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漳圣王文化学术论坛”会议综述

2016-11-25 14:28马华明
闽台文化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闽南漳州信仰

郑 镛 马华明

(闽南师范大学 闽南文化研究院,福建 漳州363000)

“开漳圣王文化学术论坛”会议综述

郑 镛 马华明

(闽南师范大学 闽南文化研究院,福建 漳州363000)

有关陈元光将军以及漳州开发史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1990年,漳州市政府和福建省历史学会联合召开了首届“陈元光与漳州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内外众多知名学者和漳州本地的文史工作者参与了此次盛会。之后,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对闽南历史、建置、文化、移民、家族等的研究也渐次展开,有关陈元光的研究也由人及神、由墓到庙,促使开漳圣王文化研究热潮的形成。本次论坛延续了近30年的探索脉络,提出了富有新意的若干学术见解。

一、学术论坛的主要观点

本次 “开漳圣王文化学术论坛”于2016年9月25日在漳浦金仕顿大酒店二楼会议厅召开,来自马来西亚,中国台湾省及闽、豫两地的学者参加了文化论坛,共提交了31篇论文,研究领域较为广泛,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概括凝练开漳圣王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特点

林殿阁的《谈开漳圣王文化的特色内涵——纪念陈元光开漳1330年》一文认为开漳圣王崇拜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开漳圣王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捍卫国家统一,圣王文化具有多元性,它所隐含的人文价值已成为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陈铨的文章 《元光之光 护国安民——论开漳圣王文化的核心价值》认为开漳文化、血缘文化、信仰文化是开漳圣王文化的主要内容,血缘与神缘紧密结合是其鲜明特色,护国安民是开漳圣王文化的核心价值,应在新时期准确把握圣王文化的特质,发挥其联络海内外同胞、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促进两岸和平发展的功能。陈学文的《闽台丰碑根亲纽带——“开漳圣王”家族的伟大功绩及历史影响》认为开漳圣王文化连结了河南固始、闽南和台湾,故园有祠,闽台有庙,一脉相承,相呼相应,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标志之一。人们追思陈元光家族及其部众的戍边历史,缅怀先贤,将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江智猛所作的《开漳圣王信仰文化的形成与拓展》认为开漳圣王文化信仰根植于闽南丰厚的文化沃土,是富有漳州特色的血缘祖根文化,内容涵盖陈元光父子和所率将士及其后裔建漳治州的历史,也包含从唐到今闽粤台和东南亚地区民众对陈元光的纪念祭祀活动,折射出民众对昔日辉煌历史记忆的追思,凝聚着中华民族祖先开疆拓土的创业精神,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二)开漳圣王文化在台湾和海外的传播

宋光宇的《寺庙经营与社会变迁——以台北市碧山岩开漳圣王庙为例》一文指出台湾有三百六十多间的开漳圣王庙,以开漳圣王为主神的庙有八十六间,台北市内湖区的碧山岩开漳圣王庙号称是全台湾规模最大的开漳圣王庙。文章追溯了碧山岩开漳圣王庙的建筑历史以及各时期的变化,将庙宇经营与社会变迁结合在一起考察,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探析了开漳圣王在台湾台北市的传播,具有典型意义。王琛发《海丝路上的陈元光:从开拓意象到在地演变——开漳圣王信仰在清代英荷南洋属地的跨海网络》一文以田野调查为主要研究手段,结合考证史料,阐述了开漳圣王信仰在清代英荷南洋属地的跨海网络。文章认为南洋在1650年就建有陈氏祖庙,槟城丙州社的陈姓宗亲于1917年前后建了供奉开漳圣王的昭应殿,另在马六甲、印尼棉兰与坤甸、缅甸仰光等地的漳籍华侨华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便于河运、海运的地段择地建庙,逐渐形成南洋的开漳圣王信仰网络,同时促进了海交的繁荣。谢贵文的文章重点探讨柔懿夫人与玉二妈的身份来历与其在台湾的信仰文化,阐述台南市山上区山仔顶的山上天后宫所供奉的玉二妈信仰的演变过程,分析玉二妈与妈祖的身份异同,认为东山的柔懿夫人与台湾的玉二妈应非同一神明,但不妨碍两地庙宇的交流,而这一交流是建立在神明信仰的逐渐标准化的基础上。汤毓贤撰写的《跨海建构的开漳圣王信仰》较为全面地阐发了开漳圣王信仰在台湾的传播和影响,并论证了开漳圣王信仰与族群的互动融合,认为开漳圣王信仰的跨海建构经历了族群分布与族群互动并融合的过程,其文化概念已覆盖了台湾,成为魂系海峡的漳台圣宗。

