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文脉与城镇标志设计的建构

2016-11-24 07:15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28期
关键词:文脉标志城镇

梁 伟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宁波 315175)



城镇文脉与城镇标志设计的建构

梁 伟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宁波 315175)

对城镇文脉的城镇标志设计进行分析,以国内城镇为载体,结合社会学、设计学、哲学、传播学对城镇文脉定位、城镇标志设计的建构进行基础研究。紧扣城镇人文、自然景观、哲学等多个角度,分析城镇文脉与城镇标志建构的重要性,从文字的应用、图形的应用、文字与图形的综合应用角度,深入挖掘城镇标志设计蕴涵的文脉符号和造型元素的融合,以期为今后城镇文脉塑造、个性鲜明的城镇标注设计的建构提供参考。

新型城镇化;标志设计;文脉;建构

2001年我国深入开展城镇总体规划的项目推进工作,到2015年5月正式启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说明我国正向城镇化发展的道路迈进。城镇化建设不仅要重视城镇基础建设,还要提升城镇形象,发挥城镇标志品牌效应,促进城镇发展。近几年国内城镇标志设计征集与更新逐渐兴起,引发城镇标志设计征集与宣传的热潮,少数城镇已推出了富有个性特色的城镇标志形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城镇推出自己的标志形象,这也将是国内设计界又一股艺术思潮。目前,我国的城镇标志设计研发还处于初步阶段,不少城镇相继打造特色城镇形象,如何将城镇文脉融入城镇标志成为人们关注和探讨的焦点。笔者认为城镇文脉是城镇标志设计的源头,拟深入分析挖掘城镇文脉所蕴涵的符号元素,适时建构独具特色的城镇标志。

1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以以人为本、经济集约、社会环境和谐、生态宜居、城乡一体化等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也是一个城市(镇)、卫星城、新农村社区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城镇化[1]。2015年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率是56.1%,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城镇化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可以推进和扩大城镇资源的共享,促进城镇文化、工业、经济的良性互动及相互协调。新型城镇化也是我国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1.1 大中城市(镇)和中心城市区域规划建设 大中城市(镇)和中心城区建设是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的保障网络体系。从近10年的发展来看,大中城市(镇)和中心城市区域发展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内10多个大型城市区域规划得以实施,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使大中城市(镇)和中心城市充分释放潜力,因此就需要塑造具有生命力的城镇标志形象。大中城市(镇)和中心城市在梳理城镇文脉中的杂乱形象时,需要一个固定的标志形象来概括多样化的城镇文脉,进而有影响、有特色地传播大中城市(镇)和中心城市形象。

1.2 卫星城镇的建设 卫星城镇的建设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一些发展势头好、地理位置优越、资源集聚度高的中心镇或外围城镇,要推进卫星城镇实现历史跨越。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认为:“卫星城镇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由田园城市围绕着中心城市或外围镇,构成城镇群组”。之后,雷蒙·翁温在《卫星城市的建设》中提出了卫星城镇的概念:在大城市附近,在生产、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受中心城镇的吸引而发展起来的城镇、卫星城镇往往是城镇聚集区或周边的乡镇。当下的新型城镇建设就要提升卫星城镇特色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城镇功能定位,拓展城镇公共资源,增添卫星城镇的活力等,探索挖掘卫星城镇的文脉资源,强化卫星城镇的标志设计建构与宣传。

1.3 美丽乡村的建设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近一半农民将离开农村进入城镇,另外一半则继续生活在农村,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立足生活、生态与生产的美丽乡村建设是城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农村城镇化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美丽乡村建设开发乡村的文脉因素、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维护乡村优美环境、保护生态旅游资源,从而实现与城镇标志构建的发展统一。

我国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一直非常重视城镇标志形象的协调发展,且注重城镇建设创新和管理体制的探索,通过培育大中城市(镇)和中心城区、卫星镇和特色小镇等多方位的共同发展,推动具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增加新型城镇文脉发展的弹性,是对城镇文脉和城镇标志形象建构整合提出的新要求。

2 城镇文脉是城镇标志立意的关键

“文脉”字面含义为“一种文化的脉络”,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结果,文化进步的同时也延伸了当地的城镇文脉,即特指一个特定的空间里发展起来的历史文化氛围。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拉柯亨把文脉描述成一个时间和空间上的变迁所带来生活方式的体系。他和另一位人类学家艾尔弗内德·克罗伯共同指出,文脉是一个文化体系,这个体系由人类的活动、历史衍生而来,把相互关系的各种行为模式以外显和内隐的方式表现出来。尽管文脉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是当它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的时候,文脉又会反过来影响和限制人们的进一步活动[2]。

