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字浅议

2016-11-29 04:02廖彩宏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人间 2016年16期
关键词:古琴文化

廖彩宏(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琴”字浅议

廖彩宏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610064)

摘要:琴棋书画往往被用来表示个人的文化修养,其中琴又居四艺第一。而“琴”字的造字理据和本义一直存在一些分歧,本文就从字形角度和文化史角度对“琴”的形体意义来源做简单的疏解。

关键词:琴;本义;文化义

陈寅恪先生曾有言:“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高雅艺术的代表,也具有丰富的符号学意义和文化内涵。因为一切历史都是被叙述后的思想史。而叙述这种人类组织个人和社会经验的普遍方式,往往都是叙述者有意识的选择和重组,并形成一种文化。因此文字这种最具符号意义的叙述方式在造字之初,也就有倾向性的规定了世间事物和文字形体结构和表义方式之间的联系,这种文字符号的叙述方式也就是文化的重要体现。下文简要分析“琴”字如何从一个文字符号衍生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义的。

一、“琴”字的原始取象

关于“琴”字的本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是“琴,禁也。神農所作。洞越。練朱五弦,周加二弦。象形。凡珡之屬皆从珡。,古文珡从金。”[1]“琴”字本来只用来指称古琴,上古的一种拨弦乐器。该字上部分的两个“王”字不是“玨”,因为琴非玉石所做。而是像古琴琴首固定琴弦的岳山、调弦的琴轸和琴弦,从小篆字形的“琴”字构形,可以较为清晰可见,下半部分像琴身上圆下方之形。形体比籀文更为简化一些。

与“琴”字有着天然密切关系的是“瑟”。关于“瑟”,《説文》的解释是“瑟,庖牺所作弦乐也。从珡,必声。,古文瑟。”段玉裁注云:《淇奥》传曰:“瑟,矜庄貌。”……瑟之言肃也。楚辞言秋气萧瑟。……玩古文琴、瑟二字,似先造瑟字,而琴字从之。”从字形上,籀文的“琴”与“瑟”十分相近,只在“瑟”字下加声符“金”。段注认为二字同源相从,且先造“瑟”字,这似乎出土文物样式相近和《战国策》中描述的顺序相当。二者音色有都以“静”为主,互相和鸣,相得益彰,因此常以琴瑟比喻朋友或夫妻之间的情谊融洽。如唐代陈子昂 《春夜别友人》诗:“離堂思琴瑟,别路遶山川。”

二、“琴”字声音探源

《説文》释禁“禁,吉凶之忌也。禁忌雙聲。忌古亦讀如記也。曲禮曰。入竟而問禁。从示。林聲。居蔭切。”将“琴”训释为“禁”,属声训。

就上古音,“琴”在侵部,拟音为[ɡrɯm]。“禁”也在侵部,拟音为[krɯm]。所以二者是音近的音训。段玉裁注解:“《白虎通》曰。琴、禁也。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此叠韵爲訓。”[2]

就中古音,《广韵》:“琴,巨金切,平聲字。群紐侵韻字,三等韻,開口字。拟音为[gǐəm]。”“禁”有两读。“禁,居吟切,平聲字。見紐侵韻字,三等韻,開口字。拟音为[kǐəm]。”

声转又称音转,是声母和韵母相同相近的字可以相互转换。戴东原《转语二十章序》:“凡同位为正转,位同为变转。”[3]

声母方面,群纽和见纽,同为牙音,发音部位都相同,只是发音方法略有差异。都属擦音,只是群母为全浊塞音,见母为不送气清塞音。因此“琴”“禁”二字在声纽上为同位正转。在韵母方面,同为侵韵字。又“禁,居蔭切,去聲字。見紐沁韻字,三等韻,開口字。拟音为[kǐəm]。”声母与平声时相同,也数正转。韵母方面,侵韵和沁韵乃四声相承。在广韵下字表中是侵寝沁缉平上去入四声。侵韵和沁韵都属阳声韵,平上去都拟音为[kǐəm],与入声韵缉[ǐəp]相对,发音部位都相同,只是平声和去声的区别。又古文“琴”从“金”,“禁”的声符为“林”,“金”“林”同为“侵”韵目下的小韵,根据系联规则,同小韵下韵必定相同。虽然现在读音,一个念作qin2,一个念作禁jin4。只是见溪群疑晓匣和精清从心邪这两组声母与洪音相拼分化合流,即gkh受到高元音i 和ü的影响,发生了颚化,舌根音位置前移,变成了舌面辅音。但是“琴”和“禁”在上古和中古是同韵音近的,所以可以根据声音关系训义。

此外还可以根据该二字在日语中的读音为作证。日本语里,“琴”的训读为[こと][koto],但是“琴”和“禁”的音读都为[きん],即[kinn]。由于日语音读是根据古代汉语读音用假名来拼写表示的,可见二字在古汉语中也是音近或音同的。