(三)陈元光将军家族部将的历史研究与神化探讨

郑镛的《开漳将佐事略与集体记忆》一文以集体记忆指认开漳将佐的各部族谱所载的开漳史事,认为唐初的开漳将佐及其后裔在1300多年间逐渐形成了开漳族群,他们有着共同的集体记忆,这对解读学术界存有疑义的人物、史事有着辨证的作用。每一个宗族或家族的集体记忆、每一部开漳将佐的族谱或家谱的集体记忆交织重叠,并形成围绕着以陈政、陈元光将军和唐初开漳史事为核心的重大议题,这印证了开漳主帅及其将佐开发建设闽南的历史贡献,并衍化、发展成为开漳圣王文化,成为连结海内外同胞的重要精神纽带。林星的文章关注陈元光家族中的女性群体,结合地方史料与民俗活动对魏妈、陈怀玉等人的事迹作了考证,认为学术界也应将开漳圣王信仰体系中的女性纳入研究范畴。张晓松和汤雪辉的文章《试析漳州辅顺将军信仰》重点探析辅顺将军马仁的事迹以及在闽台的信仰,并对供奉马仁的宫庙进行了梳理。黄艺娜所作的《从“北溪四乔木”风水传说看“开漳将士”家族》考证了“北溪四乔木”四个家族,即溪园村林家、水流村宋家、渡东村李家、碧溪村杨家,分别是开漳将士林孔著、宋用、李伯瑶、杨统的后裔,并梳理了口耳相传中有关“北溪四乔木”的风水故事,认为这些风水传说故事是观察地方社会变迁和家族集体行为的窗口。在漳州地方社会的开发过程中,开漳将士家族将风水作为重要象征资本,进行生存竞争、社会空间竞争,力求得到最大的效益与最有效的资源调配权利。开漳将士家族的社会生活策略,在于利用风水扩充家族势力、强化自我认同、把持地方秩序、维护地域利益。

(四)陈元光信仰的发展与圣王文化的形成

蔡惠茹的文章《明清漳州陈元光信仰的发展与变迁》以地方志和族谱资料以及《明会典》《明实录》《清会典》《清实录》等文献史料相互印证,考察梳理了陈元光封号的变化与明清时期陈元光信仰体系神灵队伍的变化,并考证了明清时期漳属各县陈元光及其部将祠庙的分布,认为陈元光崇拜到开漳圣王信仰是持续发展的过程,圣王信仰中的开拓进取精神促进了漳州各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反之,漳州经济文化发展又促进了漳属各地陈元光信仰的传播与兴盛。叶文艳与林国平的文章指出漳州地区开漳圣王庙宇的分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西南多,东北少;二是沿海多,山区少;三是与陈元光活动轨迹相重合。段凌平的文章重点探讨漳浦畲族的陈圣王崇拜,认为漳浦现存的畲族陈圣王庙宇有石椅陈圣王庙和杨美开漳圣王庙,这种畲民供奉开漳圣王的现象说明自唐代以来汉人与当地少数民族不断进行文化碰撞与文化融合,最后形成文化共识的历史过程。罗臻辉的《九龙江西溪开漳圣王信仰的调查报告》一文主要是从九龙江西溪流域开漳圣王信仰分布情况的分析入手,探讨开漳圣王信仰的扩展是由沿海渐次延伸到山区,与开漳将佐家族的迁徙轨迹有重合之处。江焕明撰写的《漳城开漳圣王庙》探讨了漳州古城历史上和现有的开漳圣王庙的文物价值,认为新桥头大庙是漳州古城区唯一幸存的威惠庙,是从原古城的北庙分灵而来,弥足珍贵,应加以重视保护。

(五)漳州、漳浦等地的开发史事与遗址考证

何池的文章主要考证了漳浦县的古郡衙、县衙、李澳川与西庙,认为这些古建筑与开漳史事密切相关,应重视保护。郑晨寅的文章《陈珦建“松州书院”述论》探讨了唐初“松州书院”的设立与陈珦的贡献,认为肇始于陈元光、陈珦的漳州书院文化有其较为独特的历史发展进程与丰富内涵,可以为中国书院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参照。李启宇的《陈元光笔下新城即古厦门岛新城考》一文从释读陈元光五言古诗《漳州新城秋宴》入手,探讨该诗所咏“新城”是指何地。文章认为出土文物和相关文献与陈元光的诗相印证,可以认为陈元光笔下“新城”即古厦门岛。郑秋鉴的文章论证陈政、陈元光曾家于仙游枫亭,南宋宝祐年间的《仙溪志》可以为证,今仙游枫亭威惠灵著王庙可以为据,另有出土文物疑为唐陈政将军墓碑,可证明仙游枫亭是陈政、陈元光在闽的一处重要活动区域。吴盛辉的文章《漳浦佛昙鉴湖陈元光兵营考》认为漳浦佛昙在闽南沿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唐初陈元光曾在此地构建兵营,现有部分遗址。另有今名为“鉴湖”的湖泊,疑为唐代的“龙湖”。陈志平以鉴湖陈氏族谱为依据,认为陈元光将军曾在漳浦佛昙修建“行台”,陈元光笔下的“龙湖”应是今佛昙镇轧内村的鉴湖。

