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岗饶漱石事件研究综述

2016-11-26 21:07杨靖杰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研究

杨靖杰

(武汉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00)

高岗饶漱石事件研究综述

杨靖杰

(武汉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00)

高岗饶漱石事件,是指1953年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及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的高岗与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饶漱石同总理周恩来与副主席刘少奇之间进行的一系列政治权力斗争事件。这场权力斗争以高岗和饶漱石的失败而告终:高岗于1954年8月17日吞服大量安眠药自杀身亡,饶漱石于1955年1月被正式逮捕,同年3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开除高岗、饶漱石的党籍。在六十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发生之前,中共领导层一直非常稳定、团结,高岗饶漱石事件作为这一时期的唯一一次清党自然格外引人关注。①随着近几年来学术界对高岗饶漱石事件的研究趋于活跃,这方面的史料、论文和纪实性专著逐渐增多,取得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本文即旨在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综合评述。

高岗饶漱石事件;研究综述

1 研究成果分类

1.1 专著:

关于高岗饶漱石事件的专著有张聿温所写的《死亡联盟:高饶事件始末》与马畏安的《高岗饶漱石事件始末》,这两本书比起史学专著更像是文学作品。张聿温与马畏安都没有学习过历史专业,他们共同的身份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除了专门介绍高岗饶漱石事件的著作外,还有很多记录了这一事件的史学著作,如胡绳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林蕴晖所写的《国史札记》和麦克法夸尔等人编写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1.2 回忆录:

记录了高岗饶漱石事件的回忆录主要有: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杨尚昆先后发表在《党的文献》2001年第1期与第2期上的《回忆高饶事件》与《回忆高饶事件(续)》;陆兰沁在《炎黄春秋》2013年第11期上发表的《女儿心目中的饶漱石》;陈邦本在《炎黄春秋》2013年第8期上发表的《饶漱石政治秘书谈饶漱石》;杨继绳在《炎黄春秋》2013年第6期上发表的《高岗秘书谈“高岗事件”》等。

1.3 相关文献汇编:

这一部分的资料主要有:周恩来著:《周恩来选集(下)》中“增强党的团结,反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一文;邓小平著:《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中“骄傲自满是团结的大敌”和“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两篇文章。

1.4 期刊论文

这一部分的主要研究成果有:戴茂林、赵晓光在《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6期上发表的《关于"高饶事件"几个问题的再探讨》;张树新等在《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6期上发表的《也谈“高饶事件”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揭露处理问题》;聂家华等在《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2期上发表的《对"高饶事件"中几个问题的考察》;戴茂林、赵晓光在《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年第6期上发表的《试析“高饶事件”发生的原因》等。

2 研究焦点

2.1 高岗饶漱石事件发生的原因

薄一波认为,高岗饶漱石事件发生的原因是“高、饶政治野心的膨胀”,“权欲熏心”。薄一波的观点同《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较为相似,这本书认为高岗饶漱石事件的实质是“他们试图把刘少奇和周恩来从中共的第二和第三的位置上拉下来。”而包括毛泽东日益恶化的健康、即将召开的八大、斯大林死后年纪轻轻的马林科夫取得领导大权、毛泽东将领导分为“两线”的想法和中央关于“总路线”政策上的分歧等因素则促成了他们采取行动。②胡绳同样强调了高岗饶漱石的个人因素以及即将进行的权力重新分配这两点原因,指出:“党中央正酝酿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时,“个人野心膨胀”的高岗和饶漱石“以为他们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机会到了”,造成了高岗饶漱石事件的发生。③

戴茂林、赵晓光在薄一波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加细致的阐释,并将事件发生的原因划分为了三点。其一是直接原因,即高岗“追求个人权力,用宗派主义思维方式曲解党内政治生活并搞非组织活动”。其二是“体制性因素”:“过渡形态的大区行政建制与党政军三位一体的权力结构,以及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中的‘两级制’及由此带来的政务院与国家计划委员会平级的行政架构”。这一因素造成高岗在东北是“东北王”,在中央也易于同周恩来领导的政务院产生矛盾与权力斗争。其三是“认识原因”。这样的分歧造成了毛泽东在一段时间内对刘少奇以及周恩来不满,让高岗误以为自己有了毛泽东的信任,并在第一个原因的推动下试图去谋取更大的权力。④聂家华、刘兴豪和杨树标的观点大致与之相同,只是更加强调了这三点原因中高岗、饶漱石的个人主观因素。⑤

张树新、费迅和姚天皎则对“体制性因素”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在参考了杨尚昆发表在《党的文献》上的《回忆高饶事件》后,提出了高岗饶漱石事件背后“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背景”,认为同高岗联系密切的“科瓦廖夫报告”被斯大林告诉毛泽东后,使毛泽东对高岗产生了可能长期“里通外国”的怀疑,对高岗饶漱石事件的发生造成了一定影响。

