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我们离真实更近还是更远

2016-11-29 04:02吕冰希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人间 2016年16期
关键词:数字时代真实媒体

吕冰希(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数字时代,我们离真实更近还是更远

吕冰希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210013)

摘要:人类穷尽千年探求哲学的本质,在真实与虚幻之间尽情遨游。他们借助想象的力量使得科学技术在近百年来迅猛发展,一如施拉姆所说的“最后七分钟”理论。尤其是自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兴起,它将人类社会带入了电子信息时代,即数字时代。前所未见的各项数字技术层出不穷,尤其网络技术已成为大众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枚重要齿轮,它不仅改写了人类信息传播发展的历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而且一再模糊了真实与虚拟的边界。

关键词:数字时代;媒体;真实

身处数字时代,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移动支付技术也不断完善,货币支付的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人们利用支付宝等手机支付平台,通过扫描二维码、发送超声波或者直接输入支付密码的方式便可以完成一整套交易流程,这一支付手段已经在中国各大城市中一步步普及开来。无论是在股票交易又或者到商场购买服装甚至是街头买杯奶茶,“无现金化”已经成为购物消费的一个趋势,而能真正攥在手中的一张张真实的纸币在现实交易中出现的频率大大降低。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让我们逐渐远离了客观物质上的真实,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口袋中的货币都是由一串串虚拟代码组合编写而成的,我们与看不见摸不着的符号越来越频繁地打交道。

这几年,爱美之人往往把自拍照片放到网上之前都会进行一道“加工”。这道工序在手指间动一动就能达到瘦脸瘦身拉长腿、嫩肤化妆去眼袋等现实中经过微整形或者大刀阔斧的整容才能达到的成效,这使网络上滋生了许多“活在照片上的人”。美图后的自己是人们理想中的自己,远离了现实中的真实。这种现象令在婚恋交友网站与社交软件上颇受困扰,不少刚刚萌发的情愫立即“见光死”,其原因就是真人的相貌与其在网上的形象差异过大,对方往往产生心理落差从而有了被欺骗的感觉。由此可知,身处数字时代的今天,我们每个人亲眼所见也未必为实。数字时代中随着技术的发展,修图的方法越来越简便,我们轻而易举就能制作出世界上不曾存在过的人或事的图像,而这类图像仿真之精湛令我们不能轻易分辨出真实与虚假,使我们与真实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同时,数字时代中虚拟世界占领了人大量的时间与空间,人们的视野与感官得到全新解放,它们不再局限于手机电脑或电视等二维平面上。其载体发展的触角已从平面的屏幕上探索到可营造沉浸式感官体验的设备上。其中VR头戴式显示设备越来越受人瞩目。这种技术设备为人们创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的虚拟环境,令人沉浸其中。通过虚拟现实所看到的视野或更加宽广与自由,人在现实中俯仰挪移的动作皆在虚拟世界中成立,这类技术通常应用于游戏或私人影院等场景中。这种虚拟现实技术拥有高科技支撑与逼真的视觉效果的支持,复刻真实的感官体验,包括虚拟的触感、气味、味觉、声音等,虚幻与真实之间的边界将会越来越模糊,逐渐以技术之“真”逐渐替代现实生活之“真”。

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网络普及带来的全球信息量爆炸式的增长,使人们在网络世界中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便捷,敲击键盘、点击屏幕,手指抬动间就可获知最新鲜的资讯。网络扩大了人们的话语权,使得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评论人、人人都是把关人。但信息的来源十分庞杂,只要你原意,你可以是风度翩翩的青年亦或者是古灵精怪的女生,你的身份可以是任何人,目的不纯的人也有机可乘,冒充你的身份进行一些违法犯罪活动。这样鱼龙混杂的信息,其真伪性需要智者明辨。

人们集体在网络上自由发声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如《沉默的螺旋》理论所说,在群体中某种声音比较响的时候,人们会自觉不自觉的附和,而微弱的声音会沉下去。微博盛行以来,来各方媒体报道的“扶老人被讹”事件层出不穷,小学生也开始困惑如果遇到摔倒的老人到底该不该扶?该怎么扶?人们对于倒地老人的态度越来越趋于理性甚至冷漠。是什么导致了这一态度的迅速“传染”呢?在十几年前必然有热心肠的路人前来搀扶倒地老人的事情,也必然有过类似老人倒地借故诬赖前来扶助的好心人的案例,但由于当时自由的个人媒体还尚未成为主流,传统媒体信息传递的速度与渠道并不能与如今的新媒体相匹敌。这种反面事件在当时并不会造成倾向性的网络舆论。站在传统的观念上,遇到老人倒地时人们于情于理都应前去扶助,帮助弱者助人为乐乃是美德。新媒体发展到今日,个人言论在网络上自由发声,一次又一次“扶老人被讹”事件一改人们对老年群体和蔼慈祥的常态认知,让网民热议究竟是“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这一观点的声音不断扩大,甚至扩大到决定性的舆论,大众愈多选择倾向于扶起老人是一件很担风险的事情。受此观念的影响,就一再发生了真正因交通事故或突发疾病的老人倒地却无人敢搀扶,而老人因此不幸去世的事件。渐渐的大众对于这类事件达成一致的舆论,及对于倒地的老人要去扶,但扶之前要做些防范工作。但无论是选择搀扶老人并采取拍摄记录过程类似的防范措施或是选择做一个冷眼旁观者,种种举措都在说明人们在质疑整个事件的真相,而在不断猜疑的过程中,我们离真实却越来越远了。

2013年3月,深圳一90后女孩“文芳”爆红网络,多家媒体报道了她蹲在路边给一名流浪老人喂饭的图片,后被冠以“深圳最美女孩”的头衔。正当网友相信这一事件的真实性、感慨人性美好之时,负责任的媒体人就指出这是一条经过策划的炒作的虚假新闻。而今年八月份昆明一小伙真正是出于好心喂食流浪老人被报道出来却被网友质疑是在作秀。网络上虚假炒作的信息不断扰乱人们的视听与判断,使得人们真正触摸到真实的“触角”的时候,反而狐疑起这并不是事情的真相。身处数字时代,我们似乎离真实真的越来越远了。

人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不禁要问这句话在数字时代中还有立足之地吗?我们自己所看到的、所辨识出的、所相信的真实一定是真实的吗?其实我们所认定的真实未必是真实,我们所以为的虚假也并非虚假。在网络环境日益严峻的情势下,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检察院公布了一项司法解释来厘清信息网络发表言论的法律边界,为惩治利用网络实施诽谤等犯罪提供明确的法律标尺。在法律颁布解释条例来管制网络世界的规则的同时,我们作为每一个发声体都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捍卫每一条信息的真实性,提高辨识力与自制力,不做盲目从众的喇叭。愿我们擦亮双眼,共同营造出一个健康积极的数字时代。

中图分类号:G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29-01

作者简介:吕冰希(1993.8),女,汉,徐州,硕士,南京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猜你喜欢
数字时代真实媒体
数字时代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转型
数字时代室内设计中绘画作品的运用
媒体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我见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
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卡拉瓦乔《纸牌作弊者》戏剧性的真实瞬间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