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自行车制造的自动化——访深圳市新沧海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鞠为平

2016-11-28 08:34余海峰
中国自行车 2016年10期
关键词:机器客户生产

文 图:余海峰

一切为了自行车制造的自动化——访深圳市新沧海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鞠为平

文 图:余海峰

编者按:工业机器人在发达国家已经普遍运用在制造领域,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自行车制造业,近年来通过引进大量的自动化生产线,面貌今非昔比。深圳市新沧海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自行车、摩托车和客车等制造行业高端自动化制造装备的技术型企业。中秋节前,我带着探秘自动化设备的愿望来到了深圳市新沧海机械有限公司。公司创始人之一鞠为平先生原是一位大学教师。在深圳,我聆听了鞠先生对自己、对新沧海公司的介绍。

记者:很高兴能在深圳采访您,您刚从德国出差回来,一定很辛苦。我想我们的交流能否从您的创业经历开始?

鞠为平:好的。我是在吉林出生的。1975年中学毕业后到长春一家工厂做了3年电工,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我于1978年参加高考,以第一志愿被吉林工业大学录取,在校学的是金属材料专业。毕业后留校,加入了教师队伍。这期间除了教书还承担一些科研项目,并与校外单位有过合作,为这些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我这个人有点不太安分,喜欢搞新的东西,当时课题组里有一位老师曾在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工作过,科研能力很强。在他的影响、指导下,我学到并掌握了一些科研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期间在国家级焊接专业杂志上发表过学术论文。1988年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研制出新型汽车水箱低锡焊料,第2年就为该厂降低焊接成本近200万元。因为这一项目,我们课题组为学校创收了15万元。

1987年之后,我们学校有些同学、同事调到了深圳工作。当时深圳发展速度令人仰慕,深圳的创新活力和工作效率强烈地吸引着我,我想这不正是我一直向往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吗?何况教了几年书感到有点腻了,于是心里萌生了一种去深圳闯一闯、拼一拼的冲动,否则就对不起时代赐予我们的良机。即便不能成功,我也无怨无悔。1990年3月我辞去了大学教师的工作,到深圳开始了新的生活。

记者:这可是要下很大决心的,毕竟大学老师也是一份不错的工作啊!

鞠为平:是啊,教师职业稳定,还有一年2次假期。我走的时候,学校有些老师也劝我不要走,但那时我只有33岁,有点不安于现状。

刚来深圳是很辛苦的,我先在一家外资企业打工。我从小喜欢动手摆弄东西,中学时喜欢骑自行车,车子有毛病了都是自己修。

我们厂生产电器接插件,产品出口到美国,刚进厂时我担任督导员一职,负责技术、生产管理,我在厂里能拿1 200港币的工资(当时的人均工资大约只有人民币200元左右)。来了不到2个月,我对厂里解决不了、一些客户投诉的产品质量问题做了一些小的整改,这样一来投诉没有了。老板一高兴,给我升职当了生产主管,工资也加到1 500港币。当时工作很辛苦,工人都是一些广东、四川等地的农民工,文化、技术素质比较低,我要负责把他们教会,帮他们实现从农民到制造业工人的转变。同时还有些生产、管理、技术方面的问题需要我来处理。我在学校学材料专业,后来又在大学里教过焊接,所以就利用这些知识,把压力焊工艺中长期解决不了的质量问题给解决了。这使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地发挥,并在员工中间赢得了口碑。

由于这家外资企业不能解决我的户口问题,所以不久我又投奔了一家国有企业,第2年落实了户口,第3年又解决了住房问题,这样我就把家人接来,生活稳定一些。等房子、户口都解决了,我就开始琢磨如何干自己的事业了。

我到深圳不久就认识了张海勇总经理,当时他在深圳中华自行车公司工程部,工作非常出色,同事们都称呼他教授。张总原来在学校也是青年骨干教师、拔尖人才,曾经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当时中华自行车公司在全国也是比较知名的企业,我们是吉林工业大学的校友,所以平时接触来往比较多。

