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泳划臂与打水综述

2016-11-28 06:24朱可涵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28期
关键词:交叉游泳速度

朱可涵

(沈阳市第十一中学 辽宁沈阳 110036)

自由泳划臂与打水综述

朱可涵

(沈阳市第十一中学 辽宁沈阳 110036)

在竞技游泳运动中,自由泳是比赛项目和训练过程中出现最多的一种泳姿,取得的成绩与速度需要依靠游进过程中的推进力,推进力是身体四肢与水相互作用的结果,划臂是影响推进力的主要因素,打水是辅助因素。划臂技术与打水技术决定着运动员的成绩与速度,该文梳理划臂、打水及二者配合的相关技术情况,为自由泳发展提供参考。

自由泳 划臂 打水

自由泳,又称“捷泳、爬泳”,其结构合理、阻力小、速度均匀,是最省力、也是当前速度最快的游泳姿势。自游泳是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当时只有男子100m、150m和1000m自由泳3个项目。目前,自由泳项目占游泳比赛总项目比例最高,这表明自由泳项目既能影响竞技游泳比赛的总体结果,又能反映出一个地区竞技游泳的整体能力。在自由泳比赛项目出现100多年的历史里,人们始终在追求更好的成绩,更快的速度。自由泳划臂产生的推进力是整个自由泳速度提升的重点,是自由泳游进的主要动力来源。在游进过程中,身体位置更高、更平,相对阻力也就更小,而正确地打水动作在游进过程中能保持身体的平衡性和稳定性,有助于提高游进的速度。1922年美国人维斯摩洛采用了两臂交替划水和两腿6次交替打水配合,形成了现代自由泳的模式,该文也将从自由泳技术的划臂与打水两方面梳理有关自由泳运动的论述,为自由泳运动的发展提供借鉴。

1 划臂技术

自由泳是以手臂作为主要推进力的,在划臂频率相同的情况下,速度主要依靠划臂的质量[1]。随着体育科学的进步及对优秀运动员的研究,人们发现不是推水而是划水动作产生了自由泳的推进力,因为自由泳划水动作几乎都是上下左右的方向,而向后的动作很少[2]。

自由泳手臂划水相对于身体形成的运动轨迹,类似于“S”形状。即手入水后,手掌先向外侧抓水,再身体中线划水,然后再改为向外侧推水至大腿旁出水S形曲线的弯曲度因人、因主项距离而异[3]。但划水曲线不宜过大,划水合力点也不宜偏离中线。S形划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主流技术,之后“直线划水”技术逐渐被当今更多的优秀运动员所使用,如,索普、孙杨等。“直线划水”看不出明显的S形,向外向内再向外的动作幅度很小,趋于直线[4,5]。

现代自由泳划水合理技术的重要特点是“高肘”划水,高肘的一个优点是有利于发挥上肢及肩带肌群的力量,产生良好的动力学条件。许多世界短距离自由泳选手均具有高肘划水的特点[4]。而直臂划水先向下压水,后向上撩水,中间持续向后推水的过程很短,浪费身体能量,因而未被大多数运动员所采用[6]。而手臂的交叉配合分为前交叉、中交叉和后交叉。从使用的情况看,我国运动员自由泳普遍采用中交叉配合,但国外运动员则各有侧重,如,澳大利亚自由泳运动员多采用前交叉配合,美国自由泳运动员多采用后交叉配合[7,8]。

有关划水技能的流体力学分析指出,自由泳有效技术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风格,为获得最高的效率、最好的速度,运动员需要熟练控制划臂动作,促使身体趋向于理想姿势[9]。而身体理想姿势与肌肉群的配合密切相关,通过对自由泳运动肌群的研究表明,向内划水的主要活动肌肉为胸大肌和肱二头肌,向外划水的主要活动肌肉为肱三头肌,同时屈腕肌对划水、胸大肌和背阔肌对提高自由泳推进力的作用也非常大[10]。因此,有针对性的肌群训练以期充分发挥肌群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打水技术

在自由泳游进过程中,打水能够加强手臂的划水作用,提高整个配合动作的协调性。双腿连续上下轮流打水,有助于保持水平的流线型姿势,推动身体前游。大腿发力向下打,带动小腿和脚掌紧随大腿下打,腿下打有鞭状动作;当小腿和脚掌加速下打时,大腿开始变换动作方向开始上打,大腿向上的同时,膝部完全伸直,有助于做鞭状下打动作[11,14]。

