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律叮咚响,泉流映月明
——二胡曲“二泉映月”演释[1]的多元化与一元化辨析

2016-11-26 02:29傅海燕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6年1期
关键词:阿炳二泉映月演奏家

◎傅海燕

旋律叮咚响,泉流映月明
——二胡曲“二泉映月”演释[1]的多元化与一元化辨析

◎傅海燕

“二泉映月”是一首非常有名的二胡独奏曲,民间音乐家华彦均(阿炳)(1893——1950)的代表作,在外国人眼中,“二泉映月”几乎成为中国二胡的代名词。“二泉映月”原本无标题,是民族音乐家杨荫浏在对阿炳采访中首次定名为“二泉映月”。日本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跪听“二泉映月”,这种独特的解释,更为“二泉映月”的内涵蒙上神秘面纱。[1]21世纪,它依然焕发生机和活力,无数的音乐家们都演奏过“二泉映月”从单一的二胡曲演变为民乐合奏曲、钢琴曲、电子合成曲,呈现琳琅满目的演释方式。版本众多、形态各异、风格多样,真如百花齐放春满园的胜景。这些多元化的演释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本文就此进行深入剖析。

一、“二泉映月”演释琳琅渐欲迷人眼

(一)“二泉映月”演释风格的迥异

同一首“二泉映月”在不同的演奏家心里,有不同种风格的呈现。其一,“苍劲”的风格,演奏速度适中,讲究神韵和品格。阿炳本人的演奏录音就是这种风格,表现出苍劲纯朴、深沉凝重、抑扬顿挫、不同凡响。其二,“反抗”的风格,这种风格的演释速度稍快、音色明亮、刚劲有力。二胡演奏家“张锐的演释风格,更能表现对命运的不卑不亢、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其三,“内敛”的风格。我国著名的钢琴家储旺华先生将二胡曲加上复调、和声、织体等技法的运用,改编的钢琴曲“二泉映月”。他在演奏“二泉映月”时,将整曲演奏得极其平静、波澜不惊,表面平淡如水,不急不缓。即使在高潮处也并没有多少剧烈的起伏,略微的激情过后便很快地恢复了原先的平静与内敛。”其四,“忧郁”的风格。安如励演奏的扬琴与二胡的协奏曲“二泉映月”,就是类似忧郁的风格,速度比较慢,表现为月冷泉清、苍凉哀愁的情绪。

可见同一首“二泉映月”在不同的演奏家心理,风格迥异。有些听众喜欢忧郁风格的演奏,认为这更接近于阿炳的内心世界;有些喜欢苍劲有力的,认为阿炳不是认命的人,而是内心有傲骨;有些则认为“二泉映月”应该是内敛的情怀,因为阿炳是在社会压迫下生存的,个性不应该是张扬的;有些听众认为“二泉映月”应该演奏成“哭泣的风格”,因为中国有句古话“男儿有泪不轻弹”,阿炳的悲惨遭遇使他满肚子的苦水没处诉说,所以用二胡代替他“哭泣”,有利于排解心中的酸楚……关于“二泉映月”的风格,听众们争论不休。

(二)“二泉映月”演释的载体、组合形式多元

“二泉映月”不光是一首二胡曲,还以其极丰富的组合形式出现,更以各种不同的载体呈现出琳琅满目、风格迥异的多元演释现象。如电子合成器版改编的“二泉映月”,放慢速度,模仿人的哭泣。由于电子音乐的特殊音色,演释效果如泣如诉、如悲如怨、似歌似啸、动人心弦,形成悲痛欲绝的氛围。[2]还有广州市新时代影音公司曾出版过一张名为“二泉映月”的CD(ISRC CN-F21-97-0078-0/AJ6)。当中有六首以不同的形式演奏的“二泉映月”,分别是:a、二胡与人声;b、弦乐合奏;c、电子合成器演奏;d、民族乐队合奏;e、钢琴与乐队;f、华彦钧当年演奏录音等各种不同形式的组合,创新了“二泉映月”传统的表演形式,不断丰富了“二泉映月”的演释效果。这些演释究竟哪些更接近真实呢?

