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诗的文士气

2016-11-26 16:31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萧瑟曹丕古诗

常 波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0)

曹丕诗的文士气

常 波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0)

作为建安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曹丕诗歌以清隽秀逸为主导的诗风给当时的诗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明人钟惺曾论述道:“文帝诗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士气,不及老瞒远矣。”清人沈德潜评价曹丕诗曰:“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以上两位评论家都提及到曹丕诗歌具有“文士气”,本文将以此为论题和切入点来构筑本文。

曹丕;曹丕诗;诗歌

1 善于化用前人诗句——“以才学为诗”

曹丕的诗作应有百余首左右,但是流传下来的仅余40首左右。曹丕受乃父的言传身教,晋朝初年的史学家王沈撰写《魏书》时,便说他“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从其文学创作的实践来看,对其诗歌创作影响最大的当属《诗经》《楚辞》和《古诗十九首》。此外,《论语》《庄子》《左传》《史记》《淮南子》等著作也一定程度上成为他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

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北征三郡乌桓。曹丕虽然没有随征,却深刻体会到前方将士的艰苦和后方妇女的凄凉。《燕歌行》创作于此时,这种句句用韵的七言诗体形式,不但在中国诗歌史上“开千古之妙境”(明胡应麟《诗薮》),更因其中和谐婉转的音节、流转缠绵的情致,产生了“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清王夫之《船山古诗评选》)的艺术效果。《燕歌行》因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而甚为后人重视,但其价值更在它诗歌创作艺术上的高度成就。《燕歌行·其一》多处化用前人诗句: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在写作手法上,本诗是融写景、抒情为一体。起首二句融裁《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和《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句意而成。“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句本《楚辞·九辩》“燕翩翩其辞归兮,禅寂寞而无声;雁雍雍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意改。清代王尧衢《古唐诗合解》说前四句“感时物以起兴,言霜飞木落,鸟亦知归。独我君子,客游不返,令我思断肠”。“不觉泪下沾衣裳”句化用托名《苏李诗》“俯仰内伤心,不觉泪沾衣”和《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句意。“星汉西流夜未央”化用《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句意。 “尔独何辜限河梁”化用《诗经·小雅·小弁》:“我独于罹,何辜于天”[1]。

2 诗风刚柔相济

《采菽堂古诗选》曰:“魏文帝诗如西子捧心,俛首不言,而回眸动盼,无非可怜之绪。倾国倾城,在绝世佳人,本无意动人,人自不能定情耳。”由此可见,曹丕诗歌具有阴柔之美。在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曹丕手不释卷,笔耕不辍,将自己的文士情怀和帝王气魄注入文字之中,“便娟婉约”的阴柔风格与后期苍凉沉雄的刚健之美共同诠释了建安风骨、反映了建安诗歌的丰富面貌。在曹丕现存的40余首诗歌中,女性题材的诗歌创作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些诗作集中体现了其清秀隽逸的风格。《燕歌行·其一》便是他替思妇代言的诗作:秋风萧瑟,草木凋零,白露为霜,群雁南归。诗作开篇便极力渲染了一个萧瑟、凄凉的情感基调,丈夫外出征战、生死未可知,妻子独守深闺,盼夫心切又无可奈何。建安十七年,阮瑀病逝,曹丕感其妻子悲苦之情,创作了《寡妇》诗,本诗有序:友人阮元瑜早亡,伤其妻孤寡,为作此诗。

霜露纷兮交下,木叶落兮凄凄。候雁叫兮云中,归雁翩兮徘徊。妾心感兮惆怅,百日急兮西颓。守长夜兮思君,魂一夕兮九乖。怅延伫兮仰视,星月随兮西回。徒引领兮入房,窃自怜兮孤栖。愿从君兮终没,愁何可兮久怀。

此诗前四句用秋景的萧瑟以喻亡夫后的心境的寂寞凄凉。清张玉谷《古诗赏析》卷八:“诗伤寡妇,而竟代寡妇自伤,最为亲切。首四,就秋景说起,感时触物,苍莽而来。‘妾心’八句,以心感字承醒起意,转入长夜思君之痛。星月回天,本赋夜景,然妇随夫唱,此意亦涵。跌出引领入房,自怜孤栖,喷醒题中‘寡’字。夫寡妇之苦,何可尽言?而凉秋静夜,尤是凄其,故只就此写意,正复无所不包。末二结到从死忘愁达其深情,即隐坚其贞念也,何等宛至!”曹丕称帝后于黄初三年征吴时所作《饮马长城窟行》是他雄健豪迈诗风的代表作:

浮舟横大江,讨彼犯荆虏。武将齐贯甲,征人伐金鼓。长戟十万队,幽冀百石弩。发机若雷电,一发连四五。

3 悲剧精神

前人论及子桓诗文时似乎只提及到他清隽秀逸的风格,而忽略了他描写军旅生涯的刚劲之作,一个原因在于那些创作于他登基之后的刚劲之作没有出现“移人”的作品,基本皆属于“力强而致”之作。曹丕在本质上是一个柔弱、依顺的人,婉约和细腻当是其本色,也成就了其文名。称帝后的故作豪放只会丧失其作为一个诗人的本色。[2]为何曹丕性格柔弱,传世名作均透露出透骨的悲凉?其一,曹丕所生活的时代战火不断,是一个异常血腥、混乱、黑暗的杀夺政治的时代,曹操《蒿里行》有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其二,在漫长的太子之争中,曹丕始终处于劣势,长期饱受身心的剧烈煎熬。曹操首选的的继承人是曹冲,无奈曹冲早夭。曹操随之将希望寄托于曹植身上。作为长子的曹丕不仅得不到生父的青睐,其母卞王后亦不认为他是日后继承王业的合适人选。其三,浓重的死亡阴影几乎笼罩了他一生。11岁随父出征,自己虽乘马得脱,其兄曹昂、从兄安民遇害; 24岁时,其异母弟曹冲病逝;26岁时,好友阮籍病卒;29岁时,战乱中失其稚子。31岁时,魏国大疫,陈琳、徐干、应瑒、刘桢、王粲皆病亡;34岁时,其父曹操病卒,他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登帝位施展雄才大略了,但他愈加孤独和痛苦,《短歌行》作于此时: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神灵倐忽,弃我遐迁。靡瞻靡恃,泣涕涟涟。呦呦游鹿,衔草鸣麑。翩翩飞鸟,挟子巢栖。我独孤茕,怀此百离。忧心孔疚,莫我能知。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长吟永叹,怀我圣考。曰仁者寿,胡不是保。几乎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里,他都目睹着亲友的离世,或许对于素不相识的黎民百姓的死亡、他仅是出于道义上的同情;对于自己朝夕相伴的亲友的溘然长逝,则是锥心之痛。曹丕的悲剧可以说是命运悲剧,其哲学意味更浓。

[1] 易建贤译注.曹丕著.魏文帝集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出版集团,2008.

[2] 方丽萍.曹丕:个性和社会角色的冲突及对创作的影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4):78-79.

常波(1991.10-),男,汉族,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文艺学。

I206

A

1672-5832(2016)03-0030-01

猜你喜欢
萧瑟曹丕古诗
麻雀在树梢演奏萧瑟组诗
创享空间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拟古诗”之我见
秋风萧瑟 红楼哀思——深切缅怀李希凡先生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给曹丕的建议
倾情倾度 倾色倾声——曹丕《燕歌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