2.1 城镇人文 休谟认为“城镇是人文的真正场景”。人是城镇中的生活主体,城镇也因人而存在。城镇的人文标志是人类的文明,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活动造就了城镇文明。城镇标志形象反映的不仅仅是城镇的自然面貌或者各功能部件的拼凑,还是人类美的形态的直观体现,是人文的物化。人在城镇生活实践中创造外在美的世界,也创造了自身的人文意境美,并由此得出城镇人文。人文是人劳动创造,是城镇中美的产物,因此有劳动人民所在的城镇,才有城镇的人文本质特征,如兰州市标志设计(图1)。兰州市是华夏文明黄河的发源地,其标志中以当地标志性雕塑“黄河母亲”为主体图形,并嵌入蓝、黄、绿三色的笔触,象征着天、地、人的和谐人文理念。笔触中的几何纹图案体现马家窑特色文化,给人以自由粗犷、流畅、细腻的视觉之美,提高了兰州城市标志形象的识别性,并由内而外彰显着兰州城市的人文气息。

图1 兰州市标志设计 Fig.1 Logo design of Lanzhou City

2.2 城镇自然景观 城镇的自然景观是一个城镇环境空间特征的主要因素之一。自然景观包括地理面貌、动物、植物及其他生态自然等要素,是城镇文脉形成的物质基础。不同的气候、地理条件会孕育出不同的文明。城镇自然景观的重要特征是自身的生态规律及独特性,是城镇文脉重心要素之一,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他自然生态要素特征的形成,是以城镇自然景观作为城镇标志设计建构的重要起源。以乌镇的标志设计为例(图2),乌镇是我国江南典型的水乡古镇,其标志取其最具代表的自然景观“水”元素,概括着主体城镇特征,让水与古镇建筑、桥梁连接在一起,构成丰富多彩、独具地方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的特色小镇。

图2 乌镇标志设计Fig.2 Logo design of Wuzhen Town

2.3 城镇哲学 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哲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基于城镇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平衡视角,因我国城镇情况千差万别,在方法上不能千篇一律、因循守旧。不同的城镇有着不同的哲学,不同的哲学体系也对城镇形象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城镇标志的设计必然要关注不同的城镇哲学内涵。城镇标志与整个城镇哲学相协调,并非仅指色彩、造型上的统一,需要挖掘深层次的城镇哲学背景。城镇哲学的协调最能唤起人们的心理归属感[3]。城镇哲学的神韵通过城镇标志设计得以传递,就像人的外在气质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使人们感受到这股力量[4]。日本设计师松井桂三就认为:“标志设计最重要的不是视觉上的风格,而是作品中的哲学思想。”

城镇文脉是一个城镇标志的灵魂所在。在城镇标志设计要素中挖掘与分析的正是城镇文脉,也是提升城镇标志设计形象影响力的核心载体。因此要从城镇人文、自然景观、哲学思想3个方面分析寻找城镇文脉与城镇标志之间的建构与融合关系,并进一步梳理二者之间的立意建构来源。

3 城镇标志设计中城镇文脉的建构

城镇标志中凝聚了城镇的地域、经济、文化各方面因素,常采用文字和图形来体现城镇个性特色,形成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视觉识别符号。其内容元素提取于该城镇文脉,用精炼的标志艺术设计手法,将城镇文脉以意蕴与象征融于标志图形中,达到对城镇文脉和个性的完美诠释。

3.1 文字的应用 我国城镇标志常用拉丁字母或汉字符号,具有明确的视觉识别特征,在拓展应用方面使用城镇名称的格式化和定型化字体的标准组合形式,从而使文字语言的应用达到视觉标志的直观功能。城镇标志的文字本身已具备图形美,同时在文字的结构、笔画上加以美化,采用装饰、夸张、变形等表现手法,依据形式美法则创造出强烈、个性鲜明的城镇标志。

3.1.1 英语的应用。英语或汉语拼音字母作为城镇标志设计创作时,特别是用单个字母设计的城镇标志,容易产生雷同和近似,所以要根据每个城镇独特的文化精神,结合城镇文脉的抽象符号和与之相对应的造型和形式美法则,用夸张、抽象、简化、象征的手法增强其联想性及唯一性。

