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普希金抒情赠诗《致恰达耶夫》的修辞特色

2016-11-29 04:02季晶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00
人间 2016年16期

季晶(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试析普希金抒情赠诗《致恰达耶夫》的修辞特色

季晶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130000)

摘要:《致恰达耶夫》是俄罗斯政治抒情诗的典范之作。本文结合近年来俄罗斯修辞理论界的研究成果,从篇章结构、词汇辞格、句法辞格、音韵特征这四个层面具体分析了普希金著名诗篇《致恰达耶夫》的修辞特色,以进一步揭示这首诗的深邃内涵。

关键词:篇章结构;语义辞格;句法辞格;音韵特征

一、篇章结构

篇章结构是篇章修辞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篇章修辞分析的重点不是语言单位的修辞特点,而是篇章组织结构和篇章构建手段。篇章的内容必须通过语言手段来体现。内容与形式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王凤英2007:6)

根据诗篇的内容和感情基调,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全诗的前四句诗行,表达诗人思想上的觉醒和成熟:爱情,希望,光荣这些个人的幸福再不能把我们欺骗了,少年时的欢娱如梦如朝露一般消失。这绝不是一个成年人对过去的简单告别,这里是普希金对过去生活的反思和对未来人生的探索。感情基调是忧郁、低沉的。第二部分是中间的八句诗行,诗人在个人幸福幻灭之后,内心仍燃烧着希望,期待而又焦急地等待着祖国的召唤。感情基调是激越的,也有舒缓的,如正像一个年轻的恋人,在等待那真诚的约会一样。第三部分感情更加强烈,充满了号召力。此部分中的祈使句,使诗人的思想在诗行间动态地发展着,又能拉近读者的距离,增加诗歌的感召力。此时对于诗人来说,祖国不仅是了诗人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是十二月党人奋斗的方向。第四部分是全诗的最后四行诗句,也是全诗的高潮部分,请相信(верь)为未完成体第二人称命令式,祈使对方进行某事。这种形式着眼于动作的进行,或担心对方犹豫不决,表现出既催促又婉转的语气,使对方在思考中去行动,诗人大胆和强烈呼吁:积极行动起来,推翻那残暴的专制制度,迎接祖国美好明天的到来。本部分的节奏有缓有急,本诗节前面要缓,要酝酿感情,使人产生憧憬。最后一句,要读得高亢有力,充满自信,以此表达无比豪迈的气概,无比坚定的信念。整首诗的感情基调要随着节律的变化逐步发展,由低渐高,由缓至急,最后达到高潮。

二、词汇辞格

辞格是形象描绘手段,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因此是重要的修辞手段。词汇辞格指的是运用词和词组的转义来加强语言描绘表现能力的一种修辞方法。它能赋予事物对象具体的特征,从而让读者产生直观表象,创造出打动人心的艺术形象。《致恰达耶夫》中运用到的词汇辞格有修饰语、隐喻、明喻、换喻和拟人,这些修辞手段极大地加强了诗歌语言的表现能力。

修饰语(эпитет)是具有艺术形象性的定语或状语。如果说修饰语的历史就是诗歌修辞的缩影,那么这将毫无夸大事实之嫌(А.Н.Веселовский,1989)。修饰语的作用不仅在于描述固定词组中特定事物或现象的性质,而且在于揭示对象的特征,丰富话语内容,提高情感表现力。修饰语在《致恰达耶夫》中的运用,“平静”(тихий)一词通常是不能修饰“荣光”(слава)的,诗人在此很可能暗指的是亚历山大一世所谓的“美好改革”触及到社会根本制度的改革不可能是一幅“平静”的画面,这暂时的“平静”像梦,像晨雾很快便消亡,虚假的“美好改革”过去了。“致命”(роковой)是“势力”(власть)的修饰语,在此揭露当时政局的残暴,国内环境的艰辛。“神圣”(святой)作为“自由”(свобода)的修饰语,神圣的自由浑然一体,更加深入人心,同时也赋予了自由更高的精神价值。因此,在诗歌篇章中,由于诗列的整体性和紧密型,修饰语和被修饰词获得了某种融合一体的意思,更好地揭示对象的特征。

隐喻(метафора)是在特征相似基础上的名称转换。换言之,根据一种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相似之处, 用一种事物名称来说明和刻画另一事物,使词语获得形象性转义,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隐喻在《致恰达耶夫》中的运用,“渴望在燃烧”(горит желание)常用于爱情诗中,在这里形象地表达了火一样强烈、炽热的情感,构成语义重心,减缓下一行诗中自上而下的“重压”;“燃烧着自由之火”(горить свободою)强烈表达出诗人以及十二月党人对自由的向往;“迷人的幸福的星辰”(звезда пленитеного счастья)暗示自由解放,“星星”在俄罗斯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 是自由、胜利的象征。

明喻(сравнение)是将两种事物或现象作形象性对比,借助一个说明另一个。明喻“如梦幻、如朝雾”(как сон, как утренный туман)渲染了理想破灭后的痛苦;“如年轻的恋人/等待忠实的约会”(Как ждёт любовник молодой/Минуты верного свиданья)加强了渴望自由的圣洁性和急切性。