(三)“二泉映月”演释的速度差异

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不同组合形式,速度各异,请看如下实例:阿炳演奏(独奏)1962年录制,6'36";安如励演奏(二胡与扬琴),1993年制作9'02";甘柏林演奏(独奏)1998年制作5'57";1998年制作8'27";宋飞演奏1998年制作9'15";闵惠芬(二胡与乐队)1993年制作6'01"。

本文通过对比以往的一些国家级试点绿色矿山建设情况和当前最新的广东省绿色矿山建设要求,认为以往的绿色矿山建设在地质灾害监测方面未充分利用现代化数字手段。本文讨论了遥感卫星、无人机、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绿色矿山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提出一种符合广东绿色矿山建设实际情况的地质环境监测与预警系统,具体包括基础信息、监测、评估、预警4个模块。在基础信息模块使用遥感技术,在监测模块使用无人机技术,评估模块使用人工智能技术,预警模块使用大数据、云计算和手机APP技术。通过融合传统的地灾评估方法和最新的数字化技术,多个功能相互结合,可为监测和预测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一套可行的方法。

关于演奏的速度,更是引发人们的争议。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以秒来计时的,同样的曲子“二泉映月”,最长时间为与最短的录音相差358秒,接近6分钟,悬殊之大,究竟哪些演奏是符合原作呢?有些人认为安如励的演奏与“二泉映月”的原作不符合,因为速度太慢了。有些则认扬琴的协奏使总体时间拉长这是“二泉映月”一种新的表达形式。有些人认为闵慧芬的演奏速度更为合适,因为这样才能表现阿炳与命运抗争的情绪。有些人则认为闵慧芬的演奏速度过快,那种凄凉、悲苦难以表达。可见,关于速度的争议也很大。

综上所述,“二泉映月”有各种迥异风格的演释、各种演奏形式、各种多元组合方式,还有差异性极大的演奏速度……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一方面,演奏者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二泉映月”改编得如此丰富,另一方面,到底变体之后的“二泉映月”还忠实于原作吗?

二、“二泉映月的”演释哪个更合理?

(一)“二泉映月”演释风格的辨析

音乐表演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瓦尔特说:“演奏家的艺术处理和见解越高,他就能更大程度地传达该作品。”[3]。每一位演奏家在演奏的过程中,都在进行二度创作,既然是“创作”,那么一定要有“创新”,这个创新就表现在演奏家对作品的理解上。“一百个表演者,一百个哈姆雷特”演释的结果呈现多元风格的趋势,为了认识的方便起见,我们把相近的风格进行分类。很多学者不禁会问,既然理解有差异,那么这些风格都是合理的吗?有没有可以衡量其合理的标准?在本文中,我们判断“二泉映月”演释是否合理的参照物——“原作”,即阿炳的演奏“母本”和与“母本”相关的语境。即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的原作;阿炳个人及其当时的社会语境。

第一,苍劲的风格。要辨析其他演奏家的风格,必须先得清楚原作的风格。阿炳既是“二泉映月”的创作者,又是表演者,“二泉映月”是他在长年流浪艺人的生活中不断演奏、不断加工而成。他在乐器的配弦上与其他配弦相异,也造就了一种“苍劲”风格。多数的二胡都配有丝质中弦和子弦,阿炳却用粗一级的老弦和中弦,两根弦绷得又紧又硬,手指按弦非用足力不可,双手满是老茧,处处是苦练的标记。正如呼延梅文说,“我们听到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明显倾向于追求苍劲老适的风霜之感[4]在本文中,我们把阿炳的演释当成原作,其他演奏家的“二泉映月”是参照原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二度创作,风格不一定仅仅是彰显“苍劲”,随着演奏家们理解的不同,更有可能挖掘出“二泉映月”不同的演奏风格和内涵意蕴。

第二,反抗的风格。二胡演奏家张锐的演奏,热情、明亮,讲究气势、刚劲,更能表现对命运的不卑不亢、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樊禾心认为‘二泉映月’那种苍凉与悲哀,无奈与不甘,以及被深深压抑的对光明的渴望和热情……这一切反映在华彦钧的作品,不是悲观懦弱、颓丧消沉,而是深邃的思索、悲愤地反抗和热切地探求。”[5]这类风格的演释与“苍劲”风格较为不同,对此我们对照阿炳的生存语境进行反思它是否合。可从阿炳的性格来分析。据载,阿炳拒绝给国民党军阀的姨太太唱堂会遭到毒打,阿炳拉起二胡痛骂他们,因此反抗性在阿炳身上有可能出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越是反抗,越表现出对未来的憧憬。因此,把“二泉映月”演释成“反抗的风格”是有可能的。

