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权威人士”如何解码中国经济大势(下)

2016-11-28 03:43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
领导决策信息 2016年20期
关键词:分化结构性杠杆

看“权威人士”如何解码中国经济大势(下)

■ “权威人士”的身份已跃然纸上,这是一次“定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满足需要,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重点是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

★5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称,1-4月,我国宏观经济呈现L型底部震荡态势,在新旧动能之间发生分化。

★近日,中财小组会议听取国家发改委、国资委、住建部供给侧改革有关工作方案的汇报,以及江苏、重庆、河北及深圳供给侧改革情况的汇报。

■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

【本文重要信源】

1.李扬:中国经济进入结构性减速通道;2.张立群:经济波动幅度有限,政策仍有发力空间;3.沈建光:中国经济政策三大新取向

1 宏观政策稳字当头,不搞“半夜鸡叫”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稳预期的关键是稳政策,不能摇来摆去,要把控好“度”,既不过头,也防不及,要减少误读空间,及时纠偏,避免一惊一乍,不搞“半夜鸡叫”,权威人士在三篇答问中都对宏观政策做出了精辟的阐述,既向市场发出可以预期的明确信号,又为经济稳中求进提供必要的政策环境支撑。

宏观政策要稳,从“三个结合”到“三个要求”拿捏到位。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以及舆论对宏观政策的关注,去年5月权威人士就在《五问中国经济》中指出,要高度重视应对下行压力,但也不必惊慌失措。宏观政策要保持定力,稳字当头,并注重“三个结合”:一是近期和长期相结合。不能为了眼前刺激增长就不顾结构、质量和效益了,对调结构有好处的促发展措施也要该出手时就出手。二是发展和改革相结合。发展政策要符合改革目标要求,也要通过改革举措来落实,改革举措要以发展为导向,多出台一些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改革举措。三是国内和国际相结合。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宏观政策既要考虑国内因素,也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而对于今年宏观政策的把握,权威人士在《开局首季问大势》中又有了新的要求,强调要突出“三个要求”:一是适度扩大总需求,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把握重点、节奏、力度。二是坚定不移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眼于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三是注重引导良好发展预期,增强各方面对经济发展的信心。

对于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导向,权威人士在去年5月《五问中国经济》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增速滑出底线。与这样的口径相比,权威人士在今年初《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阐述“五大政策支柱”时则强调: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重点和力度有所调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对企业实行减税,并用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的办法弥补收支缺口。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主要体现在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降低融资成本。在前两次的基础上,权威人士在《开局首季问大势》中进一步指出:供给侧是主要矛盾,必须作为主攻方向。需求侧起着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的作用,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决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适度扩大总需求,要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把握重点、节奏、力度。

从“三个不变”到“三个原则”,预期管理不搞“半夜鸡叫”。受复杂局面和多种因素影响,社会心理预期处于敏感阶段,稳定预期至关重要。权威人士曾在去年5月《五问中国经济》中提出要坚持“三个不变”,认为:中央坚持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没有变,保护民营企业产权方针没有变,坚持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政策也没有变。对于今年的乐观情绪与悲观论调,权威人士提出“三个原则”:首先,大政方针不能动摇,核心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其次,宏观经济政策不能摇来摆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导向越明确,落实越有力,市场预期就越好。反之,如果我们还走需求刺激的老路,市场就会担心迟疑、无所适从。第三,要善于进行政策沟通,加强前瞻性引导,提高透明度,说清政策目的和涵义,减少误读空间,及时纠偏,避免一惊一乍,不搞“半夜鸡叫”。

【决策看点】

●最近,已有广东、重庆、浙江、山西、四川、青海、贵州、湖北8个省市提出了各自去产能的目标。但在去产能过程中,各地面临着僵尸企业认定标准不一、企业破产难和人员安置难等三大难题。其中,债转股、“拉郎配”式重组背后的企业破产难。

●5月18日,财政部网站发文称中央财政积极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工作,同时发布的还包括《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管理办法》。此番专项奖补资金规模为1000亿元,实行梯级奖补。《办法》明确了奖补资金核定的详细公式,强调“主要用于国有企业职工安置”。

【链 接】

一季度地区经济增长分化较为明显

今年一季度分省GDP增速稳中趋降,分化较为明显。重庆和西藏同以10.7%的增速领跑,华东地区各省增速普遍在7%以上,仍是中流砥柱,而东北地区独占倒数前五中的三席,其中,辽宁仅-1.3%,为10年以来首次出现省级GDP负增长,并在各省中殿后。再比较经济增长模式,河北、山西依托资源,东北依托传统工业,都代表着过去以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重庆通过城镇化改革改善土地和劳动力供给,实现持续高增长。而以江浙沪为代表的华东地区,经济“最抗跌”,缘于及早淡化增长,实现从工业向服务业、投资驱动

向创新驱动的转型。

资料来源:根据媒体公开报道整理

2 分化是经济规律,试问“几家欢喜几家愁”

“几家欢喜几家愁”,一语道破经济运行走势分化现象。权威人士在三篇答问中多次运用“几家欢乐几家愁”来诠释经济运行走势分化现象,并对“二八定律”做出了深刻阐述,提出了区域、行业、企业应对经济分化的策略。

