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教学比赛与大学生体育心理促进研究

2016-11-28 06:58郑华艳湖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湖南永州425199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24期
关键词:体育竞技体育比赛心理素质

郑华艳(湖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 湖南永州 425199)

体育课堂教学比赛与大学生体育心理促进研究

郑华艳
(湖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 湖南永州 425199)

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比赛的有效利用既能够巩固学生的运动技能,也能够促进大学生竞争能力、合作意识、运动情感体验。因此,该文就体育课堂教学比赛与大学生体育心理健康促进展开了研究。以期为更好地促进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发展,做出教育实践层面的参考。

高校 体育教学比赛 体育心理

在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中,体育运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体育运动可以让学生获得愉悦的心情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所以教师要充分重视体育的课堂教学,对其进行充分备课和规划,并考虑如何发挥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 大学生体育心理特质与成长重要性

体育心理素质既包括人类先天遗传获得的体育素质,也包括通过后天的锻炼和学习而获得的体育素质。先天遗传的体育素质是指人的身高、反应速度、生理结构、身体健康状况等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影响体育运动的因素。虽然每个人的先天条件是不同的,这也会限制其在体育方面的发展,但是先天的条件也不是最终的决定因素,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而有所改变。而后天的锻炼和学习可以提高身体状况,弥补先天不足,而且经过后天锻炼形成的体育素质是非常稳定的一种心理素质。

在对体育心理素质的长期研究中也形成了一些被普遍认同的理论基础,它将体育心理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根据不同的特点可以分为4个阶段:需要,认知,协作和主体性。需要是指主体在成长过程中,从心理、生理等对于体育运动的理智的一种需求。认知是指主体通过对外在事物的了解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不断得到锻炼的能力。协助是指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相互帮助的,是人的社会群居性的一种心理需要,通过在彼此间建立共同的目标来将彼此紧密地联系起来。主体性是指个体逐渐强化的自我意识,并且可以通过自我控制来管理自己的情感、行为等复杂的过程,是个人成熟的标志。

对于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培养,实际上就是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在其先天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其体育心理素质的提升,并且通过不断的体育锻炼将这种外在的体育行为逐渐内化成为大学生心理的一部分,并且稳定地积累下来。这些稳定的体育心理素质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也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精神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基础。不同年龄段的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也不相同,所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学生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比赛等手段,促进其心理素质的提高。

2 体育教学比赛对大学生体育心理促进的价值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一个不断内化的稳定阶段,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主要是自我意识的逐渐形成,开始注重自己的个性发展,对外界的事物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也尽量安排得多样化,让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相应的体育课程。为了锻炼大学生的坚强的心理素质,适应社会激烈的人才竞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引入了适量的比赛教学方法,让大学生体会到竞技性比赛带来的成功的喜悦,也让大学生知道在面对失败的时候应该如何处理自己的心情,对于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2.1端正自我评价,树立自信心

健全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在顺境,在成功时的喜悦,还要能够面对逆境,在失败后仍然可以正确地评价自我,有可以从头再来的信心。大学生在离开校园走必然要面对社会上激烈的竞争,而失意可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正确面对挫折的能力是高校必须解决的教育问题。而在竞技性的体育比赛中,胜负是常有的事情。大学生在参与竞技性体育比赛时也必须要懂得如何面对比赛的结果。在体育比赛中如果获胜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快乐,满足大学生需要自我肯定的心理。这时教师要适当地帮助学生分析对手的失误和自己的优势,避免学生过分骄傲而影响同学之间的真正友谊。如果学生在体育比赛中失败,教师就更要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对失败进行正确的归因,避免出现怀疑自己能力、自卑、自暴自弃的情况。而且教师在设置锻炼目标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身体状况,避免设置的目标学生无法达到而产生放弃的念头,也要避免目标设置得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努力便可以达到目的,会使学生对于体育运动失去兴趣。所以这对体育教师教学素质的要求特别高。要让学生通过体育竞技达到锻炼意志,提高自信心,提高抗挫折能力的目的。

2.2激发竞争意识,强化意志力

自人类诞生就一直存在着体育竞技这种娱乐方式,因为体育竞技可以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发展到现代,体育竞技的口号也越来越清晰,“更快,更高,更强”也成为了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在高校体育课上开展竞技比赛,可以让大学生体会到体育竞技所带来的刺激,激发出大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体育竞技大学生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心,这也可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力,让在人生中一直顺利的大学生明白失败的滋味。比赛过后的赛事分析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清晰地判断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便可以尽快地调整心态,提高自己。

2.3学习奋斗精神,锤炼自控力

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平时要进行大量的高强度的锻炼,这也是磨练大学生吃苦精神的好机会。通过进行体育训练,大学生既可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又可以磨练出坚强奋斗的精神。所以体育训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重要的地位。在当今的社会,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大学生也没有机会吃苦,更不可能体会到艰苦奋斗的意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好体育比赛,来让学生进行一定强度的体育训练,让他们体会下疲劳和疼痛对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有一定益处的。而且大学生通过坚持训练,挑战了自己忍耐的限度,也会使其变得更加坚毅和果敢。而这些优秀的品质是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而且在走向社会后也需要这样的品质来帮助大学生面对困难,处理问题。而且在大学生坚持完成体育训练和比赛,本身也需要很强的自控能力,这也为将来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品质。

2.4培养合作精神,增强团队感

在竞技性的体育项目中大多数是团体性的体育项目,如各种的球赛。在这些团体的竞技项目中强调的是团队的合作精神,而不是个人的表现。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份子,是团队的组成部分,在团队中都有着自己的位置。通过参加团队的体育比赛既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又可以让大学生体会到互相配合的重要性。离开团队的配合,即使个人的能力再强都无法在比赛中获胜。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给学生安排不同的位置,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而且通过集体合作而取得的胜利,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自己为集体做出贡献的快乐,有利于人格的完善。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竞技性的体育比赛,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在意志力、自控力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锻炼还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而这些都是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的优良品质。而且这些品质在步入社会后也会给学生带来很好的帮助。总之,竞技性的体育比赛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并且将这些优秀的品质内化,促进个体的发展。

[1] 王维.浅析体育教学中如何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J].当代体育科技,2016(10):84,86.

[2] 冯强.体育新式教学方法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4(19):154.

[3] 宋淑芳.田径类项目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运动,2011(11):105-106.

[4] 周红萍.田径娱乐化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效果比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110-112.

G807.02

A

2095-2813(2016)08(c)-0055-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4.055

猜你喜欢
体育竞技体育比赛心理素质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老年人观看体育比赛有助于消除抑郁情绪
老人看体育比赛可减少抑郁情绪
试论体育竞技项目群众化推广的因素①
时代精神与体育竞技的发展、变迁分析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
地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提升探析
刑法规制体育竞技伤害行为的限度与范围
畅聊体育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