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袖在戏曲表演中的运用与体会

2016-11-29 04:02田慧娟商丘市豫剧院河南商丘476000
人间 2016年16期
关键词:戏曲表演水袖艺术

田慧娟(商丘市豫剧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浅析水袖在戏曲表演中的运用与体会

田慧娟
(商丘市豫剧院,河南 商丘476000)

摘要:传统戏曲表演艺术中其水袖的设计来自于古代服装,戏曲表演人员通过水袖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情绪,渲染舞台气氛,增加表演美感。

关键词:水袖;戏曲表演;艺术

水袖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造手的一环,演员在舞台上夸张表达人物情绪时放大、延长的手势。它来自于戏曲舞蹈中,今天的中国古典舞借鉴和继承了戏曲舞蹈独特、鲜明的风格和形态,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如果水袖不经过正确的“用力方法”来训练,到了舞台上水袖就象两条不听使的 布条,收不回,出不去,演员和观众都捏一把汗,毫无美感可言,更无法谈及“表现力”了。反之亦然。如果只掌握了水袖的技法。

说起水袖,大家不会感到陌生。它来自于戏曲舞蹈中,我们今天的中国古典舞借鉴和继承了戏曲舞蹈独特、鲜明的风格和形态。水袖也是继承和发展的一部分。本文所要谈的两个“力”用力及表现力,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如果只掌握了水袖的技法,却没有通过身体的表现力去体现水袖那如“行云流水”般的美感,那么水袖仅仅只是一种技能而已,不但不能体现出舞蹈中的韵律美,反觉多余、牵强。我认为这两个“力”之间的关系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也可将二者合而为一,理解为同一个“力”的两个阶段:始于“用力方法”,即用身体的协调力和表现来带动水袖正确的用力技巧;成于“表现力”,运用水袖的修长、多变来表现人体形态和思想感情。

戏曲表演是一种综合艺术。它不仅综合了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元素,而且把歌唱、舞蹈、诗文、念白、武打、音乐伴奏以及人物造型紧密、巧妙地综合在一起,这种综合性的特点主要是通过演员的表演体现出来的。因而,在戏剧舞台表演艺术中以演员为中心的特点尤为突出。

由于剧中人物的性别、年龄、性格、身份不同,产生了所谓角色的分行,即生、旦、净、丑。每一门还包括各种类型的人物,如生角中,又分老生、小生、武生、武老生、红生等。其唱腔、念白、动作、服装、扮相、道具等。都有严密的组织和特点。戏曲表演艺术是高度集中、夸张的,它以表演为中心,独具强烈的节奏感的唱腔、音乐伴奏、服装水袖、长胡子、厚底靴、脸谱以及象征性的马鞭、船桨等道具,彼此都有密切的联系,而且自成体系。

中国的历史悠久,戏剧舞台上表现的故事涉及几千年来各个朝代,不可能每个戏剧都严格按照当时的服装样式来创作,而是集中选择了一种戏曲通用的服饰来作艺术概括性的设计。这种服饰基本是以年代较近的明代服饰为基础,又参酌了唐、宋、元、清四朝的服饰加以创造和丰富。为了适应表演要求,不分朝代、地域和季节,只从式样、色彩、图案上来区别剧中人的性别、身份、性格和年龄,如代表统治阶级的――蟒袍,军中的战斗服装――镫靠、靠旗。中级官员穿的“官衣”,清代中叶流行的服装――袄裤,“这种服装适合花旦角色的表演”。

戏剧表演中,水袖表演不应是孤立的,它不但和身段有关,更和人物有关,什么性格,运用什么水袖。如武生水袖刚劲,小生水袖含蓄。小旦水袖灵巧,花旦水袖优美,青衣水袖沉稳,小丑水袖俏皮,净行水袖勇猛,老生水袖持重。舞台上表现各种角色,各种人物,水袖应符合人物特征,如酒醉后的水袖、疯子水袖、孬子水袖、傻子水袖、呆子水袖等。还有一些特殊人物的水袖体现,都应该把握分寸。

一、戏曲表演中水袖的地位

正如所有人所熟知,所有的戏曲表演戏服都配有水袖,只有很特殊的角色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会没有水袖。比如一些小旦与花武旦角色,以及武生等。从服装上来看,水袖的地位就非常重要,而落实到戏曲表演中,水袖的必修课就至少有上百种以上,在所有的戏曲表演程式中,水袖的表现手法就有绕袖、甩袖、折袖、挑袖、荡袖、扬袖、抖袖、挥袖、抛袖、叠袖、掸袖、背袖、搭袖、摆袖、翻袖等等。

在实际的戏曲表演中,作为戏曲演员的基本功,演员要把上百种水袖动作组合起来表示不同的人物情感与剧情,不仅要配上其动听到位的唱腔,还要以细腻传神的表情配合水袖动作进行表演。只有把表演、音乐、身段与水袖技法融为一体,戏曲表演才能称得上成功。比如说,表现双方人物相互行礼时,演员可以用一只手横扯起另一只水袖来体现谨慎恭敬的态度。要表演悲伤或者欢喜的态度时,演员也可以用手拉过另一只手的水袖,通过遮脸的方式来配合音乐与剧情表示。甚至在常见的握手与相拥的过程中,两位演员可以通过彼此水袖的上扬互搭来示意。可以说,水袖的表演在戏曲表演中无处不在,所有的水袖动作也都是为了剧情服务。没有无意义的水袖动作,戏曲舞台上的水袖就是演员不可缺少的表演道具。

