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工笔画的巨幅制作现象研究
——以全国美展为例

2016-11-26 11:08管倩然指导教师徐卫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巨幅画者工笔画

管倩然 指导教师:徐卫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1)

当代工笔画的巨幅制作现象研究
——以全国美展为例

管倩然 指导教师:徐卫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1)

宋元以后,工笔画的发展渐趋势微,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工笔画又因其独特的绘画语言、绘画样式,渐入人们的视野,尤其是在近些年的全国各大美展中,甚是活跃。本文主要针对全国美展中出现的工笔画“巨幅制作”现象,探析其产生的原因背景,并就这一现象,以孔子的美学观点——文质彬彬为出发点,加以自己的阐述,提出内容因其形式出彩,而形式因其内容变得有内涵,若是一味地关注形式,忽略刻画对象的神韵,也只是一时博得眼球,并非能成为经典之佳作。

工笔画;巨幅制作;全国美展

近些年来,在全国美展上,总能看见一批数量可观的工笔画,不仅数量如此,作品的画幅尺寸也越来越大,自蒋采萍统计的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入选的中国画作品中工笔设色类仅占三分之一开始,在历年的全国美展中,工笔设色类的比例正逐年递增,例如,在第十届全国美展中占46%,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占49%,最近一次的2014年举办的全国美展中,全部入选的591幅作品中,明确判定为写意类型的作品为261幅,占比44%,工笔设色类303幅,占比51%,直接由三十年前的三分之一发展到今天的二分之一多,排除一些那种逸笔草草,讲究笔情墨趣属于文人戏墨,或是说大赛评委们对工笔画情有独钟等等客观因素,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工笔画在经历了数千年沉寂之后,渐入人们的视野,又重新被大众所熟悉,这其中不乏题材新颖、绘制精美,而且构思巧妙、意境隽永的作品,有的追寻传统,有的注重画材的使用,还有的在色彩方面有所拓展,越来越受到关注,可随之而来的种种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其中“巨幅制作”风一直伴随着全国美展如火如荼的开展,呈现在人们面前,这种“繁荣”景象及其流行趋势,应当引起我们深刻的思考。

不可否认,巨幅制作的首要因素是由工笔画本身特性决定的,工笔画自古以来注重对物体自然形态的刻画,尤其是在两宋之际,更强调对自然物象客观形态的写生,正是基于这一特性,工笔画发展到今天,摄影技术之发达,更是为工笔画的创作提供了便捷,因此,我们看到对景写生的画家越来越少,更多的时候拍拍照片就开始画创作了,再加上现代社会浮躁的风气,久而久之,工笔画失去了直接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失去了慢慢观察身边事物的心境,更是忽略了自身内在精神的表达,去直接地反映一个虚无缥缈的景象,似乎,也只有这样的直观性更适合参与这种由国家主办的大展吧!另外,我们不得不承认,工笔画的可塑性比写意画更强,显然这是由纸张分出的两种泾渭分明的艺术形式所决定的,工笔画用的熟宣利于画家不断渲染制作,可具象可抽象,可水墨可水彩,再加上现代制作手法之丰富,更是为后来者提供了方便,相较之工笔画的一遍一遍制作,写意画显得难上手多了,它要求在专业基础上,对于几十年如一日功力的积累,要求画者对于笔墨书写挥洒适度的把握,更是对画者把内心精神世界作用于纸张上的那份冲动提出更高要求。基于这些客观因素导致不少年轻的画者误以为工笔画能靠时间与精力的堆砌和新技法、新材料的时尚来掩盖笔墨功力的欠缺,容易达到一种比较好的画面效果。这种对工笔画偏颇的认识,实质上是艺术本性的弱化和偏失,不仅丧失了艺术作品的灵气与性情,也与古代工笔画注重笔墨的传统有了很大偏差。这样一看,工笔画通过制作来弥补这些缺憾的现象也不难理解。

谈及尺寸,相较之前的宋人小品,今天的工笔画大到让人惊叹,基本不会小于六尺,甚至比六尺大得多,这种尺寸上的变化,让我们在惊叹之余,不得不让人对其动机产生怀疑,我们不排除一些画者为了作品的醒目突出,刻意追求大画面、大场景的所谓“震撼”的视觉效果。还有,我们都知道,国画以尺寸大小计算出售,这无疑给画家在尺寸的选择上产生影响,除了画幅大以外,看不出有何可取之处,这样不仅丧失了艺术作品灵动深刻的精神内涵和审美特性,而且丢失了艺术表现的本质,不利于工笔画的健康发展,另外,在传承上,无疑给后人起了一个负面的影响。中国画讲究的“大气”,不是靠大尺寸、大场面就能撑住的,同样不是靠一些技术层面的大制作,画面中的“大气”,离不开画家丰富的文化内涵、学识修养与非凡的艺术胆识,离不开画家对于艺术敏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更离不开画家把自然美、生活美转化为艺术美的能力,而这些不是一朝一夕通过大尺寸、大场面就能实现的,唯有脚踏实地,立足于当下,扎根于传统,剔除糟粕,求其精华,创作出的作品才会耐人寻味,不然只是过眼云烟。

这种“巨幅制作”的现象,让我联想到孔子美学中关于“文、质”的讨论,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①,这里的“质”指的是人的道德品质,“文”指一个人的文饰,在孔子看来,若是缺乏文饰,这个人就会粗野,若是缺乏内在道德品质,这个人就虚浮了,在孔子看来只有“文”“质”统一,做到文质彬彬,才能成为“君子”,孔子的这个思想,实指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美学上影响特别大,将这个标准放之于今天的全国美展上,我想,大部分都流于形式而忽略其内容的本质吧!自古以来,中国画讲究意象,讲究气韵,讲究画面中的境界与格调,这些似乎在大而满、繁而密、制作痕迹明显的美展作品中,并未有太多的体现吧,取而代之的是画家为了标新立异而盲目地运用各种新材料——蛤粉、云母粉或是高温结晶颜料等丰富的处理方法,将之刻意揉在同一张画面中,不但没有让画面锦上添花,反而徒增匠气。

巨幅制作的背后,流露出的是整个浮躁的社会带给当代人急功近利的心态,是当代画家对于中国画“写意精神”的不自信,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缺失的一种无奈。长此以往,一个流于表面,并无多大内涵的画种必定会被淘汰。对于当代工笔画创作中“巨幅制作”之风已俨然形成的时候,在大家都在为一个貌似是标准,却不合情合理的情况下,是否能停下脚步,驻足思考一下,到底工笔画的核心是什么?为什么宋人小品在历经千年之后,依然闪耀其独特的魅力,为后人所追捧,是声势浩大的场面?是精于制作的技艺?我想,都不是这些,是一直以来有一个核心的精神支柱在支撑着它们历久弥新,弥足珍贵!当今工笔画出路在哪里?是每一个作画人都应该要思考的问题,任谁都责无旁贷!

注释:

① 春秋·孔子.论语·.雍也篇[M]

[1] 春秋·孔子.论语·雍也篇[M]

[2]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 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管倩然(1992.09—),女,江苏宿迁人,现为南通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

G648

A

1672-5832(2016)11-0181-01

猜你喜欢
巨幅画者工笔画
浅析工笔花鸟画的创作
绘画分析与心理治疗在派出所民警心理健康工作中的应用
巨幅稻田畫亮相瀋陽
宋延生中国画作品
于诺工笔画作品选
巴黎凯旋门(新韵)
蒙马特与798
撕画
葛明杰工笔画作品选
吴绪经工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