换喻(метонимия)是用相关事物的名称来指称事物。 换喻是根据相关性从一种事物(现象或行为)转移到另外一种事物(现象或行为)的称名方式。这种称名方式主要是依据事物在语言意识中的联系,使词义得到转换而指称另一事物,获得形象性和表现力。换喻在《致恰达耶夫》中的运用,“俄罗斯要从睡梦中苏醒”(Россия вспрянет ото сна)这里的

睡梦是指称专制制度,诗人呼吁推翻专制制度,迎接祖国的美好明天。

拟人(олицетворение)是指把事物人格化的修辞方式。《致恰达耶夫》中的拟人句“俄罗斯从睡梦中苏醒”(Россия вспрянет ото сна)使俄罗斯人格化,更能唤起人们对祖国的热爱,更激起人民对祖国的向往和信仰,也揭示出诗人热爱自由、渴望解放的崇高理想和圣洁的献身精神,表达了诗人关心祖国人民的命运的赤子之心。

三、句法辞格

句法辞格指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词组、句子或一组句子,利用组成单位在语义或形式上的各种关系使语句生动、鲜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句法辞格是特殊的句法结构形式,借助它们可以加强言语的形象性,增强对接受者的感染力。(Михальская1996:227)《致恰达耶夫》中运用到的句法辞格有呼告、句首重叠、对照。

呼告(риторическое обращение)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诗中“我的朋友”(мой друг)“同志”(товарищ)也恰当地表达了诗人对进步者的期盼,这是对恰达耶夫们的呼请。诗人号召他们积极行动,坚定对解放俄罗斯的信念和热望,“把最美好的激情献给祖国”,相信胜利终将到来。它的目的是表达作者内心的强烈感情,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使诗歌成为青年人对祖国、对革命的一次爱的表白。

句首重叠(анафора)是指每段话句首词或词组的重复。如:Пока свободою горим / Пока сердца для чести живы,句首重叠不仅是语言上的装饰,更主要的是能够表达说话人的果断和坚决。

对照(антитеза)是指利用反义词将矛盾的概念对立出来以加强表现力。《致恰达耶夫》全诗用词采用对照手法,诗的第一部分用“爱情,希望,平静的光荣”描绘了少年时安逸美好的生活,但“欺骗”则表达诗人要摆脱过去的幻想,用这种对照来揭示如爱情、希望、光荣这些美好事物的假象,也看出了诗人内心的变化;诗的第二部分即使是在残暴政权的重压下,诗人和朋友仍倾听着祖国的召唤,向往着神圣的自由,正像一个年轻的恋人在等候那真诚的约会一样,诗人用这种残暴政权和青年人在社会的责任形成了对比,爱情、荣誉等与社会责任相比微不足道,更突出了青年人的爱国情怀;诗的最后两部分即使是残酷的暴政,废墟般的国家,可是青年人仍充满信仰与激情,期盼着幸福之星的到来,这种对比强烈表现出祖国已经成为诗人人生的寄托。

四、音韵特征

诗歌的旋律感和音乐性通常指的是节奏和韵律这两个层面。从节奏层面来看,此诗用四步抑扬格写成,抑扬格是指一个无重音音节和一个重音音节的组合,普希金在诗歌作品中常用这种格律形式。它适宜于表达激情,常用于哀歌诗体。普希金早期诗作常常立足于哀诗的风格和抑扬格,哀叹青春幻想和宁静生活的破灭。

从韵律层面来看,全诗在韵脚上,别具一格,依次构成一种“抑扬格”:后元音-вы→前元音-нье→前元音+鼻音им→开口央元音-на,先抑后扬。一般而言,在俄语音韵修辞中,字母ы多表达愤怒和忧伤,字母е一般表达温柔和亲切,字母а表达辉煌和广袤。另外,从韵脚的重音来看,“致恰达耶夫”全诗五个自然段交替使用abab,abba,abba,abab,abab形式和阴韵、阳韵形式,所谓阴韵,就是重读的元音位于诗行的倒数第二个音节,如第一个诗行的最后一个单词славы,而所谓阳韵,就是重读的元音位于诗行的最后一个音节,如第二个诗行的最后一个单词обман。高低强弱,错落有致,使承载不同结构负荷的语音构成张力。

五、结语

以上我们分别从篇章结构、词汇辞格、句法辞格和音韵特征这四个层面具体分析了这首诗的修辞特色。普希金创造性地将政治与抒情融为一体,诗中不仅抒发对恰达耶夫的真挚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熟悉俄语修辞格,掌握俄语诗歌的韵律,会提高我们对语篇的鉴赏能力,更深刻地了解篇章中修辞、语义、衔接手段等层面的特征,也更深刻理解篇章中的美学意义。

参考文献:

[1]ВеселовскийА.Н.Историческая поэтика. [M]. “Высшая школа”, 1989.

[2]МихальскаяА.К.Основыриторики:мыс льислово[M]..Просвещение,1996.

[3]Р о ж д е с т в е н с к и й В.А. Ч и т а я Пушкина[M].Ленинград,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детскойлитературы, 1962.

[4]胡世維,《俄语修辞格》[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5]王加兴,试析普希金爱情诗篇《?***》的修辞特色 [J],《中国俄语教学》,2007年第三期.

中图分类号:I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02-02

作者简介:季晶(1992-04),女,汉,吉林省,硕士研究生,吉林大学,俄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