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学发展中的人文精神及在质化研究中的体现

2016-11-26 00:16李泽鹏
决策与信息 2016年30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心理学对象

李泽鹏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 200433

西方心理学发展中的人文精神及在质化研究中的体现

李泽鹏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 200433

心理学在科学化的道路上不断迈进时,其人文精神的理念长期被忽视与压制。本文通过回顾西方心理学发展脉络,发现人文精神一直活跃在历史舞台之上,质化研究着重彰显了心理学研究的人文精神。心理学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坚持“问题中心”策略,保持多元化视野,只有做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心理学发展才能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西方心理学;人文精神;质化研究

一、引言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走上了追求科学化的道路。但回顾历史,心理学的科学化道路并不顺利,这其中就体现了质化研究的人文精神和量化研究的科学精神之争。科学精神是指,人们在科学研究中讲究严谨求证,严密推理,强调研究结果的客观与可重复性,研究者要保持“价值中立”的原则。而人文精神是指,科学研究讲求现实层面的伦理道德,注重人性的关怀,强调人的尊严和自由,注重研究中的价值取向和意义探寻。心理现象作为一种主观化体验,讲求在文化与历史的背景下,在具体与动态的情境中,做出当时当地的理解与解释,重视研究对象的主观体验和内在感受,真正将“人”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将研究对象当作剥离于主体之外的“物”进行研究。

二、心理学发展中人文精神的历史脉络

在科学心理学尚未诞生时,心理现象的探讨更多的是一种哲学式地思辨。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心理现象的无法量化使得心理学永远无法成为物理学那样精确的科学。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则争锋相对地指出,人文世界不同于自然世界,人文世界的特殊性要求人文科学的研究需要采用理解的方法,以此来寻求人类的生命意义。

“心理学之父”冯特在学术生涯早期,认为心理现象由不同的元素组成,采用实验的方式对感觉知觉等低级心理现象进行研究,但在实验中却以被试的内省报告作为依据,可见心理学的量化研究依旧以质化研究为基础。在冯特的晚年,他开始转向群体的记忆、思维、信仰等高级心理活动的民族心理学研究,通过观察法、历史分析法和言语报告等人文方法进行研究,这表明冯特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科学者。

意动心理学创始人布伦塔诺,在《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中指出,意动才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冯特所研究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属于物理范畴,心理现象以内在的对象性为特征。在研究中,他注重经验描述,主张对研究对象直接观察体验,以现象学为基础。这也使意动心理学成为心理学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对人文精神的诉求。

同样,机能心理学创始人威廉·詹姆斯坚持心理学的人文精神理念,他的《心理学原理》是质化研究的经典著作,在文中他用描述的方式提出了“意识流”的概念。在《宗教经验种种》一文中,他通过质化分析探讨了宗教体验的本质。他反对冯特将心理现象分割成元素的做法,认为这破坏了其整体性,主张全局性描述具体生活中人的心理活动。

格式塔学派的卡夫卡指出,格式塔心理学是非实证主义的,在研究中给予价值和意义重要的地位。和意动心理学出发点相同,格式塔心理学以现象学为基础,以“直接经验”作为研究对象,并且要在整体感知中研究人的行为经验。为研究行为经验的整体性,苛勒提出“场”的概念,并进行现象学实验。不同于建立假设,检验假设的自然实验,现象学实验在没有任何假设的前提下,对现象进行直观描述,探寻现象以及整个场域的意义和结构,灵活自由的操作体现了更多的人性关怀。

弗洛伊德在对潜意识进行多层次地分析解释后,建立起庞大的精神分析体系,明确了潜意识的重要地位。在主客体对话的过程中,通过释梦、联想等方式寻求解释的意义,达到了疗愈的效果。弗洛伊德的解释方式,捕捉剖析病人内心细微的感受变化,把握病人内心情感波动,体现了人文气息和人性温暖。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是建立在批判行为主义的基础之上,他们认为,将量化研究作为唯一的研究范式,强调非人化、客观化、价值中立化,会导致人的价值与意义缺失,极大地缩小心理学的学科范围。20世纪80年,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为质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心理学的后现代主义主张,心理的社会建构性,心理不是“客观实在”而是主观建构,因而人文主义者认为研究应该多元化和开放化。例如罗杰斯利用至关描述人的意识体验,奥尔波特采用个人特征研究人格。