在与张总的交流中,我们开始探索创业的事,发现当时在国内没有制造自行车生产专用设备的厂家,而进口设备不但价格昂贵,也并非十分完美,很多设备由于满足不了生产需要和产品质量要求,使用时经常要进行重新改造。而张总和戴总监、李厂长在厂里都是负责工艺改善和设备改造工作的,这样我们就萌生了自己制造设备的念头。

1992年,市场上自行车正在由传统车向山地车转型,我们估计自行车加工设备一定会有很大的市场需求,机会在向我们招手。经商量,我们几个决定成立一个专业的自行车设备制造公司,让国内的自行车生产企业用上我们自己研制的生产设备,打破进口设备一统天下的格局。

1993年3月,由张总、我、戴总监等牵头正式成立了沧海公司。开始是由多方投资,2003年经过改制,我们几个骨干买下了公司的全部股份,正式成为公司的股东,公司由合资企业转为民营企业,大家推选张总为公司的总经理,我担任副总经理。

记者:万事开头难,在原有市场的格局下,新企业要打开市场是很不容易的,请问你们是如何做的?

鞠为平:我们从零开始,确实很艰难。公司刚成立时只有七八个人,设计方面的工作主要由张总和戴总监负责,我负责后勤和生产管理。刚开始起步阶段遇到过很多困难,有些事原来都没有预料到过。

由于设备的销售是顾问式销售,与客户沟通时面对的都是厂里负责生产和设备方面的专家,而我是从公司成立的那一天才开始步入自行车行业的,对自行车的生产一窍不通,要想做好销售工作,也必须要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自己从曾经的大学教师又变成了自行车专业的小学生,从自行车生产全过程的ABC开始学习。经过这些年在工作中的学习和与行业内的专家不断交流,让我在自行车设备的研发、销售和工艺改善方面也积累了很多经验。

真正的市场竞争还是要看产品质量是否过硬,技术上是否有优势。头几年公司的销售也是很可怜的,第一年销售额才80多万元,勉强能够维持公司运转。1994年公司曾遇到发不出工资的窘境:当时接到了一批订单,但周转资金没有了,后来通过贷款才渡过难关。

第2年我们的销售额达到150万元,以后几年基本上是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我们将主要精力投入在产品开发上,经过几年积累,使公司的产品越来越齐全。

记者:当时除了张总负责技术以外,是否还引进过其他技术骨干来增强企业的技术实力呢?

鞠为平:没有,张总对自行车生产了解得比较透彻,而且他自己开发了很多新的机器,这也成为我们公司创业的一个基础。戴总监原来在韶关一家机械厂搞设计,李厂长原来是梅州一家汽车配件厂的技术负责人,所以原来我们设计的实力还是很强的。当时正遇到好孩子公司2期工程将要建设,需要比较多的生产设备。我们知道这一情况后,主动请好孩子公司的相关人员来公司实地察看。他们对我们的产品很感兴趣,买了我们一大批设备,这是我们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订单,总值达320万元,相当于公司上一年全年的订单。

自己从曾经的大学教师又变成了自行车专业的小学生,从自行车生产全过程的ABC开始学习。经过这些年在工作中的学习和与行业内的专家不断交流,让我在自行车设备的研发、销售和工艺改善方面也积累了很多经验。

记者:专用设备一般应该是接订单以后再组织生产,那交货期是多久?

鞠为平:一般是3个月。为了完成好孩子的订单,我们马上扩大生产。订单中还包括很多新产品。那时我们厂房面积很小,才400 m2,所以我们采用分批交货的方法,尽量不占用场地,同时又及时扩大了场地和生产能力。

1999年底,中国自行车产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天津富士达公司正在上规模,原来他们已经买了另一家企业的同类机械,感觉不太满意,提出想试用我们生产的轮圈锁紧机,订了2台。收到设备后,富士达公司就用我们的机器与原来使用的机器进行比较,老机器完成一个轮圈的锁紧时间是25 s,而我们的机器则需要超过30 s才能完成。于是富士达公司相关领导提出,能否再提高速度?根据客户的要求,我们公司仅用不到20天的时间,就把一幅轮圈的锁紧时间压缩到15 s。