运用较多的造型表现手法是将字母进行象征性变形,从城镇文脉中提取内涵以设计视觉要素,将需要表达的各种内容及精神与代表城镇的字母相结合产生新的表现形式。如满洲里市标志设计(图3),边城国门的造型是满洲里市的标志性建筑,与字母M巧妙结合,象征和平之门、开放之窗;字母Z元素象征着海陆空之路,表现出满洲里市的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与世界各国形成紧密和平、贸易之路;后面的部分世界地图剪影与字母L融为一体。蓝绿色彩搭配体现满洲里市蓝天与呼伦贝尔大草原生态自然的和谐统一。黑色的字体色彩象征满洲里市的煤炭资源。以字母与满洲里市文脉元素建构的城市标志,不仅体现出满洲里市独具魅力的人文、自然资源和美丽风光,而且创造了城市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图3 满洲里市标志设计Fig.3 Logo design of Manzhouli City

3.1.2 汉字的应用。国内城镇标志中的汉字处于核心位置。汉字本身就是一门独特艺术,在城镇标志设计中,也是一种重要的视觉艺术语言。汉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出不同的字体风格,其形式形态、地域特性、民族特征均是各地城镇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书法字体艺术形态本身具有动静结合的形式美感,而且起源于“图画文字”的中国汉字具有象形、象意、象声的特点,因此创作思路要充分利用这种特点,使城镇标志的民族性与时代感融会贯通。

在用汉字作为城镇标志主体元素时,首先要易于识别,其次是结构组织的形式合理,再次是艺术审美的表现手法,最后注意图形与字体的自然过渡呈现。近年来,国内有许多以汉字作为城镇标志的优秀作品,如咸阳市标志设计(图4),以“大秦故都,德善咸阳”的城市文脉作为切入点,采用我国传统印章的形式表现秦篆体的“咸阳”二字,以秦朝时期的主色黑色和传统中国红按黄金比例融合,以拼音字母书法映衬,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咸阳市在中华历史长河中的文脉底蕴[5],形成独一无二的城市标志形象,在咸阳市招商引资、旅游宣传、对外交流等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提升了影响力。印章的设计体现了功能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其艺术性体现在字形的艺术化处理、字体与图形的组合呼应、图案的细腻丰富、空间疏密的编排等方面[6],字体会与图形和谐建构,形成灰度均匀、稳重规则的设计风格。

图4 咸阳市标志设计Fig.4 Logo design of Xianyang City

3.2 图形的应用 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许多文字渐渐形成记录语言的图形符号,我国古人用简单的图形符号解读了美妙的世界。图形化的城镇标志结合城镇文脉,在造型设计上往往注重简洁明了,易于识别和记忆。在城镇标志设计上要删繁就简,提炼概括简洁明了的形象特征,以达到易于识别和美化形象的目的。

3.2.1 具象的图形。具象的图形选用作为新型城镇标志表现的内涵是各种字符无法比拟的,给人们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城镇标志中的具象图形通常会提取该城镇文脉中最具代表性的景观或事物,以一个具体的形象直接传达该城镇的特定内涵,其优势是人们能较直观地识别物像,给人以亲切的感受,具有准确的象征性文脉意义。如宁波智城美景广告有限公司王财兵设计的奉化市大堰镇标志(图5)。2001年大堰镇提出了“生态立镇、科技兴农”的建设思路,利用镇上的人文景观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以此文脉背景,大堰镇的标志设计以地域版图为整体轮廓,用绿色代表青山、蓝色代表蓝天,结合前来旅游的一家人具象图形剪影,直观营造了在林间小路背包行走的意境,整体突出大堰镇优美的生态、和谐的人文关系,以清新、自然的方式传达出“一路上,生态游大堰”的城镇文脉,紧扣大堰镇的文脉特征,提炼出“一家人游在大堰”的标志视觉设计元素[7],为新型城镇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利保障。

图5 奉化市大堰镇标志设计Fig.5 Logo design of Dayan Town in Fenghua City

3.2.2 抽象的图形。抽象图形在城镇标志设计中的应用是通过运用点、线、面组成的几何图形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城市的外貌及文脉,挖掘有意味的图形要素,传达城镇的文脉和精神。日本设计师松永真提出“求真是设计的本质”[8],即标志的图形设计要表现出“意”的真挚,就要建立在调研与前期的理念分析基础上对旅游地有准确清晰的认识,并能够透过旅游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挖掘出标志所要传达的意。