从学科的发展脉络中看出,心理学从创立之初就始终强调人文精神和心灵关怀的理念。直观描述,现象学实验,解释分析,整体感知和意义建构从方法论的角度为心理学的人文精神提供了思想依据,质化研究鲜明特点迎合了人文精神所倡导的主观主义的研究范式。

三、心理学中质化研究的人文精神

质化研究侧重于将研究对象置于特定的历史文化情境中,通过反思性,整体性,动态性地描述来解释其行为活动背后的意义,根据自然主义的研究态度和整体主义的策略,在与研究对象互动的过程中,建构出研究内容的意义与价值。旨在探求人性本质,聚焦人生的尊严与意义当代的人文精神得到了极大的彰显。

质化研究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其主要特征上:(1)自然主义的研究态度。质化研究主张将研究对象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反对人为地干涉与“侵入”,力求揭示和描摹出研究对象的真实面貌。(2)整体主义的研究策略。质化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现象学、释义学和社会建构论,其主要观点是,心理现象不是一种客观实在,而是人们在和社会的互动中,利用语言进行地一种建构。因此质化研究提倡采用整体主义的策略,刻画出在具体情况中“活生生”的人的内心生活。(3)主位研究的独特视角。传统的量化研究从客位的视角来研究问题,其目的是能够寻找出超越具体文化情景的一般性规律。质化研究则从主位的视角,聚焦于文化的内部,从研究对象的视角看待研究问题,挖掘出个体的真实生活与情感体验。(4)主体互动的研究立场。量化研究强调“价值中立”的原则,研究者以客观公正的“旁观者”自居,只要方法无误,研究结果便是客观正确的。而质化研究则认为,研究结果的得出取决于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在彼此地互动中,双方共同拍摄出研究问题的“蓝图”。(5)直观描述的研究手段。量化研究讲求结果的实证性,研究结果不随研究者和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质化研究更多地是对研究对象行为意义的具体描述和解释。

总之,质化研究作为心理学中的一种研究“范式”,提倡“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特性,强调人的思想、情感和意志的内涵性、深刻性与丰富性,注重人的价值与自由,体现出富于“血肉”的人情味。

四、心理学人文精神的未来展望

人格心理学学家赫根汉曾做过一个形象地比喻:研究对象就像是漆黑房间里一件不能直接触摸到的物体,研究范式则是从各个角度投向该物体的光束。光束越多,照射的角度越不同,人们对该物体获得的信息就越多。学者叶浩生(2011)指出,量化研究好比地图,虽然精确但却不能提供该地的主观体验。质化研究好比录像,虽不能提供路径但却能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由此可见,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只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两者并不存在不可调和地对立。

在心理学未来的发展中,要树立“问题中心”,而不是“方法中心”的意识,根据研究问题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相应的研究策略。后现代主义和社会建构理论提醒我们,研究要力求多元开放,要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襟来接纳心理研究的多渠道化。心理学发展的生命力源于对人内心世界和人性真相的探视和剖析,在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彼此互动之中,描绘和显现人类的真心生活和真实内在,加深对人性意义的理解与认识。注重人文精神,关注日常生活,将心理学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能体现其知识性,指导人类更好地生活,更能发挥其艺术性,促使人类发扬自我的个性特点,使生活体现美感。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心理学向前迈进的“两条腿”,不可偏废其一,人文精神的展现需要科学精神的有力支撑,科学精神的普及需要人文精神的润色。两者好比阴阳的两极,只有在彼此的互动中,才能更好地推动心理学的前进。

[1]心理学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对立与融合:兼论心理学研究人文精神的回归 姜永志 白晓丽 心理研究,2014,7(4):9-15.

[2]叶浩生.西方心理学中的质化研究思潮.社会科学,2009,11:113~118.

[2]葛鲁嘉.心理学研究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定位问题.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4(6):65~70.

[3]姜永志.西方心理学质化研究的人文精神及其发展轨迹.心理研究,2013,6(5):8~16

[4]秦金亮,论质化研究的人文精神自然辩证法.2002,7:25~27.

[5]叶浩生,王继瑛.质化研究: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方式革命.心理科学,2008,31(4):794~799.

[6]赫根汗.人格心理学导论.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12~13.

[7]叶浩生.社会建构论与质化研究.自然辩证法,2011,27:75~79.

[8]秦金亮,郭秀艳.论心理学两种研究范式的整合趋势.心理科学,2003,26(1):20~23.

[9]陈立.平话心理学去向何处.心理科学,1997,20(5):385~389.

李泽鹏(1992.8——),男,汉族,山西沁水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军人心理学。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心理学对象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