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解读
——王文兴《家变》与巴金《家》之对比分析

2016-11-26 21:07葛中华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变迁家庭传统

葛中华

(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0)

家的解读
——王文兴《家变》与巴金《家》之对比分析

葛中华

(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0)

《家》提供了本世纪以来中国传统大家庭变迁的较为完整的图景,而《家变》真实地解剖了台湾社会由农业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阶段,西方意识强烈侵入过程中,金钱观念与传统道德观念发生剧烈碰撞中台湾家庭形态的演变情况。本文试图对《家变》与《家》进行对比分析,来看家庭形态的变迁。

文化变迁;家庭形态;《家变》;《家》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作者通过描写封建大家庭的专制腐朽与没落,控诉了封建制对个体生命的压迫残害,歌颂了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抗争与民主主义觉醒,体现了五四影响下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取向,而传统大家庭的解构正是由此一步步展现出来。《家变》则是通过农业文明与资本主义的冲突来表现“家”在西方文明冲击下的解构和变迁,金钱观念与道德观念在此发生了剧烈的碰撞,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事实上,《家》与《家变》都体现了作者的现代视野与人文关怀,然而传统与现代,现实与理想,本能与意志,存在与灵魂,这些冲突、选择、困惑、挣扎都是社会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要在尊重人性的同时,不抛弃不放弃我们的家庭,给予其更加健康的发展空间。

1 社会文化变迁对两种家庭形态的影响

巴金的小说《家》以五四运动为背景,高老太爷是封建专制的化身,他的专制与腐朽,实际上预示着旧家庭专制制度必将会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高家的“觉”字辈,代表着新生力量,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属于家庭转型期开始觉醒的子辈。在这个大家庭中,家庭格局内部依靠封建礼教维护秩序,封建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家》里发生的一系列悲剧事件都与高老太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他既是家庭的统治者,又是正统道德的化身。觉新作为封建大家庭中的长子,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无力挽救家族衰落的命运,也没有勇气走进新的生活。虽然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悲剧性命运,却无法抛掉历史的包袱,轻装上阵。封建伦理道德的孝道已经将他的活力消耗殆尽,对于他来说,家既是精神上的炼狱又意味着难以割舍的血缘关系。

封建专制制度在制造罪恶的同时也准备好了掘墓人。巴金为了描写新文化的传播在青年中的巨大影响,把热情折射到觉慧身上。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追求个人自由发展,主张婚姻应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新文化运动中传播的自由平等思想使觉慧感觉到人与人之间“心与心的接触”、以及彼此的“了解”和“依赖”。在整个社会中,新文化传播受到旧势力的拼命反抗,而在这个大家庭内部,体现了祖孙两代——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守旧势力之间的激烈冲突。在这部著作中,似乎揭示了家庭变迁的规律,家庭形态的转型是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因素交相融汇中艰难而缓慢地展开的。

如果说《家》是“五四”时期家庭制度崩溃的全景图,那《家变》就是社会经济转型阶段,中国式家庭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解题。《家变》是一部备受争议的作品,具有“超越时空的普世性”,是台湾五六十年代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在《家变》这部作品中,家庭的变故通过范晔的心灵历程来反映,从范晔的“童年意识”发展到“成人意识”突出了范晔在成长过程上感情的巨大反差。对于年幼的他来说,家是阳光是屏障,走路时,“他的手舒憩恬适地握在父亲暖和的大手中”,在床上,父亲睡外侧,他睡里侧,“这是个安适恬宁的角隅,他仿佛卧在人间最安全的地带”。在回家的路上,他在接近家的时候突然间疑心到家可能遭逢了一场巨火,已成为平旷,“他迅速向前飞跑,想即刻看到究竟,他奔冲途中跌了两次跤。他的心快要跳出哽咽来了,他就要看到了!那房子安然如旧的坐落那里,他舒了一口气。他闭上眼睛想他什么都可以失掉不在意,只要这个家尚在”,幼年时期,家给了范晔安全感和温暖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却成了“地狱”,父亲在汤里多倒了些味精,范晔“拍桌大骂”糟蹋天物,下令不准其喝汤;父亲盛饭时将菜汁倒在碗里的白米饭上,范晔骂父亲弄脏了饭,便不让父亲再吃饭。