确实存在经济运行走势分化,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

去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一季度经济工作时就提出了经济运行走势分化的概念,认为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形成之中,外部需求收缩,内部多种矛盾聚合,经济运行走势分化,下行压力仍然较大,道出了经济运行的一大显著特征。随后,在5月《五问中国经济》中,权威人士承认经济运行走势分化现象,并对此进行全面诠释指出,当前确实存在经济运行走势分化,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从区域看,东部地区调结构动手较早,开始企稳向好,有的甚至较为乐观,对在新常态下爬坡过坎信心更足了;而部分地区,包括一些能源资源大省、前些年主要靠投资拉动增长的地区,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有的也知道要转方式,不转不行了,但还要一个过程。

在《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权威人士对这种分化做了进一步的分析认为,我国处在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地区、行业、企业发展出现明显分化,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不可能皆大欢喜,产业会此消彼长,企业会优胜劣汰,就业会转岗换岗。特别是眼下一些发愁的企业可能会更愁,甚至关门倒闭,引发职工下岗失业、收入降低等。但这种阵痛是一朝分娩的阵痛,是新的生命诞生和充满希望的阵痛,是新陈代谢、是凤凰涅槃,这是值得的!而到了今年的《开局首季问大势》中,权威人士则对地域和行业分化则保持了惊醒,强调:分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有的资源开始寻找新去处,这就产生了创新;有的比较迟钝,还停留在原处等着熬着,指望着什么时候“风水轮流到我家”。这两种情况形成的分化趋势,是规律使然。

如何在“二八定律”中脱颖而出。新常态本身就是一次大洗牌,而供给侧改革则是一个新起点。谁转型快,谁就能率先脱颖而出。因此,五年之后的中国经济版图将因这次供给侧改革而重构。为此,权威人士在《开局首季问大势》中提出了“二八定律”:在新常态下,我们最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新动力、形成新结构,这意味着分化越快越好。无论是地区、行业还是企业,总有一部分在“二八定律”的分化中得到“八”的好处,脱颖而出,前景光明。还有一部分,尝到苦头,但也汲取了教训,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了。我看也不是什么坏事。

【决策看点】

●5月19日,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杨晶主持召开国务院促进民间投资专项督查动员部署会议。国务院各路督查组即将出发,开始对各地执行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督察。此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5月4日的常务会议上说, 一些民营企业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而是“没门”!不知道 “门”在哪儿!

【链 接】

权威人士反对高杠杆非反对宽松

5月17日,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撰文认为,《人民日报》权威人士的表态,一些市场人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解读,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一些解读出现了偏离。其实,权威人士访谈针对的是宏观政策包括货币政策的“过度”,是过度的刺激,是大水漫灌,而不是不要任何刺激,更不是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如果将权威人士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反对高杠杆,警示风险,曲解为权威人士反对任何刺激,反对宽松,反对投资,很显然,这违背了权威人士的本意。

资料来源:《经济参考报》2016年5月17日

3 高杠杆是“原罪”,守住控风的底线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在逆势取得不俗成绩的同时,依然面临着很多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对此,权威人士也表现出较多忧虑,认为房地产泡沫、过剩产能、不良贷款、地方债务、股市、汇市、债市、非法集资等风险点增多,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就业问题凸显,社会矛盾有所加剧。

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对比前后几次谈话,权威人士对风险的判断越来越清晰。从《五问中国经济》提出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到《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对于推进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冲击,切不可大意,再到《开局首季问大势》对各类风险的逐一提醒,权威人士十数次提到“风险”二字。尤其在《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对“去产能”造成的社会稳定风险给出了解决方案:具体推进的政策要有序配套、稳妥实施。比如,处置“僵尸企业”,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对破产企业尽量实行“安乐死”。要高度重视、全力做好职工安置工作,防范引发社会风险。更加细致地做好社会托底工作,比如,个别产能过剩严重的地区会出现职工集中下岗和财政支出困难,要深入细致地研究和实施配套措施,认真拿出因应之策。而在《开局首季问大势》中,权威人士则提到了防止去产能风险的方法论:对“僵尸”企业进行“清盘”,既可以释放出土地、信贷等稀缺资源,也使这些企业的职工在纳入社保、接受培训后走上新岗位,看到新希望。

高杠杆是“原罪”,在供给侧改革中积极稳妥推进去杠杆。“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那就要命了。”对高杠杆风险,权威人士在《开局首季问大势》中可谓一针见血。与去年谈到金融风险时的“对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仍要引起高度警惕”相比,此次态度更加明确,立场更加鲜明。而对于去杠杆的问题,权威人士的语气更为坚决:在利用货币扩张刺激经济增长边际效应持续递减的情况下,要彻底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

★近日,经济学家刘世锦表示,中国经济触底以后会是“L”型走势, 将长期处于“L”型的底部,可能出现若干个小的“W”型波动。

猜你喜欢
分化结构性杠杆
我国宏观杠杆率的结构性特征
资产结构性盈利能力分析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分化型甲状腺癌碘治疗前停药后短期甲减状态下甲状腺功能与肾功能的相关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人力资源劳动就业培训分析
鲁政委:房地产同城市场初现分化
问评作杠杆 督改常态化
结构性理财和结构性存款有哪些联系及区别?
判断杠杆哪端下沉的方法和技巧
Does a Junk Food Diet Make You La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