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农村资源流失问题
——基于系统论视角

2016-11-29 04:02王静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000
人间 2016年16期
关键词:系统论变迁农村

王静(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000)



当今中国农村资源流失问题
——基于系统论视角

王静
(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214000)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在中国的地位不容小觑。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被规划为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流入城市,造成农村资源流失情况严重。鉴于此情况,本文将采用社会系统论视角,经过实际调研,重点从人力资源、土地资源、文化资源三个方面来研究农村的资源流失问题。

关键词:农村;资源流失;变迁;系统论

进入21世纪,中国人口已达到13亿,其中有7亿多是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0%左右,农村人口在中国所占的比重非常大。但是农村的问题普遍存在,针对某一单一问题中做研究,较为单薄片面,本文采用系统论方法从资源流失角度来展现农村问题。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人口。经实际调研,有3/4的自然村外出人口达到或超过本村人口的50%,其中青壮年占比都在50%以上。处在发达城市边缘的村庄,或受惠于城镇化,村民变市民,或抓住“生态旅游”的契机,居民留在村庄。

2.职业。

(1)留守村民。留守居民的职业主要集中在乡村附近,包括农业生产、养殖生产、工厂工作等方式。农业生产主要是家庭种植,某些农村地区由于临近城市,受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大范围种植经济作物。养殖生产主要指养羊、承包鱼塘、养奶牛等进行大规模养殖工作作为职业。工厂工作指村落有企业、工厂等提供给留守居民就业。由于各地地理和经济状况不一,各个农村居民还会有如泥工、木匠、货车司机等职业。(2)外出村民。外出谋生的青壮年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在工厂工地工作,如鞋厂、纸厂、电子厂,从事流水线作业;第二类是经商,多分布在江浙沪、深圳、广州等一二线城市。第三类是在城市企业工作,这部分村民所占比重较少。

3.村民自治。在大部分自然村,村民自治组织村委会只剩下象征性的自治。

(1)上传下达。健全能持久的政治必须是上通下达的双轨形式,但是在大部分村庄,还只停留在下达阶段,村民的意见很少能向上反映。(2)村长选举。村长选举的方式多样,大部分村庄采取自荐—村民投票方式,以选举出村民认可、有能力的人来担任村长。少数村庄采取自荐—上级决定方式以及村民推荐—党员投票方式。

4.环境。地理位置影响村庄发展。村庄的田地分散,难以实现农田机械化生产,无人承包,农业发展缓慢。自然环境遭破坏。包括工业污染和生活用品污染。村庄已不再是脑海中的春游圣地,工厂的工业污染,大量的垃圾污染以及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给村庄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二、农村资源流失情况

早在上个世纪,费孝通就提出了农村资源流失的相关问题,他明确提出了“社会损蚀”这一概念,他拿水土流失做比喻,来比喻农村社会资源的流失问题[1]。王君柏也写到:目前还有老一辈的村民苦苦支撑。往后的发展,基本可以断定,年轻人不会种地了,自然和人争夺田地的较量,将会以自然的胜利而告终。当然,人退林进,也未必不是好事,但村庄的衰落,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2]。但是农村资源流失问题不仅包括土地资源,更包括了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下面针对几个不同资源流失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人力资源。

(1)劳动力。第一代打工者处于中间阶段,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青壮年外出打工尤为严重。但是他们在城市立住脚跟的不到1/10,城市赋予他们更多的是外来务工者的身份。(2)人才。父辈中通过高考在城市安家的每村只有寥寥几户,虽然过年或者节假日还是会回到老家,但实际上,他们不能说是村里的人了。这些年轻人多年来所接受的离农教育与父母的期望,让他们在观念、能力上都远离了土地。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流失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占用或买卖。如政府征收、村民自己建设占用、土地转让等形式。第二,土地营养流失。由于劳动力不足又无人承包,农田当旱地种,旱地已全靠除草剂和农药,不可持续。第三,退耕还林。政府提倡退耕还林,也有由于荒置农田自然的进军。

3.传统文化的变化。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传统节日的方式,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村落青壮年人群的离乡接触到城市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再回到村落后对村落的庆祝传统节日方式造成了巨大冲击,传统节日黯淡。例如旧南村,2000年以前村里每逢过年都会举办隆重的“拌玩”,表演队走街串巷,2000年以后这一活动在村里销声匿迹。

乡村的文化向来多种多样,其中一些却由于不受重视,面临失传或已经消失境地。如重庆白桥村的一处遗迹,2008年,村民们在年三十晚上还曾聚众去给菩萨烧香,之后却因为彻底的大开发而被夷为平地。

三、反思与建议

如果中国会按照西方城市化的发展路径,乡村虽会一定时期内衰落却不会衰败,但中国的城市化太过剧烈,由此造成了许多问题。那么如何缓解乡村现状,促进乡村更好地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注重地方,去中心化。政府制度层面,资源分配上要“去中心化”,一是改变各种公共资源分配的城市中心化,特别是大城市中心化,重视中小城镇、乡村的发展,特别是教育、医疗这类与人类生存紧密联系的资源。二是在原有针对三农的支持政策上(农业补贴、优惠、人才下乡、规模作业)加大投入。

2.完善保障制度与治理体系。完善保障制度。如在鼓励农民创业、提供创业支持的同时,要有相对应创业失败的保障措施。

建立治理体系。加大国家与乡镇财政投入,进行环保设施建设,改造碎片化、低效的治理体系,建立自上而下的环境检测管控与农民组织化参与相结合的治理体系。由于污染的主体包括缺少环保知识、意识的村民[3],还需要普及性的教育宣传。

3.努力维持乡村社会的生态平衡。纵向的乡村历史、文化和传统的保护、继承与发展,有形的如传统手工艺,无形的如桑梓情谊、乡贤精神等;[3]在发展过程中保护乡村特色,体现乡村价值而非导入城市的发展模式或价值观。

横向上各种力量的结合,促使今日中国的乡村从一盘散沙走向合作。如乡村自组织——乡贤理事会、各类合作社,既给村民提供了反哺家乡的机会,促进乡村的发展,另一方面自组织也是村庄自己提供公共产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重建. [M].岳麓书社.2012-1

[2]王君柏.失落的乡村,人民日报,2015.09

[3]张玉林.农村环境:系统性伤害与碎片化治理,武汉大学学报,2016.02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27-01

作者简介:王静;女,安徽六安人,学历:本科,就读于江南大学。

猜你喜欢
系统论变迁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小渔村的变迁
新兴权利保护中利益合法性判定的动态系统论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一纸婚书见变迁
清潩河的变迁
系统论视域下的高校实验室发展探讨
基于系统论视角下的园本教研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