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法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16-11-26 20:52方双寿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论语课外阅读记忆

方双寿

新课改的许多理念让我们耳目为之一新,全新的内容需要我们以全新的态度去接受,去探索,去施行,努力构建开放而充满生机的语文课程。但是,在求新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一些好的传统教法,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一些方法,如多读,多背,多写。这些方法在新课改中不仅不能排斥,不仅要大张旗鼓地去宣传,还要采取得力的方式去有效地实施。

一、多读

1.多读,要加强课内指导

语文阅读目标的实现,阅读质量的提高,最好的落脚点、根本点,当然是学生自己,但教师的规约和引导作用也举足轻重。课内指导得力,就会激发兴趣,掌握方法,提高阅读质量。“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指出了教育者应从培养学习者的自学能力方面去着想。值得注意的是,“教”既然是为了“不教”,那“不教”必然应建立在“教”的基础之上。缺少“教”为基础,“不教”便永远只是个难以实现的理想。《商君书》有言:“以战去战。”要“去战”,先得能“战”,如果不堪一“战”,那就永远谈不上“去战”。课堂是语文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应牢牢把握好这一重要阵地,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情,讲求教学艺术,举凡字词句、篇章结构、语言、手法、思想性、精彩片断赏析,各类文本的略读法精读法,都能让学生得“教”于课内,得法于课内。

2.多读,要注重课外阅读的实效

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与是否重视课外阅读的关系极大,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要成才,就必须读书;要成大才,就必须大量读书。课外广读、精读,为学渊博,从而全面提高素质,这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读名著,是与高人对话,有如受教于名师,拓宽视野,开人心窍,启迪智慧,陶冶性情,获得审美享受培养创新精神。初高中共推荐了三十多部中外名著,这为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毕竟语文课时有限,时间紧,任务重,课外阅读很容易流于形式或名存实亡。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课外阅读还是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和规约的。

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将《论语》列为“名著导读”的第一部,而《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语录体,文字理解上就存在着不少困难,教师如果只是泛泛要求,学生对这一“导读”的“名著”很可能就成了“导”而“难”读,或者是“敬而畏之”以至于干脆“不读”了。教师如能充分利用高一新生求知欲、表现欲极强,学习积极性普遍较高这一特点,激励学生以竞赛的方式轮流主讲《论语》,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利用每节语文课开始的前5分钟,全班同学齐参与,轮流登上讲台,背诵出要讲的内容,再释词,阐述内涵,最后说明自己选这则《论语》的原因;黑板上有要点板书,说话要吐词清楚、声音要洪亮,目光要直视同学,举止表情要自然大方,要经得起同学对所讲内容的提问;前后同学不讲重复的内容;要求座位上的同学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讲解完毕,随机抽一同学上讲台作评讲。每周进行一次小结,评出本周最佳讲解能手。在黑板报一角设“最佳讲解能手榜”。 张贴“《论语》背诵篇目记录表”,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章节背下来,经互查后自己将篇目填写到表上,谁填写得多谁就是胜者。这一过程看起来烦杂麻烦,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乐此不疲,兴味盎然,在阅读、沟通、“备教”、登台的过程中,赢得了真诚的掌声,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活动有小结、有评比,能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热情,这远比硬性布置任务的效果好。

二、多背

1.多背,要引导学生主动乐意地去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古已有之的经验之谈。背诵,是我国语文教学最传统的方法之一,今天这一方法仍然没有过时。

千百年大浪淘沙,中华文化留下了大量经典和瑰宝,浓缩了民族文化的精华,传承了民族精神,曾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屈原、苏武、张衡、贾谊、韩愈,诸子散文、《陈情表》《兰亭集序》《蜀道难》《琵琶行》——一个个光鲜照人的形象,一篇篇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诗文,曾让多少人为之倾倒。背诵,不只是记住了词句,使人在大脑中塑造出语言模型,而且让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精神熏陶,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从写作的实效上说,善于引用背诵的诗文,往往让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更充分,让语言更丰满,会使文章增辉添色,为作文的发展等级增加亮点,增加得分点。

