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古代文学现代价值实现的文言文教学创新

2016-11-29 04:02阿孜古丽尼亚子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教育学院新疆阿克苏843000
人间 2016年16期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创新文言文

阿孜古丽·尼亚子(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教育学院,新疆 阿克苏 843000)



基于中国古代文学现代价值实现的文言文教学创新

阿孜古丽·尼亚子
(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教育学院,新疆 阿克苏843000)

摘要:文言文教学作为我国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求中学生除了需要学习古代汉语的基础识读,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特有魅力和现代价值,从而产生进一步研读的兴趣和行为。本文从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价值实现出发,提出文言文教学中需要深入理解古代文学教学并不完全等同与古汉语教学的实质,并进一步探讨了基于此教学理念的文言文教学创新途径。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现代价值实现;文言文;教学创新

一、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化价值实现与教学目标的明确

中国古代文学与近代、当代、现代文学不同,是始从先秦、到汉代、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不同古代朝代的广为流传的经典文学作品的集合,这些作品范围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到汉代乐府、魏晋诗歌史记,再到唐宋元的诗词曲,随着历史的更替古代文学的魅力绝不仅仅停留在古代一时,其中包含的历史、审美、文化及丰富的人文性对当今时代仍然受用,同样正是因为现代社会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品析与鉴赏需求,我国初中语文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需要具备“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能力标准,该标准一方面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我国古代文学的现代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也是从教学的角度对初中教师提出了明确的文言文教学要求。但笔者逐渐认识到,教学中除了标准中所规定的刚性教学要求外,需要教师具备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宏观教学观念,以中国古代文学的真正价值实现为教学的总目标,突破语言教学,加强对学生古代文学素养的培养。

二、文言文教学应立足于古代文学教学理念

文言文教学是目前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内容,语文教材中文言作品的选定和编译更是我国古代汉语文学中的结晶,而目前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反映出“重文言,轻文学”的教学现象,即教学更重视文言本身内容和基础词句的考察,省去文言文本身具有的文学内涵引导与揭示,原本古代文学(文言文)的学习过程逐渐演变成为古汉语(文言)的单一传授。立足文学与文化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文言文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问题。因此,文言文教学应更多的关注古代文学作品中对学生现代发展更为有触发意义的文学内容,从完善学生古代文学素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视角来进行。

三、基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价值实现的文言文教学创新途径

1.情节联动:历史故事的现实意义联想教学。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从不同层面来分可以分为文学史教学和文学作品教学两部分。在过去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多数教师只是注意到两部分内容分别的传授与考察,而忽略了两部分内容的关联性,其实,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还是应该落脚到古代文学的教学上,需要学生了解历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获得阅读、解析及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把握不同时代的时代背景、不同学派的作家风格、不同历史变迁轨迹下历史留下的深刻道理并对其思想品格、人格素质有一个系统的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古文内容的有效剖析,正确解释文学作品中的各种情节与现实生活中的相似之处,精炼出对学生有利的部分有效地传达给学生是教学的关键。例如,在学习《愚公移山》这部古代经典寓言故事时,教师同时可以引出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与之具有相同精神的古文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同样可以设计诸如“信息时代的‘夸父精神’是为何物?”、“21世纪的精卫自传”等与现代生活紧密联系的思考题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创造能力。这就充分要求我们教师认识到精彩故事情节背后富含的我国古代民族的智慧结晶,每一个成功或不成功的故事作为案例,都涵盖了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较好的精神指导意义。

2.着眼人物:关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榜样性。不少古代文学作品中包含着对学生人格、情感、素质等方面的可塑造内容,许多文学作品如《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可作为古代经典教材的文学作品,其本身记载的内容便是教人明志、诚信明礼、成才养性等富有正面意义的内容。如果没有孔子作为老师言传身教的教学风格,也就没有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不耻下问,在学习这些古代文学名著本身就是一种接受文中榜样人物的教育洗礼的自然过程。此外不少古代作家关系社会、心系苍生、道德品德均可圈可点,从其作品中也能够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其人格的魅力,产生极正面的榜样作用。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对高远目标的追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人仁爱和自我牺牲精神的体现。

3.情感驱动:带领寻找古代文学中的情感诉求。不难发现,即使是《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等上千年前的作者不明但仍旧延续着活跃的生命气息的文学作品,伟大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背后一般都富含着一段极不平凡的生命体验,这的现象的最合理解释应该归结于写作这一行为产生的本源,遵循古人思考的痕迹,写作行为的产生究竟源于哪儿?司马迁曾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到“此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笔者认为以此作为人们进行写作的最初本心再合适不过了,正是因为“人皆有所郁结”,写作成为古人和今人下笔记录与舒情的突破口。而这类现象在古代文学中得到更为普遍地认证,正如司马迁总结的“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代文学作品本身的情节内容之外,更加能够打动和出发思考的是这些古文中描述或隐含的或可泣或可歌人物经历和人文精神,而其中有些精神在现代同样具备宣传和倡导的积极意义,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着重指出,带领学生主动发现和理解古人昔日经历,引导学生更加善于“以史为鉴,以人为镜”地思考今日之事。

参考文献:

[1]孙亚军.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现代化实现[J].教育与现代化,2010,(2):49-51,74.

[2]王娟.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途径[J].教育观察(上旬),2014,(2):48-49.

[3]何兵.基于人文性视角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探索[J].科学导报,2015,(23):3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66-01

猜你喜欢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创新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当代人写文言文,就是一场尴尬的行为艺术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新形势下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创新的几点改革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边缘化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中项羽形象寻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