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课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2016-11-28 00:24苏忠菊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16年5期
关键词:石块疙瘩卵石

苏忠菊

1案例背景

《卵石的形成》是鄂教版科学6年级上册第10课的内容。本学期笔者担任6年级两个班的科学教学任务,当接到通知到交通小学上一节公开课的时候,这一课的内容在本校两个班都已经上过了。据了解,交通小学还没有学习,笔者当即决定就上这一课的内容。因为在本校上这一节内容时,学生很感兴趣,与学生配合得非常默契,心想:交通小学与我校同处于一个地区,学生的认知结构旗鼓相当,上起来应该也很轻松吧。

《卵石的形成》是两课时的内容,为了课堂内容的完整性,笔者决定把第一课时有关岩石的风化内容通过一个短视频让学生了解,重点放在第二课时上。

2案例描述

首先笔者让学生观看了有关岩石风化的视频,让他们了解高山上的岩石是如何因为风化作用而碎裂,最终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滚落下来,成为上游岩石的过程。接下来就是今天的重头戏了。

“上游棱角分明的岩石是如何成为下游光滑圆溜的卵石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议论起来,可始终没人发表看法,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笔者对此早有准备。笔者让学生在桌面上滚动干燥的粘土疙瘩,他们发现粘土疙瘩在滚动过程中尖利的棱角被磕碰掉了,留下一些细小的粘土。

“想一想:实验中粘土疙瘩相当于河流中的什么?掉落的细小粘土又相当于什么?”学生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说最初的粘土疙瘩就像河流上游的岩石,滚落后的粘土疙瘩就像中下游的卵石,而细小的粘土就像下游的河沙!这时,一个弱弱的声音响起:“老师,土一碰就碎,我们都有生活经验,可河流中的岩石有多硬呀,它的棱角怎么可能被磨圆呢?”其他学生一听纷纷附和着。望着学生渴求的眼睛,笔者不禁感叹这些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要知道,在本校上课时,这一环节是笔者抛出来的,可在这儿竟然由学生提出来了。看来笔者这张新面孔对学生的吸引力还是挺大的,笔者不禁对上好这节课更有信心了。

“实验是检验真理最好的方法。你们为什么不试一试呢?观察一下桌面上的材料,哪些可以用来做这个模拟实验?”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很快挑选出石块、带盖玻璃瓶、水等材料,并统一了实验步骤:将石块放入装有水的玻璃瓶中,盖好瓶盖,用力摇晃。对此,笔者没有提出任何意见,只提醒学生先用一半的石块做实验。看得出学生并不在意我提出的这个建议,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他们的实验。小组成员相互交换用力摇晃着,兴奋的小脸涨得通红,同时又满怀期待地观察玻璃瓶内的变化:石块、水、玻璃瓶壁之间不停地碰撞摩擦着,发出“咚咚”的响声,水逐渐变得混浊起来,已看不清石块具体的模样。6 min后,其中一名学生用镊子取出一块石块,立刻被其他同学抢了去,最终每个学生手中都有了一块。他们瞪大了眼睛细细观察:棱角看起来不那么锋利了,用手小心翼翼地摸一摸,真的变光滑了。学生握着自己的实验品沉浸在喜悦中。

“河水可没那么大的劲!”显然那个学生对这个结果仍然不满意。不过,马上有学生接上话了:“河流中的卵石可不是这么短的时间就形成的,虽然水流冲击下岩石相互之间的碰撞摩擦没有这么大,可我相信岩石经过几千年甚至几万年是能够达到这个效果的!”“我们在实验时虽然力大但时间很短,石块棱角就变得光滑了,而河流中的碰撞摩擦虽然力小但时间足够长,所以我也觉得河流中的岩石是能被磨圆的。”又一个学生抢着回答。本不满意的学生现在有点动摇了,可仍然不服气:“那水为什么变浑浊了?”“那还不简单,石块碰撞摩擦时掉下来的碎石把水变浑浊了呗!”“石块表面粘着的泥土也可以将水变浑浊,你怎么就确定是碎石将水变浑浊了呢?”问得好!笔者不禁在心里为这个孩子竖起了大拇指。显然笔者在这之前还真没考虑过这个问题。笔者适时抛出下一个问题:“看来,这个实验设计的有缺陷,怎样改进呢?”他们的胃口又一次被吊了起来。不过,农村孩子的生活经验真的很丰富,他们马上就想到了只需要在实验前将石块清洗干净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笔者让他们利用剩下的石块又做了一次实验,通过实验他们证实了石块表面的泥土确实能将水变浑浊,而石块碰撞摩擦掉落的碎石也能将水变浑浊。

3案例反思

3.1充分利用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本课中,粘土疙瘩是农村孩子常见的事物,更是孩子们小时候经常玩耍的“玩具”,他们会比赛将粘土疙瘩磨圆,任凭手上身上掉落满满的灰尘。因此,笔者选择用粘土疙瘩做实验,来让孩子们明白石块的棱角在碰撞摩擦过程中也能磨圆、也有小碎石掉落的事实。泥土能将水变浑浊更是每个农村孩子都有的生活经验,而碎石块能否将水变浑浊他们可能有些疑问,所以让他们重新清洗石块之后再做实验,增强他们“不溶于水的固体颗粒可以让水变浑浊”这一意识。在农村,下雨过后河水暴涨,水能冲走一些物体,这也是孩子们熟悉的现象。可以说,交通小学的孩子们丰富的生活经验让笔者把本课上得更精彩!

3.2通过类比分析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想一想:实验中粘土疙瘩相当于河流中的什么?掉落的细小粘土又相当于什么?”当笔者提出这一问题的时候,还是有些担心的,如果学生不能理解,那后面的内容将无法继续下去,好在学生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最初的粘土疙瘩不就像河流上游的岩石,滚落后的粘土疙瘩就像中下游的卵石,而细小的粘土就像下游的河沙嘛!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本课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地让学生去观察、去分析、去推理,让学生自己动眼、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

3.3通过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一堂课,师生若能在轻松活泼中自由交流,激烈讨论,那么这堂课将精彩无限。在本校,笔者是先了解搬运作用,后讲解磨圆作用,学生的思维随着笔者的教学设计在转动。而在交通小学,因为有了那一位倔强学生的刨根问底,才让教学环节有了新的改变。试想,如果笔者上课前让他们感到局促不安,对学生的“随意插嘴”加以训斥,对他们的疑问听而不见,岂不是再无水到渠成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对你产生信任,让他们喜欢你,才能让他们真正投身到学习中来,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

猜你喜欢
石块疙瘩卵石
木疙瘩山上的岩
深厚卵石层基坑支护案例分析
小红薯成为金疙瘩
安安琪琪的故事㉑咦?为什么我没有红疙瘩?
翻石块
钻石和卵石
发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