效率提高了,质量又好,生产出来的轮圈的偏摆和跳动比原来那家的还小,平均生产速度快了不少,客户非常满意。从这以后,天津的自行车轮圈锁紧机市场就被我们打开了。另外我们的价格也占有优势,市场上其他产品售价24万元,我们产品的售价还不到20万元。效率高,质量好,调整简便快捷,所以天津当地很多企业都用了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很快处于领先地位。

记者:企业的成长往往是被逼出来的。不断改进,让你们的产品越来越完美。

鞠为平:我们的机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粗粮细粮都能吃”!别的机器对产品的精度要求比较高,只能“吃细粮”,尤其是车圈。前些年国内市场自行车精度比较低,孔距误差一般都在3 mm以上,那些“吃细粮”的机器孔距允许误差是1.5~2 mm,大于这个距离就会发生“找不到条帽”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对机床进行了“随动”改进,通过伸出机械手提前抓到条帽,当车圈孔距不准时,也可以一个不漏地把条帽准确地抓住,允许的孔距误差达4 mm,这也是我们机器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很受国内各个厂家的欢迎。

记者:那现在产品的精度都比原来有大大改进,这项功能还需要吗?

鞠为平:产品精度确实上去了,但这项功能依旧保留着,因为市场上还有一部分低价车、童车,车圈精度相对较低。

记者:自动化生产以后,一般可以节省多少人力,有没有这方面的统计?

鞠为平:使用车圈机,现在3个人可以代替原来的8个人,省下5个劳动力。

还有下料机机器人,车架制造从下料开始,下料机可以根据要求将6 m长的材料加工成所需要的尺寸,然后再自动送到抛光机里面,最后由机械手把管料整齐地摆放到料车里面。

我们的后叉六功能加工机可把原来的切管、缩锥度、打圆头、压扁、冲孔、铣槽等多道工序用一套机器自动完成。过去这些工序至少要4台机器,4个人完成,现在只要一套机器就能完成了。而且1人可以操作4套机器,也就是说现在的1个人取代了原来的十多个人的工作量,大大解放了劳动力。

记者:像富士达这样规模的企业,员工达上万人,如果用了这些机器,就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员,降低生产成本。

鞠为平:是的,富士达公司大量使用这些智能机器人和自动机床以后,已经尝到了甜头,所以近几年他们一直在研究如何减少操作人员。车架生产线每年要省下20%的人工。这样一般设备的投入费用2年之内便可收回。

记者:据了解,我们行业中,需要转为自动化生产的企业非常多。我在浙江的一家企业曾看到,尽管这几年公司已经换了很多设备,但改进的潜力还很大。“中国制造2025”也就是要向生产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这样看来,新沧海公司会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用武之地。

鞠为平:对!另外,我们现在做的机器都比较紧凑,基本上不需要增加场地面积,改造十分方便,受到很多企业的欢迎。

2013年我们又开发了自动轮圈编锁机,这个机器是做轮组用的,就是把辐条、车圈、花鼓组合在一起。产品是我们在2013年研发的,2014年3月第一台机器拿到富士达试用。目前,这种机械国内需求量很大。在质量上我们与国外品牌的产品相当,但是效率更高。操作和调整更简单快捷,工人培训1~2周就可以熟练操作。比原来使用的铜头递组机的操作要简单得多,原来铜头递组机操作工要经过3个月以上的培训,操作难度很大。

记者:目前使用贵公司产品的客户主要有哪些?

鞠为平:除了富士达外,喜德盛、捷安特、美利达、永琪、爱玛、金轮、科林、永久、凤凰、飞鸽等企业目前都在使用我们的产品。虽然,我们公司的历史与国外的同行相比还较短,但也已经在自行车行业耕耘了23年,目前在国内已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记者:这些设备有出口吗?

鞠为平:现在出口的量占我们公司总产量的20%,公司的产品出口已经覆盖到欧洲、美洲、非洲、东南亚等地区的30多个国家。由于国外市场运作时间比较短,客户的认知度还比较低,出口量目前还不算高,然而我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开拓和努力,我们会得到更多国外客户的认可。

记者:公司为什么在多次与同行PK后都能取得胜利?

