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天净沙·秋思》中的第十景
——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天净沙·秋思》的解读

2016-11-29 04:02孙思重庆市巴川中学重庆402560
人间 2016年16期
关键词:马致远枯藤瘦马

孙思(重庆市巴川中学,重庆 402560)



浅析《天净沙·秋思》中的第十景
——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天净沙·秋思》的解读

孙思
(重庆市巴川中学,重庆402560)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伴随着悠扬的马蹄,元人马致远以一个蹉跎文人的形象,用简单的九个名词总计十八个字,铺展出了九种景物,再加上略带沉郁色彩的夕阳,为我们大笔点染出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词风自不必说,定是沉郁哀婉了。

我们的各种教学参考资料在品析这首小令的时候,都倾向于认为文中涉及到的景物有九种:“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九种事物,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各个事物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的笼罩之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而“夕阳”。恰恰暗示了笼罩着一切的深秋暮色。以此言之,这首小令却确是描绘了九种景物。但依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的说法:“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我认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第十景,即马致远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导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对此作出自己的思考,有助于加深对这首小令的理解。

一、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是马致远写的《天净沙·秋思》,因此,字里行间饱蕴马致远的感情,一点也不意外。第十景马致远,抱着“学以致仕”的思想,潜心求学,热衷于对功名的追求。且不评论青年马致远的志向之雅俗,但他却实实在在地碰了壁。缘何?元朝是异族人统治广袤领域的朝代,实行了严苛的民族高压政策。作为异族人的马致远自然不能幸免。历尽千辛考得个不痛不痒的一官半职,还处处受到排挤打压。实在是不得志。于是过漂泊无定、穷困潦倒的生活,也就再正常不过了。羁旅途中,触景生情,随笔点染,便成就了脍炙人口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无不着悲凉之色彩,让人读来不免心生愁绪,并且,绝不会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感慨。你从这九景中能够得到的,只有类似于“哀愁”“悲凉”之类的字眼。

而“哀愁”“悲凉”,不恰是第十景马致远自己的格调吗?前面九景和第十景马致远在格调上完成了高度的融合与统一。自己奋斗一生,却又羁旅满途,心中怅恨,惟“枯”“老”“昏”三字浸润其中。“小桥”“流水”“人家”,似乎给人一种江南莺歌燕舞,悠然自在流淌于川上的感觉,好好的一幅淡雅恬静的水墨画,偏偏点缀着“西风”“瘦马”。读至此,我想你绝对不会有柔风拂面、内心温暖的感觉。此时此刻,你有的,只有哀愁。“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动于中而发于言”。骑着一匹瘦马,禹禹独行,想说点什么?也许马致远也想发点激昂的感慨,奈何南辕北辙,所看之景,皆被自己先入为主地染上悲凉色彩。正因为第十景马致远自己的格调浸染着“悲”字,无论怎么构思动笔,前面九景都只能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而万万不可能是苍劲的藤蔓、茁壮的大树、灵动的乌鸦、精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炊烟袅绕的人家、悠长的古道、和煦的西风、嘶鸣的老马。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依我言之,马致远首先是在写境吧。“言为心声”,是想说点什么?写点什么?所写的景物,确是真真切切地存在,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但是如若只是简简单单地罗列九种景物而不把自己当做第十景融于其中,我想,《天净沙·秋思》无论如何也不能传颂千古。难能可贵的便是这一点:九种景物铺展开来,马致远及时地将自己体认为了第十景,“我”是一个骑在瘦马上的看景物的旅人。全词神韵也便由此而生。

二、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卞之琳在《断章》中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也许是文人雅士们的心性生来就是共通的。《天净沙·秋思》中,作为第十景的马致远,在欣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时候,其实不经意间也成了上述九种景物“眼中”的风景。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因此,此时的马致远似乎成了静止的参考对象,他被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了九种景物面前。此情此境,他不再具有意识上的支配地位,他只能任由另外九种景物来欣赏、褒贬自己。枯藤、老树、昏鸦,打量着瘦弱的老马上的同样瘦弱的马致远,兴许会感叹道:“你不正和我们的命运一样吗?已经老迈不堪,年轻气盛时的炽热追求该没有了吧?你当时是头昏吗?为什么要去和命运做无用的挣扎最后却落得如此潦倒?”小桥、流水、人家、古道很是同情眼前的这个可怜人,可他们终究是无能为力,刚准备在寂寥的情境中给马致远一点似水的柔情,奈何拂面的西风吹散了这晶莹的点滴泡沫。瘦弱的马儿一声嘶鸣,“同是天涯沦落人”,同样老迈羸弱,为何你却要骑在我的身上?

一声叹息,让初读起来娴静优美的文字更添几许哀愁,“剪不断、理还乱”地萦绕于心间。其实,当马致远行经于此,看见如此善于撩逗起人的愁绪的种种景物而将自己浸润其中,将自己也当做第十种景物来体认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他自己在《天净沙·秋思》中的命运: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马致远一生追求,却又一生潦倒而不得志,和眼前所见之景又有何区别呢?确实,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九种景物还能互相聊以慰藉,而马致远作为静止的第十景,似乎显得那么地突兀和不合时宜,而只能茕然一身了。

三、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诚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成功,在于他除了给读者描摹、铺展了九种景物,更在于他依从自己的内心,找到了自己在心境上和九种景物的共同之处,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完成了高度的融合,而使自己成为了其中的第十景。恰如王国维先生所言:“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39-01

作者简介:孙思(1987.04-),男,汉族,籍贯重庆,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现就职于重庆市巴川中学校。

猜你喜欢
马致远枯藤瘦马
尧坊古樟
《天净沙·秋思》新编
枯藤上的种子(外一首)
远眺
马致远及其神仙道化剧创作
马致远:听他端坐瘦马自吟自话
马致远神仙道化剧之宗教精神的阐释
能不能做朋友,要先看他的卫生间
郑万才诗选
蜗牛.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