三、“琴”意义来源及其表现

(一)琴的文化义的来源。

单从造字之初的古文字形和意义来看,只是纯粹的表示丝弦乐器。而以“禁”释“琴”的传统由来已久,这是中华传统士人文化给“琴”字赋予的特殊文化含义。

琴被作为古代士子身份的象征,也是读书人必备的技能和高修养的表现。古琴之音是雅乐正声,与淫声相对,所以被视为最能表现个人德行修为的声音。两汉之际音乐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桓谭在《新论·琴道》中言:“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八音之中,惟丝最密,而琴为之首。”[4]这大概是由于古琴的散音、泛音、按音的音色比较低沉、浑厚、宁静、悠远,符合讲究内敛、中和的传统文化理念。其次,形制长短方圆也谙和天圆地方之像,因此琴声被称作“太古之音”和“天地之音”。其各部件的名称也包含丰富的中华文化因子。如琴身被以此称为凤头、凤颈、凤翅、龙腰、龙须、龙龈,琴底有两个传音的音槽,名凤沼和龙池,俨然是龙凤图腾象征。琴之五弦也与五行和五音理念相合。

《孝經·广要道章》:“移風移俗,莫善于樂。”[5]而琴又是最主要最正统的乐器,所以古琴也具有教化人心的作用。《宋史·乐志十七》:“衆器之中,琴德最優。宜衆樂皆爲琴之臣妾。”六艺之一的“乐”即是孔子推崇礼乐教化的重要内容,他自身的琴艺也是娴熟精湛的。正是由于琴众多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周礼乐教相结合,它也具有了雅正之德的特点。如清梁章鉅 《归田琐记·曼云先兄家传》:“自以生性卞急,欲托琴德,以自養其天。”可见雅乐琴声作为一种儒雅、端正的标准,是可以用来约束、禁止不良思想行为的,从而起到变化性情、自我修养的作用。因此“琴”被释义为“禁”,实则是根据隐喻的认知方式,把表示乐器的文字符号与抽象的约束、自持的概念联系起来,进行了符号和意义的重组和规约。

(二)琴的文化义的表现。

琴的文化含义主要就是“琴者禁也”和“琴者心也”两种观点的体现。二者看似矛盾,实则都是讲究天真自然,只是侧重方面有别。前者之琴,偏向为一种礼制工具,强调要求的一种标准,有着警示和激励的作用,此二物的是正人心的社会教化功用;后者之琴,则为一种纯粹的乐器,重在抒发内心的真情,以自娱为目的。

上文已指出琴是士人文化的象征,文人雅士常常携带着琴与剑,寄以刚柔兼济、文武双全之意。琴剑作为自律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代称,所以常常用“琴剑飘零”来比喻文人落拓四方。如 明代钱晔 《赠周岐凤》诗:“琴劍飄零西復東,舊游清興幾時同?”

琴本以声传情,李贽曰:“余谓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6]因此便有“琴心”表示琴音传达内心感情的用法。“琴心”一词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繆與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不过蒋宗许认为,最初“琴心”并非一个定中结构的词语,“以琴”是介宾短语,“心”为名词作状语,表示“挑”的方式。后世“琴心”的这种广泛用法,应该是一种习非成是的现象。如宋晏幾道《采桑子》词:“試佛么絃,卻恐琴心可暗傳?”

关于文君相如爱情佳话的还有“琴台”一词。“琴台”既指一种供弹琴的高而平的建筑物。此处特指地名,至今成都浣花溪畔还有琴台路。如杜甫 《琴台》诗:“酒肆人間世,琴臺日暮雲。”就是杜甫晚年在琴台凭吊司马相如所作,追忆相如琴挑文君和二人为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当垆卖酒的往事。人事都以琴而贯穿,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四、“琴”文化在文字领域的创造性运用

古琴最初的记谱方式是“文字谱”,但是它采用的文字叙述的方式,篇幅占用过大。于是唐末琴家曹柔创立了更为简化的“减字谱”,它是选取左右两手指法的名称汉字的最能表现动作特征的笔画,再加上所弹弦的数字,往往构成上下结构或半包围结构。

减字谱的记谱方法,即考虑了简易明白的表示弹奏方法,还兼顾了方块汉字的构形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与真正的汉字具有同一性,具有视觉审美效应。这也是主流的琴文化在文字范畴的新创举,减字谱不仅传达出琴曲的悠扬顿挫,而且兼具汉字的形象美感。

减字谱的简易性导致无法识别明确的节奏,这一缺点同时也是一大优点。因为不同琴客对同一琴曲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对同一琴谱的节奏也就各有出入,这样也就形成了独具各自明显风格的琴家琴派,也体现出古琴海纳百川、变换无穷、深邃丰富的文化特征。这也成就了古琴与中华文化之间的隐喻联想,让琴的象征性达到极致。

五、结语

通过从文化学角度,对“琴”字的形音来源和文化义分析,既明白了“琴”字的构形理据以及其文化涵义隐喻认知的生成依据,也对“琴”这个汉子符号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感知。古琴是最高贵正统的乐器,古琴艺术也极大地影响到绘画、哲学等其他文化领域,所以对“琴’字立体的形义关系的正确解释能让我们窥探到中国古代音乐史和文化史的发展演变,有助于理解我国古代士人文化的独特书写方式。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现代版)[Z].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2005.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戴震.戴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4]严可均辑.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5][清]阮元刻. 十三经注疏[M]. 北京: 中华书局,1980.

[6]李贽.焚书.琴赋[A].张建业主编.李贽文集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39-02

作者简介:廖彩宏,女,在读研究生,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方向:汉语史。

猜你喜欢
古琴文化
大运河江苏段古琴艺术保护问题研究
文化与人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浅谈中国传统古琴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寻访千年古琴
谁远谁近?