们的肯定与尊重。他有令无数人嫉羡的音乐才华和音乐成就,但是他一生平淡,为尽职、娱乐和教化他的同胞、也为信仰的伟大上帝而辛勤工作,他的作品大部分是为宗教而写,彻底地体现了路德新教的传统。

巴赫生平

1685年3月21日一位音乐伟人诞生于德国埃森纳赫,其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乐手,巴赫一直受到父亲的熏陶。但在他9岁时候母亲去世,隔年父亲也去世了,巴赫生活在需要照顾有5个生活还不能自理小孩的继母家中,家中极为贫困,为了生计和学习,巴赫15岁步行300多公里 前往旅内堡,参加专为贫困而有天赋少年津贴的圣米歇尔教堂少年和唱团,自此巴赫开始痴迷于学习音乐和演奏管风琴。年少时候的巴赫是一个非常勤恳的好孩子,他热情专研其他作曲家的作品,特别是库普兰德作品。在他18岁的时候就被任命为阿恩施塔特的教堂管风琴师,并创作了最早的几赫步行到吕贝克,拜师被当时认为是德国最好的演奏家和作曲家-玛丽娅大教堂管风琴师迪特里希·布克斯胡德。并在之后接受了米尔豪森的布拉西斯教堂的一个更好的位置。1708年他接受了魏玛的威廉·恩斯特公爵的邀请,担任王室管风琴师和室内乐作曲家。《C小调的萨卡里亚赋格》、《管风琴曲集》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而这些作品使他名声远传于魏玛之外。1714年巴赫终于担任了乐长一职,但由于巴赫生性孤傲,不会阿谀奉承,给他布置的工作更加繁重,再加上1716年要求升职也没有得到理会,他辞去魏玛的职务到魏玛公爵儿子在的柯腾建立的新宫廷中担任乐长。

在魏玛生活的这段时间来说,巴赫受益匪浅,他接触到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吸引他走进来开发新天地。他发现了一种易于当时非常流行的意大利室内乐和协奏曲。最初他没有基于创作,而是把维瓦尔第和其他作曲家为小提琴或者其他乐器缩写的协奏曲改编为管风琴去喝羽管键琴去,他喜欢研究当时意大利作曲家的作品,这些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

当巴赫到达柯腾之后的组要工作是创作室内乐,因为莱奥波德亲王喜欢演奏室内乐。对于巴赫来说这段时间是一段相对稳定幸福的时光,他创作了大量的组曲、序曲、协奏曲、奏鸣曲、且都非常有代表性,如《四首乐队组曲》《布兰登堡协奏曲》等。

1733年2月1日,萨克逊候选帝侯奥古斯都二世谢世。他的儿子继位,并在第二年的1月27日加冕,由于波兰信奉罗马天主教,奥古斯都三世也改奉天主教。新王的等级巴赫创作了不少作品,最著名的要归属于《B小调弥撒》。

1740年后巴赫的健康日益恶化,视力也开始减退,到1749年几乎全盲,而且还在童年中风。英国医生为巴赫做了两次眼睛手术,但没有能够使他复明。在这种情况下,巴赫任有强烈的创作力,在巴赫逝世前的几天,巴赫还在口述,有女婿记录下来的众赞歌《上帝啊,如今我走向你的圣殿》。至1750年7月28日,他真的走向了上帝的圣殿-第二次中风夺取了他的生命,享年66岁,葬在约翰内斯教堂南门旁一座没有任何标记的墓地中,直到19世纪末,在建筑施工时,巴赫的墓才被发现,骨灰移至教堂内,墓碑上简简单单的写上了他的名字-——“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

巴赫去世之后他的作品便不再流行,但他的学生和他的崇拜者们没有忘记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一直研究演奏和宣扬巴赫的音乐时的巴赫音乐被重新发掘,德国后来还成立了“巴赫学会”,致力于整理、研究、出版巴赫的作品,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认识巴赫。到今天,巴赫已被高度评价为“西方音乐之父”。