为什么在范晔的成长过程中,对家和父亲的感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这与经济窘迫给家庭带来的阴影和范晔成长过程中渗透的金钱观念和西化意识是分不开的。父亲遭到裁员,家庭生活窘迫起来,而这种变化带来了父母亲人性的扭曲和范晔的畸形成长。父亲经常“穿他孩子的换下太旧的某些长西裤子”,“因为裤子太长,因此就把裤头的腰部增到胸膛口上,裤腰的部分打上好几个折,并且还把裤管的下面给卷起来”,他的父亲还会在一大早吃已经酸嗖的饭,母亲为了一个月省下来一百块钱,给女佣捏造偷盗的罪名辞掉女佣。这一切的变化使得父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威望、地位发生着变化,这对范晔的成长产生了不利影响。台湾五六十年代,处于农业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的转型阶段,美国资本大量输入,经济主宰一切,重金钱,讲实利的观念成为主流社会意识。《家变》中的家庭变故,可以说是社会意识作用的结果。范晔在日记里写道:“一切的问题都在于’经济’二字可以理解。今日的年纪老的人,彼等之所以高张孝道是因为‘积谷防饥,养儿防老‘”,“归根究底地说一句,他们其所要的就是钱钞而已”。对于范晔来说,重金钱,重功力的商业伦理道德观念已经代理了重人情,讲道德的传统道德观念。随着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变迁,传统模式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同时在中西方文化的对撞中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受到严峻的挑战。

2 父子关系在社会文化中的状况

“父子”关系是中国传统家庭的核心和社会关系的基础,而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侵入,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传统宗法制度开始解体。传统的子父文化认同,开始为接受新文化启蒙思想的子辈所唾弃,他们反对“父为子刚”的孝悌制度,向封建伦理文化提出了挑战。“子”作为新文化的代表,“父”作为旧文化的代表,在父与子之间出现了激烈的冲突。

“五四”时期以觉慧为代表的子辈们在新文化的社会思潮的推动下,对父辈所代表的专制文化反抗的态度可谓坚决,斗争的信心可谓坚决。在“父”与“子”的较量过程中,新旧势力的力量不断发生变化。《家》中高老太爷“临终发善”的场面,可以看作旧的伦理文化在新的伦理文化挑战面前的妥协。王文兴通过《家变》展示了社会经济转型期的“父子”冲突的情景,叙说了子辈在父子冲突中产生的困惑。《家变》中的父亲,他已经不是单一的父亲,而是一种文化的代表,他迂腐、怯懦、懦弱,缺乏尊严。王文兴说他宁可认为《家变》“讨论的是一个放在任何时代都可以发生的问题”。父亲实际上代表了一种僵化落后的过去,而儿子在精神上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种新意识。一定程度上来说,王文兴肯定背弃传统的必然性和现实性,是对于中国文化传统中人伦观念的重新评价。《家变》中“父子”冲突的结果一反《家》中“儿子”出走时的常态,一个是父亲出走一个是儿子出走。从儿子出走到父亲出走,标志着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也从中可以看出来,时代意识在一步步取得胜利。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范晔是以西方文化为武器,取得“现代意识”的胜利王文兴似乎在揭示提醒我们西方文化已作为一种强大的象征秩序,正强烈着冲击着中国的价值秩序。在现代社会,《家变》也在提醒告诫我们,要慎重处理现代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能完全被西方的价值观念侵袭,要恰当地找到中西文化的契合点。在中国社会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变迁过程中,有妥协、有决裂、有交流,有融合,“人”意义和价值在家中逐渐得到认同与尊重,在我看来,《家》中子对父辈观念的挑战是一种进步,但在《家变》中有些地方有背伦理道德的倒退现象。

3 小结

在两部作品中,作为子辈与代表传统父辈形象所展现出来的冲突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历史文化形态。《家》让我们感受“五四”时期,青年一代反对封建专制,对自由平等的追求,而《家变》正是反映出了西方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对当时的台湾民众的冲击和影响。在当今现在发展的社会,建立一种合乎人性、合乎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新型家庭才是新的主流。

[1] 薛晓磊.论《家变》的思想内涵[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3(06)

[2] 黄小珍.小说《家》长子、幼子形象与传统文化意识[J].闽江学院学报.2002(04)

[3] 巴金.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 王文兴.家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葛中华(1994-),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现为河南大学本科在读学生。

J205

A

1672-5832(2016)06-0040-02

猜你喜欢
变迁家庭传统
小渔村的变迁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家庭“煮”夫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一纸婚书见变迁
清潩河的变迁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