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弦》

2016-11-26 16:31赵海云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沈尹默三弦景象

赵海云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浅析《三弦》

赵海云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君默1883年到1917年原名,后来便改名沈尹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浙江湖州人,1883年生在陕西汉阴。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早年二度游学日本的沈老,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同办《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陈独秀曾批评沈尹默"字则其俗在骨",因此两人关系不佳。1925年,在"女师大风潮"中,沈老与鲁迅、钱玄同等人联名发表宣言,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后由蔡元培、李石曾推荐,出任河北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等职。1932年,因不满政府遏制学生运动、开除学生,毅然辞职,南下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抗战开始,应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之邀,去重庆任监察院委员,曾弹劾孔祥熙未遂,不满政府之腐败,胜利后即辞职,卜居上海,以鬻字为生,自甘清贫,足见沈先生高风亮节。1971年6月1日,备受"文革"迫害的一代书法大师沈尹默,病逝于上海享年88岁。

1 创作这首诗歌的时代背景

沈尹默是“五四”时代的著名诗人,他是“五四”时期提倡白话的先驱之一。沈尹默在1918年创作了题目为《三弦》的散文诗,这首诗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散文诗之一,发表在1918年8月号的《新青年》杂志上(即第五卷第2号)。这首诗仅有140余字,整首诗寓情生景充满朦胧感,意象特别,有着和谐的美感。胡适说:“这首诗从见解意境和音节上看来,可算是新诗中最完整的一首诗”。矛盾在1937年指出:“《三弦》完全是散文的写式,然而读了只觉得是诗,比我们常见的分行写成长短一样的几行而且是句末押韵的诗是更‘诗些’的。”

2 诗歌内容的分析

《三弦》的全诗为:

“中午时候,火一样的太阳,没法去遮阑,让他直晒着长街上。静悄悄少人行路;只有悠悠风来,吹动路旁杨树。

谁家破大门里,半院子绿茸茸细草,都浮着闪闪的金光。旁边有一段低低土墙,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

门外坐着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双手抱着头,他不声不响。

整首诗描述的是萧条的社会景象,这正是“五四”时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的面貌的如实写照。

诗的第一段写景物,情在景中隐约出现。描述的是夏天的很热,太阳很热,没地方遮凉。诗人首先极力的描绘夏天的炎热,让人们感到畏惧,然后接着出现是:街上人很少,然后是一凉凉的风吹来,可以吹路边的树,但不能给人带来清凉的感觉。这是一个令人苦闷的中午,诗人描写的是自然的景象。自然景物的画面,但表现了诗人的情绪。很难明白中间的意思,但却可以使你体味到令人窒息的时代与人生的氛围。人无法违背命运的安排。

第二段中写了人和景,写了残破的院子,一个“破”的大门,院子里面的是“细”草,因为小草没人照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从这一现象看得出这个家已经由盛走向了衰。“矮矮”的土墙遮住了弹三弦的人,这个人或许是院子的主人吧,在院子的外面也能听到三弦的声音,而院外却坐着一个穿“破旧衣服”的老年人,双手抱着头静静的坐在那儿。多么可怜的老人啊,反映了“五四”时期社会的破败,人们生活的艰辛,老人家都无家可归。两幅图景,两个老年人两种不同的生活,诗人写得很隐蔽,仅仅从诗句本身来看,我们既看不到老年人的表情,也猜不到老人在想什么,可是从他的动作中可以看出老人可能是在听三弦,老人已经沉浸在音乐声中了,但这绝不仅仅是在欣赏艺术,否则他一定会面带微笑的、昂着头的欣赏,而他却是低着头,痛苦的回忆着往事,他也许想到了逝去的岁月,想到了坎坷、艰辛的一生,眼睛已经流干了所有的泪水,脸上也没有了任何表情,他只能双手抱着头,随着三弦的声音深深沉浸在痛苦的回忆里,那声声拨动的三弦,引起了他心底的共鸣,想起了未来的日子要怎么进行下去,一天天衰老的身体也接受不了生活的重担,颤抖的灵魂更负不起揪心的痛苦,他只能双手抱头,默默的让自己陷入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惧,通过这首诗中的老人,看出整个“五四”时期的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和悲剧的命运。

真正好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环境,而且还有精湛的艺术形式,有着突出的美学价值,给我们了提供充分的美感。《三弦》是一首意境幽远,画面感优美的好诗。首先整首诗,充分的洋溢着画面美,诗中有画面,作者在短短的几句诗中,为我们描述了一幅色彩丰富、栩栩如生的画面,这幅图画不但能够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而且读了后仿佛自己也身临其境,“诗中有画”是中国的美学评价诗歌的标准之一,是每个诗人作诗的共同目标。下面我们来分析诗人是如何描绘出这幅夏日的中午时分的景象的。作者没有点题,也没有旁白,而是直接写太阳“直晒”,土墙“挡住”,老人是“坐着”简短的几句诗,基本上描绘出了整幅画面的大致轮廓,这些语言既简洁,又有力度,作者的笔挥洒自如。线条描绘后,诗人需要去安排所要描述的景象,如“长街”、“柳树”、“破大门”这些远处的景象,“细草”、“土墙”这些中间的景象,“老年人”是近处的景象,画面的景物描写由远及近,又淡到浓、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整幅画面还色彩斑斓,作者描写太阳是火红色的,路旁的杨树是青翠的还有青色的嫩草是熠熠发光的,最后作者写的是黄色的墙,整个画面色彩丰富、错落有致。

《三弦》历来被人们赞赏的是音乐美,整首诗表现的是画面中有音乐美,从题目上看是一首描写音乐的诗,但诗中的音乐美主是表现在双声叠韵的运用上,一长句就有三十二字其中包括二十多个舌音的、重唇音的、阳声和阴声的双声叠韵字互相夹用,写出了三弦的音响,也写出了三弦声音的回荡。从古今来音乐美的诗很多,但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没有直接描写音乐,而是写的听音乐的穿的破烂的老人,然后引起读者的一系列的联想,使读者沉浸在其中。诗中穿破衣服的老年人,听得多么认真他,完全被三弦声所陶醉,这是听的多么认真、聚精会神,好似一尊塑像,我们看不到他的脸,却可以知道他专注的样子。他仿佛忘记了一切,心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陷入沉思,诗人极力写老年人的专注,就是要表现音乐的内容,音乐的效果,读者耳旁也仿佛听到了音乐声,这就是这首诗的音乐美。

赵海云(1991.04-),女,彝族,云南红河,本科作家作品研究。

J632

A

1672-5832(2016)03-0056-01

猜你喜欢
沈尹默三弦景象
云南少数民族三弦分类研究
——基于黄金分割比例
品味三弦渡乡音
The Land of Nod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沈尹默义助李大钊之子
杯中异景
左手握右手
冬天的景象
沈尹默的独特“拜师”法
此公字很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