巴赫创作的三阶段

魏玛时期。

一般来说,现在人们通常把巴赫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初露头角的“魏玛时期”(1703-1717),巴赫创作的《管风琴小曲集》对于所有的演奏家和欣赏着来说,都是一部美丽动听的作品。这是巴赫在魏玛时期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大概是在1714或者更早的时间段开始创作于编写。管风琴小曲集》(又名《众赞歌前奏曲》)创作始于魏玛时期,大约经历了5至6年的时间,在科滕时期完成。他的宏伟初衷是按照教会日历上的各个节日创作164首众赞歌前奏曲。在创作之前,他为每一首众赞歌加上了标题,并留下空间以备最后补上,后因去科滕,只写了46首(其中有两首作品相同)就停笔改写其他作品了。这本曲集虽小,但它却包含了大量的丰富的宗教内容,其创作依据的众赞歌半数以上是来自新教改革的时代,而由路德自己创作的就有12首。在这部作品中,有4首用于耶稣降临节,13首用于圣诞节和新年,13首用于耶稣受难节和复活节,另有15首用于其他宗教节日。可以说,《管风琴小曲集》涵盖了新教教义和仪式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巴赫对上帝的无限崇敬之情。他的创作基础是从“降临节”开始一年当中的礼拜所采用的圣咏,但是巴赫同时在乐谱上写到:“管风琴曲集”,曲集对于管风琴的初学者给予指导,使他们能够用许多不同的方法写作圣咏,同时也可以使他们完善其踏板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在这些圣咏中踏板时必不可少的声部。

巴赫创作的众赞歌前奏曲博采前辈作曲家之长,堪称这种体裁的顶峰之作。在《管风琴小曲集》中,他主要通过描绘性和象征性的音乐手法来表达众赞歌的歌词内容和宗教思想。我们可以按照这部作品的音乐手法的运用,把46首前奏曲分为四种类型:(1)具有一般特征的前奏曲;(2)运用卡农手法的前奏曲;(3)对旋律进行装饰的前奏曲;(4)脚键的运用富有特色的前奏 曲。本文仅以这四类中的几首最典型的作品为例,进行音乐上的分析,并侧重于探讨它们与众 赞歌内容之间的深刻联系。

黑格尔说,音乐就是精神,就是灵魂。《管风琴小曲集》正是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新教的精神和灵魂。人们通过聆听巴赫的音乐作品实现了追求超越现实苦难的美和自由,去寻求精神家园的避难所的愿望,从而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宁静、和谐和安稳。就一定意义上来说,《管风琴小曲集》既是众赞歌的前奏,也是众赞歌的延伸。从巴赫的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音乐也是路德宗教改革的延伸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路德宗教的支柱除了《圣经》之外,就是教堂的香烛和庄严的音乐之声。巴赫把路德这种理念体现在《管风琴小曲集》中的每个音符之中。

柯腾时期。

得失参半的“柯腾时期”(1717-1723)。

在这个时期最为代表作品要归属于《勃兰登堡协奏曲》,在柯腾工作的六年多时间里是巴赫比较愉快的日子。在这离他完成了毕生主要的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的第一卷,然后就要归属于《勃兰登堡协奏曲》。

《勃兰登堡协奏曲》共分为六首,分别为不同乐器所写。当初,巴赫吧这六部协奏曲凑在一起献给勃兰登堡候选帝的时候,只叫做《六首不同乐器的协奏曲》,并附在一篇法文写的献词上与巴赫些的这类献词一样,字里行间极尽卑微与谄媚,与巴赫的性格判若两人,也许巴洛克时期的文风就是如此。

《勃兰登堡协奏曲》的音乐风格是德国式和意大利式兼并的,其中有三首完全采用维瓦尔第的快、慢、快三乐章形式,巴赫在写协奏曲时视乎很乐于采用这种意大利传人的提示。由于《勃兰登堡协奏曲》创作的年代较早,协奏曲本身还没有进化成一件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展开呼应竞奏的模式,还保留着大协奏曲的方式,即小组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的应答,所以在欣赏这六首协奏曲时找不出某一件完全独立的乐器。

《勃兰登堡协奏曲》中较为辉煌的是第二首,这首协奏曲的独奏乐器组用了长笛、双簧管、消耗、小提琴、由于小号的加入,音乐呈现金色的辉煌。《勃兰登堡协奏曲》融合了意大利协奏曲的热情欢快和德国音乐的冷静均衡,整体表现出一种理性与欢乐向上的人文精神。巴赫与柯腾宫廷的乐师们志同道合,与柯腾公爵也相处融洽,所以他在这个时期的作品写得朝气蓬勃,同时也写出了一些对打消掉体系深入研究的试验性作品。