根据现代游泳技术可知,优秀自由泳运动员一个游泳动作周期中有6次均匀打腿,但通过分析自由泳打腿节奏,可发现不同的打腿技术的适用范围也不同,6次打腿,非常适合短距离比赛;而4次、2次或2次交叉打腿的配合,更适合中长距离比赛,而在最后100m或50m后程冲刺时,应再次采用6次打腿。因为6次打腿节奏提供的推力更大,所以,适合浮力差的运动员;而2次打腿则适合腿部长且浮力好的运动员;4次打腿是6次打退和2次打腿的变形,目的是对抗非吸气侧侧摆臂产生的阻力;侧摆移臂的运动员普遍采用2次交叉打腿,这样可防止臀部出现侧摆动作,破坏身体平衡[10,15]。

很多专家对自由泳打水技术一致的观点是,能够配合手臂动作,更好地协助身体绕纵轴转动、维持身体平衡、保持较好的身体位置。但打水对推进力的贡献则被许多学者所质疑[5]。如,乔元和冯敦寿通过对运动员自由泳效能的观察和测定发现,划水推进力的效能接近于配合的效能[16]。而澳大利亚的卡莱尔提出:“对很多运动员来说,可以考虑采用拖腿动作,如果打腿不能保证对游泳速度起很大作用,那么最好是利用2次打腿或2次交叉打腿”。相关学者一致认为,当游泳速度达到一定的“临界值”,打腿作用将由正变负,打水不仅不会产生推进力,反而会增加阻力,因此,更要强调划水的重要性[4,16-17]。

尽管自由泳推进力主要来自划水,但打腿的技术和力量是技术动作配合的基础,因此,不应单纯地把划臂动作视为教学重点。不少教练在游泳教学过程中,仍坚持认为打腿技术对自由泳教学影响最大、也最为直接,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协调性、稳定性和水感;同时实践教学中也要十分重视踝关节的柔韧性及股直肌和股二头肌肌群的专项训练[10-11,18-21]。

3 划臂与打水的配合

哈尔梅率先使用两臂交叉轮流划水后,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相继出现爬泳划臂和两腿有节奏向后下打水的泳姿。1922年韦斯摩洛首次在100m自由泳比赛中采用6次打腿2次划臂技术,游进1分钟后,自由泳技术配合和风格上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模式,如,“6∶2∶1、4∶2∶1、2∶2∶1、规则打水和不规则打水”等,自由泳技术得到了不断地丰富和完善[22]。

自由泳手腿配合很重要,技术配合中的协调性和一致性,是游泳运动员均匀地、不间断地向前游进的保证。自由泳水下划水动作应该是同侧划水同侧打腿,其中手臂的动作是推进的主要部分,而打腿有轻重之分,轻的腿有4次,重的腿有2次,并且每次抱水动作时候的腿是重打。有试验测试分析了自由泳配合技术的推进力与手、腿推进力之和的比例关系,将其作为衡量运动员推进力与游泳技术的重要指标,其中划臂与打水对推进力贡献的比例大约为3∶2,因此,头、躯干、腿部动作都应该服从手臂的动作[13,23-26]。

自由泳技术配合要符合人体结构特征,才能更好地发展该项目的竞技技术。从生理学角度讲,上肢和下肢的肌肉的不同特点使得长距离项目应尽量减少打水次数,短距离项目应尽量增加打水次数。通常人类下肢肌肉比上肢要发达,下肢肌肉在工作时需消耗更多的氧气,也需要更大的供血量,长距离比赛以肌肉有氧代谢为主,如果过分强调打腿,则易增加心脏负担,不利于提高总体游进效率。

由于运动员在水中游进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支撑点,只能依靠自身的核心力量来控制身体的平衡以及协调手腿配合,因此,在训练时,要重视培养水中发力点的感觉,在自由泳手腿配合的训练中,要发掘运动员自身的身体特点,形成其特殊的技术风格[27]。