2.2 高岗饶漱石事件的影响

薄一波认为,“党中央和毛主席”对高岗和饶漱石采取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不同于以往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对他们的问题“没有上纲到路线斗争的高度”,这次党内斗争拥有“正确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并引用了邓小平的一段话“高饶问题的处理比较宽。当时没有伤害什么人,还有意识地保护了一批干部。”⑥胡绳的观点立场与薄一波基本相同,认为“反对高、饶的斗争”“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受到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以后进行得比较成功、比较健康的一次党内斗争”,“使党内团结不但没有受损害,而是更加强了”。⑦

不过,林蕴晖在《国史札记》中却重点介绍了一个“当时伤害了人”的例子。即1954年2月七届四中全会揭露“高岗、饶漱石反党事件”后,东北局高干会上报中共中央的“五虎上将”一案。在东北局高干会上,“有些人为了表现自己更加革命,与犯有错误的人划清界限,就会站出来捕风捉影,无限上纲,罗织罪名,打击别人,”包括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周恒、罗瑞卿和林枫等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将张秀山、张明远、赵德尊、郭峰、马洪五人划入“高岗反党集团”,打成了“五虎将”,中央随后将这五人降职使用达25年。⑧

徐庆全更认为,与高岗、饶漱石进行斗争中所使用的一些手段“是此前王明主政时代党内或党外斗争中‘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翻版”。自高饶事件以后的党内斗争,“斗争者与被斗争者基本上泾渭分明,甚至连一点最起码的人情也不讲”。并逐渐产生了“维护几个主要负责同志的威信,就是维护中央”;“维护该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的威信就是维护党,否则就是反党”的逻辑,这一逻辑造成了很多对本部门领导提过意见的人在1957 年被划成右派。“高、饶反党联盟”的定案,“开启了1949 年中共建国后党内斗争的一种范式”,此后,“反党(反革命)集团”层出不穷。包括“潘、扬反党集团”(后来加上饶漱石);“胡风反党集团”;“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等等,到1957年反右、1959 年反右倾,“抓‘反党(反革命)集团’的斗争愈演愈烈”,到1966 年文化大革命则“一发而不可收拾”。由与高岗、饶漱石进行斗争中所产生的错误的想法与做法,“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有了根本的改变”。⑨

3 研究状况总结

近年来,随着学术研究的逐步开放,有关高岗饶漱石事件的资料逐渐丰富起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这一问题。目前,学界对于高岗饶漱石相关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很多学者利用新的史料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并对以往的一些经典论断进行了修正与革新,不同学者之间也能够就相关问题展开学术讨论,有利于推动研究的深入。

此外,对高岗饶漱石事件的相关研究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态势,除了上述部分研究热点问题外,学者们还从一些独特的角度对这一事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例如张金才在《党史博览》2010年第7期上发表的《“高饶事件”的传达》,就是利用新近出版的《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6册等相关资料,对高岗饶漱石事件的传达过程进行了分析;黄禹康在《党史纵横》2012年第2期上发表的《“高饶事件”漩涡中心的刘少奇》则从单个历史人物的视角出发,具体分析了刘少奇与高岗饶漱石事件的联系;张晓霁在《炎黄春秋》2009年第12期上发表的《对<回忆高饶事件>的质疑》则是通过对高岗原来秘书的采访,对杨尚昆《回忆高饶事件》这一第一手史料进行了细致的辨析。

但客观来讲,研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档案材料并没有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特别是关于高岗与苏联关系问题上,对苏联档案的使用较少。部分学者没能及时借鉴最新的研究成果,依然在使用较为陈旧的观点。对高岗饶漱石事件及其影响的认识呈现出一种两极化的现象,等等。

关于高岗饶漱石事件,仍有不少的疑点需留待以后的历史研究逐步予以解决,例如:陈云、邓小平在这一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与作用;毛泽东对高岗态度的转折关键;高岗非要自杀的原因,等等。笔者相信,随着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化,我们对这一历史事件将有一个更加清晰准确的认识。

注解:

① [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下册)》,计秋枫等译,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第659页。

② [美]R. 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谢亮生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99-102页。

③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266页。

④ 戴茂林、赵晓光:《试析“高饶事件”发生的原因》,《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年第6期,第62-68页。

⑤ 聂家华、刘兴豪、杨树标:《对"高饶事件"中几个问题的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2期,第44-46页。

⑥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第325页。

⑦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267页。

⑧ 林蕴晖:《国史札记(事件篇)》,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第132-138页。

⑨ 徐庆全:《探“高饶反党集团”与党内斗争模式》,《炎黄春秋》2015年第2期,第69-71页。

杨靖杰(1995-),男,汉,武汉,本科,武汉大学。

G206

A

1672-5832(2016)06-0201-02

猜你喜欢
研究
什么是《清明上河图》,现在就带你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造价超预算预防管理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