莱比锡时期。

担任圣托马斯教堂哼唱学校音乐指挥的“莱比锡时期”(1723-1750)。

《音乐的奉献》就是此时期巴赫的作品,它写于1747年,这时候的巴赫已经62岁了。《音乐的风险》是一部乐曲集子,包括两首供键盘乐器演奏的多声部利切卡尔、两部共10首卡农曲、一首由长笛、小提琴和同走低音演奏的四乐章奏鸣曲。这里的利切卡尔又叫做追寻曲,在音乐曲式里是一个比较冷辟的词语。作品所见唔多,形式上指腹个或卡农风格的对胃精致的器乐曲。有一种说法是巴赫首创了把“追寻”一词用作曲式称谓的做法。他在《音乐的奉献》乐谱上写了一句献辞,“奉敕依御赐主题所做卡农曲〉这句话每个单词的字头正好拼成“追寻”这个单词。

《音乐的奉献》这部作品被音乐史学家认为是复调月大全之一。在这里艺术技巧的解决已经达到复调音乐的顶峰。他几乎已经穷尽了复调音乐的各种可能,又解决了和声的对胃之间的冲突和旋律与复调之间常常发生的混沌,使音乐求得平衡。这里有凝练鲜明的主题、层出不穷的音乐创新、无穷无尽的表现方式。通过这些精湛的音乐技巧表现出巴赫的精深的思想和热情的奔放的情感。

但是巴赫完成了《音乐的奉献》以后,自己出资吧乐谱印刷了100分,分送亲朋好友,之后却没有下文了。巴赫死后,这部作品便很快被人遗忘。除了他的音乐过于博大精深外还有可能是因为意大利风格的音乐大量传人德国,人们被吸引到那里去了。

《音乐的奉献》中作品数量众多,体裁不一,而且都各自有鲜明的特点,但是他们都统一于一个“御赐主题”之下,这使得《音乐的奉献》存在高度的统一性。这部作品中的每一首都犹如一福美丽的工笔画,达到作品的结构布局,小到音与音之间的对胃,每首作品对位严格、写作严谨、结构清晰,是巴赫的精心之作。

简评巴赫

回顾巴赫的创作道路,他与很多作曲家不同,他从未得到过某一位正式老师长期的指导,所以他几乎是全靠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将所从事的大量管风琴和唱诗班工作中的音乐与信仰联系起来,并使其升华。

歌德曾对巴赫的音乐给予高度评价:“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在心中的流动,我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器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内在自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数百年来,巴赫一直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传道人之一,很少有作曲家能像他那样,通过音乐使耶稣基督的福音如此彻底地进入人们的心灵。因此对于众多二次创作巴赫作品的表演者来说,在追求个人演奏风格的同时,必须以作曲家的宗教思想和神学观念为出发点,也应当用如同“听道”的心去领受他的作品。

巴赫的音乐,可以说是构成欧洲音乐殿堂的一根重要支柱。对于整个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来说,巴赫的音乐成就可以说是架在这座殿堂上的圆顶。之所以这样来评价巴赫的音乐是因为:第一,是他将复调音乐推向了一个无人企及的顶峰;第二是他完善了大小调;第三是他首次将十二平均律用于乐曲的创作和演奏中。说到十二平均律,首先发现这个音乐律制的是我国明代一个叫朱载堉的皇室音乐家,但是首先将它运用于创作和演奏的是巴赫;第四就是在巴赫的作品中,展示了一种人文主义的色彩,巴赫具有人道主义的崇高信念和对美好生活不屈不挠的追求,他的音乐往往生气勃勃,富有人情味。其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并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集十六世纪以来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等国音乐之大成,是巴罗克音乐发展的顶峰。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全人类音乐的进步和发展指明了宽广的远景,为世界古典音乐树立了丰碑,因此,巴赫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参考文献:

[1]经典音乐故事 广西示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

[2]巴赫《音乐的奉献》复调技法研究 艺术探索 2008年6月第22卷

[3]巴赫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5年

[4]基督教音乐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年

[5]西方音乐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6]基督宗教音乐史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6年

[7]简明牛津音乐史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年

作者简介:向姝慧(1990.08-),女,土家族,湖南湘西人,硕士研究生,暨南大学,研究方向:音乐美学

猜你喜欢
复调巴赫
让人闻风丧胆的巴赫
浅析钢琴即兴伴奏过程的注意事项
浅析复调钢琴作品的教学方法
我是听巴赫的
《洪堡的礼物》中复调特征研究
一个也不能少
论《穷人》的复调结构
隐士的诗
浅析《天堂蒜薹之歌》的叙事艺术
一生都在争工资的巴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