4 结论

自由泳项目取得的成绩与速度需要依靠游进过程中的推进力,推进力是身体四肢与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划臂技术是影响推进力的主要因素,打水是辅助因素。如何提高划臂与打水的技术是许多专家、学者和教练们不断地探索和追求的目标。很多人利用水下摄像设备、游泳水槽设备、CDF仿真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并结合生物学、人体运动学、流体力学、控制论、系统论与数据挖掘理论等传统与新型科学理论对自由泳的划臂、打水以及二者配合的模式进行了科学研究,促进自由泳技术向标准化、客观化、专项化和多元化发展[28-30]。

虽然,现代自由泳项目的成绩很难再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是针对运动员自身生理结构和体质特点的细致化研究,用以挖掘出个性化的划臂和打水技术以及手腿配合模式的最佳训练方案,肯定会实现提高推进力、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的目标,促进自由泳运动的发展。

[1]张雄.成都国际游泳邀请赛自由泳技术观察综述[J].江苏体育科技,1982(3):28-30.

[2]赵铁顺.自由泳的发展史与提高自由泳速度的技巧[J].黑龙江科学,2016(1):74-75.

[3]陈武山.游泳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4]刘世及,林诗存.短距离自由泳技术的新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78(1):101-107.

[5]纪昌飞.我国男子短距离自由泳技术研究综述[J].搏击(体育论坛),2014(9):52-55.

[6]Sarasaralee,龙俐君.探索成人学习游泳的方法和技术(八)自由泳的分解及配合[J].游泳,2015(8):73-75.

[7]鞠鑫涛.澳中优秀自由泳运动员的技术对比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5(6):65,77.

[8]赵洪民,黄波.自由泳技术发展方向的探析[J].当代体育科学,2013(12):137-138.

[9]R.E.小施蕾哈夫,吴三奇.游泳推进力的流体力学分析(续)[J].江苏体育科技,1981(5):40-47.

[10]范年春,陆爱云.优秀自由泳运动员水槽游泳技术及其肌电个案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1):73-77.

[11]许晓东.腿在少年儿童游泳基础训练中的作用[J].运动,2014(90):34.

[12]祁勇.浅谈少儿自由泳运动员腿部训练[J].运动训练学,2013(1):19-21.

[13]林洪,闫超,何枫,等.游泳运动技术优化与创新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4):40-57.

[14]肇一.爬泳技术[J].游泳季刊,2014(4):13-15.

[15]杨黎芳,赵晔.试论爬泳腿打退动作节奏[J].四川体育科学,2004(2):80-81.

[16]乔元,冯敦寿.自由泳技术效能的测定与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86(6):1-7.

[17]仲宇.不同水平女子运动员50m自由泳途中游速度和划频、划幅变化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93-95.

[18]栾英.浅谈少年儿童打腿训练的重要性[J].游泳季刊,2012(4):17-18.

[19]丁宏,张红军,明罡.提高自由泳运动成绩的研究[J].少年体育训练,2010(1):35.

[20]刘丰.爬泳腿技术的教学探讨[J].游泳季刊,2004(1):21-23.

[21]罗炯,金季春.表面肌电的处理方法及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前景[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2):56-59.

[22]罗瑞芬.浅谈游泳运动员的早期选材[J].游泳季刊,2007(3):34-45.

[23]姜义环,杨昕宇.关于自由泳手腿配合等几个问题[J].游泳,2014(6):20.

[24]牛成龙.浅析自由泳技术的数学分析[J].才智,2013(4):315.

[25]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编.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90-236.

[26]仲宇,刘迅雷,吴钟权.自由泳配合技术与划臂、打腿推进力的测试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61-63.

[27]温伟,杨昕宇,付言庆,等.自由泳手腿配合和身体位置[J].游泳,2014(5):67-69.

[28]张晓侠,马吉光.CFD仿真技术在游泳运动力学问题研究中的应用[J].体育科学,2013(7):70-75.

[29]林丽雅,张莉,徐心浩,等.优秀游泳运动员赛前大强度训练实效性探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1):7-12.

[30]郝凤霞,刘铮,刘平清,等.自由泳短周期内速度特征的三维运动学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3):82-86.

G8

A

2095-2813(2016)10(a)-0196-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8.196

猜你喜欢
交叉游泳速度
行驶速度
菌类蔬菜交叉种植一地双收
速度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听说你要去游泳 “妆”一下吧!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连数
连一连
图侃天下
游泳时小腿抽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