鞠为平:这是因为我们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就考虑到产品的实际情况,另外我们现在已经跳出了竞相压价的怪圈,把跟别人竞争主要的着力点放在比质量、比性能上。市场很残酷,有的产品不得不通过现场PK的方式一决雌雄,跟对手进行“刺刀见红的肉搏战”,战斗的结果就是一个走、一个留,这样的事情我自己就亲历过2次。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法则让我们赢回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

记者:赢得竞争胜利是靠过硬的质量,你们生产过程中用哪些方法来确保产品质量。

鞠为平:公司建立了一套ISO管理体系,上下严格执行,其中最关键的点就是我们的产品出去之后都会采取质量跟踪的办法。一旦发现问题立即反馈,及时予以解决。刚才我们还在开会,逐一讨论处理最近出现的一些问题,力求用最好的方法解决。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我们的态度是零容忍,处理非常严厉。

尽管我们前期管理很严,但难免出现质量问题,比如今年我们就去印度处理了一起质量问题。该产品到了用户那里,用了不长时间,冲磨就严重磨损,当时客户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以为是自己使用不当。我们派人检查后找到了原因,向客户讲明是我们的质量问题,主动承担了责任,并补发了一些零件,派出服务人员把不合格的零件全部换掉,客户对此非常满意。我们觉得这就是对客户负责,尽管客户的货款已经付清,但我们还是要负责到底,该承担的责任绝不推脱。不能让客户在品质问题上对我们有不满意的地方。

记者:生产设备不同于一般的产品,很多都是需要创新设计的,所以除了产品质量以外,应该还有设计上的问题,还有其他细节上的问题。

鞠为平:为了使我们的产品更符合实际需要,我们还建立了很多反馈渠道,产品究竟好不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而是要听取用户的意见。对客户提出的每一项要求和建议,我们都会认真对待,直接体现在我们的设计中。产品使用后,客户提出的调整、修改要求,我们也会尽量满足。

我们把客户反馈的信息当成一种很重要的资源,因为我不是产品的使用者,自己感觉好不一定就真的好。我们常说,鞋子穿着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设计理念与实际情况总会有一些差距,及时接受客户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正改善,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多年做下来,客户对我们机器的评价是实用、好用!

记者:现在由张海勇总经理挂帅的研发团队,应该比当初强得多了?

鞠为平:我们的产品属于非标的,很多是专用的,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参照。我们的研发团队有20多人,气、电、液压、机电一体化,数控软件都是自己开发的,公司还专门成立了软件公司。

记者:您认为自行车制造设备未来会朝哪个方向发展?

鞠为平:一是设备智能化、自动化、多功能化、高效化;二是人员精简化。我们针对的用户主要是大批量生产的企业。

中国自行车的主要消费人群还是以代步、运动为主,像欧洲这样比较高端的、个性化的用户量比较少,所以我们企业的发展重点是规模市场。

记者:一台设备可以用很多年,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更换设备的频率可能不会很高,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企业如何去发展?

鞠为平:现在市场升级换代还是比较快的,因为自行车款式变化比较快,消费者要求越来越高,使得自行车的品质不断提升,这样就要求不断有新的机器出来,满足市场需求。比如原来自行车单层圈多,双层圈少,现在双层圈越来越多了,还冒出“雪地圈”这样的品种。需求变化了,我们也要变化。

我们把客户反馈的信息当成一种很重要的资源,设计理念与实际情况总会有一些差距,及时接受客户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正改善,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记者:机床不同于其他产品,售后服务可能要体现在调试阶段,请问你们如何做的?

鞠为平:我们在很多城市都设有办事处,人员都是公司直接派出的,这些人在我们公司都已经工作和培训了10年左右的时间,很有经验,能够胜任机床调试的重任。比如我们在天津的办事处有8人,配了5辆车,另外在昆山、宁波,郑州、成都等地都设有办事处。因为我们现在除了做自行车,还做摩托车、客车和汽车减震器的加工设备。

记者:自行车、摩托车、汽车设备制造之间,是否有互补的部分?