余光中说:“意象是内在之意诉诸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外在之象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9]如宁波智城美景广告有限公司王财兵设计的集士港镇标志(图6)。宁波市鄞州区西片区的“田园城市”——集士港镇属于卫星城镇的行政区类别。该标志设计取其聚集贤士“汇集”之意,由色彩渐变的几何方形由远及近的有机结合,聚集于中心线形的负形汉字“集”融合。点线面的抽象标志形态象征着自由发展、聚集人才、共同繁荣,契合“智汇贤聚、水清风和”城镇文脉的建构与融合的重要性。

图6 集士港镇标志设计Fig.6 Logo design of Jishigang Town

图7 杭州市标志设计Fig.7 Logo design of Hangzhou City

3.3 文字与图形的综合应用 文字与图形的综合指具象或抽象元素图形以及其他元素文本的组合。城镇符号的内容涵盖复杂,其形态具有较高的审美视觉要求,有时仅靠汉字、英文字母或图形某单一形式往往显得过于单薄,因此在城镇标志设计中通常会融合几种元素的综合应用。文字、图形、色彩融为一体的标志设计会产生丰富多彩的变化形态。与单一的文字和图形相比,文字与图形的综合应用更能表现主题和丰富视觉语言表述,在媒体应用方面更显传播的优势,并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如杭州城市标志设计(图7),以汉字“杭”篆书为主体元素,与杭州市特色的游船、拱桥、城廓、建筑园林等要素完美结合,具有唯一性和独创性。杭州市中英文名称字体设计与图形完美结合,浑然一体。该标志体现了杭州市文脉的精髓,意味着杭州市的积极进取精神。

城市标志设计通过造型和语境的建构,符合现实要求,并按照人本主义美学的原则,以艺术美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它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也能满足人的文化素质和审美心理的需要。

4 结语

城镇标志是一个城镇文脉的外在表现,是一个城镇文脉个性最直观、最浓缩、最精华的视觉形象表现。城镇标志形象在推广宣传过程中,在城镇文脉与标志形象元素的融合方面更具持久稳定性。从城市文脉与标志设计建构发展趋势看,大多数城镇还处于研发阶段,也存在盲目抄袭、生搬硬套等问题,重形式、轻内涵,缺少城市文脉的特色与个性。

总而言之,城镇文脉与城镇标志的建构需从城镇人文、自然景观、哲学等多层次、多方位考虑,以实现信息传达的准确性与高效性。城镇一体化发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的核心是要挖掘城镇文脉,将城镇文脉融入城镇标志之中,建构寓意丰富、造型完美的城镇标志视觉形象,使其成为构筑新型城镇的无形资产。

[1] 徐成华.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研究[J].小城镇建设, 2013(5):26-31.

[2] 郑晓慧.城市文脉在现代城市标志设计中的表现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2:11-13.

[3]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研究所.城徽设计中的城市文脉观照[J].城市发展研究,2003(5):75-79.

[4] 王颖.标志设计的“势”韵[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3):20.

[5] 标志共和国.咸阳城市标志[EB/OL].(2015-12-31)[2016-07-18].http://www.rologo.com/xianyang-city-logo.html.

[6] 陈楠.汉字的诱惑[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4:148.

[7] 邢加满,徐利.宁波城市形象定位的视觉符号构建[J].包装工程, 2016,37(4):35-36.

[8] 成朝晖.标志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58.

[9] 流沙河.流沙河诗话[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13.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Context and the Design of the City Logo

LIANG Wei

(Ningbo Dahongying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175)

Urban logo design of urban context was analyzed. Taking the domestic town as the carrier, combining with the social science, the design, the philosophy and the communication, the paper studies the urban contex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logo design.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context and city logo construction was analyzed from aspects of urban humanities, natural landscape, philosophy. The fusion of context symbols and modeling elements in town logo design was studied in depth from perspectives of text application, graphics application,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text and graphic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onstruction of urban context and design of city logo in the future.

New urbanization; Logo design; Context; Construction

2015年宁波大红鹰学院《艺术硕士》硕士点培育项目(2015071)阶段成果;宁波大红鹰学院2014应用型课程与应用型教学团队“品牌形象设计应用型课程与团队建设”阶段成果;“以实际项目为导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14zyzxm07)阶段成果。

梁伟(1980- ),女,安徽萧县人,副教授,硕士,从事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2016-08-12

TU 984.2

A

0517-6611(2016)28-0162-04

猜你喜欢
文脉标志城镇
保护“文脉” 吸引“人脉”
多功能标志杆的使用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文化边城镇远
认标志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