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生活化
——论审美文化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016-11-26 21:07宋言言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后现代大众

宋言言

(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99)

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生活化
——论审美文化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宋言言

(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99)

当今社会是后工业文化推动下的社会,社会形态突出的表现出社会生活的审美泛化特征以及精英文化越来越趋于大众文化的审美取向,即所谓的“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生活化”这其实是生活审美的两个不同的运动轨迹,用以揭示当今社会的生活审美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本文旨在通过对“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生活化”的美学分析,来剖析社会主义社会下的审美泛化以及庸俗审美对于社会和谐的冲击,用生活美学的发展规律来论证如何和谐的构建社会主义社会下的具有审美性的社会生活。

审美生活化;生活审美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化”其实是“审美泛化”的双重的逆向运动的过程,“生活的审美化”是就“后现代文化的”基本转向而言的。它实际上是将日常的生活趋于审美,将一切生活事物灌输进审美,用审美的方式来呈现。而“审美的生活化” 集中的体现为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过渡,不管是“生活的审美化”还是“审美的生活化”都是后现代社会里,审美泛化的主要表现,是当代社会下的审美文化的主要表现。

1 生活审美化的美学发展轨迹与其社会表现

“生活的审美化”是就后现代文化的取向而言的,即将“审美的态度”直接的引进现实生活。社会生活到处充斥着审美。从工业制造、建筑设计、到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大众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被“艺术性”所充满,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具有审美特质。审美原则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社会的日常生活之中。原本高雅的生活趣味越来越趋于大众风格,形成一种“人人追求美、事事关于美”的泛美文化的特征。后现代主义崇尚自由,人的主观自由追求高于客观存在,后现代社会中人的个性更加的张扬,反波普、行为主义等成为很多人的审美追求。这种生活的审美化实际上是表层的审美化,对审美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形象中,它所呈现的只是审美的部分或者是冰山一角对于审美的美学认识也是带有主观性和构建性的,这里的构建性指的是,现代人的大众生活受到外界的媒介和宣传造势的外在意识的影响,对于美的认识和追求是在外在的人为的宣扬和渲染中来形成的,因此这样的审美一定层面上讲,是非客观的,是带有目的性的。在这种大众的表面审美化当中,随着文化与经济的不断结合,文化工业和文化产业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的作用。与表面的审美化相对应的是深层审美化,这种审美的深层化是深入到人的内心的世界的,它体现出人的内在美化的追求。

2 审美生活化的大众主义趋势

“生活审美化”的反向的运动过程,就是“审美的生活化”在艺术的范围之内,生活的审美化是意图抹去生活与艺术的界限,倡导一切生活皆是具有艺术性的,皆是审美的。此外,审美的生活化也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过渡的表现。高雅的趣味和艺术追求在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达,经济与文化相结合,同时个性张扬和大爆发的今天,被要求为人人所共享。文化艺术的创造来源于大众同时又要为大众所认可和接受,这里的创造素材和题材的选择便体现出审美如何体现出精英创造的水平和大众欣赏的角度,审美的生活化的趋势滋生出的后现代主义中的反波普,反现实、以及偶发艺术、行为艺术等等无疑是审美过度泛化的一种表现,生活与审美的界限模糊,相互结合,但是绝对不是个性审美逾越与现实生活之上。

3 社会生活中美的体现以及不和谐的表现

现代社会中,任何的日常生活都被审美所覆盖,通过构建的审美化的设计之途,不仅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和周围的环境都得到了改变,就连人的自身也被审美所设计,这其中的推动因素包括经济和工业文化等因素。泛美文化现象,在受工业经济推动之下,加速了国家经济的活跃发展,同时弊端也显而易见,泛美主义造成了社会文化生态的不和谐。比如影视作品中冲破道德的约束和底线,把一些低俗语言、不雅的行为搬到荧幕上;文学作品捏造史实,胡编乱造,作家为了迎合市场刻意故弄玄虚、语言粗俗、情节胡乱拼凑;网络语言各种新潮词汇泛滥,把古典成语诗词拼缩删减制造语法不同的语句。

4 审美文化与和谐社会构建

审美的泛化从另一个反面来说的话,也是社会进步,个体追求自我解放的一个表现,充分的发挥自我,创造自我是审美泛化的积极的一面。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如何平衡理性和感性之间的主导地位,如何在充分解放感性和自我的前提下,用理性的高度来看待,对事物的发展有美的概念和规范,这里的美从中国古典哲学来看反应为中国传统遵循的“仁、义、理、志、信”。不管时代怎么发展,社会怎么变化,文化是区分个体差异的标志,通过大众审美的诸多表现,来呈现文化的深入是最好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中国社会是宗族社会,突出的表现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而社会中不同的人又有各自的规范体系,例如,企业中的人尊崇企业文化;职业人遵从职业道德;其中不稳定的群体当属自由职业者,这一群体中社会关系相对复杂,他们不是审美文化的推动主力,但他们的行为却最能影响社会,如何正确有效的引导这部分人在社会中的良性发展,也是维护和谐社会需要关注的。

总之,生活的审美化以及审美的生活化是审美泛化的双向发展的两大发展轨迹,从生活美学的角度来观,社会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在审美泛化的后工业时代,更加需要注重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理性和感性相互平衡,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维护社会文化的生态平衡。

[1] 刘悦笛 许中云 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结构——从“审美日常生活化”到“日常生活审美化” [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7月第43卷第4期

[2] 赵雯雯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兼论大众文化的崛起和精英文化的选择[J]艺术研究 2013年第3期

[3] 席勒 德 美育书简[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4年9月第1版

[4] 理查.罗蒂 美国 哲学和自然之境[M]商务印书馆 2003年1月

宋言言(1982.08-),女,汉族, 在读硕士,淮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音乐)。

B83

A

1672-5832(2016)06-0128-01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后现代大众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大众ID.4
上汽大众
90后现代病症
浅析“大众文化”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