鞠为平:当然有!原来以为摩托车设备很先进,到摩托车企业一看,才知道原来有些摩托车企业的加工设备还比较落后,所以我们对自行车制造设备加以改进、提高,就可以用在摩托车制造上了。

记者:还想了解一下设备的保修是如何规定的,因为它不像消费品,比如电池可以保修一年。

鞠为平:属于我们制造品质的问题,我们也是保修一年,而对于一些有特殊情况的客户,如需要对原产品进行改造升级的,会不受年限的限制,给予大力的支持。

记者:今年以来,市场不太景气,自行车销售下滑明显,对于此类情况,贵企业有何应对措施,未来有何打算?

鞠为平:自行车产业不是夕阳产业,市场需求将来一定会增长,今年的情况与大气候有关,整个行业出现的问题一定会给我们带来影响。好在我们不光是做国内市场,也做国际市场,总体上有一个补充、调节。这次我去欧洲就听到有人说“欧洲自行车产业要重新兴起”的说法,这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市场。

另一方面,近几年我们的任务一直十分饱满,基本上没有喘息的时间,形势不好,反倒让我们可以松一口气,趁此机会,练练内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新产品开发上。我们可以不像原来忙的时候,一切围绕订单转。研发的重点正向自行车智能化、多功能化、轻量化方向发展。比如轮圈校正机的功能就是在车圈锁紧完成后进行自动校正,这台机器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制造校正机的技术原来被国外企业所垄断,现在我们正在加大研发的力度,预计在年底之前会有所突破。

记者:看来行业在制造机床方面如果能够提升的话,会给整个行业的制造技术带来全新的面貌。

鞠为平:原来在车架生产方面基本上是单机单车架操作,现在我们已经在备料方面做了一些智能化的自动设备,下一步在设备的多功能化方面还要进行努力,像五通、中管、平立叉自动加工线现在都已经生产出来了。另外车圈生产原来以单机为主,而在德国、法国已经出现半自动化生产线,我们也正在研发自动生产线,一旦使用,车圈厂就可以解放很多人工。自行车过去一直是劳动密集型生产,通过这些改变,也许有一天就可以说,自行车已不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了!

记者:我想,理想化的状态应该是:把从钢铁厂买来的原料塞进机器的一端,零部件就会从机器的另一端出来。

鞠为平:这种情况完全可能实现,不过还有待时日。其实我们现在正朝这个方向一步一步努力。听说葡萄牙有一个工厂的车架已经实现全自动化生产。

记者:您从事的这个行业是很了不起的,它为自行车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鞠为平:其实做这个行业也很辛苦,很累,要不断研发新产品。刚出来的新产品,过了三五年就要被更新的产品替代。如果你没有新产品,企业就要被淘汰。但是一旦新产品研制成功,我们又会很兴奋,很快乐,很有成就感。这种快乐的感觉也是别人无法体会的!

记者:您认为研发新品是在引领这个行业,还是跟着这个行业走?

鞠为平:准确的说,应该是与行业“同步”。做设备不能闭门造车,一切需求信息都要从企业客户获取,这样才能和企业客户融合,和需求融合。比如原来自行车企业工作环境差、噪声大,冲床会发生断指事故,工人不愿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现在的年轻人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生事故,对个人和家庭都是很痛苦的事情,企业赔偿金额也很高。随着自动化生产的推广,这些问题都将被逐步解决。我们做设备的出发点一是高效,一是安全。自动化机器可以识别人的不规范操作,用智能化杜绝事故发生。

公司在发展成长的历程中,也得到了行业内很多先进企业的支持和信赖,尤其是当研发的新产品还未达到成熟阶段时,这些企业积极配合我们试用,同时提出很多改进的建议,大大加快了我们的研制速度。在此,我要代表我们公司借贵刊向多年来给过我们无数大力支持的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Interview with Ju W eiping,vice president of ShenZhen New Canghai Machinery Co.,LTD

猜你喜欢
机器客户生产
机器狗
机器狗
为客户节省时间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陪客户喝酒后死亡是否算工伤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未来机器城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做个不打扰客户的保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