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共伦理秩序建构

2016-11-25 21:06蒲丽娟
老区建设 2016年16期
关键词:秩序伦理诚信

蒲丽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共伦理秩序建构

蒲丽娟

[提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共伦理的精神内核,公共伦理秩序建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共伦理秩序建构的价值保证和精神支撑。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公共伦理秩序的建构与生成,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在场,离开核心价值观念的引领,公共生活必然要走向失序与混乱。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公共伦理秩序建构的关键纽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共伦理;秩序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公共伦理作为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应该遵循的原则和规范以及维持社会稳定有序运转的重要保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1]公共伦理秩序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遵循公共伦理规则所形成的秩序状态。公共伦理秩序的建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共伦理秩序形成的价值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共伦理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向导,公共伦理秩序建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共伦理秩序建构的道德依据。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处于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因此,对于党和国家而言,要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话语权,主导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能够在变革的时代凝聚价值共识,对不同的社会意识进行整合,形成最大公约数,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遵循。托克维尔讲:“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因为没有共同的思想,就不会有共同的行动,这时虽然有人存在,但构不成社会。因此为了使社会成立,尤其是为了使社会欣欣向荣,就必须用某种主要的思想把全体公民的精神经常集中起来。[2]

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系统正常运转,公共伦理秩序形成和有效维护的价值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特别强调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核心价值观是历史精神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凝结,时代精神的精华。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纽带,是促使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旗帜和方向,对时代的道德“短板”进行补齐,是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维度。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和灵魂。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化和育人功能,能够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道德素质进行浸润和涵养,进而有利于公共伦理秩序的建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共伦理秩序形成的精神支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既需要坚强的物质基础作为财富保障,也需要昂扬向上的道德风貌作为精神引领,如果没有精神层面的梦想实现,就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中国梦的实现。世界历史表明,道德的重建并非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人类主观努力的结果。如果新道德体系不能得到确立,无论怎样强大的经济力量,都不足以促使中国文明的复兴。”[3]中国文明的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明的复兴就不可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强大。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国家观念上层建筑的核心,能够凝聚人心,整合力量,是指引人民前进的范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观念性存在,能够巩固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让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行同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信仰和理念。

公共伦理秩序建构是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作为传承已久的文明古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国度。但是长期以来,中国人的公共道德素质一直受到批评,认为缺少公心,一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论及差序格局时所讲的:“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5]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公共伦理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一方面与当代中国公共生活空间的拓展,公共交往的日益频繁有关;另一方面与人们在公共生活中表现出的差强人意的行为相关;第三,经济全球化,促进不同国度的公民在彼此的公共空间中流动,一旦有不文明现象出现,甚至会影响到国家形象。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原来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人”转变为现代社会的“个体人”,原来的价值观念、社会秩序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秩序都需要重构,而在这场观念和秩序重构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举足轻重。它既对人们观念的转变形成引导,使人们的观念走向主流,同时,在主流观念的作用下,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行为不断得到规范,公共秩序在建构中逐渐的生成。

三、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共伦理秩序的关键纽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价值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与公共伦理秩序建构中,对个人的道德要求是相一致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必然有利于加强对公共伦理秩序建构的引导。以诚信为例,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十分重视“诚信”,诚信既是一条道德规范,又特指个人的品德修养。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向孔子请教治国安邦的三要素时,孔子是如是回答的,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6]通过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在孔子看来,治理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有三点要素,军备、粮食和民信,而在这三者之中,必不得已而去之,最应该留下来的,也是相较军备和粮食而言,更重要的就是诚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被传承下来,成为诚信者的座右铭,奉之为圭臬。诚信也是古代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维度。“仁、义、礼、智、信”,“信”是人际交往不可缺少的美德。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造成了人的观念的急剧变动,昔日一些得到社会普遍信守的价值信条受到了冲击,特别是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传统的诚信观被瓦解,代之而起的,是人们对利益的无节制追逐。整个社会正处于一个旧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虽已破”,而新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尚未立”的阶段。在公共生活中,诚信的缺失导致人际关系的疏离和疏远,甚至是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对立,人们一方面在慨叹和谴责“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另一方面却又随波逐流,投入到逐利而背信的洪流中。诚信的缺失成为肇始公共伦理失序的诱因,成为影响国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因子,同时也会对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以及个人层面爱国、敬业和友善等形成侵蚀,影响整个社会主流价值的生成。因此,在公共伦理秩序建构,乃至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过程中,诚信是核心链条上的关键纽结。诚信是公共伦理秩序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基点和关键点,以信为先,固本强基,崇德向善,塑造和谐、礼让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建构公共伦理秩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践行,在公共生活中形成向善向上的道德风气,和谐友善的人际交往关系,井然有序的伦理秩序。

[1]王银娥.社会公共伦理问题及其解决路径[J].齐鲁学刊,2009,(5).

[2](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郑永年.为什么一个道德国度面临道德解体危机[N].联合早报,2011-10-04.

[4]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4年第1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三联书店,1985.

s

[6]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7.

[责任编辑:上官涛]

蒲丽娟(1981—),女,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道德问题。(江西南昌330099)

2014年度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研究”(14KSQ01);2015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公民组织与公共伦理秩序建构研究”(ZX1510);江西省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支持项目

猜你喜欢
秩序伦理诚信
打击恶意抢注商标 让市场竞争更有秩序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国际秩序的裂变及其未来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秩序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华语科幻电影中的“伦理性”想象
乱也是一种秩序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