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圣经》的生态美学思想

2016-11-26 21:48赵若纯李繁
唐山文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生态美学圣经

赵若纯 李繁



探讨《圣经》的生态美学思想

赵若纯李繁

摘要:以生态美学的视角,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维度入手,解读《圣经》中富含的自然生态思想、社会生态思想和精神生态思想。从而说明,《圣经》中传达的理念与生态美学的观点非常契合,它为生态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充分体现了生态美学的内涵与特性。

关键词:生态美学;《圣经》;自然生态思想

20世纪90年代,生态美学成为我国美学研究领域的热点。李欣复教授最早给出“生态美学”的概念:“它以研究地球生态环境为主要任务和对象,是环境美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构成内容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物质生产生态和精神文化生产生态三大层次系统”[1]后来曾繁仁教授从存在论的角度将生态美学重新定义为“在后现代语境下,以崭新的生态世界观为指导,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涉及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最后落脚到改善人类当下的非美的存在状态,建立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的存在状态,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和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地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2]生态美学作为生态学和美学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为学者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和批判视角。以《圣经》为代表的希伯来文学和以神话为代表的古希腊文学,并称为欧洲文学发展的两大源头。已有学者研究证实,古希腊神话中蕴含着一定的生态美学内涵。试以另一部源头之作——《圣经》作为研究对象,将《圣经》置于生态美学的视角下,挖掘其中涵盖的生态美学思想。

一、《圣经》的自然生态思想

对于《圣经》的自然生态观,西方学界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圣经》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源头。《创世纪》中,神说:“我们要照着自己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按照这一说法,人是自然的管理者和统治者,是自然的主人,人可以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甚至破坏自然。所以,《圣经》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始作俑者,是造成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根源。持这一观点的核心人物是美国历史学家怀特,他指出:“犹太—基督教的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构成了我们一切信念和价值观的基础”,导致人们“以统治者的态度对待自然。”[3]另一种看法则针锋相对,对《圣经》中的自然生态观念给予充分肯定,否认《圣经》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其代表人物寇柏反驳道:“所谓《圣经》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其实多半是源自对圣经的误解,而不是出于对圣经的正确解释。”[4]第二种观点更能彰显《圣经》的初衷和原貌。《圣经》中讲到,上帝第一天创造白昼和黑夜,第二天创造天与地,第三天创造植物,第四天创造太阳与月亮,第五天造动物,第六天才造人。这就说明《圣经》首先肯定大自然中万物的生生不息,并暗示了自然是人类得以生存和繁衍的养料和基础,人永远不可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即是表明人从自然中来,死后又回归自然中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要与万物平等共处。在“摩西十诫”中还有禁止人们过度收割采摘的律法:“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不可摘尽葡萄园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园所掉的果子,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可见,《圣经》教导人们尊重自然规律,注意休养生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圣经》中的这些信息都符合生态美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阐释,生态美学认为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整体规律,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协同进化。[5]

二、《圣经》的社会生态思想

生态美学不仅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样研究人与社会的问题。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一个人不应该离群索居、与世隔绝,而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建立多种人际关系,这属于生态美学中社会生态系统的范畴。生态美学认为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是一种生态关系,它强调事物的相互作用,强调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如何与社会以及他人和睦相处,也是《圣经》中经常涉及的问题。《彼得后传》中写道:“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识;有了知识,又要加上节制;有了节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诚;有了虔诚,又要加上爱兄弟的心;有了爱兄弟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这是所谓的“八部灵程”,在社会交往中,一个人若具备以上特质,便是掌握了智慧绝伦的处世哲学。关于处理主雇关系或劳资矛盾,《圣经》这样说:“困苦穷乏的雇工,无论是你的兄弟,或是在你城里寄居的,你不可欺负他,要当日给他工价,不可等到日落。”(申24:14)怎样对待社会上的恶人、恶势力,《圣经》主张人们要以善胜恶,“不要以恶报恶。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头上。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罗12:17-21)地球上所能生产的庄稼物品,实际上足够每个人过上富足的日子,但为何至今仍有无数人挣扎在死亡线上呢?就是因为许多人的贪婪无度、奢侈浪费,还有内心的冷漠无情。《圣经》教导人们要乐善好施,关心穷人。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多少人迷失了自己,在拜金主义的腐蚀下丧失了人性,将金钱视为无形的神明。对此,《圣经》警示道:“你们的金银都长了锈,那锈要证明你们的不是,又要吃你们的肉,如同火烧。”“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辞,就当向那应得的人施行。”(箴3:27)《圣经》希望人们理智地对待钱财,学会分享,回报社会。

三、《圣经》的精神生态思想

生态美学除了涵盖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层面,还重视精神生态内容,即如何处理好人与自我的关系,完善人的内心世界,实现自我的“悦纳”,建立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生态美学不是去帮助人们改造世界,不是要直接帮助人们改造环境,那不是生态美学的主要职责。生态美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人们改造其精神和灵魂世界,使之更加适宜于自然,使之更加以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美学对自然的作用是通过人的内在性而发生作用的。”[6]可见,帮助人类铸造丰富而健全的精神家园,才是生态美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无论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人与社会的关系,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人本身,所以生态美学体现出来的是对人的生存状态和存在价值的一种人文关怀。在充斥着各种欲望和诱惑的现实生活中,怎样拥有平安与宁静的精神生活,《圣经》指出,基督徒有两重的生命,一是外面的身体,二是里面的灵属生命,这两者都需要食物的供应,神的话就是内在灵属生命的粮食。《圣经》喂养人里面的生命从大到小、从软弱到刚强,当人们活在自我欺骗中时,《圣经》会如利剑一般无情剖析人的内心,使人健康。有时人们心灵的空间被愁闷笼罩,从前的喜乐荡然无存,所犯的过错却在眼前,如黑影挥之不去。这是人落入软弱之中所致,《圣经》告诉人们要面对自己的失败亏欠,勇敢地站起来,真心地悔改,重新享受美好的心情。“我们若说自己无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们心里了;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圣经》还教导人们如何战胜生活中的羁绊、面对罪恶的试探引诱。“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加5:22)具备了这些人性的美的特质,相信生命定会变得丰盛圆满。所以说,《圣经》中的精神生态思想能帮助人们认识自己,使人获得信心和力量,重塑完美的心灵,达到人与自我的和谐相处。

综上所述,《圣经》中富含的自然生态思想、社会生态思想和精神生态思想,传达的理念与生态美学的观点非常契合,它为生态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充分体现了生态美学的内涵与特性。

参考文献:

[1]李欣复.论生态美学[J].南京社会科学,1994(12).

[2]曾繁仁.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存在论美学观[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3).

[3]Lynn White.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Ecological Crisis[J].Science.1967.

[4]约翰·寇柏.“后现代基督教”探索“生态公义”[A].陈慈美译.台湾:地球日出版社,1996.

[5]赵婷,王宁.中国小说的休闲文化景观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5(9):98-104

[6]丁来先.自然的审美人类学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赵若纯(1974-),山东济南人,济南职业学院文化传播与艺术管理系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

作者单位:(济南职业学院文化传播与艺术管理系250014;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50022)

猜你喜欢
生态美学圣经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建构人本生态美学的开创性努力
曾永成美学研究之路述评
怀特海有机哲学审美经验观的生态学审视
和谐之美
浅谈绿色设计中自然材料的运用
夜莺为何歌唱:谈雪莱对圣经的讽刺运用
索尔·贝娄作品中的圣经原型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