2.多背,要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如果硬性布置任务,或空洞地讲一些大道理,常使同学们视背书为苦事,功夫下了不少,效果却不见佳。教师应给予背诵方法指导,就会让学生化苦为乐,把诗文背诵当成一种享受。

①理解是记忆的基础,一切知识只有理解了才易于记忆,正如食物只有消化了才能吸收一样。比如文言文,遇到的语言障碍、涉及到的古代语法现象较多,为解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让学生对文中的古今异义、难词含义、词类活用等都留有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扫除朗读和理解上的障碍,对课文有初步的识记。

②掌握背诵内容的结构序列,寻找和建立记忆的支撑点。在引导学生弄懂文字内容的同时,通过精读赏析,充分利用板书,指导学生掌握课文的结构序列和结构间的内在联系,善于寻找和建立记忆的“支撑点”,即注意找出具有理清层次线索并在记中能起到“支撑”作用的主导词、重点词、关键句等。背诵时,以这些词句为“支撑点”,形成文章的纲要和梗概,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步充实细节,就能达到思维促进背诵、强化背诵效果的目的。

③调动多种积极因素,提高背诵效率。引导学生在诵读中逐步加深对课文内容和结构序列的理解和掌握,要求边看、边读、边记,并注意随时纠正错读现象。要充分利用多种感觉通道,做到眼看、口读、耳听、手写、心记,五官并举,以使大脑皮层联系畅通,留下较多的同一意义的痕迹,提高背诵的效率。再运用“尝试记忆法”,即尽量少看书,试着背诵。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回忆,看看哪些记住了,哪些没记住,这样可以使人看到成绩,增强信心。在这一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仔细核对,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因为错误的东西一经多次重复印在脑海中,以后就不易纠正。endprint

④及时复习,加强督促。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通过短暂的努力,获得的毕竟是短暂的记忆。要使记忆得以保持,以利于日后的重现,必须及时地复习,不断地复习,防止遗忘。向学生讲清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再辅以必不可少的检查。学生自查、互查,教师隔三隔五地进行抽查,从而使学生设定长期记忆的任务。这样可避免边记边忘,以致浪费时间和精力,影响学习效果。

三、多写

多写,要方式灵活多样,要注意将读、背、写融为一体。

“读”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写”则是自内而外的表达,这是两种相互沟通的心理活动。一种思想,组织语言说出来的时候,会比停留在心里时清晰;用文字表述出来,则必经过一番斟酌,条理化、系统化了。所以说,“以写促读”是一个很有实效的学习方法。无论课内还是课外阅读,都可以要求学生学会做圈点整理,做读书笔记,写发言提纲,写片断赏析,写整篇的感悟文章,或改写,或仿写,引导学生融入文本,用心去感悟,用笔去整理。鼓励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反思、提炼、综合,选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反复咀嚼,进行写作练习。学生既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能整理思想,还能训练书面表达能力。

比如,《论语》:“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一唱三叹,可用作绝佳的仿句材料,值得深入挖掘。有学生仿写道:“壮哉,苏武也!一旄节,一羊鞭,在荒野,人不堪其苦,武也不易其志。壮哉,苏武也!”……教师在学生交流答案的过程中,稍加点拨,让学生在领会原句反复手法的妙用和反衬渲染的文学韵味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一次人格的洗礼。

平时练笔,还可以采用日记、周记等形式,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养成勤于梳理、善于思考、乐于提笔的习惯。作为考场作文,还需要在勤练笔头的基础上,给予规范指导,练审题立意、安排结构、组织语言、选择表达方式、提高思想性等,练写各种文体,练考场作文的速度,在“多写”的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训练、检查“读”和“背”的功夫,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无论是多读、多背,还是多写,要想获得实效,首先要让学生的精神燃烧起来,精神状态上不去,没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哪一样都落不到实处。教师要纵观全局,精心安排,教给方法,教给机智,让学生“乐读”“乐背”“乐写”。而在学习过程中,真的尝到了多读、多背、多写带来的乐趣,则会更主动地去读,去背,去写。厚积薄发,养成习惯,掌握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以达到高效、终身受益的目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论语课外阅读记忆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记忆中的他们
记忆翻新
《论语·为政第二》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