(六)其他论题

汤漳平的文章《关于陈元光与开闽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认为有关开漳史事的研究应该放在时代大背景的框架里,如对蛮獠的来源应做详尽的考证,并提出应充分开发利用现存两岸族谱,不可主观臆断地认为民间文献资料是全不可信的,应摒除先入为主的认识,客观解读前代学人的某些论断。黄耀明的文章从社会历史学的视角探讨陈元光的社会治理思想及其现实价值,该文阐发了陈元光建州立制的官方威权社会治理思想、发展经济的民生为本社会治理思想、法治经纬的秩序规制社会治理思想、道德教化的人文文化社会治理思想、民族融合的教化礼乐社会治理思想。钟建华的文章以《开漳圣王庙宇楹联集》为研究对象,从宫庙楹联看闽南地区内部开漳圣王信仰文化的异同以及台湾地区开漳圣王信仰文化的地方差异。从楹联内容可见,越偏远的台湾开漳圣王地方宫庙,其对于开漳圣王的历史功绩的强调越弱,对于开漳圣王信仰的内容的强调则越强。陈光辉的文章论述了开漳圣王文化对台湾文化的影响,并指出开漳圣王文化传播到台湾的主要内容包括闽南语、信仰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儒家传统文化等。李贵南的文章《开漳圣王及其部属在漳浦的民间信仰探究》阐释了漳浦开漳圣王信仰文化及其衍生的民俗,并指出信仰文化具有丰富村社文化生活、教化民众培育文明、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正面意义。周榜师和李铃峰的文章《传奇式历史名人的研究与创新——以开漳圣王陈元光家族及其部曲为例》认为有关开漳圣王文化的研究应进一步发掘新材料、运用新理论、追求新结论,要从历史名人所处的“时空环境”入手,从“经济开发史”的角度深入。廖俊杰所撰的《两岸同根 闽台一家》建立在现实问题的思考上,认为两岸和平发展和交流合作应逐步深化,要有“两个向上”的概念和作为,即“时间和历史向上”和“空间和地理向上”,从时空两维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范畴。陈朝发的文章认为漳州话是开漳圣王文化的瑰宝,漳州话承载了诸多的历史信息和共同的历史记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二、学术论文的特点及今后的学术展望

此次“开漳圣王学术文化论坛”的论文从总体上看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拓展了研究领域。首先,开漳圣王信仰文化研究的地域从闽南和台湾这一主要阵地扩展到莆仙地区甚至是东南亚地区,这对于陈政、陈元光及其将佐相关史实的考证研究以及开漳圣王信仰文化的传播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开漳圣王信仰文化的研究方法从历史学拓展到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甚至运用了多种方法进行学科交叉领域的科际整合研究,这就为开漳圣王信仰文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也为闽南民间信仰文化的研究建立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

二是深化了研究主题。此次文化论坛的学术论文突破了以往主要进行历史学考证研究这一主题,通过对开漳圣王信仰文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社会治理、两岸关系以及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等现实层面的问题,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

三是丰富了研究内涵。从此次的学术论文中可以看到,不少进行开漳圣王文化研究的学者其视野已逐渐拓宽。一些学者注意到了从陈元光到开漳圣王这种由人到神的身份变化,一些学者则将研究对象从陈政、陈元光这两个核心人物转移到陈氏家族的女性群体以及陈元光的将佐及其家族,从而挖掘出了不少前人未曾留意的而又颇有价值的文化内涵,并提出了新颖的学术观点。

综上而论,未来进行开漳圣王信仰文化研究时当进一步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以多学科的不同视角为着眼点,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同时注意广泛收集、整理和利用文献资料、口述史料以及出土文物,并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从而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钟建华〕

郑镛(1959~),男,福建省漳州市人,闽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教授;马华明(1988~),男,福建省漳州市人,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闽南漳州信仰
买鱼
信仰的真与执着——读《秋瑾集》
信仰的旗帜
闽南文化传承
信仰之光
潘维廉漳州行 有种“老朋友”的感觉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首个妇女组织在漳州成立
论信仰
闽南渔村妈祖巡香蟳埔女盛装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