第三,内敛的风格。此类演释含蓄委婉、波澜不惊、平静如水。储旺华的演奏极其平静、波澜不惊,即使在高潮处也并没有多少剧烈的起伏,略微的激情过后便很快地恢复了原先的平静与内敛。储望华说:“每当我聆听二胡独奏‘二泉映月’时,一下子便会想到阿炳他那个人,他那个环境,他那个时代,他那个民族。[6]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二泉映月”的理解,提升到整个民族的高度,甚至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中华民族是一个含蓄的民族,传统的审美中,其中比较显著的一种就是“中和”之美。在情感的表达上是婉转的,内敛的,因此储先生在钢琴曲“二泉映月”中,把这种理解注入其中了,这种内敛风格的“二泉映月”也是情理之中的。

第四,忧郁的风格。这种演释,速度比较慢,表现为月冷泉清、苍凉哀愁的情绪。没有痛哭流涕的控诉,没有声泪俱下的指责,有的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安如励演奏的“二泉映月”,扬琴与二胡的协奏就是这种忧郁的风格。作为音乐学家的曾田力也很理解这种“忧郁”。她把对“二泉映月”的审美感受称为“以柔寓刚的‘天问’[7]。她的解释是充满诗意的。这种文学化的演释风格,我们还是要从阿炳自身的语境来反思。阿炳是受旧社会三座大山的压迫,为了生存才沿街卖艺,成为流浪艺人。其中的酸楚都凝聚在他的胡琴声中,就像曹雪芹把“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倾注于《红楼梦》中一样,阿炳曾把这个二胡曲叫做“依心曲”,表明他的内心忧郁愤懑的情绪都在此曲中。后世的学者,有些把“二泉映月”解释成“一声叹息”,也是认可了这种忧郁的情感。

(二)“二泉映月”演释组合形式的辨析

二胡曲与其他不同的乐器组合,如二胡与管弦乐、二胡与扬琴、二胡与人声等形式的演奏,是以二胡独奏“二泉映月”为主,其他乐器为辅,主次分明的情况下,以更加丰富的形式来演奏“二泉映月”。有些改编过的“二泉映月”,加上了复调、和声、配器、织体等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在音响效果上丰富了“二泉映月”,使之更加丰满、趣味横生。有些干脆用电声乐器来模仿“哭泣”以达到二胡如泣如诉的效果。这与一些可怜的残疾人乞讨者的情况相近,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阿炳,这个盲人的辛酸乞讨生活。有些则以其他乐器为载体来重新编创“二泉映月”。如储望华的钢琴改编曲,他是用钢琴来模仿二胡,试图把二胡曲移植到钢琴演奏中来,这是一个创新的尝试。他的演释,仍然离不开对“二泉映月”内涵的理解。以上的这些不同组合、不同载体的“二泉映月”演释,要么在原作的基础上换其他乐器组合、要么用上现代作曲法改编、修饰、加花,要么以新的乐器模仿“二泉映月”的音色,努力地表现原作的内涵。无论怎样的组合和加花,都是在忠于阿炳原作的基础上,按各自的理解来演释,形式上变化了,可是内容相对不变,可以说做到了主观体验与客观现实相统一,使我们在聆听丰富多彩的“二泉映月”的同时,更深刻地感受“二泉映月”不同的思想内涵,也为合理。

(三)“二泉映月”演释速度的辨析

演奏速度各异,在于表现的风格不同。如果是表现“忧郁”风格的,则演奏速度较慢,有些协奏曲,正因为是两种乐曲协奏,所以根据不同乐器的性质,演奏速度有可能伸缩。如二胡与乐队协奏,既然是协奏,需要相互配合和协调。乐队的演奏效果是为了衬托二胡的演奏。衬托需要表现意境,而意境营造需要时间、需要音乐表演,这些可能是原曲当中没有的,是作曲家、改编者后来加上去的。这些时间,在总的演奏时间上有所延伸。反观之,“二泉映月”的演奏时间,闵慧芬的二胡独奏比阿炳版本的演奏时间缩短了35秒。速度加快了,他所表现的风格也有差异。通常速度快的情况下,曲子会显得激烈、昂扬。所以闵慧芬的演奏风格是“雍容灵秀、流露出洒脱奔放的演奏个性,表现在音乐进行时落落大方,尽量挖掘叹息、踯躅、痛苦、挣扎、反抗、呐喊、沉吟、询问等等音调的精神内涵。”相对富于个性,但是并没有脱离“二泉映月”的基本内涵。