二、水袖在戏曲表演中的运用

在一般人眼中,耍水袖是一门学问。而在戏曲表演中,水袖并不是轻易能耍得出来的。水袖既不能乱,更不能产生缠绕等任何情况,不能因为一味耍弄水袖技法而忽略了戏曲情节。对于水袖来说,其质地决定了水袖技法的技术含量,戏曲演员必须要有过硬的基本功才能把水袖运用得法,为观众带去美的享受。所以说,演员的水袖表演功力也直接体现了戏曲演员的水平,水袖在戏曲表演中运用得好,完全可以为戏曲人物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但一切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水袖技法也一样。水袖功表演必须以服务人物为根本目的,有生活依据,不能只凭好看而去一味乱表现,也不能以卖弄技巧而造成因小失大。“美而不乱”,达到情绪渲染的效果就是水袖功的艺术魅力。

⑴“圆”。水袖在戏曲表演中的“圆”强调的是其自然流畅。如水袖在念白时,其动作节奏要跟随语速与锣鼓节奏达到眼神与水袖协调统一的效果。也就是眼神抛到哪里,水袖就舞到哪里。配合演员扎实的步法来体现水袖的圆。圆的特质就在于协调统一,也就是演员的肩、肘、腰、腿要配合默契,全身肌肉与关节都要圆融一体,才能把水袖圆的变化表现得随心所欲,美感无穷。像戏曲角色中的旦角,其身段是没有一个直硬姿态的。如梅兰芳贵妃醉酒中的醉态,戏曲《大祭桩》中黄桂英的水袖动作都是体现了一个圆字。水袖的飘舞与动作轨迹都是弧形,就是无数大小正反圆圈的组合,再结合青衣的婀娜多姿身段,最终营造出美仑美奂的舞台效果。

⑵“柔”。传统戏剧表演对于女性的动作都是强调委婉柔美,这是因为在传统的审美观中旦角的表演立意就是以柔美为主。可以说如果没有圆就不会产生柔的感觉,而只有柔才能进一步体现圆,这就是圆柔一体。戏曲表演中的人物都是古代贤良淑德的女性,动物与人物刻画更要体现柔的特点。所以在这方面,水袖功在戏剧表演中,即使是刚烈如火的角色也要兼顾柔这一特点。当然,水袖功的最终目的是为剧情服务。如《秦香莲》第一场戏上京寻夫,这里的水袖就不需要过多,因为只需要向观众表明大旱三年造成了颗粒无收,公婆二老接连病故后,秦香莲只能带着孩子一路乞讨进京寻夫。而到了第三场时,水袖的运用就会增多,由于秦香莲的丈夫陈世美考上功名后却不认她,贤良的秦香莲在此时气愤到极点,表演时却依然要兼顾秦香莲的贤良性格,水袖功只能点到即止,由轻抖开始。只有随着戏中人物情绪的逐渐上升,慢慢变为重抖,跟随音乐把水袖再召回来。在此时仍然是以柔为主,只有到了双掼袖后,进入大段唾骂陈世美背信弃义,抛弃糟糠之妻的唱腔时,水袖才能配合唱词进入新的表演阶段。

⑶“顺”。水袖功中的“顺”是指表演时的顺畅如流水。要求演员在表演时,动作要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要达到手,眼,身,法,步的衔接自如,才能达到快而不乱,自然流畅之美感。如《秦香莲》杀庙这场戏里,秦香莲被灭绝人性的陈世美派家将韩旗一路追杀到庙中,此时家将挥刀欲杀,为表现秦香莲的悲痛欲绝,此处的水袖功应有理有节,配合人物哭求进行表演。及至家将最终听从秦香莲哭求放过她们两母子后,为全大义选择挥刀自刎时,水袖功的表演以膝行水袖表现秦香莲内心激荡,演员将水袖跪抛在韩旗身上来表现。整个过程中,水袖功的顺体现在其有理有节,配合故事情节,营造哀伤的气氛,而不是一味抛舞,毫无章法。

⑷“美”。水袖功中的“美”是表演中最重要的成果,一切的圆,柔,顺都是为了创造舞台的“美”。作为戏曲演员舞台表演中的重要手边道具,水袖的美感只有在演员熟练到家的基本功下,才能得到出神入化的表演之美。这种美不是牵扯缠绕的美,而是急如惊风,抖如秋水,飘若行云的美,要把水袖表现得像舞台上一幅看不尽的动感风景,才是精彩的水袖之美。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一个好的演员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对人物的理解、感受,借用戏曲程式舞蹈的表现手段塑造人物,不只局限于外部形态,而且要深入到对人物精神,灵魂的刻画之中。一双水袖化入了人物情感之中,又与身段、表演、音乐融为一体,达到了形与神相结合,动与静相结合,只有这样才正是水袖艺术魅力的所在。

参考文献:

[1]赵娟.戏曲表演中水袖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2(21)

[2]胡雪.戏曲表演中水袖的运用.[J].大舞台.2012.03

[3]龚传荣.谈戏曲表演中的水袖运用.[J].新闻世界.2009.09

中图分类号:J8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02-02

猜你喜欢
戏曲表演水袖艺术
Singing the Changes
水袖
曼妙的水袖
绝色水袖
纸的艺术
浅谈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
浅谈戏曲舞蹈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
秦腔司鼓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