综上所述,我们要对多元化的“二泉映月”演释进行辨析。无论是哪种演释形式“二泉映月”的演释是不可穷尽的,这种解释也只是众多解释当中的一种,不能作为解释的唯一标准。即使是权威的演奏家或评论家,他们的解释也不能让人信奉为权威,让所有人都信仰,这是由解释学的性质决定的。解释具有开放性,但不是无穷开放的,更不是无限制的,而是要参照“原作”,有原作为参照范本的演释,不脱离原作音乐特征、情感基调的演释才是相对正确的。

三、“二泉映月”演释的家族相似性与多元演释的辩证关系

从各种版本的“二泉映月”中,虽然展现得琳琅满目与众不同的多元风格,但是我们会发现,他们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也就是相同的遗传基因——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母本”。因此各种不同版本的表演,存在的家族相似性,呈现一元化特征。具体说来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是相对不变的。“二泉映月”由阿炳创作的,我们通常所说的“二泉映月”的原作形成于1950年。其二,“二泉映月”的旋律、速度、强弱、节奏、力度等这些音乐特征是相对不变的,乐谱是一个重要参考。其三,“二泉映月”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也是相对不变的。它表现的是阿炳在旧社会,备受压迫、百折不挠、爱憎分明的性格,以及憧憬美好的生活的情感,是阿炳自身的生活写照。“二泉映月”的演释都是以这些因素作为参照,不管表演者将“二泉映月”演释成哪种风格,或者改编为什么版本,基本上是参照这些要素来进行演释,而且这些因素是相对不变的,不会随着演释者自身水平、认知、素质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他们是相对不变的,呈现一元化特征。

“二泉映月”演释的一元化与多元化是相互依赖,辩证统一的。一元化是“二泉映月”多元化演释的基础,多元化的“二泉映月”演释丰富和发展了一元化的“二泉映月”。如果只有一元化的“二泉映月”演释,那么演释就会千篇一律,毫无生命力,正如张前所说,“音乐作品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在一次次表演中实现的一个个变体。”[9]正是因为有了不同的演奏家的表演,赋予了“二泉映月”多元的解释;有了不同的演出场合,最终使“二泉映月”的意义出现多元阐释的局面;对“二泉映月”有了不同的改编,才使得“二泉映月”的演释方式多元化。而“二泉映月”演释的多元化也离不开一元化的参照标准。如果缺少一元化的演释,“二泉映月”又会变得面目全非。如果脱离这个一元化标准,把“二泉映月”的演释成欢快的曲子,就避免不了歪曲、篡改之嫌,它就不再是“二泉映月”了。所以,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注释】

[1] 刘洪柱、宋学军:《小泽征尔与中央音乐学院的情缘》,《艺术教育》2004年第6期,第8页。

[2] 刘畅:《对钢琴曲“二泉映月”的一些思考》,《钢琴艺术》,2006年第6期。

[3] 《外国音乐参考资料》1982年第3、4期合刊。

[4] 呼延梅文:《<二泉映月>音乐特质初论》,《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

[5] 袁静芬:《民族器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 储望华:《漫谈钢琴独奏曲<一泉映月>》,《钢琴艺术》,1999年第1期

[7] 曾田力:《音乐,生命的沉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0页。

[8] 潘一飞、杨峻:《谈朱工一的钢琴教学思想》,《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6年。

[9] 张前《音乐二度创作的美学思考》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作者系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胡耀池

猜你喜欢
阿炳二泉映月演奏家
演奏家
《二泉映月》的对外传播
张帮主
张帮主
瞎子阿炳
瞎子阿炳
笛子演奏家
笛子演奏家
另类演奏家
如泣如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